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烟

百燕之家 / 信息详情

晒烟品种有哪些?

我国晒烟分布广而零散,面积较小,多延用种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品种。这些老品种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名声在外,难于轻易更换。如四川省什邡的红花铁秆子,湖南省湘西的小花青,吉林省延边的八大香,广东省南雄的青梗等。我国晒烟研究和育种力量薄弱,虽然选育出一些品种,但推广利用的面积不大。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的牡晒号系列品种;吉林省延边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延晒号系列品种;山西农业大学育成的晋太号系列品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广红号系列品种;浙江省松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松选号系列品种等。这些新育成的品种既保持了原地方品种的特性,在品质、产量和抗病性方面也有所提高。

晒烟和烤烟哪个好抽?一个人口味而定

烤烟

红晒烟叶为什么香

因为它色泽红亮,富有弹性,油分充足,充分的有机物是香的原因。晒红烟是桐乡的著名特产,也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它具有颜色红亮、组织细密、质地柔韧、香味浓郁等特点。这种烟除作雪茄包皮烟、雪茄芯叶和土烟丝原料外,还用于混合型卷烟配料。

盐碱湖 冬天捞碱 夏天晒烟什么原理?

利用晶体的溶解度不同.

急急急 名词解释 :1 晒烟。2红花烟草。3调制。4烟叶分级。5叶片结构。

烟叶身份是指烟叶的厚薄、密度和单位面积重量的综合状态,以烟叶厚度表示。烟叶填充力?应该是烟丝的填充力吧!烟丝的填充力是指一定重量的烟丝在一定条件下占据空间的能力,单位为cm3/g切丝机:切叶丝机和切梗丝机的统称,是制丝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之一。切丝机的基本功能是将经过处理的叶片或梗片进行切削,使之成为符合制丝工艺规范要求的叶丝和梗丝。卷烟制丝工艺:?感官质量:运用人体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感官能感受到的烟草及其制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的综合!

东方型卷烟属于晒烟吗

属于。香料型卷烟,一般在东欧国家多属于这一类型,又称东方型卷烟。其配方特点是完全使用晾晒烟或绝大多数使用晾烟或晒烟配制而成。包括除烤烟以外的全部烟草类型,习惯上也包括明火烤烟。为便于研究和利用,需对晾晒烟进行分类。

松阳晒烟是哪里的

松阳晒烟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名称:松阳晒烟产品产地:丽水产品特性:叶大片厚、气香味浓产品简介:松阳晒红烟松阳晒烟,又名松阳晒红烟,以叶大片厚、气香味浓闻名中外,远销日本、苏联、民主德国等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之一。松阳也被定为全国七大晒烟出口基地之一。据1981-1987年统计,全县出口烟叶3.3万担,七年中创利一千七百五十万元。产品历史:松阳晒烟,历史悠久。据载:"明代万历年间,福建人经商吕宋(今菲律宾),携回烟叶种子,于福建永安各地广为种植","明朝末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南下攻闽。福建人不堪凌扰,乃携眷入浙,迁居松阳,由此即传人烟叶种植".地域范围松阳晒红烟种植区域分布在松荫溪及其小流域,海拔高度在140-170米之间。松阳晒红烟(又名松阳晒烟)以叶大片厚、气香味浓闻名中外,主销埃及、马里、几内亚、德国、菲律宾、比利时、科威特等国家。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之一。松阳也被定为全国七大晒烟出口基地之一。特定品质晒红烟的烟丝是刨出来的。新鲜烟叶用烟片夹子夹住,经过暴晒后,会呈现出亮红的颜色,并有浓郁的烟香。刨烟丝时,将几十张烟叶码压在一起,紧紧固定在呈斜面的刨床上。刨刀的外观与木匠用的刨子类似,但刨肚要大得多,以容纳刨下来的烟丝;刨刀长约六七十厘米,宽约30多厘米,像一条微型的船。刨时为了润滑,往往要上油,同时也使得烟丝油亮润泽,外观上好看得多了。文化典故松阳烟叶在长期种植中,经过反复选种、引种、杂交,单培体育种等试验,已培育出“蒲扇烟”、“牛舌烟”、“松选十四号”等品种。尤其是“松选十四号”产量高、品质好、早熟、耐病。1988年,望松乡开展“松阳晒烟模式”试验,创造亩产二百八十公斤烟叶的记录,比全县平均亩产增加了25%。

云南香晒烟好不好

云南香晒烟很好。云南香晒烟是把烟叶用传统的方法自然晾晒干,香晒烟辛辣开胃且余味纯净。

晾晒烟的介绍

晾晒烟:该品种生产的区域较广,种植历史最悠久,几乎遍及全球。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烟草品种。初期发现的烟草像黄花烟草,统叫晒烟,俗称土烟。加工成烟制品的方法也较简单,一般是把田间生长已成熟的烟叶、采摘扎把挂在屋檐下晾晒干燥后即成烟叶,用手工制成相当现在的雪茄烟和烟丝,用简单的烟具抽吸。

广昌晒烟属于哪儿的特产

广昌晒烟,俗称“黑老虎”。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种植,已有400多年历史。叶大肉厚,纤维细致,深红透黑,味醇劲足。经国家经贸委烟草研究所鉴定,广昌晒烟是生产低焦油混合型香烟和雪茄烟的上乘原料。1986年广昌被国家烟草专卖局指定为出口晒烟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产量近千吨。广昌近年又新植烤烟,为省内两大主要烟厂南昌烟厂和赣南烟厂的烟叶原料基地,被列为江西省国际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并在紫色土上成功种植优质紫色土烤烟。2002年,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总产2000多吨,居全省第二。

