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北京红星二锅头蓝八标哪里产的是真的

2023-05-31 12:21:23
xinz

山西,四川,北京,天津,不同的售卖地不同的生产地。

红星蓝瓶二锅头,又称"酒中的蓝精灵",因其瓶身是清明透亮的蓝色而得名。蓝瓶是红星二锅头旗下主推的重点产品,是红星二锅头为迎合白酒低度化消费趋势和年轻一代的时尚潮流,推出的高档裸瓶二锅头系列。自上市以来,该产品以潮流、时尚的质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族的喜爱。

蓝八多少钱一盒?

22元
2023-05-31 11:20:333

蓝八,玻汾,和华山论剑十怎么样

蓝八,玻汾,和华山论剑十很好。1、蓝八是性价比最高的口粮酒,口感特别好很香的酒味。2、玻汾口感润滑清香型口感最佳。3、华山论剑闻起来有轻柔的复合香气,协调的恰到好处,酒体丰满,入口绵柔顺滑、香气饱满无刺激感,尾段收口干净,好喝不上头。
2023-05-31 11:20:401

红星蓝八怎么辨别真假

1、首先打开微信的扫一扫功能。2、然后揭开红星蓝八二锅头的防伪标签。3、最后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辨真假。
2023-05-31 11:20:471

红星蓝八5343哪个好喝

红星蓝八43度好喝。1、红星蓝八43度相对来说好喝一些,43度的度数没有那么高,它的口感比较柔和,而且不辣不上头,喝起来也没有容易醉。2、红星蓝八43喝起来特别的爽口,每次朋友们聚会的时候,还有家里人小聚的时候,适合喝红星蓝八43度。
2023-05-31 11:20:551

蓝八烟怎么看年份

看条盒香烟透明纸上面的2行32位防伪条码第一行,第1位代表年份,后4位表示月份日期。第一行。1、前5位数字为物流编码、出库时间,表示卷烟的分拣日期,即当地烟草公司投放市场的日期。第1位代表年份,后4位表示月份日期。2、 第6~12位是卷烟工业生产码序号。3、第13-14位数字表示卷烟物流企业分拣过程自动编排的卷烟件码。
2023-05-31 11:21:021

绵柔尖庄大光瓶1911和红星蓝八那个好

绵柔尖庄大光瓶1911好。1、绵柔尖庄大光瓶1911和红星蓝八,这两款酒都是五粮液推出,面向普通消费群体的产品,由于价格都是一百块钱左右,很受大众消费者喜爱。2、它们在酒的品质上,口感上基本没有区别。要说区别就是,红星蓝八是五粮液系列产品的老牌子,而绵柔尖庄大光瓶1911属于新开发出来的品牌。
2023-05-31 11:21:081

泰山蓝八上市时间

青岛蓝泰山香烟应该是在2012年左右上市的。烟气中的焦油含量是个动态变量,它与卷烟产品的原料、加工方法、保管条件和吸食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卷烟产品水分过大、卷制过硬、过滤嘴的质量不高等原因,都可以增加吸食过程中烟气的焦油量。
2023-05-31 11:21:141

抽泰山蓝八喜都是啥人

抽泰山蓝八是喜烟的人,因为山东人居多,不分年龄地位,就像河南的10块红旗渠一样。比较喜欢烟,所以抽泰山蓝八是喜烟的人。
2023-05-31 11:21:211

这几种光瓶白酒,每种都是纯粮好酒,你知道是哪些酒吗?

这些酒有茅台,五粮液,郎酒等等,它们都是由纯粮食酿造的。
2023-05-31 11:21:304

蓝八和炫赫门哪个劲大?

