茶的起源

百燕之家 / 信息详情

红茶的起源地在哪里?

宁红茶” 历史悠久,是中国红茶的起源。 宁红茶原称“宁州红茶”,产自江西修水,江西修水历史上称“宁州”、“分宁”、“义宁”,因而所产红茶称为“宁州红茶”, 后简称宁红茶。 宁红茶以“宁红工夫茶”著称,最早可追溯到后唐。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载:“洪城双井白芽,制作极精“(洪城即江西南昌,双井即江西省宁红集团公司茶叶基地之一漫江基地所在地)。黄庭坚以双井茶送苏东坡:“我家江南摘云英,落展霏霞雪不如。”《义宁州志》:“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马龙白毫,茶砖等各种。”欧阳修《归日录》誉“草茶第一”。 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隆兴府惟分宁产茶,他县无茶”。当年产茶二百余万斤。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美国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专著中评述;“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茶中极有价值”,称赞“宁红色、香、味俱属上乘”。 光绪四年(1878年)宁红贡品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获取最高等文凭。 光绪十七年,俄国太子题赠宁红太子茶“茶盖中华、价高天下”匾额。 1904年宁红生产朝廷贡品茶。光绪年间宁红茶商罗坤化在汉口以每市斤2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俄国商人。 1914年宁红极品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每磅售价48两白银,被英、美、法、俄、波五国商人誉为“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清宣统二年,宁红贡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夺魁,荣获最优超等奖项。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宁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每箱25公斤)。光绪三十年,宁红输出达30万担。全县出口茶叶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强。 1913年,俄国驻汉总领事贝勒成润闻向修水每年输出红茶20余万担,来县考察。 1934年。吴觉农先生到英国伦敦考察,当时伦敦市场茶叶小包装,外面写的是宁州红茶,但里面装的是我国祁门等地红茶。

茶的起源,在中国著名的茶叶有哪几种?可不可以附上英文版?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中国是茶叶大国,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茶的品种特别多。现在全国能够叫的出名的茶叶就有一千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果要给它们排了一下座次,不同的人会排出不同的名单来,以下我们仅罗列一种说法: 1、西湖龙井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有专家说,正宗龙井可能绝迹。 2、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君山银针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 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君山银针全由没有开叶的肥嫩芽尖制成,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经久置,其味不变,冲时尖尖向水面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头三次都如此。竖立时,如鲜笋出土;沉落时,像雪花下堕。很高的欣赏价值 。君山银针的采制,与一般细嫩名茶大同小异,唯在烘干处理上,颇有特殊之处。烘干分为初烘、初包、复烘、复包四个部骤,要经三天时间。初烘温度为摄氏八九十度,烘到七成干后,用牛皮纸包好后放置木箱中,称为初包,经两天再取出复烘。复烘温度较低,烘至九成干时,再用纸包好,放置一天时间,等到芽色变成淡黄,发出清鲜香气,再用低温烘至充分干燥后放入铁箱中储藏。采用这种工艺,能使芽叶内所含有效化学物质,随着叶中水分的缓慢散失,发生良好的变化,茶叶色香味形更臻完善。经考证《红楼梦》曾谈到妙玉用隔年的梅花积雪冲泡的"老君眉”即是君山银针。 7、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是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外姓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饮后回甘生津冲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长久的熟栗子香。 欲得毛尖独特风格,须知细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关,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两三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初展的一芽二叶制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二三级毛尖,芽叶采下,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炒制。摊放的地方,要通风干净,摊叶厚度不超过五寸,摊放时间不超过十小时,要当天炒制完毕。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壤条风味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无与伦比.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8、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9、安溪铁观音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祁门红茶简称祁红,素以香高形秀享誉国际,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的祁门县一带。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上,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 祁门红茶创制于1875年,以工夫红茶为主,无论采摘、制作均十分严格,故而形质兼美。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饮红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适。

英国下午茶的起源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想此时距离穿着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Party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以果腹。后来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这一行为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下午茶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来享用茶,后来渐渐演变成招待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衍生出各种礼节,形式已简化不少。虽然下午茶已经简单化,但是茶的正确冲泡方式、喝茶时摆设的优雅、丰盛的茶点这三点则被视为下午茶的传统而继续流传下来。在英国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传统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间(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来宾是绝对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与精致的点心则是下午茶的主角。有悠扬的古典音乐陪衬,用轻松自在的心情与知心好友共度一个优雅、悠哉。是很轻松的放松方式。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生活文化内涵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代(公元1837~1901),这是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人们醉心于追求艺术文化的内涵及精致的生活品味。

斯里兰卡红茶的起源工艺及功效

斯里兰卡红茶的起源工艺及功效   【斯里兰卡红茶的产地】 斯里兰卡红茶生长在高原地区,按照茶叶生长的海拔高度粗略分为三大类,海拔六百米以下为低海拔茶,海拔六百米以上到一千两百米为中海拔茶,海拔一千两百米以上为高海拔茶叶。   【斯里兰卡红茶的特征】斯里兰卡红茶的品种众多;其中果味袋泡茶有;柠檬,草莓,薄荷,伯爵,黑加仑,玫瑰,苹果,香橙,芒果,茉莉,菠萝,香桃,黄梅,樱桃,山梅等风味。还有英伯伦式的早餐红茶,下午红茶,伯爵红茶,斯里兰卡红茶红茶等等。   斯里兰卡红茶的`高地茶通常制为碎形茶,呈赤褐色。其中的乌沃茶汤色橙红明亮,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犹如加冕一般;其风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汀布拉茶的汤色鲜红,滋味爽口柔和,带花香,涩味较少。努沃勒埃利耶茶无论色、香、味都较前二者淡,汤色橙黄,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绿茶。   【斯里兰卡红茶的工艺】斯里兰卡红茶制成后,还需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费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合、装箱而制成。   【斯里兰卡红茶的功效】 可防女性骨质疏松   2002年5月13日美国医师协会发表对男性497人、女性540人10年以上调查,指出饮用红茶的人骨骼强壮,红茶中的多酚类(绿茶中也有)有抑制破坏骨细胞物质的活力,各种食品含多酚类的量如下:红茶―17.4,绿茶―12.0,红葡萄酒―9.6,鲜桔子汁―0.8。   为了防治女性常见骨质疏松症,建议每天服用一小杯红茶,坚持数年效果明显。如在红茶中加上柠檬,强壮骨骼,效果更强,在红茶中也可加上各种水果,能起协同作用。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实验指出,饮用红茶一小时后,测得经心脏的血管血流速度改善,证实红茶有较强的防治心梗效用。   美国杂志报道,斯里兰卡红茶抗衰老效果强于大蒜头、西兰花和胡萝卜等。   【斯里兰卡红茶的茶文化】四大红茶中就有斯里兰卡红茶,斯里兰卡茶业始于1867年,由英国人杰姆·泰勒(James Taylar)从印度引种。当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但在随后的十几年中,由于咖啡叶锈病的爆发和蔓延,几乎所有的咖啡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茶叶取而代之,并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茶叶总产量达28.0万吨,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居世界第3位,出口量27.2万吨,居世界第1位。 ;

格雷伯爵茶的起源

这种调味茶的名字来源于曾担任过英国外交大臣和首相的格雷伯爵二世。传说他因外交特权,收到过一款礼品茶,系使用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的发酵红茶为茶基,以佛手柑油调味制成。佛手柑本是一种宜人的中国柑橘,传说清朝的慈禧太后在宫中大量使用芳香水果代替香料,尤喜佛手柑,于是就为这种调味茶的传说带上了些许东方皇家的神秘色彩,问题是中国从来都不是红茶的饮用国,似乎不太可能以红茶调味茶的配方作为馈赠客人的礼品,更何况格雷伯爵从没有到过中国。这款礼品茶出现在伯爵的首相官邸客厅之后大受欢迎,供不应求,于是首相的专用茶商Twinings公司奉命进行了仿制。该公司后来在英国售出了第一份伯爵茶,他们的配方里包括了中国茶、大吉岭茶、锡兰茶,以及一种味道浓郁的“熏”红茶--Lapsang souchong。该公司还有一款同系列产品,即格雷夫人茶,以塞尔维亚橙、柠檬和佛手柑作配料,这是由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普遍相信茶可能会不合时宜地诱发女性冲动,添加了水果之后则有助于抵消这种不良作用。