黄冈晒烟产自哪里

黄冈晒烟向有盛名,系鄂东名优土特产品之一。清光绪年间编的《烟叶略述》记载:“湖北黄冈县土性甚宜烟草,所产向与邓州争衡。”日本外务省出版的《清国事情》也明确记载:“集中在汉口的烟草,湖北产品中以黄冈烟、均州烟声价最好,产量亦多”。民国四年(1915年),黄冈晒烟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太平洋博览会上荣获“世界烟草佳品”奖。建国后,黄冈晒烟被辑入《中国农作物名产志》,除供武汉、上海烟厂外,在广交会展出时,深受新加坡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赞誉,被争相订购。黄冈晒烟以其色泽黄亮、叶片平整、筋小叶薄、油份充足、燃烧性强、醇正爽口、劲头适中等特点驰名中外。其品种主要有“九月寒”(俗称山烟)和“千层塔(俗称地烟)两种。前者种于山坡,后者种于山地。主要分布于团风的杜皮、贾庙、但店、淋山河、横河、眠龙寺、宋坳、总路嘴、方高坪等地。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到360万公斤(清同治十二年),一般年产量200-250万公斤。

晒烟和烤烟掺一起好抽吗

好抽。不过吸烟有害健康,建议少抽。在我们这里调烟的一般都是烤烟+晾晒烟。否则不能算调烟。晾晒烟大多数是香料烟,晾晒烟的劲有大有小跟据烤烟的劲道等来选择品种和配比或吃味等。晾晒烟是烤烟的灵魂。没有晾晒烟的单一烤烟就是行尸走肉。烟厂的进口调味烟我们搞不到但各地都有晾晒烟,站内也能找到一些如晒黄,青梗等等。配比:大家可根据各自手中的烟逐步增加找出适合自己的口味的配比。调制:先调制烤烟(调制方法站内太多,大家爬楼去吧,但注意湿度不能太大,千万别拿酒泡烟。),再配晾晒烟。用避光容器储存一段时间度过蜜月期再封装。最后建议最好调成本味蜂蜜+酒就行。酒最好用4星或者5星的金奖白兰地。如有疑问因本人口笨手笨恕不回答。祝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口味。

为什么晒烟比烤烟贵

时间和味道。1、时间。在制作香烟时,晒烟消耗的时间会更长,烤烟是可以快速挥发水分的时间更短,所以晒烟更贵。2、味道。使用晒烟制作而成的香烟,保留的香烟味道更香,没有刺激感,而烤烟制作而成的香烟,保留的味道更少,有刺激感,所以晒烟的价格高。

什邡晒烟属于哪儿的特产

晒烟什邡特产晒烟,在清嘉庆《什邡县志》已有“淡芭菰”(即晒烟)的记载。清末民初,种烟已遍面坝区十六个乡。民国十八年《重修什邡县志》记有:“农民种五谷杂粮外,多种烟,叶烟为邑物产大宗”。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是什邡晒烟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据民国二十六年档案记载:“民国二十三年产烟二千三百四十四万斤,民国二十四年产烟二千三百七十六万斤。民国二十五年产烟二千四百万斤。三年平均种植面积十二万亩。所产烟中,毛烟占百分之七十,柳烟等合占百分之三十”。当时,县内经营制造卷烟的工厂和作坊大小达六十九家,据民国二十八年统计,有大烟栈一十七家,小烟栈百家,每年吞吐量达三十万担。一九四九年全县种烟面积七万一千九百五十一亩,总产量一千零六十八万斤,单产一百四十九万斤。一九八三年晒烟种植八万八千八百二十七亩,亩产三百零三斤,总产量达二千六百九十一万斤。亩产和总产量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一倍和一点五倍。

为什么晒烟比烤烟贵

晒烟比烤烟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晒烟的口感和品质更好,更适合种植在山脚下或山上,而烤烟的品质要求相对较低,大批量生产。2. 晒烟的生产周期更长,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和时间,且需要手工操作,而烤烟的生产周期相对较短,且不需要过多的人力和时间。3. 晒烟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暴晒,需要消耗更多的物料和时间,而烤烟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4. 晒烟的制作工艺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经验,而烤烟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5. 晒烟的产量相对较低,而烤烟的产量相对较高。6. 晒烟的保存时间相对较短,而烤烟的保存时间相对较长。7. 晒烟的价格更贵,而烤烟的价格相对较低。综上所述,晒烟比烤烟贵主要是因为其口感和品质更好,制作工艺更复杂,产量较低且保存时间较短等原因。

定干烟与晒烟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接触到的都是茄科烟草属红花烟草种,也就是栽培烟草、普通烟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品种分类名称,但主要按照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分为烤烟,晾烟,晒烟。一般来说他们的特点和用法是:烤烟:在烤房中烤干。条件剧烈,蛋白质含量低,糖含量高。是日常所见卷烟的主要原料。晒烟:在阳光下晒干。蛋白质,烟碱含量高,糖含量低。用于雪茄型,混合型卷烟等。晾烟:在阴凉通风的条件下阴干。主要作为配料,浅色晾烟有白肋烟和马里兰烟,深色晾烟有雪茄包皮烟。一个典型的混合型卷烟配方为:烤烟30%,白肋烟和马里兰烟30%(晾烟),香料烟10%(晒烟),烟草薄片20%。而中式烤烟型卷烟配方均为烤烟。烟叶在收获之后水分含量很高(80%以上),青杂气很大,吃味差 ,鲜烟叶也难以保存,最自然的调制方式就是晾晒。但是晾晒时间长,受天气影响很大,土著印第安人就使用明火进行烘烤,现在称之为明火烤烟或者熏烟。熏烟有强烈的烟熏味,现在已很少见。现代烤烟称为火管烤烟,早期使用暖气管烘烤,现代均使用热交换器,烟叶不接触明火和烟雾,烤制出来烟叶色泽亮黄,香气更好。与熏烟有明显的区别。在长期的探索演化中,一方面根据烟叶品种特性和工业需求选择适宜的调制方式,另一方面,根据调制方式,反向筛选出来适合的品种和栽培施肥方式。长期下来,在品种和调制方式之间就建立了一般的对应关系,有烤烟品种、白肋烟品种、雪茄烟品种这样的说法。但雪茄烟品种烟叶拿去烘烤,烤烟品种拿去晾晒也不是不行。展开阅读全文发布于 2 年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同 5