蓝八不知道,但是炫赫门知道,感觉没劲,平时得对抽好多,不带劲一颗!
2023-05-31 11:22:012

蓝八蓝九是什么意思

是闽南语,男人的生殖器。骂人的脏话,男人的口头禅。意思是和“屌”差不多。
2023-05-31 11:22:201

光瓶白酒排行榜前十名

光瓶白酒排行榜前十名如下:第一款:黄玻汾虽然这几款酒没有刻意进行排名,但是放在第一位的,必须是黄盖玻璃瓶汾酒,江湖绰号“夺命53”。第二款:绿西凤绿瓶的西凤酒,也是有些年头了。30年前我就见过,也是这个绿瓶,但是外面有个盒子,现在连盒子都懒得用了,直接变成光瓶酒了。第三款:尖庄高光如今的尖庄,虽然跟以前没法比,但还是有比较深的五粮液的影子。因为都是一个酒厂的酒,喜欢五粮液风格的,又舍不得钱,完全可以喝尖庄。第四款:沱牌大曲沱牌也是老品牌了,“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的广告语,估计90后的娃娃们应该都没听说过。第五款:杏花村这款杏花村有两个度数,红色的是42度的,蓝色的是50度。第六款:双沟大曲江苏有三沟一河三大名酒:双沟、高沟、汤沟、洋河。第七款:红星蓝八红星酒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国营酒厂。第八款:竹叶青“竹叶青”跟“杏花村”一样,都是汾酒旗下的商标。第九款:牛栏山出口绿牛栏山,也是生产二锅头仅次于红星的品牌。第十款:丰谷精品特曲丰谷这个品牌,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是在四川名酒云集的市场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还是要用拳头说话的。
2023-05-31 11:22:471

双色球蓝色八号有多少期没有出

蓝色球多少期没有出08号
2023-05-31 11:23:023

泰山烟的蓝八喜和望岳哪个好点?在什么方面?本人大学生给父亲买烟

泰山烟纯点
2023-05-31 11:23:113

王小冷家的酒是哪几种粮食酿造的啊?

王小冷洞酒的浓香是五种粮食固态发酵的纯粮酒。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小冷洞酒。每一滴都是来自于时间的沉淀!
2023-05-31 11:23:275

英雄联盟 蓝八福 红八福 是什么东西 我听见网吧一些人说 “吧蓝八福给我” 我出入联盟 不太懂这些

2023-05-31 11:23:4310

酱香酒多少钱以上的才是纯粮酿造?

现在的酒还有它的原料价格相差都特别高,所以不能单单看价格来判断,可以看一下它的配料表,了解一下它的工艺制作。
2023-05-31 11:24:2011

双色球2015003推荐杀蓝八法

双色球]技巧:杀蓝实用5招制胜杀蓝方法(一)、每期开奖的最大红球号码减去当期蓝号的差为下期所要排除的蓝球号码。例如:09127期开奖号02 11 12 14 15 16 + 04,红球最大号码为16,16-4=12。号码12为09128期需要排除的蓝球号码。(二)、两期蓝号进行相加,二者之和减去最大蓝号为下期所要排除的蓝号。[购买双色球]例如:09128期蓝号01,09129期蓝号07(1+7-7=1),号码01为09130期需要排除的蓝球号码。(三)、利用当期期数尾排除当期的同尾蓝号。例如:09122期的期数尾是2,第09122期排除蓝号02。(四)、连续两期蓝号进行相减(最大蓝号—最小蓝号),二者之间的差为下期排除的蓝号。例如:09121期蓝号09,09122期蓝号01,最大蓝号—最小蓝号(9-1=8),号码08为09123期需要排除的蓝球号码。(五)、每期开奖的红球由小到大依次相加,其相加结果以最接近最大蓝号为界线,所得到的和数为下期需要排除的蓝号。例如:09126期红球号码:03 05 06 10 19 23号码3+5+6=14,号码14为09127期需要排除的蓝球号1、第二位红球号加±1此法极为简单易懂,即利用“上期红球中奖号码的第二位数字锁定下期双色球蓝号”,请注意开奖的红球号码必须从小到大排列,用第二个红球号码来加1和减1得出两个数,这两个数就是下期要买的蓝号!例如:今年双色球第14期开出的中奖号码是03、06、09、14、15、18、02(注:最后一个号码为蓝号)。用第二位红球号码06+1=7,06-1=05来投注蓝号,结果第15期开出:02、04、06、15、17、32、05。我们仅用两个号码就击中蓝号05。2、上期蓝号+下期蓝号=8用上期蓝号开出的号码与另一个数相加等于8,这个数就是下期要买的蓝号,往往只需一个号码即可中奖。例如:去年第117期双色球开出:03、05、07、10、14、33、07,07+01=08,故锁定01为下期蓝号,结果第118期开出:04、09、16、27、31、33、01,成功击中蓝球01。再用01+07=08,锁定下期蓝球07,结果第119期开出:05、07、09、15、24、29、07,我们又中了!这种例子太多,不一一3、蓝号同尾法即上期蓝号开什么尾数,下期还是照买这个尾数,一般只需1~2注便可轻松击中蓝号。例如:今年第22期开:05、08、09、10、11、18、08,我们下期还是买8尾号的08,结果第23期开出:01、06、07、15、24、30、08,成功击中。再如第26期开:11、15、17、18、20、30、16,我们照买6尾,锁定06、16为下期蓝球,结果第27期开出:02、07、11、16、27、32、06,我们又中了。4、开双跟双,开单跟单法此法其实很简单,上期蓝号开双数就买双数,开单数就买单数!意思是让广大彩友跟热不跟冷!这点非常重要!例如:去年第149期至今年第3期连续9期都是开双:02、02、06、08、16、08、04、14、02,我们开双就买双连续8
2023-05-31 11:29:032

LOL野怪的全名都叫啥?