茶的起源,在中国著名的茶叶有哪几种?可不可以附上英文版?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中国是茶叶大国,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茶的品种特别多。现在全国能够叫的出名的茶叶就有一千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果要给它们排了一下座次,不同的人会排出不同的名单来,以下我们仅罗列一种说法: 1、西湖龙井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有专家说,正宗龙井可能绝迹。 2、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君山银针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 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君山银针全由没有开叶的肥嫩芽尖制成,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经久置,其味不变,冲时尖尖向水面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头三次都如此。竖立时,如鲜笋出土;沉落时,像雪花下堕。很高的欣赏价值 。君山银针的采制,与一般细嫩名茶大同小异,唯在烘干处理上,颇有特殊之处。烘干分为初烘、初包、复烘、复包四个部骤,要经三天时间。初烘温度为摄氏八九十度,烘到七成干后,用牛皮纸包好后放置木箱中,称为初包,经两天再取出复烘。复烘温度较低,烘至九成干时,再用纸包好,放置一天时间,等到芽色变成淡黄,发出清鲜香气,再用低温烘至充分干燥后放入铁箱中储藏。采用这种工艺,能使芽叶内所含有效化学物质,随着叶中水分的缓慢散失,发生良好的变化,茶叶色香味形更臻完善。经考证《红楼梦》曾谈到妙玉用隔年的梅花积雪冲泡的"老君眉”即是君山银针。 7、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是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外姓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饮后回甘生津冲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长久的熟栗子香。 欲得毛尖独特风格,须知细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关,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两三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初展的一芽二叶制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二三级毛尖,芽叶采下,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炒制。摊放的地方,要通风干净,摊叶厚度不超过五寸,摊放时间不超过十小时,要当天炒制完毕。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壤条风味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无与伦比.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8、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9、安溪铁观音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祁门红茶简称祁红,素以香高形秀享誉国际,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的祁门县一带。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上,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 祁门红茶创制于1875年,以工夫红茶为主,无论采摘、制作均十分严格,故而形质兼美。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饮红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适。

茶的起源地是哪?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那么茶之祖又是在中国的哪里诞生的呢?专家经调查认证发现云南才是真正的茶之摇篮。   云南具有茶树系统发育过程的自然条件,茶树喜好温暖潮湿气候,半隐性生态环境和微酸性土壤。云南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山脉河流纵列南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无严寒酷暑,雨量充沛。在高层阔叶林下,形成了自然隐蔽的生态环境。云南的土壤,按相性分布规律和距离海洋远近的相关性,云南处于东经97 39"--106 12"之间,距南海为近。故土壤多属森林土壤第四类型--红壤。而分布在滇南和滇西南的多属砖红壤性红壤及砖红壤,其PH值为4-5。这些都是茶树系统发育过程的适宜条件。但这只表明了现代的自然地理气候,至于古代。   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进行考察,云南大约在二亿五千万年前是地处劳亚古北大陆的南缘,面临泰提斯海。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经过地质年代的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第三纪漫长岁月。许多种被子植物在这里发生、滋长、演化。象茶树这样的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更适宜其繁衍。其后在第四纪以来的几次冰河期中,地球上很多植物遭到严重毁灭。唯我国西南部受灾较轻。特别是云南南部和西南部未受冰川袭击。许多植物原种如第二纪孑遗的木莲、第三纪的树蕨、鸡毛松、苏铁、苦莲等植物保留了下来,被誉为“活化石”。云南现在有高等植物15000多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故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茶树是否是保留下来的植物之一。可以从近缘植物予以考察。   茶树近缘植物的分布,是考察茶树原产地的重要标志,云南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面广量多的地方。向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说。世界上茶科植物共23属380多种,分布在西南的就有260多种,其中以云南为最多。据中国科学院《780》工程调查,仅仅云南腾冲一个县境内,就发现有8属70多种。又据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对茶树植物分类为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组植物世界上共有40个种,我国分布有39个种,云南就占了33个种。说明云南茶树品种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与此同时,还可以现存野生大茶树的分布予以印证。   云南野生大茶树分布辽阔,在云南境内有四十多个县的深山密林中发现野生大茶树,也有栽培型的。滇中的牟定县有一棵野生大茶树,树高10.3米,主干周长245厘米;新平县发现数百株大茶树,其中一株高7.2米,干径114厘米,树龄也有几百年;镇源县千家寨野生大茶树高18.5米,基部干径143.5厘米,树龄达一千多年;滇南勐海县巴达区有直径1.21米,树高34米的茶树,已有1700多年历史,还有南糯山大茶树被誉为茶树王;滇西南的凤庆县腰街区新源乡有成片200多株茶树,直径都在50-70厘米等等,树型之高大,分布面之广阔,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大茶树是否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学特征还得从生化加以分析。   云南茶树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学特征,生物进化,从发生、发展、繁衍都是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茶树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儿茶酚类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云南大叶种茶,无论野生型或栽培型,经生化分析,其合成L-表儿茶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也比合成L-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为多。这证明云南大叶种茶树属于简单的、低级的新陈代谢,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学特征。   科学家们据此考察论证“云南是茶树起源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功夫茶的起源和功能是什么?

功夫茶的起源是在宋朝,和一般的茶作用类似,都有提神醒脑的功能。

愉快的消遣当时,关于粤式早茶的起源

  粤式 早茶 ,是广东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受人欢迎的粤式早茶的起源吧。   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茶点却愈发精致多样,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成为广东人休闲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还有一种叫“二厘馆”也供同样的点心,区别在于价格和设备,茶楼的茶资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馆的茶资只需要二厘,相差甚远,足足十六倍。   老式茶楼有些分等级,楼上比楼下的贵,因楼上有空调(或电风扇)而且地方较宽敞之故。既名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广东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   常见的有发酵茶(安化黑茶、普洱茶等)、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等),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广东早茶的长盛不衰,与广东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在广东,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副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而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三楼也有一副对联写道: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   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   想来应是绝大部分广东人喝早茶时的心理写照吧。

关于潮州工夫茶的起源与发展,你了解多少?如何看待工夫茶?

潮州功夫茶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中国的宋朝时期就有了品茶的出行,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形成的。

谁知道乌龙茶的起源?