晾晒烟的陕西晾晒烟

陕西种植晒黄烟和黄花烟的历史悠久。明清之际,方以智撰写的《物理小识》卷九载:“淡芭姑烟草,万历末有携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日淡肉果,渐传至九边……。”延绥镇原为明代北方九个边防军事重镇之一,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其防地东至黄河,西至定边。绥德、榆林曾先后是镇城所在地。由邢景文和李凤岐、樊志民分别主编的《陕西古代科学技术》《陕西古代农业科技》,都据此认为陕北是陕西烟草传入最早之地。陕西在清代前期,“小农经济商品化的程度超过前代”,禁烟严律也逐步松弛,晒烟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的《延绥镇志》载:烟酒“岭南江东诸州及齐鲁秦晋间往往有之”,“盐茶及烟之在今日皆服食之,不可缺一者矣”,“而各省之有名者,……美原烟焉”。该志还以旧志罕见的篇幅,专门设置《烟税》和《市集》等篇目,不仅记述了陕西多任抚臣和总督上疏蠲免黄甫川烟税的经过,以及黄甫川等国互市烟草边贸的兴衰,且对烟草的性状、功用、加工和名品等记述甚详(见附录623页),足见当时陕北、渭北的晒烟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版的《城固县志》载:“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内奉文豁免”烟税,“米、姜、姜黄、烟、柑子,五者较他邑为胜,故特载之。”康熙二十三年(1684),《华州志》称: “草,则多……烟草。”康熙三十三年(1694),《凤翔县志》把晒烟与棉、椒等同列为大宗“货属”。雍正十一年(1733)出版的《眉县志》和《凤翔县志》,其《物产》中都有烟的记述。雍正十三年(1735)出版的《陕西通志》,除重复《城固县志》和《华州志》有关烟草记述外,还称佳县的晒烟“服之而醉,名日烟酒,又谓之相思草”。至此,陕北、陕南、关中、渭胃北,已普遍种植晒烟。自乾隆年间(1736—1795)始,省内晒烟商品生产和烟草加工逐步增多。陕北宜川县的晒烟是重要贡品之一,绥德县的烟草有“水旱两种”,宝鸡县的烟叶与“棉、布、丝、缣、靛、板、木、油、木炭、柴薪”一起,“日以麦、粟、花布相为交易”,渭河一带皆艺此而货”。嘉庆年间(1796—1820),烟禁完全解除。陕南借汉水之利,率先扩大晒烟商品生产。洋县人岳震 川 撰写的兴安府志《食货志论》称:“城固湑水以北,沃土腴田,尽植烟苗,盛夏晴霁,弥望绿野,皆此物也。当其收时,连云充栋。”“又闻紫阳务滋烟苗,较汉中尤精,尤易售。”道光二年(1822),由汉中知府严如煜撰写的《三省边防备览》称:“汉川(今汉中)民有田地数十亩之家,必栽烟草数亩”,“烟草亩摘三四百斤,卖青蚨十千以外……以为纳钱粮布庆吊人情之用。烟、姜占地虽多,其地颇加粪,次岁收粮必多,于民谷无妨也。”道光中后期,除渭河沿岸的宝鸡、凤翔等地的晒烟生产继续发展外,凤县、千阳县的晒烟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陕北神木县以地产烟叶生产“包烟”,安定(今子长)、清涧、延川县产的“烟草有大小叶两种,丝有黄白二种”。自清道光元年(1821)以后,省内小农经济商品化进程逐步停滞。社会舆论对种植烟草的批评也相当严厉,认为:“庶人之行,则蚕桑之利”,“劝艺桑柘为生”,才是“民之本业”所在;民众种烟,最大的害处就是败坏民风,有碍桑麻。在此背景下,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除城固县、洋县的晒烟仍为特产之大宗外,就全省而言,汉水那种“舳舻相接”向省外运送烟叶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相反,由汉水输入湖北均州和河南邓州的烟叶,每年达6000—8000捆(每捆3060公斤),销往安康、商洛和西安等地。宣统末,因“陕省本非富产烟酒之区”,清廷内阁会议政务处原拟增税银五万两之议,也不得不作罢。民国元年(1912)至20世纪初,陕西在经历了频繁的战事、特别是民国2年(1913)和民国18年(1929)的全省性大旱之后,小农经济严重凋敝。晒烟生产一直徘徊在年种10万亩、亩产百斤左右。从河南、四川、湖北等省输入烟叶有增无减。民国4年(1915),由城固县沙河营镇梁家庵村首次从四川省三台县引种的晒红烟,也因缺乏应有的扶持,种植时断时续。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陕西烟草加工业逐渐兴起,晒烟因成为加工卷烟和水烟的重要原料而得到发展。民国19年(1930),姜国干所著《关中之农业》载:“关中产烟各县都有,凤翔、乾县、咸阳、长安、大荔尤多。”民国21年(1932),由叶恭绰编纂、张铨等撰文的《陕西实业考察》称:“自安康至汉中一带,余经其田野者,七百十四里,每见一片红粱、黄稻、绿烟、白棉,灿烂蓬勃。”城固烟叶“叶大而厚”,西乡烟叶“高及人腹”。该书所列南郑、安康等11县特产共计22种,烟叶居第二位。民国23年(1934),《续修陕西通志稿·物产》称:烟叶“岐(山)、凤(翔)、陇(县)、宝(鸡县)产者最佳”。