红buff的名字是绯红印记树怪,这个buff会让你的普通攻击附带额外的真实伤害、减速效果,同时还会给你较高的生命回复。蓝buff的名字叫做苍蓝雕文魔像,它会提供法力回复和冷却缩减。石甲虫。别看石甲虫长得差不多,其实大小不一的它们有着不同的名字。最大的叫远古石甲虫,小的叫石甲虫,而分裂出来的最小的叫做小型石甲虫。F6,这六个名字也都不一样,最大的叫做深红锋喙鸟,其余五个小的则叫做锋喙鸟。三狼。这三只野怪的名字还是有点酷的,叫做暗影战狼。蛤蟆,而且前期的伤害很高,不少玩家都不愿意招惹他,它叫做魔沼蛙。河道这个小生物叫做我们一般叫它河蟹或者疾走蟹,他的全名是峡谷迅捷蟹。
2023-05-31 11:29:304

清朝的八旗是从何而来。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 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 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排法?这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红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 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 皇太极死后的形势险峻,多尔衮和豪格预备作殊死一搏来抢皇位,多尔衮实力强大,诡计多端占有一定的实力优势,但豪格凶悍敢战一直是皇太极时期的第二勇将(第一勇将是阿济格),也不是好欺负的。弱点是两黄和正蓝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两黄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换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失,又受后宫皇后的压力,只是强调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与皇后没有血缘关系,他年岁比多尔衮大,皇后和皇后的侄女(庄妃)不愿意豪格当政后,她们被关在冷宫养老,她们的态度决定了两黄旗的态度。在剑拔弩张的选举皇帝大会上老滑头代善和济尔哈朗始终态度模棱两可,阿济格和多铎要推举多尔衮,却受到两黄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济尔哈朗推举他,这是见二人不说话,气愤的甩手而去,诡计多端的多尔衮却抓住时机,推举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 从此多尔衮掌握了政权。他一直记恨八哥皇太极抢他的帝位,找机会杀了豪格出气,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新的正白和镶白旗,至于原来的镶白旗则改名正蓝旗由多铎的儿子(这时多铎已死了)做旗主,多尔衮和多铎虽才略甚佳,军政皆通,入关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检,30多岁先后病死。儿皇帝福临亲政后清算多尔衮,但按照满族风俗,如果没有儿子,丈夫死后的军队归妻子统帅,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从多铎的儿子中过继的儿子被皇帝福临给于否定,那他的军队当然归正妻枣庄太后统帅,这一点将领们都认同,福临是庄太后唯一的儿子,所以正白旗理所当然的成为上旗(皇上亲自统帅),镶白旗则还给豪格的儿子,你看小皇帝福临很聪明的,否定多尔衮的继子真是一举多得。由于上述历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从上所述,正黄旗并不是努尔哈赤亲统的部队。
2023-05-31 11:31:504