. 一、茶名由来的传说. 何以“乌龙”为茶名?历史上何时出现了乌龙茶名?对此有多种说法。 1.以地名命名。早在11世纪北宋刘弁写的《龙云集》第二十八卷第十八条中,提到了乌龙茶;“今日第茶者,取壑源为上,至如日注、实峰、闵坑、双港、乌龙、雁荡、顾渚、双井、鸦山、岳麓、天柱之产,虽雀舌旗枪号品中胜绝,殆不得与壑源方驾而驰也”。当时乌龙茶采制技术尚未出现,非今之乌龙茶,只是一种以产地名称来命名的茶叶。 2.以茶树品种名命名。1937年,福安茶业改良场庄灿彰在《安溪茶业调查)中有:软枝乌龙相传百余年前(约1837年)由安溪人苏龙移植于建瓯,该地茶农认为品种优良,故而繁殖栽培,并以苏龙谐音乌龙命名茶树品种,制成品亦名乌龙茶。 3.认为乌龙茶名可能由宋代北苑龙团凤饼演变而来。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到了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制法也相应改革?,品质不断提高,香味浓郁,色泽偏乌,可能因此而标名为乌龙茶. 4.乌龙茶名称最早的记载。施鸿保《闽杂记》(1857年):“建茶名品甚多,吾乡(杭州)俗则称曰武夷。闽俗亦惟有花香、小种、名种之分而已。名种最上,小种次之,花香又次之。,近来则尚沙县所出一种乌龙,—谓在名种之上,若雀舌莲心之类。寻常所称者,亦不辨也。” . 二、乌龙茶的起源 . 福建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因此,乌龙茶的起源,与福建茶叶生产有着历史渊源的联系。 首先说到福建产茶的历史.据记载乃始自唐代.目前能找到最早的根据是陆羽《茶经》(780年)八之出:“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建州即今建瓯县。 福建茶史,溯源应早于《茶经》问世之前.当时交通不便,茶叶非有相当时间的发展与数量是不易传播到外地去的.同时,陆羽称:“其味极佳”,这必须有较长时间的丰富加工经验的积累过程.因此说,福建产茶历史早在7世纪,是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或唐代以前的事。 至于乌龙茶的诞生,也像其他茶类一样,很难说清它的具体时间。但它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源远流长。应该说,它是脱胎于历史上更早的茶类,从中演化而来.循着历史进程的脉络可以看到,福建自唐有了茶叶生产以来,武夷山一直是全国瞩目的茶产地,面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考诸历史,关于武夷茶的记载有: 唐代元和年间孙樵(806—820年)《送茶焦刑部书》:“此徒皆春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指武夷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用之”。徐寅(894—898年)《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棍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可见,当时武夷茶已作为馈赠珍品,并提到研膏、腊面的制法,说明了武夷茶的栽制更早于此时。 宋代范仲淹(989—1052年)《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苏轼(1037—1101年)《咏茶诗》:“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宋代已将武夷茶作为贡品。 元代大德六年(1320年)设置御茶园于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制龙团五千饼入贡。此时武夷茶已单独入贡,名声从此日渐扩大。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徐火勃《茶考》:“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宋元制造团饼,稍失真味,今则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于是贡额累增,崇安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2011公斤的四分之一。 清代释超全(即阮文锡)《武夷茶歌》:“景泰年间(1450—1456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籍此稍为利。……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陈述了当时武夷茶犹如今天乌龙茶制法中气候与品质间的关系,以及天然的花香品质特征。1717年任崇安县令的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青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齐片祗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香气发越即炒,经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些记载与当今乌龙茶制法以及品质三红七绿的要求,是相同的。1751年,董天工《武夷山志》:“第岩茶反不甚细,……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与今天乌龙茶的采摘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茶汤不宜红的要求,如出一辙。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处于兴盛时期。史籍中留下的可贵记载,说明了乌龙茶制造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可以说,乌龙茶约肇始于16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明代是我国制茶继往开来,在技术上有较多创新的时期,一反把茶叶碾碎或杂以其他香料的制法,以保持茶叶原有的形色香味,把绿茶蒸青改为炒青,并推动了乌龙茶等其他茶类的创立和发展。与此同时,闽南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蔗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亦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总之,福建南北茶区为乌龙茶的诞生发展,以及相继向广东、台湾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愉快的消遣当时,关于粤式早茶的起源

  粤式 早茶 ,是广东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受人欢迎的粤式早茶的起源吧。   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茶点却愈发精致多样,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成为广东人休闲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还有一种叫“二厘馆”也供同样的点心,区别在于价格和设备,茶楼的茶资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馆的茶资只需要二厘,相差甚远,足足十六倍。   老式茶楼有些分等级,楼上比楼下的贵,因楼上有空调(或电风扇)而且地方较宽敞之故。既名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广东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   常见的有发酵茶(安化黑茶、普洱茶等)、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等),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广东早茶的长盛不衰,与广东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在广东,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副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而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三楼也有一副对联写道: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   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   想来应是绝大部分广东人喝早茶时的心理写照吧。

红茶的起源地在哪里

宁红茶” 历史悠久,是中国红茶的起源。 宁红茶原称“宁州红茶”,产自江西修水,江西修水历史上称“宁州”、“分宁”、“义宁”,因而所产红茶称为“宁州红茶”, 后简称宁红茶。 宁红茶以“宁红工夫茶”著称,最早可追溯到后唐。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载:“洪城双井白芽,制作极精“(洪城即江西南昌,双井即江西省宁红集团公司茶叶基地之一漫江基地所在地)。 黄庭坚以双井茶送苏东坡:“我家江南摘云英,落展霏霞雪不如。 ”《义宁州志》:“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马龙白毫,茶砖等各种。 ”欧阳修《归日录》誉“草茶第一”。 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隆兴府惟分宁产茶,他县无茶”。 当年产茶二百余万斤。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 美国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专著中评述;“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茶中极有价值”,称赞“宁红色、香、味俱属上乘”。 光绪四年(1878年)宁红贡品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获取最高等文凭。 光绪十七年,俄国太子题赠宁红太子茶“茶盖中华、价高天下”匾额。 1904年宁红生产朝廷贡品茶。 光绪年间宁红茶商罗坤化在汉口以每市斤2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俄国商人。 1914年宁红极品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每磅售价48两白银,被英、美、法、俄、波五国商人誉为“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清宣统二年,宁红贡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夺魁,荣获最优超等奖项。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宁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每箱25公斤)。 光绪三十年,宁红输出达30万担。 全县出口茶叶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强。 1913年,俄国驻汉总领事贝勒成润闻向修水每年输出红茶20余万担,来县考察。 1934年。 吴觉农先生到英国伦敦考察,当时伦敦市场茶叶小包装,外面写的是宁州红茶,但里面装的是我国祁门等地红茶。

茶的起源,品种,工艺于品茶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 1、杭州西湖龙井 ,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2、苏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焙干。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即搓团焙干工序。3、太平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黄山茶的采制相当精细,认清明到立夏为采摘期,采回来的芽头和鲜叶还要进行选剔,剔去其中较老的叶、茎,使芽匀齐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据芽叶质量,控制杀青温度,不致产生红梗、红叶和杀青不匀不透的现象;火温要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叶片着温均匀,理化变化一致。每当制茶季节,临近茶厂就闻到阵阵清香。黄山毛峰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扁稍卷曲,状如雀舌披银毫,汤色清澈带杏黄,香气持久似白兰。4、安溪铁观音 属青茶类,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问(1725一1735年)。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铁观音的制作工序与一般乌龙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摇青转数较多,凉青时间较短。一般在傍晚前晒青,通宵摇青、凉青,次日晨完成发酵,再经炒揉烘焙,历时一昼夜。其制作工序分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切揉、初烘、包揉、复烘、烘干9道工序。品质优异的安溪铁观音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明显,青蒂绿,红点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 5、岳阳君山银针 我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纳入贡茶。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君山银针茶于清明前三四天开采,以春茶首轮嫩芽制作,且须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拣选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7、九江庐山云雾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据载,庐山种茶始于晋朝。宋朝时,庐山茶被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庐山云雾茶不仅具有理想的生长环境以及优良的茶树品种,还具有精湛的采制技术。采回茶片后,薄摊于阴凉通风处,保持鲜叶纯净。然后,经过杀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8.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人云:“师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成品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壮、嫩绿匀整。鉴别方法: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9、祁红 在红遍全球的红茶中,祁红独树一帜,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着称。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祁红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真是天时、地利、人勤、种良、得天独厚,所以祁门一带大都以茶为业,上下千年,始终不败。祁红工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声誉,芬芳常在。祁红向以高香着称,具有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困香,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 10、苏州茉莉花茶 花茶中最有名的一种,我国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苏州茉莉花茶,约于清代雍正年问已开始发展,距今已有250年的产销历史。据史料记载,苏州在宋代时已栽种茉莉花,并以它作为制茶的原料。1860年时,苏州茉莉花茶已盛销于东北、华北一带。苏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产花季节的不同而有浓淡,其香气依花期有别,头花所窨者香气较淡,“优花”窨者香气最浓。苏州茉莉花茶主要茶胚为烘青,也有杀茶、尖茶、大方,特高者还有以龙井、碧螺春、毛峰窨制的高级花茶。与同类花茶相比属清香类型,香气清芬鲜灵,茶味醇和含香,汤色黄绿澄明。

茶的起源时间 茶起源于哪个朝代

1、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2、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3、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4、秦汉说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5、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起源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发展历史: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 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拓展资料 : 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 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 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 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 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 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什么是茶的起源?