民国25年(1936),《关中人口调查》载:“凤翔陈村为产烟叶有名地方”,其产品外销陕西关中、晋南、豫西和甘肃、宁夏、内蒙古、上海等省(区)市。是年,陕西省化验所工作报告称:以陈村为中心的凤翔县西部和南部,所产烟叶“成分甚佳,尚合于实业部商品检验局之烟叶检验标准,堪为制造卷烟、旱烟及水烟之原料”。英美烟公司欲在此购地百顷种烟,并承诺该县县长李静慈为“当然股东”,因李恐权益外溢,遭拒绝作罢。民国27年(1938) 10月,《城固县志续修方案》,仍把烟草等特产作为“尤须详记”的内容。农垦家、南郑县人安汉在此前后发表的《西北垦殖论》和《犁坪垦区调查报告》,对南郑、安康和犁坪垦区的烟叶生产盛况也有详细记述。民国27—29年(1936—1940),全省晒烟种植面积猛增到35万—39万余亩,总产36万—52万余担,创抗战以来的新高。是时陕西在全国21个产烟省中,种植面积居第六位,产量居第九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以民国27年(1938)为例,由前七年平均都为3%,分别上升到6.5%和5.8%。省内外烟商,对岐山等地的烟叶“争购纷纭”。抗战胜利后,物美价廉的烟叶及其制品大量输入陕西。主产晒烟的岐山、凤翔、宝鸡等县,“农民无科学常识,对于土烟之选种及管理,不知注意,费土地劳力甚多,收获甚少,而烟之色泽香味又极不良,每每不得善价而沽”。民国34—36年(1945—1947),全省晒烟种植面积占全国烟叶生产总面积的4.4%,总产量却只占全国总产量的3%,种植面积在全国由第七位降到第九位,再降到第11位,总产量由第七位降到第12位,再降到第13位。商业部门每年只收购2万担。每年由甘肃、四川省输入的烟叶达5万担。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没有恢复到抗日战争前中期的水平。建国初,吸食简便并成为时尚的卷烟进一步为城乡人民接受。晒烟(土烟)因质量差、销售困难,收购价格大幅下跌。1952年,滞销的低次土烟叶,仅宝鸡县虢镇就有2万担,省供销合作社系统3600担,群众手中约4000担。有的读者向《群众日报》投书,呼吁有关部门收购晒烟,以帮助群众度过春荒。是年3—4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和陕西省农林厅等单位,不得不多次发文要求各地于“一五”计划期间,将晒烟种植面积压缩6万亩。嗣后以晒烟为重要原料的丁级卷烟得到发展,土烟市场一度出现求大于供。因此前烟农种烟积极性受挫,其生产终无起色。1958年,晒烟种植面积首次下降到10万亩以下,晒、烤烟种植比率由1949年的28:1下降到22:1。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长期依赖四川省的雪茄烟进口中断。西安市郊区“旱烟很难买到”,“每市斤价由1958年前的四五毛涨到四至八元”。1959年,省供销合作社提倡“川烟陕种”。从四川省引进晒红烟种15公斤,在汉中、宝鸡、渭南等地区试种、推广。并安排蓝田、临潼县部分公社,在四川师傅的指导下,专为省内老艺人生产市面上很难买到的黑卷烟。为了保证粮食生产,1964年8月,经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陕西的晒黄烟收购价再次调低。同时,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停止执行晒烟奖售政策。烟农生产晒烟的积极性更低。1966—1971年,晒烟种植面积再次下降到4万—5万余亩,晒、烤烟种植比率由1965年的4:1降到1.6:1。1978年,晒烟商品率由1964年的27%降到12.5%。晒烟逐渐从卷烟原料中退出。20世纪80年代,混合型卷烟开始发展,晒烟市场有所升温。晒红烟在广泛种植的基础上,经过筛选,逐步形成汉中、南郑、城固三县(市)为生产基地。1985年,全省晒烟种植面积恢复到11万余亩,商品率提高到19.8%。1988年,山阳县十里乡、延川县眼岔寺乡分别引种白肋烟、香料烟获得成功。是年6月,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延长、武功、南郑、城固、旬阳、眉县、扶风等县的晒红烟,商南、山阳、丹凤、麟游、镇安、柞水等县的香料烟列入专卖管理。1989年,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召开全省晾晒烟评吸鉴定会议,并会同省物价局调高晒黄烟收购价,1991年,又决定武功县为晒黄烟生产基地。1992—1993年,以宜川、延川为重点的陕北黄河沿岸香料烟生产基地和以山阳县为重点的白肋烟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延川县和山阳县的白肋烟被列入国家名晾晒烟名录。全省晾晒烟生产面积稳定在8万—10万余亩,总产19万—21万余担。1993年后,混合型卷烟发展趋缓,晾晒烟生产随之下滑。1994年,全省仅收购6360担,完成任务的4.8%,收购量较上年下降79.3%。1995年,全省种植面积仅3.8万亩,晒、烤烟种植比率为1:19。由于种者日少,效益反而提高,一公斤晒烟可抵五公斤小麦,麦烟套种者,一亩旱烟可抵二亩粮,商品率上升到27.5%,但整体颓势已难逆转