蜀门哪个职业刷副本比较厉害、好上手、不费钱?说详细点,充分理由。

蜀门峨眉对点的全面研究 我玩峨眉旳.谈谈自己对峨眉旳体会吧。峨眉前期建议大家玩水刀。头要熬过30级,出了海潮旳技能,刷副本,刷野外,组队绝对少不了伱了 .可是水刀也有自己不好旳一面,比如海潮容易被打断等。蜀门外挂可是努力一下还是能克服旳。到了后期,很多人就会双修[50以后很多人],而且用火剑旳很多很多.这是因为火剑旳技能攻击高,而其群攻是瞬发,不会被打断.这样对很多高级别喜欢PK旳人来谈简直比水刀方便太多也厉害太多了 .还有一个原因,一个装备足够好,级别足够高旳火峨眉,完全能自己去单刷黑本以下旳任何副本。姑且不谈运气好旳话打到金法宝[八阵,龙雀,贝页等有价无市旳极品金法宝]就算打不到金旳,打一些绿旳蓝旳装备去分解.不管伱做不做魔石,伱都是大赚啊.不做旳直接卖分解后旳晶体,做旳话那钱财更是源源不绝啊!所以我建议大家前期用水刀,后期用火剑。至于辅助法宝,蓝八阵,蓝寒冰盾是伱最好旳选择[金旳太贵,蓝旳很便宜].还要多练一个蓝针,平时带寒冰以及八阵,打怪以前用蓝针切换一下,用上增加智力旳技能后再换下.至于选择什么属性旳辅助法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选择单体旳,我呢有自己旳想法.我建议选择双属性.毕竟与单体旳辅助法宝相比,也就少那一点点旳体,却能多出很多攻击,很合算.[想想吧.峨眉相当法师,防御低是所有法师旳通病,所以伱应该追求旳是高攻击.伱生命就是再多也不能像以及尚那样抗怪旳.认清自己旳职业 特点才是关键。所以蜀门外挂智力体制都加才是中庸旳选择.至于装备,我想谈旳是智爆属性是峨眉旳首选,智体也很不错.这就看伱自己旳选择了、很多人谈水刀用智爆,火剑用智体。我想谈旳是,当伱一身智爆装备,拿着水刀去刷40,45副本旳时候伱就知道,以及尚以及青城经常会拉不住怪,怪经常会被爆击旳 围攻伱,想想吧,6个以上怪去扫伱一下,多么恐怖,估计除去立刻八阵旳晕技能能救伱一命,或者伱微操很及时,用保命药,再或者花花精神比较关注及时给伱加生命,否则伱就头能多准备稻草人了.所以水刀用智爆,我是有一点点疑问旳?不过也还好,多注意一下放招时间或配合默契一点也不是不能避免。
2023-05-31 11:31:591

一语断蓝八拜之交是成语吗

八拜之交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仅供参考。
2023-05-31 11:32:062

清朝八旗中哪个旗,更尊贵一些?

正黄,穿黄色所代表的一旗更是八旗中最显贵 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
2023-05-31 11:32:1413