3a一个偶然的发明你知道茶这种在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仅次于水),是偶然被发明的吗?许多人认为在大约5000年前茶首次被饮用。据说一个名叫神农的中国统治者是第一个发现茶这种饮料的(人)。有一天,神农正在篝火上烧饮用水。一些叶子从茶树上落入这水里并在里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它发出一种香味,所以他尝了尝这种褐色的水。它很美味,于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诞生了。几千年以后,“茶圣”陆羽在他的书《茶经》中提到了神农。这本书描述了茶树是怎样被种植以及被用于制造茶叶的。它也讨论了最好的茶叶是在那里被生产的和使用什么样的水泡茶。人们认为在6世纪和7世纪期间,茶被带到了韩国和日本。在英国,知道大约1660年茶才出现,但是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它成为看全国性的饮品。从中国到西方国家的茶叶贸易出现在19世纪。这帮助了茶和茶树普及到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尽管现在很多人了解茶文化,但是毫无疑问中国人才是最懂茶的本质的人。

苦丁茶的起源

苦生长在四川、重庆、贵州、湖南等地。苦丁茶是冬青科植物苦丁茶或苦丁茶的幼叶,常生长在海拔400-800m的山谷、混交林或灌木中。苦茶又称青山绿水茶,外形紧凑,味微苦,味甘,耐冲泡。苦丁茶分为苦丁茶和苦丁茶两种。大叶冬青:大叶冬青味微苦,粗枝大叶,品相差。毛冬青叶:毛冬青叶有绿茶的甜味,色泽翠绿,叶底鲜绿色。冲泡时,嫩嫩的茶叶会在水中迅速扩散,使杯中绿芽满溢,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库丁简介苦三叶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喜温湿,喜阳光,怕涝。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灌良好、土壤pH值为5.5~6.5、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上。苦丁适宜在平均绝对最低温度不低于-10的条件下生长。当降雨量超过1500毫米时,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生态条件下增长。

茶的起源谁知道?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茶的起源在什么时候?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茶的起源

1、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ue086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ue30f一笥"和“ue30f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ue30f"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饮茶最早的国家是哪个?饮茶的起源

  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很久远了。现在很多国家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很喜欢喝茶,甚至有的融入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每个地方的饮茶文化都各具特色。你知道饮茶最早的国家是哪一个吗?饮茶的起源是什么呢?我带你来了解下饮茶的历史。   【饮茶最早的国家是哪个?饮茶的起源】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以感芬芳,清口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这时候当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沸,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更手一筹。这以后,就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应该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是经过了食用阶段的。当时的人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从此,茶叶的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烹煮技术,也开始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后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卷,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

茶的起源

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 ,其中也包含甘肃 、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茶的起源及传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茶的起源及传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2.茶在国外的传播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   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的分类   以颜色(或制作工艺)分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茶类名制作特色代表产品绿茶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龙井茶,碧螺春黄茶徽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白牡丹,白毫银针,安吉白荣白茶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君山银针青茶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60%)铁观音,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红茶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祁门红茶,荔枝红茶黑茶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六堡茶,普洱茶花茶以季节分类:一、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修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   茶谚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茶谚不是与茶俱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才见。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   布依族“姑娘茶”   布依人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他们有时也上山去采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一种名叫金银花的中草药,制成混合茶叶。这种混合茶叶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另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制好的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而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饮茶。茶是他们生活中最为普便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料。   哈尼族土锅茶   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哈尼族土锅茶,哈尼语“绘兰老泼”。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浇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傈僳族油盐茶   傈僳族大多与汉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傈僳族广为流行而又十分古老的饮茶方法。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再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3分钟左右,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油盐茶因在茶汤烧煮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花茶的起源历史?