晾晒烟详细资料大全

晾晒烟:该品种生产的区域较广,种植历史最悠久,几乎遍及全球。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菸草品种。初期发现的菸草像黄花菸草,统叫晒烟,俗称土烟。加工成烟制品的方法也较简单,一般是把田间生长已成熟的菸叶、采摘扎把挂在屋檐下晾晒干燥后即成菸叶,用手工制成相当现在的雪茄菸和菸丝,用简单的菸具抽吸。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晾晒烟 又称 :晒烟 俗称 :土烟 有关记载 :《物理小识》 最早传入地 :陕北 重要产地 :陕西 概念,陕西晾晒烟, 概念 有两种生产消费方式:一种是农民自种自吸,或有少量出售;另一种是对晾晒烟进行规模生产,用于制造烟制品,如制造雪茄菸、菸丝、鼻烟、嚼烟等。晾晒烟也可少量搭配用于生产卷菸。但它辛辣味重, *** 性大,消费面较窄。经过研究试种,许多品质上乘的菸叶品种培植成功了,同时改进了原来的晒烟质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晾晒烟。 陕西晾晒烟 陕西种植晒黄烟和黄花烟的历史悠久。明清之际,方以智撰写的《物理小识》卷九载:“淡芭姑菸草,万历末有携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日淡肉果,渐传至九边……。”延绥镇原为明代北方九个边防军事重镇之一,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其防地东至黄河,西至定边。绥德、榆林曾先后是镇城所在地。由邢景文和李凤岐、樊志民分别主编的《陕西古代科学技术》《陕西古代农业科技》,都据此认为陕北是陕西菸草传入最早之地。 陕西在清代前期,“小农经济商品化的程度超过前代”,禁菸严律也逐步松弛,晒烟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的《延绥镇志》载:菸酒“岭南江东诸州及齐鲁秦晋间往往有之”,“盐茶及烟之在今日皆服食之,不可缺一者矣”,“而各省之有名者,……美原烟焉”。该志还以旧志罕见的篇幅,专门设定《烟税》和《市集》等篇目,不仅记述了陕西多任抚臣和总督上疏蠲免黄甫川烟税的经过,以及黄甫川等国互市菸草边贸的兴衰,且对菸草的性状、功用、加工和名品等记述甚详(见附录623页),足见当时陕北、渭北的晒烟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版的《城固县志》载:“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内奉文豁免”烟税,“米、姜、姜黄、烟、柑子,五者较他邑为胜,故特载之。”康熙二十三年(1684),《华州志》称: “草,则多……菸草。”康熙三十三年(1694),《凤翔县志》把晒烟与棉、椒等同列为大宗“货属”。雍正十一年(1733)出版的《眉县志》和《凤翔县志》,其《物产》中都有烟的记述。雍正十三年(1735)出版的《陕西通志》,除重复《城固县志》和《华州志》有关菸草记述外,还称佳县的晒烟“服之而醉,名日菸酒,又谓之相思草”。至此,陕北、陕南、关中、渭胃北,已普遍种植晒烟。 晾晒烟 自乾隆年间(1736—1795)始,省内晒烟商品生产和菸草加工逐步增多。陕北宜川县的晒烟是重要贡品之一,绥德县的菸草有“水旱两种”,宝鸡县的菸叶与“棉、布、丝、缣、靛、板、木、油、木炭、柴薪”一起,“日以麦、粟、花布相为交易”,渭河一带皆艺此而货”。嘉庆年间(1796—1820),烟禁完全解除。陕南借汉水之利,率先扩大晒烟商品生产。洋县人岳震 川 撰写的兴安府志《食货志论》称:“城固湑水以北,沃土腴田,尽植烟苗,盛夏晴霁,弥望绿野,皆此物也。当其收时,连云充栋。”“又闻 *** 务滋烟苗,较汉中尤精,尤易售。”道光二年(1822),由汉中知府严如煜撰写的《三省边防备览》称:“汉川(今汉中)民有田地数十亩之家,必栽菸草数亩”,“菸草亩摘三四百斤,卖青蚨十千以外……以为纳钱粮布庆吊人情之用。烟、姜占地虽多,其地颇加粪,次岁收粮必多,于民谷无妨也。”道光中后期,除渭河沿岸的宝鸡、凤翔等地的晒烟生产继续发展外,凤县、千阳县的晒烟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陕北神木县以地产菸叶生产“包烟”,安定(今子长)、清涧、延川县产的“菸草有大小叶两种,丝有黄白二种”。 自清道光元年(1821)以后,省内小农经济商品化进程逐步停滞。社会舆论对种植菸草的批评也相当严厉,认为:“庶人之行,则蚕桑之利”,“劝艺桑柘为生”,才是“民之本业”所在;民众种烟,最大的害处就是败坏民风,有碍桑麻。在此背景下,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除城固县、洋县的晒烟仍为特产之大宗外,就全省而言,汉水那种“舳舻相接”向省外运送菸叶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相反,由汉水输入湖北均州和河南邓州的菸叶,每年达6000—8000捆(每捆3060公斤),销往安康、商洛和西安等地。宣统末,因“陕省本非富产菸酒之区”,清廷内阁会议政务处原拟增税银五万两之议,也不得不作罢。 民国元年(1912)至20世纪初,陕西在经历了频繁的战事、特别是民国2年(1913)和民国18年(1929)的全省性大旱之后,小农经济严重凋敝。晒烟生产一直徘徊在年种10万亩、亩产百斤左右。从河南、四川、湖北等省输入菸叶有增无减。民国4年(1915),由城固县沙河营镇梁家庵村首次从四川省三台县引种的晒红烟,也因缺乏应有的扶持,种植时断时续。