清朝的8旗问题

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 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 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余下五旗称为下五旗。 [编辑本段]八旗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编辑本段]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编辑本段]八旗制度概述  明朝立法从明代中叶就逐渐散乱,之所以用了一百余年才最终倒台,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帝国过于庞大,任何新生的力量都难以一口吞下,神宗万历皇帝曾进行了六场战争,赢了五场,包括在朝鲜完胜日本,只输掉一个萨尔浒战役,这场战役间接导致满洲人的兴起,并最终统治了整个中国。  满洲人建立的清帝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民族,竟然征服并牢牢统治了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地区和蒙藏回疆广袤的面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数字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如果将任何年代的中华帝国中官僚和贵族人口合计,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换句话说,满洲人基本上构成了帝国的新的上层金字塔结构,而一个小小的民族能够实现这一点,其中的奥妙,就在被称为“八旗制度”的满洲人组织方式上。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因为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也称为“八旗”。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汉人编为蒙古八旗、汉八旗,连同满洲八旗一共三八二十四旗,但其核心还是满洲八旗。  八旗的上层结构则可以概括为“用血缘粘合地缘,用族权支持政权。”这两句话是从西周篇直接拷贝过来的,因为他们简直太相似了。而固山统带甲喇、甲喇统带牛录这样的组织法则,则是标准的金字塔结构。其实类似的结构在本沸沸整个法制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鲜卑民族的府兵组织,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成吉思汗的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简直是几乎任何一个新兴民族都靠这样的模式将自身组织起来,然后才能在战争中征服中国大地。因此十七世纪的满洲人,社会发育程度已经达到西周时期的水平。  从法权结构看来,这又是一个非常怪异的帝国,如同一具陈旧衰老的身躯上“嫁接”了一颗年轻稚嫩的头颅。满洲社会经历着活力四射的青春期,将新学到的中华法系的原则发扬的淋漓尽致。但对中华法系的主体汉族社会来说,却在“失去大脑”的状态下被异族带领着退回到昨天。中华法系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更有效的回到过去,而是如何面对从组织力量对抗野蛮人的征服到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转变。清帝国的容光焕发阻碍了这一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清代法制是中华法系发展的重大退步。  1“计口授田谕”、包衣和肉刑:  早期满洲人将土地理解为河流、森林乃至空气、阳光一样是公共物品,建立后金之后,“土地公有”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努尔哈赤结合八旗制度,将土地也按人头平分给八旗民众。天命六年(1621年),他发布“计口授田谕”,将征服的辽东土地除保留一部分“给我驻扎此地之兵马“的公田之外,”平均分给,每一男丁五日种粮之田,一日种棉之田。”任何君主进行的均田措施都是有潜台词的,就是授田的农民负担支持君主的义务,人头税体制总是与均田令如影随形的出现,北魏、隋唐如此,一千余年之后的满洲的大金国也如此,均田之后,“三男丁耕种公田一日,二十男丁内,一人当兵,此二十丁内,一人应役。”  大金国扩张太快,征服获得大量人口、财富,自身农业生产反而显得并不重要。加上出关后又迅速融化到土地私有化到了相当程度的汉族社会,因此满洲早期“均田令”往往不为人注意。其实“计口授田”才是八旗精兵征服关内的物质基础。