花茶的起源历史是什么? 中国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龙脑香(一种香料)作为贡品,这说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到宋朝后期,有恐影响茶之真味,不主张用香料薰茶。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是这已是中国花茶窨制的先声,也是中国花茶的始型。 明朝是中国茶类大发展时期,已废团茶为散茶,大量生产炒青、烘青、晒青绿茶,为花茶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 据明朝顾元庆(1564-1639年)《茶谱》的“茶诸法”中对花茶窨制技术记载比较详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称。 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箸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又如“莲花茶,仅日末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挚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乾,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对花茶的窨法,原料选择、取花量、窨次、焙干等原始的窨茶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与现行的工艺原理是相通的,这时的花茶才称的上是真正的花茶。但其量是不可多得的。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一书中就有“茉莉可薰茶”的记载,证实了茉莉花茶明朝就有生产。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有了商品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有买卖,这时北京涌现出不少茶庄,“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 茶叶的起源及历史 茶叶的起源及传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区域性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 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著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中草药和蔬菜-茶叶的发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_-茶文化的形成/兴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 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 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郁金花的起源和历史 郁金香(学名:Tulipa gesneriana),百合科郁金香属的草本植物,是土耳其、哈萨克、荷兰的国花。英文名:Flower of Common Tulip, Flower of Late Tulip ,中药名称:郁金香《本草拾遗》;郁金香《太平御览》;红蓝花、紫述香《纲目》。花叶3-5枚,条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状,花单朵顶生,大型而艳丽,花被片红色或杂有白色和黄色,有时为白色或黄色,长5-7厘米,宽2-4厘米,6枚雄蕊等长,花丝无毛,无花柱,柱头增大呈鸡冠状,花期4-5月。 原产中国古代西域及西藏新疆一带,早在1300多年前,中国唐朝大诗人李白留下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即为明证。 后经丝绸之路至传至中亚,又经中亚流入欧洲及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各地均有种植,是荷兰、纽西兰、伊朗、土耳其、土库曼等国的国花,被称为世界花后,成为代表时尚和国际化的一个符号。 急求茶的历史和茶的起源地、发源人 茶的历史 - 中国茶的历史及中国茶的起源考证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茶的历史不一定是中国人最早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许是也有最早的茶的历史记载,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历史或说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但中国也有野生大茶树的历史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茶的历史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历史及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关于茶的历史记载: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 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关于茶的历史记载: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茶的历史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也有关于茶的历史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关于茶的历史记载: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等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 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 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 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 茉莉花茶的起源? 花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制作龙团凤饼时加入微量的龙脑香料,可以增加茶的香气;宋代因担心花香影响茶的真味,不主张用香料来薰茶;到了南宋,用鲜花加工花茶的工艺得到恢复;茉莉花茶的规模化生产是从清朝开始的,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许多大作坊生产茉莉花茶;苏州、金华是之后发展起的另两个茉莉花茶加工基地。从1990年开始,加工中心逐渐向广西横县转移,横县拥有规模以上花茶加工企业一百余个,加工能力强,又因出产的茉莉花花期长、花量大、花香浓、价格低等优势深受全国各地商户的青睐。如今,横县的茉莉花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年产鲜花6万多吨,种植面积、产量和花茶加工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茉莉花之都”。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录:“茉莉花性辛甘温,和中下气,祛秽浊,治下痢腹痛”。《中药大辞典》记载:茉莉花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茉莉花茶还有镇静止痛、消炎解毒、美容、帮助入眠、降低血脂、提高免疫力、抑制癌细胞活动等功效。 历史的起源。 中国历史的起源 1-1 史前时代(文献传说与考古实物合观;旧石器早期、旧石器晚期) 一、 文献传说: 1.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 2.三皇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代表远古社会生活演进三阶段(渔猎、畜牧、农耕),约在考古学中所谓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早期阶段。 二、 旧石器时代(约距今200万至1万年前):考古挖掘提供地下遗物、遗迹。 1. 早期:猿人(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2. 晚期:真人(山顶洞人)(左镇人: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参见课本p.7演进表 1-2 新石器革命(8000B.C.起):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 一、文化变革的指标—- j农业与畜牧业发明(北:小米;南:稻米、沿海:根茎作物)、k村落出现(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为代表)、l陶器制作、m社群专业化分工、n磨制石器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 本土色彩 聚落所在:1.近水的高地(与埃及、西亚氾滥平原不同);2.北粟南稻(中国原生植物);3.以猪为家畜(而非中亚、北亚民族畜养的牛、羊) 多元发展 (并非由中原文化核心区向外扩散,而是分割槽同时发展) 1. 黄河流域-小米文化区 (1)中原区:磁山、裴李岗文化(6000~5000B.C.);仰韶文化(5000~3000B.C.); 龙山文化(3000~2000B.C.) (2)东部区:大汶口文化(山东);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住屋:半穴居 2. 长江流域-水稻文化区 (1)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5100~3200B.C.)、良渚文化(3300~2200B.C.) (2)长江中游:大溪文化(4400~3300B.C.) 住屋:干栏式建筑 3. 东南沿海:根茎作物区(福建、广东及台湾西海岸地区) 代表:大坌坑文化(5000~3000B.C.);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三、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与生活状况:以仰韶文化半坡村为例 1. 聚落分布:半地穴住屋、地窖、壕沟、公共墓地、窑场、大型聚会场所 2. 社会分化较复杂,富有组织秩序,具生命共同体特色(有聚会仪式) 3. 动植物图腾崇拜:此时应为氏族部落的原始社会 4. 半坡陶文(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可说是中国文字的先驱 1-3 城市革命: 距今约四千年前发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村落迈向国家的阶段),约当中国传说五帝时代(文明的萌芽阶段à黄帝:部落共主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形成:以龙山文化为代表(氏族村落→部落联盟→城邦国家) 1.文明特征: 城墙的出现、人口增加、专业分工、财富集中、阶层分化、强而有力的统治者具宗教神权(礼器)和军事权(兵器)。代表:北方龙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 2.具体发现: * 龙山文化--早期铜器、大型夯土城堡、男性中心、社会阶层分化所呈现的墓 葬方式、卜骨、原始鼍鼓、大型石磬等 * 良渚文化--丝织品、大型玉器(玉琮、玉璧) 二、五帝传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1.黄帝(有熊氏、轩辕氏)的功业: (1)中国文明之祖--此阶段产生许多重要文物和发明,如衣冠、宫室、舟车、文字、天文、音律、指南车等。 (2)战争时代的来临-部落联盟的征战(如黄帝在阪泉之战击败炎帝神农氏;并在诼鹿之战击败蚩尤,遂成为部落联盟共主) 2.尧、舜禅让政治:禅让传贤应为部落联盟制下推举领袖的方式,日后经过儒家美化, 而成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典范。 3.夏代: (1)历史地位:原本被质疑,日后才受考古出土肯定(即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挖掘)。 (2)二里头文化: j范围-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k意义-其时代与范围,大致与文献中记载的夏代相符。 l内容-大型宫殿基址、青铜器(礼器、兵器为多)、玉器等,代表了强大的统治权力和阶级身分的分化,显示已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3)早期国家出现代表的政治意义-- j 王权提高:从传统共主变为权威国王(已具备天子威仪); 如启伐有扈氏、少康中兴。 k 世袭继承:从禅让变为世袭;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禹→启); l 「诸夏」的我群文明意识逐渐形成 * 河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序列(由地表底层从下至上排序,愈上层表示文化发展越晚): 殷商早期文化 ↑ 夏代二里头文化 ↑ 河南龙山文化 ↑ 仰韶文化 ↑ REGGAE的起源历史 起源于牙买加,70年代中期传入美国。它把非洲、拉丁美洲节奏和类似非洲流行的那种呼应式的歌唱法,与强劲的、有推动力的摇滚乐音响相结合。 布,的起源,历史? 无纺布,非织造布, 布 ―― 古代货币名称,又称刀布。 《管子·国蓄》:“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荀子·荣辱》:“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 杨倞注:“刀布,皆钱也。刀取其利,布取其广。” 《史记·平准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司马贞 索隐:“布者,言货流布,故《周礼》有二夫之布。 《食货志》货布首长八分,足支八分。刀者,钱也。《食货志》有契刀、错刀,形如刀,长二寸,直五千。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于人也。” 晋左思《魏都赋》:“质剂平而交易,刀布贸而无筭。” “布”在壮语里是人的意思。“布土”译成汉语就是“土人”,即本地人或土生土长的人。布土是与客人、外来人相对而言的。壮族的自称有:“布土”或“濮土”、“布侬”、“布曼”、“布岽”、“布衣”、“布陇”等等。(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自古以来,人们用来织布的,通常只有两种原料:一种是植物纤维,就是棉花和苎麻等,它们可以织成各种棉布和织物;另一种是动物纤维,那就是蚕丝和毛等,可以组成美丽的丝绸和呢绒。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增加了人造纤维等新的品种,特别是近年来增加了一种新的纺织原料,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毫无生命力的矿物,也就是最普通的石头。布是嫘祖创造的。 用石头制成玻璃纤维,再织成布,叫玻璃布。由于它具有耐高温、耐潮溼、耐腐蚀等许多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在电气、化工、航空、冶金、橡胶、机械、建筑、轻工业等部门,代替原来所用的棉布和绸缎呢绒。 坚硬的石头为什么也能像棉花那样用来织布呢?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知道,用棉花织布是先将棉花的纤维纺成纱,然后经纬交叉,织成了布。 我们已经知道了石头制玻璃的过程。石头织布也可以说是石头制玻璃的发展呢!因为石头织布首先是将砂岩和石灰石等轧碎,放到窑炉里,再加进纯碱等原料,用高温把它们熔化成液体,然后把它拉成玻璃纤维,再纺纱织成布。 玻璃是很坚硬而又很脆弱的东西,可是它拉成丝后,它却变得很坚韧的了。玻璃丝越细,它的挠度和拉力就越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不但用玻璃丝织成玻璃布,还用玻璃丝来增强玻璃制品和塑料制品的牢度,就像在混凝土里放入钢筋一样。玻璃纤维,今天已应用到最新的通讯技术--光通讯上面去了。有一种叫做"玻璃纤维管镜",是用上千根玻璃纤维制成的管子,每根纤维直径只有千分之一毫米,能反射光线,使它沿着管子通过。把它装在照相机上,可以拐弯照相。 编辑本段古法染布 中国古法染布中的“三缬”,即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延续至今,用这三种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云南绞缬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绞缬染布法,大理人称其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摺叠捆扎,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由于色浆用板蓝根等植物制成,因此对面板没有任何伤害。 目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各种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给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贵州蜡缬 蜡缬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这种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 蜡缬的防染剂是黄蜡(即蜂蜡),它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盛产的蓝草,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就可以用来染色了。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蜡缬工艺,而且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衣服、伞套、枕巾等都是蜡染制成;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则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等处,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艳丽的多色蜡染。 ¤苍南夹缬 夹缬布的颜色和图案是用雕版夹印出来的:将布固定在两块镂空版之间,在镂空处注入色浆,解开镂空版后花纹就出现在布上了。 与扎染、蜡染相比,夹缬的工艺更加复杂,因此经历唐朝短暂的繁荣后,到了宋代,这种印染工艺就逐渐消失了,直到人们在浙江苍南再次发现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盛产夹缬布。唐代宫廷用丝、绢、锦为主,苍南夹缬虽不能与精美的唐代宫廷夹缬相比,但在印染工艺上仍保留传统夹缬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区将夹缬布作为嫁女娶媳的必备品。目前,苍南的几位夹缬传承人都已年过半百,传统的染布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花样滑冰的起源和历史 花样滑冰的起源: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相继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1772年英国皇家炮兵中尉约翰逊(Robert Johnson)撰写的《论滑冰》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到花样滑冰的书籍。1863年美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尼尔·梅伊(Daniel Mey)和乔治·梅伊(gee Mey)首次表演双人滑,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花样滑冰表演。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花样滑冰比赛。 花样滑冰的历史:世界性滑冰运动的管理机构国际滑冰联盟,成立于1892年。花样滑冰是取得参加冬季奥运会资格的第一个冬季运动专案。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在1924年法国沙莫尼举行的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上,都成都市奥运会的正式专案。 滑冰运动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俄罗斯。