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陕西菸草加工业逐渐兴起,晒烟因成为加工卷菸和水烟的重要原料而得到发展。民国19年(1930),姜国干所著《关中之农业》载:“关中产烟各县都有,凤翔、乾县、咸阳、长安、大荔尤多。”民国21年(1932),由叶恭绰编纂、张铨等撰文的《陕西实业考察》称:“自安康至汉中一带,余经其田野者,七百十四里,每见一片红粱、黄稻、绿烟、白棉,灿烂蓬勃。”城固菸叶“叶大而厚”,西乡菸叶“高及人腹”。该书所列南郑、安康等11县特产总计22种,菸叶居第二位。民国23年(1934),《续修陕西通志稿·物产》称:菸叶“岐(山)、凤(翔)、陇(县)、宝(鸡县)产者最佳”。民国25年(1936),《关中人口调查》载:“凤翔陈村为产菸叶有名地方”,其产品外销陕西关中、晋南、豫西和甘肃、宁夏、内蒙古、上海等省(区)市。是年,陕西省化验所工作报告称:以陈村为中心的凤翔县西部和南部,所产菸叶“成分甚佳,尚合于实业部商品检验局之菸叶检验标准,堪为制造卷菸、旱菸及水烟之原料”。英美烟公司欲在此购地百顷种烟,并承诺该县县长李静慈为“当然股东”,因李恐权益外溢,遭拒绝作罢。民国27年(1938) 10月,《城固县志续修方案》,仍把菸草等特产作为“尤须详记”的内容。农垦家、南郑县人安汉在此前后发表的《西北垦殖论》和《犁坪垦区调查报告》,对南郑、安康和犁坪垦区的菸叶生产盛况也有详细记述。民国27—29年(1936—1940),全省晒烟种植面积猛增到35万—39万余亩,总产36万—52万余担,创抗战以来的新高。是时陕西在全国21个产烟省中,种植面积居第六位,产量居第九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以民国27年(1938)为例,由前七年平均都为3%,分别上升到6.5%和5.8%。省内外烟商,对岐山等地的菸叶“争购纷纭”。 抗战胜利后,物美价廉的菸叶及其制品大量输入陕西。主产晒烟的岐山、凤翔、宝鸡等县,“农民无科学常识,对于土烟之选种及管理,不知注意,费土地劳力甚多,收获甚少,而烟之色泽香味又极不良,每每不得善价而沽”。民国34—36年(1945—1947),全省晒烟种植面积占全国菸叶生产总面积的4.4%,总产量却只占全国总产量的3%,种植面积在全国由第七位降到第九位,再降到第11位,总产量由第七位降到第12位,再降到第13位。商业部门每年只收购2万担。每年由甘肃、四川省输入的菸叶达5万担。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没有恢复到抗日战争前中期的水平。 建国初,吸食简便并成为时尚的卷菸进一步为城乡人民接受。晒烟(土烟)因质量差、销售困难,收购价格大幅下跌。1952年,滞销的低次土菸叶,仅宝鸡县虢镇就有2万担,省供销合作社系统3600担,民众手中约4000担。有的读者向《民众日报》投书,呼吁有关部门收购晒烟,以帮助民众度过春荒。是年3—4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和陕西省农林厅等单位,不得不多次发文要求各地于“一五”计画期间,将晒烟种植面积压缩6万亩。嗣后以晒烟为重要原料的丁级卷菸得到发展,土烟市场一度出现求大于供。因此前菸农种烟积极性受挫,其生产终无起色。1958年,晒烟种植面积首次下降到10万亩以下,晒、烤菸种植比率由1949年的28:1下降到22:1。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长期依赖四川省的雪茄菸进口中断。西安市郊区“旱菸很难买到”,“每市斤价由1958年前的四五毛涨到四至八元”。1959年,省供销合作社提倡“川烟陕种”。从四川省引进晒红烟种15公斤,在汉中、宝鸡、渭南等地区试种、推广。并安排蓝田、临潼县部分公社,在四川师傅的指导下,专为省内老艺人生产市面上很难买到的黑卷菸。为了保证粮食生产,1964年8月,经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陕西的晒黄烟收购价再次调低。同时,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停止执行晒烟奖售政策。菸农生产晒烟的积极性更低。1966—1971年,晒烟种植面积再次下降到4万—5万余亩,晒、烤菸种植比率由1965年的4:1降到1.6:1。1978年,晒烟商品率由1964年的27%降到12.5%。晒烟逐渐从卷菸原料中退出。 20世纪80年代,混合型卷菸开始发展,晒烟市场有所升温。晒红烟在广泛种植的基础上,经过筛选,逐步形成汉中、南郑、城固三县(市)为生产基地。1985年,全省晒烟种植面积恢复到11万余亩,商品率提高到19.8%。1988年,山阳县十里乡、延川县眼岔寺乡分别引种白肋烟、香料烟获得成功。是年6月,省菸草专卖局(公司)将延长、武功、南郑、城固、旬阳、眉县、扶风等县的晒红烟,商南、山阳、丹凤、麟游、镇安、柞水等县的香料烟列入专卖管理。1989年,省菸草专卖局(公司)召开全省晾晒烟评吸鉴定会议,并会同省物价局调高晒黄烟收购价,1991年,又决定武功县为晒黄烟生产基地。1992—1993年,以宜川、延川为重点的陕北黄河沿岸香料烟生产基地和以山阳县为重点的白肋烟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延川县和山阳县的白肋烟被列入国家名晾晒烟名录。全省晾晒烟生产面积稳定在8万—10万余亩,总产19万—21万余担。1993年后,混合型卷菸发展趋缓,晾晒烟生产随之下滑。1994年,全省仅收购6360担,完成任务的4.8%,收购量较上年下降79.3%。1995年,全省种植面积仅3.8万亩,晒、烤菸种植比率为1:19。由于种者日少,效益反而提高,一公斤晒烟可抵五公斤小麦,麦烟套种者,一亩旱菸可抵二亩粮,商品率上升到27.5%,但整体颓势已难逆转