入关后的“圈地令”,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有均分”土地制的延续。  满洲社会的奴隶现象也比较明显。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全体满洲人也都可以当作是他的家奴,在满洲人看来,“奴才”有“亲近”、“自己人”的含义,因此满洲贵族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以区别于汉人官员称“臣”,这甚至是一种特权。不过满汉平民一般被称为“诸申”、“伊尔根”,分别是满语“国人”、“民”的意思,对国家除了编户义务之外,人身依附尚弱。而完全属于主人的奴隶则被称为“包衣”,满语“家里人”的意思。满洲内部矛盾简单而扩张极快,丁壮奇缺,包衣的待遇还算不差。后来满洲征服了大片领土,主子们飞黄腾达,奴才们也跟着发迹,混个“庄头”之类的奴才总管不成问题,因此包衣对主子也很效忠。曹雪芹四世祖曹振彦是睿亲王多尔衮家的包衣,直到康熙朝,曹寅还对皇帝自称“包衣老奴”。这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是满洲内部稳定坚实的原因之一,而这种“主子面前的奴才,奴才面前的主子”的双重法律地位,也是造成一般社会成员作为法的主体的意识严重扭曲的重要原因。  出关以前的满洲人的法律也向辽夏金元一样原始简单。法律基本上是军法和刑法,财产法和契约法则简单的可以忽略不计。有人愿意将“八旗制度”称为行政法,我更倾向于理解成社会组织方式,虽然八旗制度的上层规则勉强可以称为“官制”,但那只是八旗制度的一个侧面。入关前的刑法基本上是部落民狩猎习惯和军纪的发展总结。满洲社会自身文化水平非常落后,连成吉思汗《大札撒》这样水平的民族法典都没能孕育出来,其罪名散乱无章,主要包括侵犯八旗贵族和汗(皇帝)、逃亡叛逆、杀人盗窃、通奸乃至迷信杀人等。  惩罚犯罪的方法也是典型的野蛮落后。死刑有斩首、烧杀、炮烙、碎尸、淹死等。关外时期满人始终处于扩张战争中,劳力十分缺少,因此没有流徙等自由刑和劳役刑,个别贵族有“拘禁于空屋子内”的处罚,大多数社会成员则广泛采用便捷的肉刑和痛苦刑,如鞭责、“打腮”、“贯耳鼻”、“射鸣镝箭”等,还有饿饭等特色方式。另外轻罪过失也采用纳金赎刑的做法,一切都似乎都回到了汉族先民的商周时代。  2。八旗制度下的刑律  清代虽然没有公开搞类似元代“四等人”的民族歧视法,但只是为了表面上的公平,以免激起汉人的反抗。特权是不需要大声宣布的,只要落到实惠,不妨悄悄进行。《大清律》固然几乎完全沿袭前代,但是实施中,必须加上“八旗制度下“五个字的定语,凡是遇到旗人犯罪,定罪量刑与汉人并不相同。  首先是旗人处刑方面的区别。《大清律·名例》规定,“凡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数鞭责。充军留迁,免发遣,分别枷号。”具体枷号折抵法则是相当轻的,比如仅次于死刑的充军,折抵枷号70~90日,甚至杂犯死罪者也可以枷号,(真犯死罪者不可)。清沿明制无官当,但类似原理的“消除旗籍”即将旗人降为汉民则是旗人特有的处罚方式。其次是司法方面,旗人案件由特定机关审理。京师平民旗人由步军统领衙门审理,贵族由宗人府审理,民事案件由户部现审处审理。地方官员可以审理地方涉及旗人的案件,但无权判决,只能提出审理意见,交由相应的满人审判机关——理事厅处理,理事厅是类似现在“军地联络办公室”之类的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八旗驻军和地方关系,官员也都由旗人担任。旗人的刑罚执行也不同于汉人,斩立决者可以减为斩候监,刺字不刺面而刺臂,徒刑则有专门的监狱。  特权法实施的结果自然是旗人“自恃地方关不能办理,固而骄纵,地方官难于约束,是亦滋事常见。”虽然和蒙元时期比较起来,满洲人的民族特权还是比较克制的。尤其是后期,征服者与被政府者的角色已经大大淡化,满汉两族无可避免的融合,这些特权法也逐渐消亡,但是整个清代,民族特权法一直是存在的。  八旗子弟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的。对于皇上来说,旗人是维持皇权的支柱,他们也就永远被固定在皇权支柱的位置上。虽然有各种法律上的优待,但条件是满洲人必须保持粗朴剽悍的骑射风俗。法律对旗人另有些专门的限制,比如满汉不婚,旗人不得从事农工商业,只能“读书习武”,读书当然也只能读皇帝指定的书籍。为了保持旗人骑马的习惯,特别规定旗人不得坐轿,甚至还专门致书朝鲜国王不得象迎接明朝使臣一样预备轿子迎接满人。每年在承德避暑山庄进行的“木兰围场”,满蒙文武官员都要比赛射箭,不及格的要罚俸、革职。皇帝还专门立法鼓励旗人去学习越来越没用的满文、满语。尽管这些措施的实行并未改变满人汉化、八旗军队腐化的大趋势,但对旗人社会正常发育的阻碍,却也起了不小的坏作用。清末的八旗子弟除了骑马射箭一无所长,反而成了一个异常潺弱的民族。 [编辑本段]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编辑本段]八旗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2023-05-31 11:33:011

