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王国

百燕之家 / 信息详情

烟叶王国的辉煌成就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中原,兼具南北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热、水、土条件都非常适宜烟叶生长,是发展烤烟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双适宜区,从20世纪初引进烤烟成功,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烤烟三大主产区之一。与世界著名的美国烤烟圣地弗吉尼亚州处同一纬度,气候生态条件十分相似,被誉为“东方的弗吉尼亚”。襄城县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1946年,我国著名烟草专家张逸宾在汉口《大刚报》上先后发表了《东方的里士满——许昌》、《东方的弗吉尼亚——襄城》。文章称:“中国烤烟在河南,襄城烟叶甲河南,所产烟质,为全国冠。”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烤烟生产,国家制定“重点恢复老烟区,适当发展新烟区”的方针,对烤烟生产给予政策和物资上的扶持。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施行带来了建国初期烟叶生产的大发展。到1952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恢复到290.7万亩,总产量增加到443万担,一举超过建国前的历史最高水平。1956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583.3万亩,产量增加到678万担,烤烟品质也有所提高,基本上扭转了高档卷烟原料依赖进口的局面。在这一轮的烟叶发展高潮中,河南省无疑是最突出的。在毛主席视察襄城“烟叶王国”的1958年,河南烟叶收购量达到217万担,占到全国总产量的近1/3,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河南烟叶产量连续三十余年雄居全国之首,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云南超过。而在河南,烟叶生产又首推许昌。作为中国烤烟种植的三大发祥地之一,许昌种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经过数百年的延续和发展,到建国初期已经有了“十亩地八亩烟”的规模,烤烟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从1951年到1957年,许昌烟区年种烟面积都在100万亩上下,产量都在140万担左右,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58年,毛主席视察及其“烟叶王国”的赞誉,更是极大地激发、调动了全区干部群众发展烟叶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一年,许昌烟区10多个县市种烟104.9万亩,占河南全省的74%,产量191万担,占全省的88%,占全国总产量的26%。除了产量上的巨大规模,得天独厚的烟叶生长条件,也成就了许昌烟叶色泽金黄、香气浓郁、油润丰满、吸味醇和的优良品质,作为“纯浓香型烟叶”的典型代表,许昌烟叶一度被视为超等级烟叶,其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地方的烟叶。在许昌烤烟中,尤以襄城县的“里川烟”品质独特,受到格外青睐。1949年9月,襄城县甬豫烟厂用当地优质烤烟卷制的“古鼎”牌卷烟,供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一次会议使用,1956年9月,上海卷烟厂以襄城县孙祠堂“里川”陈化烟叶为主料卷制礼品烟供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吸用,获一致好评。烟草界普遍的共识是,许昌烟叶具有独特的浓香型风格,而襄城烟叶则是浓香型烟叶风格的典型代表,烟叶理化、感观指标优异,特别是有害物质少,具有不可替代性。襄城烟叶吃味醇和,香气浓郁,劲头大,燃烧性好,烟灰洁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被专家视为“烟中珍品”,被国内外烟叶市场列为“高级卷烟最佳原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骆驼”香烟曾用襄城烟叶做主料。20世纪50年代,襄城烟叶曾出口到俄、美、日、英、德、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7.18%。上海烟厂则将襄城烟叶作为“熊猫”、“中华”的主料。1964年,国务院确定襄城县里川区域为“高级卷烟原料基地”。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襄城烟叶质量达到新水平。1985年,上海烟厂反映,襄城县中一级烟可选出7%的“熊猫”原料,中二级烟可选出30%的“中华”原料。近几年来,襄城烟叶获得进一步发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卷烟生产厂家生产工艺日益改进,大多开始使用高温膨化烟丝,但烟叶香气下降,唯独襄城烟叶香气量不减,受到卷烟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欢迎。 烟叶是襄城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其重要地位在当地有一种形象的说法:烟叶是政府的“财柱子”,是烟农的“钱袋子”。据不完全统计,1988~2007年,种植烟叶使襄城县烟农获得近14亿元的收益,县财政税收达4亿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2008年,襄城县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上了议事日程,确立了“一乡一村”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格局,“一乡”即汾陈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一村”即王洛镇闫寨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力争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险能防,保证土地两年轮作,打造全国第一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示范村。烟叶王国,面对市场经济和入世以后的国际大市场, 襄城人民已经走出了迷茫,正在接受挑战。

烟叶王国的介绍

手拿草帽,驻足远眺,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八七广场上矗立着这样一尊高9.9米的毛泽东塑像。对于许昌、对于河南,甚至对于整个烟草行业来说,它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50多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声“烟叶王国”的赞叹,给这个豫中小城带来了无限的荣耀,也造就了那个年代“言烟叶必称河南”的辉煌。

烟叶王国的襄城烟叶

襄城县种植烟叶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17世纪中叶,襄城县就开始种植晾晒烟,清末民初发展烤烟生产,是我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20年代,英美烟草公司曾将襄城的土样带到美国化验分析,证明其成份、性质与美国烤烟生产的最适宜区——弗吉尼亚州相差无几。1915年,襄城烟叶被选送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展出,受到好评。“东方的弗吉尼亚”由此名扬四方。40年代,中国著名烟草专家张逸宾深入襄城烟区考察后,在1947年出版的《烟草月刊》创刊号撰文指出,“中国烟叶在河南,襄城烟叶甲河南”。50年代以前,襄城烟叶以其吃味醇和、香气浓郁,燃烧性好、内在化学成份协调而享誉国内外,曾作为美国高档卷烟“骆驼”的主料使用;新中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专用襄城烟叶卷制“卫国”牌香烟,供大会特需;中共“八大”召开前夕,上海烟厂用襄城精选优质烟叶作主料卷制礼品烟,后定名为“熊猫”牌。要知道,五六十年代能经常抽“熊猫”烟的只有5个人:毛泽东、金日成、胡志明、恩维尔·霍查和西哈努克。回顾昔日的辉煌,见多识广的襄城人还向记者谈及一段插曲:50年代初期,全国最好的烟是“中华”,毛泽东抽的就是这种烟。在“中华”的原料配比中,襄城烟叶必须占40%。由于运输紧张,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柯庆施曾向河南省领导提出,要把“中华”烟厂迁到许昌。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头顶炎炎赤日来到襄城烟区视察,走进茂密的烟田,钻进60度高温的烤房,饶有兴趣,并称赞这里是“烟叶王国”。毛泽东一生视察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专题视察烟叶仅此一次。这是伟人与烟草的情结,也是领袖与襄城的缘分。六七十年代,襄城烟叶大放异彩。1964年,国务院派出专家组到襄城县乔庄蹲点,总结出了著名的“乔庄经验”——烟叶生产“五匀三一致、三表一对照、管理四固定”。当时的轻工部提出“农业学大寨,烟叶学乔庄”。第二年,国家又在王洛烟站总结收购经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提出“全国烟叶收购学王洛”。襄城先后向全国各地派出数以万计的烟叶生产技术员,每个村平均有几十人之多,并派出技术人员支援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烤烟生产。襄县烟叶也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参观考察团。80年代,襄城县烟叶生产迅猛发展,最多时曾种植25万亩,收购73万担,产量占河南的1/10,占全国总产的1/30,“烟叶王国”的地位无人可与之比肩,全国各大烟厂都以使用襄城烟叶为荣。因此,当时流行一种说法:襄城烟叶如果感冒了,全国的烟厂都要跟着打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