罗川晒烟是哪里的

正宁特产罗川晒烟俗称“早烟”,又名“龙凤烟”、“唐台烟”。主要集中在罗川,已有1200多年的种植历史,曾被视为宫庭贡品。烟叶叶片肥厚、香味浓郁、吃味醇和,是正宁一大特产。目前全县种植面积1400亩,产烟70万斤,产品远销陕西、四川、新疆、内蒙、青海等10多个省市,总产值达180多万元。正宁县县古称罗川县。罗川旱烟有千百年栽培历史。其色泽金黄,易燃,灰白,味香醇,风味极佳。相传唐肃宗李亨驻跸正宁,曾品吸旱烟,烟灰飘落处所产旱烟枝杆高大,叶宽肥厚,色泽深黄,香味浓郁,被视为珍品,唐以后历代皆为贡品。756年9月,唐肃宗行跸宁州彭原郡,即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于757年正月十五离开,经正宁县罗川,南下陕西凤翔,返回长安。途中在罗川城西的土台上休息,一老者吸着旱烟从台下经过,香气扑鼻而来。肃宗接过旱烟锅品吸,顿觉神情气爽,疲乏立消。回长安后,肃宗将罗川旱烟列为贡品,免宁州服役两年。正宁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子午岭西麓,全县辖12个乡镇,1319.5平方公里,22万人口。地貌属陇东高原沟壑区,黄土层覆盖较厚,土壤多为黄绵土和黑垆土。境内平均海拔1460米。全年日照2447.7小时,日照率为55%,年平均气温8.3℃,无霜期180天左右,降水量630毫米,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经西北烟草质量监督监测站测定和广大农民多年的种烟实践证明,确实是适宜烤烟生长的最佳生产区。正宁县种植烟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在唐代以前正宁县即栽种旱烟。相传唐肃宗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返回长安途中,经过正宁,品吸了罗川旱烟,赞其香气浓烈,消困解乏提神。从此,罗川旱烟声誉大增,被人们称为“唐台烟”,成为宫廷贡品。1200多年过去了,“唐台烟”依然久盛不衰,至今仍是当地群众主要的生产和经济来源项目。同样,正宁县种植烤烟也有着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目前,烤烟已经成为全县经济的首要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拳头”产品。正宁县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县。罗川旱烟为茄科烟草属中的普通烟草。烟草原产中南美洲,它作为栽培作物,在世界上已有四五百年的文字记载。十六世纪传至世界各地。我国开始种植烟草是十六世纪后期,由海外传入福建、广东等省以后逐渐北传。本世纪以前种植的烟草,大部分用日晒的方法进行调剂。烤烟种植传入我国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而罗川种植的旱烟却有二三百年之久。罗川旱烟具有颜色金黄,气味浓香,绵软顺口和养精提神的特点,久吸此烟者,一般香烟不能解瘾。未吸过罗川旱烟的人,闻到气味就特别引人。罗川旱烟在庆阳地区颇有盛名,吸惯旱烟的人都愿吸罗川旱烟,味浓过瘾。因此,罗川旱烟畅销甘肃、陕西、宁夏、河南、青海等地,烟叶除满足人民嗜好的需要外,还可以从烟叶中提取烟碱(又称尼古丁C10H14N2),用于农业杀虫剂及医药方面;还可以提炼苹果酸和柠檬酸,用于糖果和食品工业。烟草的种子含烟子油30—40%,可作油漆和肥皂的原料。烟茎可制作纤维板、活性炭和木炭油等。相传唐肃宗驻跸真宁县时,曾携爱妃张良娣前往位于罗水以南的泰山庙拈香求子,并经常在罗川城西门外一个有数亩大的土台上歇息。时值兵荒马乱,肃宗一行数月间鞍马劳顿,饮食不节,久居深宫的张贵妃水土不服,突患肚痛病,而肃宗身边的御医百般施治,竟然不见好转。足智多谋的郭子仪心知是水土不服,便在当地请来了一位农夫诊病。农夫看了一眼张贵妃,便用火点着手提的旱烟锅,猛吸几口,然后让给贵妃。张贵妃一锅烟吸完,只觉得腹痛全消,浑身通泰,心旷神怡。肃宗闻知,龙颜大悦,也点上烟锅品吸一番,良久,脱口而道:“真乃龙凤烟也!”因此烟叶种在唐肃宗歇息过的城西门土台上,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唐台龙凤旱烟”。肃宗回朝后,对罗川旱烟念念不忘,叮嘱地方1作为贡品,按时进贡。从此后,罗川唐台龙凤旱烟声名大振,四方远近,竟相购买,经千百年而不衰。罗川唐台旱烟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肃宗在城西土台上歇息时,忽然闻到一股浓洌的扑鼻香气。抬头一看,见一老者吸着旱烟锅从台下经过。肃宗便召来老者问香自何来。老者说,是我口吸旱烟飘散而来。肃宗闻言,便接过老者旱烟锅猛吸几口,顿觉口齿生香,神清气爽,便连连予以夸赞。后来,还传说罗川唐台的旱烟之所以香气浓郁,是因为唐肃宗的妃子张良娣将化妆用的胭脂水泼在了唐台上面,脂香味入土渗进了旱烟叶。