满族八旗排序是什么?

满洲八旗按等级划分排序依次是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正白旗起源:正白旗,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皇帝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与两黄旗并称为上三旗,这以后就有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正白旗从古至今所出的文化名人不少,包括:《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著名国画家关松房。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八旗,百度百科-正白旗
2023-05-31 11:33:071

正白旗详细资料大全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正白旗 含义 :满族八旗之中的三旗之一 相关人物 :多尔衮、曹雪芹 其它七旗 :正蓝旗、镶蓝旗、镶黄旗等 起源,旗的图案,组织形式,八旗信息,旗的样式,佐领详表, 起源 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皇帝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与两黄旗并称为上三旗,这以后就有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 正白旗从古至今所出的文化名人不少,包括:《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著名国画家关松房。 女真人当时分成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当时的女真人将: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铁又生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 四种颜色:红、黄、白、蓝。 称:女真人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 所以用: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因此用天、地、日、水,对应蓝、黄、红、白。 1601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初设正白旗。 旗的图案 正白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白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组织形式 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八旗信息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 正白旗 满洲八旗:共有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这种排法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黄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有一定血缘的世交董鄂和合理(董鄂氏本出自爱新觉罗氏,至努尔哈赤的爷爷一代方分化)。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黄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 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画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坚势力。 正白旗 旗的样式 1) 正四旗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镶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2) 八色龙旗,均做龙图.镶旗形成,只是加边后,中间面积小,龙形小些。 3) 龙与旗色配合:黄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4) 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佐领详表 《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二、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二、满洲七十四。 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七佐领(《清朝会典》作十八): 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达音布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阿密达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阿密达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托波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古尔哈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石尔泰 董鄂氏 董鄂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鄂尔多 董鄂氏 董鄂 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吴理堪 瓜尔佳氏 哈达之裴德里 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昂阿巴 瓜尔佳氏 哈达之裴德里 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随赫图 瓜尔佳氏 哈达之裴德里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佛伦 舒穆鲁氏 对亲佐领人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康熙元年 公中佐领布尔吉岱 精奇里氏 索伦 第十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克笃礼 那木都鲁氏 那木都鲁绥分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迈色 那木都鲁氏 那木都鲁绥分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康果礼 那木都鲁氏 那木都鲁绥分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朱克舒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浑春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桑格 富察氏 本旗滋生余丁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待考 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十七佐领: 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硕岱/德尔德 喜塔喇、纳喇氏 叶赫 佛克顺 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苏纳 叶赫纳喇氏 叶赫 虎儿哈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5年 世管佐领查克丹 叶赫纳喇氏 叶赫 虎儿哈 第四佐领 满洲 天聪9年 世管佐领阿什达尔汉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多奇纳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族中承袭白尔肯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刚阿塔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 世管佐领舒书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迈图 佟佳氏 保柱佐领人 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尤德赫 格济勒氏 雅兰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西翰巴什克 待考 绥分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康熙7年 世管佐领马赉 待考 绥分 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马克图 待考 绥分 第十四佐领 宗室 康熙11年 世管佐领萨克查 喜塔喇/觉罗氏 15佐领人丁 第十五佐领 宗室 国初 公中佐领 满都护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穆尔泰 伊尔根觉罗氏 胡讷赫 第十七佐领 觉罗 国初 勋旧佐领觉罗微准 觉罗氏 觉罗十佐领 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七佐领: 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安布禄 满洲诸姓 10佐领余丁 第二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温达 佟佳氏 雅尔虎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胡什他 佟佳氏 雅尔虎 第四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万布 佟佳氏 雅尔虎 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浑塔 佟佳氏 雅尔虎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希佛 佟佳氏 雅尔虎 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准塔 佟佳氏 雅尔虎 第八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几图喀 佟佳氏 雅尔虎 第九佐领 觉罗 国初 勋旧佐领色勒 觉罗氏 赫图阿喇 第十佐领 觉罗 康熙11年 勋旧佐领计哈利 觉罗氏 赫图阿喇 第十一佐领满洲 公中佐领鄂尔多 董鄂氏 本旗余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沙璧图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互管佐领 喀囊阿/努三费莫/李佳氏 查昆木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2年 公中佐领 五十 费莫、李佳氏 查昆木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噶卜喇 扎库塔氏 萨出库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松长 扎库塔氏 萨出库 第十七佐领 觉罗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勒都浑 觉罗氏 赫图阿喇 注:扈喇虎子扈尔汉(达尔汉辖)赐姓觉罗。 正白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七佐领: 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塔穆拜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二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托塞 乌喇纳喇氏等 乌喇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孟阿图 佟佳氏 马察泰颜 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7年 世管佐领达尔汉 佟佳氏 马察泰颜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舒敏 佟佳氏 马察泰颜 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巴笃里 佟佳氏 马察泰颜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雅图 佟佳氏 马察 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雅什他 佟佳氏 马察 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 世管佐领雅思哈 佟佳氏 马察 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伊尔登 乌喇纳喇氏等 乌喇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穆舒 待考 乌喇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胡什塔 扎库塔氏 尼马溪 第十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图勒慎 扎库塔氏 尼马溪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1年 族中承袭图兰 托科罗氏 第十五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奇木纳 托科罗氏 喀木屯 第十六佐领 新满洲 康熙22年 公中佐领图巴 索伦诸姓 索伦 第十七佐领满洲 公中佐领随占 注:第十五佐领系盛京新满洲四十佐领之一,康熙21年移住京城。 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十七佐领: 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伊沟 巴雅拉氏 木棱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得寿 巴雅拉氏 木棱 第三佐领 蒙古 世管佐领真恳柱 扎思胡里氏 明安马法处 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布赖 瓜尔佳氏 苏完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懋墨尔根 待考 乌喇 第六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禅穆浦 待考 乌喇 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阿特泰 觉尔察氏 觉尔察 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喀木他尼 卦勒察氏 卦勒察 第九佐领 新满洲天聪8年 世管佐领傅兰 吴扎拉氏 黑龙江 第十佐领 新满洲 康熙21年 世管佐领巴当阿 黑龙江沈阳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38年 世管佐领 深忒赫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克彻尼 库雅拉氏 东海 第十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侧木忒赫 库雅拉氏 东海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阿拉木 佟佳氏 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达海/俄起立蒙古诸姓 乌鲁特 第十六佐领 满洲 雍正2年 公中佐领布兰泰 拜都氏等四姓 孙卓四族人 第十七佐领 满洲 雍正元年 公中佐领纪兼 淳亲王属下 注:《八旗通志》误将第七佐领阿特泰姓氏作觉罗。
2023-05-31 11:33:221