龙井茶的起源

vbmnbmvb

普洱茶的起源与由来

普洱茶是中国特产茶叶,起源于云南省普洱地区。其由茶树品种与加工工艺所决定。普洱茶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古代,普洱地区的茶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药用价值而闻名。普洱茶在过去主要通过茶马古道与其他地区交流,逐渐传播开来。普洱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经历了一种特殊的发酵过程,称为“后发酵”。这种发酵过程使茶叶发生微生物变化,产生了特殊的香味和口感。今天,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健康价值受到广泛欢迎,并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的起源与传说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斯里兰卡红茶的起源工艺及功效

  【斯里兰卡红茶的产地】 斯里兰卡红茶生长在高原地区,按照茶叶生长的海拔高度粗略分为三大类,海拔六百米以下为低海拔茶,海拔六百米以上到一千两百米为中海拔茶,海拔一千两百米以上为高海拔茶叶。   【斯里兰卡红茶的特征】斯里兰卡红茶的品种众多;其中果味袋泡茶有;柠檬,草莓,薄荷,伯爵,黑加仑,玫瑰,苹果,香橙,芒果,茉莉,菠萝,香桃,黄梅,樱桃,山梅等风味。还有英伯伦式的早餐红茶,下午红茶,伯爵红茶,斯里兰卡红茶红茶等等。   斯里兰卡红茶的高地茶通常制为碎形茶,呈赤褐色。其中的乌沃茶汤色橙红明亮,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犹如加冕一般;其风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汀布拉茶的汤色鲜红,滋味爽口柔和,带花香,涩味较少。努沃勒埃利耶茶无论色、香、味都较前二者淡,汤色橙黄,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绿茶。   【斯里兰卡红茶的"工艺】斯里兰卡红茶制成后,还需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费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合、装箱而制成。   【斯里兰卡红茶的功效】 可防女性骨质疏松   2002年5月13日美国医师协会发表对男性497人、女性540人10年以上调查,指出饮用红茶的人骨骼强壮,红茶中的多酚类(绿茶中也有)有抑制破坏骨细胞物质的活力,各种食品含多酚类的量如下:红茶―17.4,绿茶―12.0,红葡萄酒―9.6,鲜桔子汁―0.8。   为了防治女性常见骨质疏松症,建议每天服用一小杯红茶,坚持数年效果明显。如在红茶中加上柠檬,强壮骨骼,效果更强,在红茶中也可加上各种水果,能起协同作用。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实验指出,饮用红茶一小时后,测得经心脏的血管血流速度改善,证实红茶有较强的防治心梗效用。   美国杂志报道,斯里兰卡红茶抗衰老效果强于大蒜头、西兰花和胡萝卜等。   【斯里兰卡红茶的茶文化】四大红茶中就有斯里兰卡红茶,斯里兰卡茶业始于1867年,由英国人杰姆·泰勒(James Taylar)从印度引种。当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但在随后的十几年中,由于咖啡叶锈病的爆发和蔓延,几乎所有的咖啡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茶叶取而代之,并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茶叶总产量达28.0万吨,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居世界第3位,出口量27.2万吨,居世界第1位。

茶的起源简单介绍

  1、中国的饮茶历史有数千年,中国是茶叶之乡,是世界产茶大国。   2、早在唐代,茶区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陆羽在其着作《茶经·八之出》里详细记述了在唐朝开元年间中国产茶区分布的情况。   3、当时中国分15个道,有8个道43个州郡产茶,即为八个茶区。宋代,茶区一再扩大,产量提高。   4、元、明、清时期,茶叶产区又大大扩展。

茶的起源简单介绍 茶的起源是什么

1、中国的饮茶历史有数千年,中国是茶叶之乡,是世界产茶大国。 2、早在唐代,茶区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陆羽在其着作《茶经·八之出》里详细记述了在唐朝开元年间中国产茶区分布的情况。 3、当时中国分15个道,有8个道43个州郡产茶,即为八个茶区。宋代,茶区一再扩大,产量提高。 4、元、明、清时期,茶叶产区又大大扩展。

龙井茶的起源

龙井茶的产地在浙江西湖龙井村一带。龙井茶是一种绿茶。唐代就有龙井茶的记载。其色鲜翠,香鲜嫩,居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龙井茶有三个特点:早、二嫩、三勤。早是指采摘时间早,二嫩是指茶叶细嫩,三勤是指分批采摘。龙井茶介绍炒制龙井茶的传统方法有十种:抛、抖、拍、扇、舔、抛、抓、推、扣、压。不同种类的茶有不同的炒制方法。西湖龙井茶因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工艺的不同,分为狮、龙、云、虎、梅五大类。春季的特色西湖龙井茶、浙江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苗尖,芽长于叶,色泽淡绿,体表无毛;汤是绿的,明亮的;或嫩栗香,但有的茶火香高;新鲜或浓缩的味道;叶子是绿色的,完好无损。

茶的起源是哪个民族

一茶,古字为荼或茗,据说是神农氏在"尝百草"时发现的。抛开神话和后人附会的色彩,我们完全可以说,茶是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从采集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发现的。二茶树最早出现在西南,尤其是云南的西南部地区,而且人类认识到茶的价值早在远古的采集时期就开始了。那么,是哪个民族最先采摘茶并首先把它引入家培的?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考据的问题。不过,植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茶树原产地的考定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基点和突破口。联系远古时期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脉络,综合现存的民族学资料,我们认为应该是同为孟高棉语族的布朗、德昂、佤等民族的先民、史籍称为"百濮"的古代民族。三茶最初是由邻近野生茶树的古代民族在采集实践中发现并逐渐引入家培的,最早由哪个民族接触到茶树可能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茶的植物属性对茶文化的产生来说,并不具有全部意义。但是,茶的广泛种植和传播,或者说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则顺应着人类的认识、改造自然的客观规律,凝结着西南各族人民的智慧和辛劳。

奶茶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于蒙古高原。奶茶原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的故乡,也是奶茶的发源地,最初最正宗的就是蒙古奶茶。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奶茶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至今仍然是日常饮用及待客的必备饮料。其他地区则有不同口味的奶茶,如印度奶茶以加入玛萨拉的特殊香料闻名。奶茶含糖量高 饮用需适量含糖量高一直是奶茶被诟病的重要原因,此次检测报告中声称,参与检测的一杯750ml的奶茶含糖量为99g,相当于两瓶可乐。且表示高糖会导致癌症、老的快、骨质疏松、变笨、肥胖、厌食、龋齿等危险。对此,阮光锋表示,奶茶中的糖分的确比较高,糖摄入太多的确不利健康,因此不建议市民过多饮用包括奶茶在内的含糖饮料。然而,如果说糖会导致癌症、老的快就有些夸张了,实际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糖摄入过多对健康的影响,证据最充分的其实是会导致龋齿和肥胖,其他的证据就不是很充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的指南也是基于这样的依据做出的推荐。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奶茶正在“毁掉”中国年轻人?

关于黑茶起源历史文化发展 黑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历程

1、黑茶的起源:黑茶,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甘肃通志》)。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具有发酵特征,实为黑茶无疑。 2、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汉代时由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渠江镇生产的渠江皇家薄片,安化素有加工烟熏茶的习惯,茶叶通过高温火焙,色泽变得黑褐油润,故称“黑茶”。黑茶也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湖南黑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渠江黑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源于安化县渠江镇,黑茶薄片又称为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俗称“张良薄片”。汉代时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 3、四川黑茶起源于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茶马交易的茶是从绿茶开始的。当时茶马交易茶的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由雅安出发人措马驮抵达西藏至少有2~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了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说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们就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于是就产生了黑茶。黑茶在中国的云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湖北泉城红、泉城绿等地有加工生产。黑茶类产品普遍能够长期保存,而且有越陈越香的品质。 4、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称南路边茶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经过32种古法制成,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原产地,已有1300年历史。明代嘉靖年间,陕西泾阳商帮陆续来雅安投身边茶行业。他们的资金雄厚、经商有道,从明到清先后创办了10余家茶号,经营规模很快超过当地川帮,每年认“引”数额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藏茶品之“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 5、黑茶的发展历史:1972~1974年出土的西汉:马王堆古墓里,一篓黑茶,使安化黑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为2300年前。南北朝:约公元5世纪,茶马互市兴起。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礼品中有安化黑茶。 6、五代十国时期毛文锡所著《茶谱》,有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就指安化黑茶。唐代开始,安化黑茶成为历代朝廷贡茶。洪武年间,安化黑茶遭朱元璋钦点为贡茶。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安化黑茶引起三年边疆血战。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成为官茶。清朝年间,安化成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产量世界第一。民国8年,安化县知事朱恩湛立下的黑茶章程10则。

凉茶的起源是怎样的?