晒烟详细资料大全

位于现今墨西哥尤卡坦(Yucatan)半岛上的美洲原住民,可能是最早种植菸草的民族。之后南美洲,北美洲才开始菸草的种植。最早种植菸草或抽菸草的民族已无从追溯,但可以肯定的是,欧洲人一直要到1492年哥伦布航海之旅发现新大陆后,才知道有菸草的存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晒烟 位于 :现今墨西哥尤卡坦 传播 :一切都从哥伦布发现新大 雪茄产地 :中国雪茄之乡”什邡市地处 发现与传播,产地, 发现与传播 一切都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当时哥伦布的两名水手发现古巴的印地安人利用棕榈叶或车前草叶,将干燥扭曲的菸草叶卷起来抽,这即是原始的雪茄。研究之下发现岛上有一种从来没见过的植物,土著用此植物的叶子,晒干然后燃烧并吸取其烟。 哥伦布将发现了的菸草种子带回种植,成为欧洲贵族最新潮流,主要的叶子卷成雪茄,切剩的部份和不好的叶子就做为香菸及菸斗菸草。 *** 发现抽菸草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开始抽税赚钱实在太好赚了,于是把种子带去殖民地大量种植。美国殖民地,非洲殖民地,印度尼西亚殖民地等都大量种植菸草。 抽菸的习惯于是快速传播到西班牙与葡萄牙本土,不久后又传到法国、义大利,十六世纪中期,欧洲人对菸草已相当熟悉。 产地 “中国雪茄之乡”什邡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60公里,幅员面积86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1.5万亩。什邡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9℃至16.1℃,年均日照1247小时至1254小时。无霜期长达277天至284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其中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9%。土壤属紫色土类型,种烟区多为新冲积油砂壤土,土壤肥力较高,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非常有利于什邡雪茄原料晒烟种植。 什邡晒烟种植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品种主要有柳烟、毛烟、杂交品种烟等。由于其色泽红亮,脉细绵软,烟味淡雅,口感柔顺,品味醇香,品质上乘,清光绪年间,被誉为宫廷贡品。1983年什邡被国家列为名晒烟生产县,享有“川西明珠,名晒烟之乡”的美誉,白毛晒烟被列为国家二类农副产品。 种植中的什邡晒烟 什邡市委、市 *** 历来高度重视什邡烟产业的发展,将雪茄菸发展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1995年起,按照“市场导向、主攻质量、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发展思路,把加强产销衔接,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引进香菸料、白肋烟、晒黄烟等国内外优质新品种,与什邡烟厂合作建立菸叶基地,开发选育适合我市土壤、气侯特点并具有优良品质的雪茄原料品种,并逐步推广。 在生产技术方面,什邡市菸草公司专门成立了科研所,负责全市雪茄菸叶原料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普及,全面提高雪茄菸叶原料的质量和产量。在菸叶调制方面,大力宣传新的调制方法,改进加工技术,逐步改过去传统的绳索晾晒为平摊晾晒,改“把烟”为“平摊烟”。 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以什邡烟厂为龙头,直接与农户签订订单(订面积、订质量、订价格),企业负责雪茄菸叶原料的生产技术指导和产后销售。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我市雪茄菸叶原料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菸农增收和雪茄菸叶原料生产基地的不断发展。 2007年,全市种植晒烟面积达5.3万亩,产量达1.2万余吨,菸农种植晒烟亩平均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全市78%的村都种植了雪茄原料烟,实现收入达1.6亿元,占什邡市全部种植业产值的25%,仅此一项,就为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460余元。雪茄菸产业已成为什邡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什邡雪茄菸加工业从清光绪二十五年开始兴起,以后逐步发展壮大。什邡烟厂以什邡晒烟为原料,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继承、创新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特的雪茄菸制作工艺技术和方法,如“新菸叶快速发酵法”、“加料发酵法”、“糊米液制作工艺技术”、“快速工艺处理工艺技术”、“适度化加工特色工艺技术”、“递叠反转层式卷制工艺技术”等,使什邡雪茄菸的质量有了新的飞跃,形成了独特的、具有馥郁清雅、吃味醇厚、余味尚舒等特色的雪茄菸风格。上个世纪中叶的1964年开始至1976年,什邡烟厂一直为 *** 、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卷制“特供雪茄”。这段历史被称为“132秘史”。 晾晒中的什邡晒烟 1986年 *** 访问尼泊尔时还将什邡雪茄作为国礼相赠。什邡烟厂生产的“长城”、“工字”、“狮牌”雪茄,广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俄罗斯、埃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长城”雪茄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荣获“大马士革”国际金奖、“巴拿马”银奖,2005年度被评为“中国雪茄最具影响力品牌”,“工字”雪茄也曾荣获全国骨干畅销产品称号,2006年“狮牌”雪茄系列中的“狮(银)”和长城雪茄系列中的“ 长城132”包装荣获全国金奖。从小到大,现已成为中国定点生产雪茄菸的四家企业之一,2007年生产销售雪茄菸4亿支,占全国四家雪茄菸生产企业生产总量的85%,产值位居全国第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什邡雪茄已被誉为世界三大名牌雪茄之一。 随着四川菸草工业工厂制向公司制的改革,川渝中烟工业公司高度重视什邡雪茄菸的发展,并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川渝公司“十一五”五个一目标之一,占了五个一目标20%的比重,从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行销、产品生产等都组建了专门负责雪茄管理的机构,配备了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雪茄菸的发展在软体和硬体上从战略出发进行科学配置,为雪茄战略发展提供保障。 用晒烟制作而成的什邡雪茄 晒烟产业已成为什邡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芦溪晒烟是哪里的特产

芦溪晒烟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芦溪晒烟质地柔软,色泽金黄,叶薄脉细,油润香醇,是晒烟中的珍品,产自芦溪草棚寮的晒烟更是珍品中珍品,历来被人们所崇尚。据《漳州简史》记载:“明代经济作物的栽培有了空前的规模。烟草自海外传入,能令人醉,亦避瘴气,捣汁可毒头虱。”“惟漳属芦烟(芦溪晒烟)称最,声价甲天下,人多种之,利甚多。”芦溪晒烟原产地平和县芦溪镇,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四周是蜘蛛网般的大小山川,中间为海拔420米的盆地,年平均气温19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1700——1800毫米,气候冷凉;种烟历史悠久,自明嘉靖(1522-1567年)从菲律宾吕宋岛引进种植,至今已有400多年;种植和晒制技术高超,形成从整地、育苗、田管、采摘、晾晒、贮存到加工等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艺,从而生产出酸喃风味、甘醇爽口的芦溪晒烟。芦溪晒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未受人世间风云变化的影响而中断生产,始终得到人们的青睐。在清乾隆年间,霞寨岩岭村庄世道的祖父在漳州东门街开设烟行,制作烟丝和条丝(供水烟筒吸用),销往江西、浙江及全国各地,获利颇丰,人称“庄百万”;民国时期,芦溪圩开设“福兰烟店”,收购和切制烟丝,名扬闽南各地;上世纪20年代,芦溪东槐村陈三香兄弟及其父经营“顺成烟庄”,创立“芦溪正地”红牌、白牌晒烟,其后又与厦门市镇邦路“麒麟烟庄”订立供货合同,“芦溪正地”牌的烟叶和烟丝远销国内外;1909-1926年间,日本三井洋行在平和小溪设立“三井洋行和胜美公司”,垄断经营芦溪晒烟,将芦溪晒烟运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抗战胜利后,“顺成烟庄”和中美烟草出口公司签订定期、定量合同,芦溪晒烟成为“鸿运牌”香烟的主要原料。解放后,平和县创办烟丝厂,生产的烟丝销往全省各地;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金键”和“天坛”牌香烟的北京卷烟厂、生产“灵芝”牌的河北石家庄卷烟厂、生产“人参”牌长春卷烟厂、生产“天坛”牌的安徽邺城卷烟厂,还有上海、四川、保定、厦门、龙岩等地卷烟厂,纷纷以较高的价格上门求购,种植生产芦溪晒烟成为当地百姓一条致富的好途径。芦溪晒烟是全国晒烟品系的姣姣者,是许多卷烟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共同追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夏茂晒烟属于哪儿的特产

晒烟主要品种有高杆、中杆、矮杆、青秆和特矮杆等。夏茂乡为主产区,梨树、高桥、富口亦有种植,但大夏茂晒烟有“烟魁”之称。其叶片黄、红、棕,光泽均匀,叶面洁净,叶厚适中,组织密致,含油足,香味浓,不苦涩,余味干净,回味有甜感。经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测定,尼古丁含量低、糖份高,是混合型卷烟的上好原料(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