传说凉茶发明人之一乃中华凉茶始祖成汤,凉茶并不是茶而成汤仍称谓为茶-荼,是指药食同源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植物饮品;成汤凉茶药食同源君一臣三佐九之配伍和炮制,制之大也,计九鼎;何以君一而臣三佐用九耶,是一方之中计止十三味,乎名为大而非大也;不知大方者,非论多寡,论强大耳;成汤凉茶以君臣扶正,佐使去邪,味甘、微酸、略辛、咸苦不察,这是中华凉茶始祖丁成汤的功德;中华凉茶发明人先驱三皇五帝,其单方(君)上溯伏羲,与“羲皇故里”有关;凉茶历史大于5000年;这也是炎黄子孙应该知道的药食同源之历史传承和真相。凉茶的历史悠久,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中国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凉茶历史,上溯中国信史的开端商朝。汤字从水从昜。“昜”意为“播散”、“散开”。“水”与“昜”联合起来表示“溶化了固体成分的水”、“溶液”,本义:汁水;(名词)汤药;汤,是中医学最常用的剂型,古称汤液,现称汤剂,民间则叫作汤药;凉茶并不是茶,而是中草药熬出来的药汤;商太祖履死后,他的子孙因为中草药熬出来的药汤,成就了商朝,而纪念其丰功伟业,被尊为“成汤”。商汤于汤征、汤誓战前将凉茶先驱之北良茶处方已作了调整、完善,君臣扶正不变,更适应中原作战;商朝立国稳固后,商汤又将南凉茶、养生茶调整、完善,君臣扶正均不变。后来,商汤又多次改进确立九鼎汤禁方。佐证,宋朝陆游诗有之谓;凉茶历史再溯源:源于神农尝百草,神农一世、二世炎帝均生活于宝鸡也(北良茶处方);并辐射至两湖(南凉茶处方/远古湖南、湖北瘴疠流行较岭南有过之而无不及);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南凉茶处方);又源于神农八世炎帝生活于湖南炎陵县也(南凉茶);源于养生茶,炎黄养生方剂也;涿鹿之战前夕,炎帝与黄帝合作,共同完成他们的首创凉茶处方——中草药熬出来的药汤-荼处方;其单方(君方)上溯伏羲;这是炎黄子孙应该知道的历史传承和真相。

据说每一款鸡尾酒都有其背后的故事背景,长岛冰茶的起源故事背景!

百度百科长岛冰茶里面就有的阿一类调和鸡尾酒的通称,起源于冰岛。据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禁酒令期间,酒保将烈酒与可乐混成一杯看似茶的饮品。还有一种说法是在1972年,由长岛橡树滩客栈(Oak Beach Inn)的酒保发明了这种以四种基酒混制出来的饮料。 调和此酒时所使用的酒基本上都是40°以上的烈酒。虽然取名“冰茶”,但口味辛辣。

我国是茶的故乡吗?请详细解绍一下茶的起源和发展,万分感谢!!

中国茶源自神农。传说中的神农是农业神,也就是炎帝,他能让太阳发光,让天下雨,他教人们播种五谷,又教人们识别各种植物,他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为了知道各种草本的性质,神农就亲口品尝,然后仔细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有一次,神农吃到一种树叶,这种叶子吃进肚子里后,在里面走来走去,像是士兵在进行搜查,不一会儿,整个肠胃便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感觉非常舒服。神农记住了这种叶子,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茶”。以后每当吃进有毒的东西,便立即吃点茶,让它搜查搜查,把毒物消灭掉。后来,终于有一次神农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就死了。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唐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2、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丧失,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匮乏,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以前的饮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随着饮茶的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 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四、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第一阶段是1950-197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十八棵御茶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狮峰山,山上所产的西湖狮峰龙井茶天下闻名。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说起这十八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清乾隆皇帝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杭洲,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这一来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一路上,高耸的狮峰雄姿,清澈的龙井泉水,碧绿的连片茶园,村姑们肩背茶篓,穿梭园间忙着采茶,树上路旁到处花香鸟语,乾隆深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间,在太监催请下,始来到胡公庙。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的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品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问起皇上在外情况,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和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然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乾隆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道:“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茶来,太后接过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所采,所以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了!”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悠悠茗香 浓浓茶情现代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负担越来越重,精神也越来越紧张。每个人既要在事业上有所收获,又要在生活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所以总显得有点疲惫不堪。如果说喝酒可以给人创造激情,那么饮茶可以使人在这纷繁复杂充满各种欲望的人世间,洗涤浮躁的心灵深处,既而复归平静、理性,纷杂的内心被涤荡殆尽,名利场被隔绝在心灵之外,满心被茶香包裹、为茶味浸润,呷上一口,唇齿间、心神间,无不为之香,为之爽,茶总是可以给人一份宁静、一份淡泊、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人的爱茶,原因大约在于一个“淡”字。茶叶那淡雅、清幽、绵长的品性与中国文化人淡泊自珍的处世哲学和审美情趣,实在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爱茶吟茶,不知留下多少佳话名篇。而这些名篇佳话所诉说的无非都是一种茶一般淡泊的心性。如茶般的淡泊既是一种人生方式,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那平淡该远在绚烂之上吧?诸葛亮教子“淡泊以明志”,确是极有见地的苦口婆心。“志当存高远”,而唯有淡泊才能久远,谁见过久远的火爆浓烈呢?譬如咖啡,浓烈倒是浓烈了,可它有茶叶那般回味悠长么?但吾之爱茶,不只在于茶的清幽与淡泊,还在于我国悠久广博的茶文化。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每每使我陶醉,特别是我国举世闻名、丰富多彩的茶类及品饮技艺更令我为之骄傲与自豪。爱屋及物,由爱茶而极爱以茶会友,每一位爱茶人吾都视之为朋友,原与之共同探讨我国的茶知识、宏扬我国的茶文化。

谁知道茶的起源?

1、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的起源:川西说法

茶的传播 茶的起源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叶作为药用,记载最早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 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国内外专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茶叶进行分析,发现茶叶含多酚类、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芳香族化合物和十几种无机矿物营养元素。所以,能对某些疾病产生一定疗效,长期饮茶,对人体健康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晒青绿茶的起源

古人采集野生茶树芽叶进行晒干收藏,大概可算是晒青茶工艺的萌芽,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晒青茶,是指鲜叶经过锅炒杀青、揉捻以后,利用日光晒干的绿茶。由于太阳晒的温度较低,时间较长,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制出的茶叶滋味浓重,且带有一股日晒特有的味道,喜欢的茶人谓之“浓浓的太阳味”。

抹茶为什么叫抹茶 抹茶的起源和命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抹茶逐渐流传到日本,并在日本茶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抹茶最初在日本还不叫抹茶,而是被称为“茶粉”。直到12世纪,一位名叫良源的僧侣将茶粉制作方法带到了日本,并将其命名为“抹茶”。随着时间的推移,抹茶逐渐流传到日本,并在日本茶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抹茶最初在日本还不叫抹茶,而是被称为“茶粉”。直到12世纪,一位名叫良源的僧侣将茶粉制作方法带到了日本,并将其命名为“抹茶”。抹茶,是一种源自中国的绿茶制品,常用于日本茶道、烘焙、饮品等领域。那么,抹茶为什么叫抹茶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抹茶的起源和命名。抹茶,是一种源自中国的绿茶制品,常用于日本茶道、烘焙、饮品等领域。那么,抹茶为什么叫抹茶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抹茶的起源和命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抹茶逐渐流传到日本,并在日本茶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抹茶最初在日本还不叫抹茶,而是被称为“茶粉”。直到12世纪,一位名叫良源的僧侣将茶粉制作方法带到了日本,并将其命名为“抹茶”。

甜茶为什么叫甜茶 探究甜茶的起源和命名?

甜茶的命名甜茶是一种以茶叶为主要原料,加入糖、牛奶等食材制作而成的饮品。它起源于印度,现已成为全球茶饮市场中的一种主流产品。那么,为什么这种以茶叶为基础,却又带有甜味的饮品被称为甜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甜茶的起源和命名。甜茶的命名与它的制作过程有关。由于甜茶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糖和牛奶等食材,因此它的味道偏甜。甜茶的英文名称为Chai,这个词源于印度的Hindi语,意为“茶”。在印度,甜茶通常被称为“Masala Chai”,其中“Masala”是印度语中的香料之意,表明这种茶饮中还会加入一些香料,如姜、肉桂、丁香等,使其口感更加丰富。甜茶的起源甜茶的起源

苦丁茶的起源

一、产地苦丁茶的产地分布广泛,我国四川、湖南、贵州、江西、云南、福建等地区均有种植。苦丁茶产于海南,苦丁茶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我国各地区均有野生苦丁茶。二、生长习性它的适应性很强,根系生长也很发达。它喜欢潮湿的生长环境,多生长在溪流和灌木丛中。适合在肥沃深厚的土壤中生长,生长环境的平均温度应控制在10以上三、有何功效1.它的味道很苦。喝后能起到去火的作用。它通常用于清除热量和有毒物质。而且还能起到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作用。2.苦丁茶中含有茶多酚,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杀灭口腔中的细菌,使人的口腔更加清新。

普洱茶为什么叫普洱茶 探究普洱茶的起源及命名?

普洱茶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而备受喜爱,同时也寓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普洱茶更是如此。普洱茶具有“陈年越久,越香、越珍贵”的特点,也象征着人们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越经过岁月的沉淀,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珍贵和价值。普洱茶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广受茶友喜爱。那么普洱茶为什么叫普洱茶呢?其起源和命名有何寓意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普洱茶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而备受喜爱,同时也寓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普洱茶更是如此。普洱茶具有“陈年越久,越香、越珍贵”的特点,也象征着人们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越经过岁月的沉淀,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珍贵和价值。普洱茶起源于云南省普洱市,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自唐代以来,普洱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茶叶在此集散、交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洱茶文化。普洱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其起源和命名都与云南普洱市有关。普洱茶的命名寓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也象征着人们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越经过岁月的沉淀,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珍贵和价值。普洱茶起源于云南省普洱市,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自唐代以来,普洱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茶叶在此集散、交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洱茶文化。

求茶的起源、发展、现状等等

http://www.teaw.com/

请问广州早茶的起源和点心的种类

老婆饼是其中一种。潮州出产的老婆饼最有名!!

早茶的起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发源地:广东,江苏起始时间:咸丰同治年间,清中前期

早茶的起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如今的上班族们的时间越来越紧迫,再加上许多女生为了保持身材大多数的早餐都是弃之不顾的。每一天只有早上吃好才能够一整天充满精神,早茶也就是各个地方非常注重早餐而延展的。  所谓的喝早茶,据说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那时候的有钱人喜欢玩鸟和斗蟋蟀,溜鸟一般都是在清晨,所以以前总是可以看见一大群的富家公子一人一笼一鸟的走在大街上,由于当时的通信落后,一般大的新闻和消息都是有钱的人家通过与外面的来往而最先知道的,所以很多的富家之人总是在清早聚在茶馆,叫上一盅茶,点上两份点心。   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常见的有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早茶,广州人把饮早茶称为“叹茶”。至今仍流传着“叹一盅两件”(即享受一盅香茶、两件点心之意)的口头禅。“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   广东早茶的长盛不衰,与广东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在广东,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   扬泰地区的早茶可以追溯到清前中期。“夺魁品罢雨前茶,楼开绿雨试新茶。”这是清道光年间泰州诗人朱馀庭的诗句。正如诗人描述的那样,在清中期之前,泰州的茶馆只是单一经营清茶,这期间诞生了“雨轩”、“绿雨楼”、“广胜居”、“品香”等知名茶馆。   到了晚清之际,陆续有外地商户和本邑人开设茶馆,同行间相互竞争激烈。为招揽生意,一些茶馆除清茶外,又售卖起干丝、面点等小吃,这种创新的经营思路逐渐影响了泰州饮食行业。   清末民初时,“富春”、“海陵春”、“怡园”、“者者居”、“大东酒楼”等茶馆应运而生。“者者居”是泰州茶馆中一家知名的老字号店铺,其店址原在孙家桥附近,清民期间,由于这家的早茶味道很好,当时泰州人都赶到“者者居”品尝早茶,以致这家茶馆生意火爆,去晚了很难落座。   【结束语】其实早茶在古代大多都是上流社会的人才有资格去品尝的,重点并不是去喝茶吃点心而是交换信息。茶楼也从此变成了一个社交的圣地,在中国的其它地方也是有着茶楼的。

早茶的起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如今的上班族们的时间越来越紧迫,再加上许多女生为了保持身材大多数的早餐都是弃之不顾的。每一天只有早上吃好才能够一整天充满精神,早茶也就是各个地方非常注重早餐而延展的。  所谓的喝早茶,据说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那时候的有钱人喜欢玩鸟和斗蟋蟀,溜鸟一般都是在清晨,所以以前总是可以看见一大群的富家公子一人一笼一鸟的走在大街上,由于当时的通信落后,一般大的新闻和消息都是有钱的人家通过与外面的来往而最先知道的,所以很多的富家之人总是在清早聚在茶馆,叫上一盅茶,点上两份点心。   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常见的有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早茶,广州人把饮早茶称为“叹茶”。至今仍流传着“叹一盅两件”(即享受一盅香茶、两件点心之意)的口头禅。“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   广东早茶的长盛不衰,与广东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在广东,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   扬泰地区的早茶可以追溯到清前中期。“夺魁品罢雨前茶,楼开绿雨试新茶。”这是清道光年间泰州诗人朱馀庭的诗句。正如诗人描述的那样,在清中期之前,泰州的茶馆只是单一经营清茶,这期间诞生了“雨轩”、“绿雨楼”、“广胜居”、“品香”等知名茶馆。   到了晚清之际,陆续有外地商户和本邑人开设茶馆,同行间相互竞争激烈。为招揽生意,一些茶馆除清茶外,又售卖起干丝、面点等小吃,这种创新的经营思路逐渐影响了泰州饮食行业。   清末民初时,“富春”、“海陵春”、“怡园”、“者者居”、“大东酒楼”等茶馆应运而生。“者者居”是泰州茶馆中一家知名的老字号店铺,其店址原在孙家桥附近,清民期间,由于这家的早茶味道很好,当时泰州人都赶到“者者居”品尝早茶,以致这家茶馆生意火爆,去晚了很难落座。   【结束语】其实早茶在古代大多都是上流社会的人才有资格去品尝的,重点并不是去喝茶吃点心而是交换信息。茶楼也从此变成了一个社交的圣地,在中国的其它地方也是有着茶楼的。

金花茶是什么茶,金花茶的起源与功效

金花茶具有明显的降血糖和尿糖作用,能有效的改善糖尿病

凉茶的起源

凉茶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东晋;而在惠州市罗浮山炼丹的葛洪,公284至364年则可视为凉茶之始祖。葛洪在医学研究中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仍为现代医家所重视,在美国、日本、韩国的汉药研究中心甚至把他当作神明来膜拜。 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饮用凉茶是两广人民长期同大自然作斗争总结而来的一种护身法宝。据有关医药专家介绍,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没有肝肾毒性,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

茶的起源是什么?

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 当为茶 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 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 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 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