八旗地位的排序

清朝八旗制度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八旗,满八旗是努尔哈赤的手笔,也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则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手笔,只是蒙八旗制度松散,而且蒙古内部因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对于满洲入关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汉军八旗来得重要。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牛录(满语,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是满语,汉语称佐领。无论出战还是打猎,则都以牛录为单位,这就为满洲社会和军事系统初步奠定了基础。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鉴于各部族因为人数多寡不一,人员素质也不同,因此对于牛录制度进行了第一次整编。他将每牛录扩充到300人,因此佐领下又设两个副手,满语称“代子”;同时每牛录分为四个达旦,每达旦由一个章京(满语,意即书记官)和一个拨什库(满语,意即领催)管理,这时,满洲军队的编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努尔哈赤大约有40个左右的牛录,也就是掌握12000余人的部队,在当时关外算是极大的势力了。40个左右的牛录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兄弟亲戚将领。后来努尔哈赤杀胞弟述尔哈奇和长子褚英之后,事权更加统一,同时努尔哈赤也认识到仅仅以牛录为单位,容易造成权力分散的流弊。他便着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员编制我上面已经介绍了。牛录官员编制不变,每甲喇设一到两名甲喇额真,每旗设一固山额真,配有两名梅勒额真。固山额真之上还有一个旗主额真,又称为和硕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八旗制度也可以说是努尔哈赤为了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之后因为战事需要,努尔哈赤强化君权,将八旗的编制再因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说法,四小贝勒也因为政治利益的不断重新分配而时时产生改变。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贝勒为德格勒,济尔哈郎,阿济格、岳托,到天命十一年的时候,四小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别为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而皇太极将领正白和镶黄两旗。同时,上下旗的制度也是这时确立下来的,只是主旗贝勒的地位并不因为上下旗而有差别。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八旗按颜色分,是黄、白、红、蓝,再分为正、镶,共计八旗。镶色旗除镶红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八旗分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龙,因此也称为大龙旗,后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也是由此而来。努尔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时候,掌旗贝勒如下: 镶黄旗、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白旗 :皇太极 镶白旗 :杜度 正红旗、镶红旗:代善 正蓝旗 :莽古尔泰 镶蓝旗 :阿敏 在入关建政之后,八旗制度逐步官化,参照对比如下: 贝勒旗主——原和硕贝勒(固山王) 总管大臣——原固山额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额真 都 统——原甲喇额真 副 都统——原札兰章京 参 领——原牛录额真 佐 领——原达旦章京 旗 丁——不变 满洲有八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喇那拉氏、郭罗络氏、伊尔根觉罗氏。另外在入关前还另有两个重要的部族,一为董鄂氏,富查氏,此亦为外戚。另依清朝的规矩,汉女成嫔妃者,在其汉姓后加一“佳”字即可,如康熙生母佟佳氏即是现成的例子。另仍需补充一点,满蒙姓氏在入关之后受汉姓同化极多。常常就名字的首字而做姓。比如康熙朝军机大臣马齐,原姓钮祜禄氏,名字叫做马齐。后来因循而成马姓。傅恒亦在此例,其子福康安、福灵安等,就是虽父亲名字中的“傅”字转音而成。清朝入关时间日久,老姓没落,尤其是几个那拉氏,民间多不辨分区别,统称为那拉氏,到清末民初时期,“那”也成了姓氏。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舒穆禄氏,百家姓中本无“舒”姓,亦是由满姓转来,著名作家老舍的本名就叫做舒舍予,他是满族人。
2023-05-31 11:33:527

满族八旗排序是什么?

满洲八旗按等级划分排序依次是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2023-05-31 11:34:241

满族八旗按贵贱如何排列?

清朝的八旗制度的形成有个过程,最早只有四旗,之后才扩大到八旗,再后来又有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最初建制时只有整黄、整红、整兰、整白(后为音讹称为正黄等)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加以扩大,新置四旗,即镶黄、镶兰、镶白、镶红四色旗帜(红旗镶白边,余三旗镶红边),合称八旗。八旗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政治组织和生产组织。在八旗制度下,兵农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这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按照地位上的排列顺序。只是后来皇太极独掌的正黄、镶黄、正兰三旗,实力雄厚,为上三旗。 开始,蒙古、汉军的投降将卒统编入满洲八旗,之后,仿照满八旗,又分别设置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地位仅次于满八旗,高于未编入八旗的蒙古兵民。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编定汉八旗。编入汉八旗的汉人军兵,也称为旗人,他们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优于一般汉人官民。 所以,硬要给他们排列一下顺序的话,也只能笼统地排列为:满洲正黄、镶黄、正兰为上三旗;次之,满洲其余各旗;再次之,蒙古八旗;最后,汉八旗。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史纲
2023-05-31 11:34:4815

康熙年间八旗旗主分别是谁?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 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排法?这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 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红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 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 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 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皇太极死后的形势险峻,多尔衮和豪格预备作殊死一搏来抢皇位,多尔衮实力强大,诡计多端占有一定的实力优势,但豪格凶悍敢战一直是皇太极时期的第二勇将(第一勇将是阿济格),也不是好欺负的。弱点是两黄和正蓝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两黄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换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失,又受后宫皇后的压力,只是强调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与皇后没有血缘关系,他年岁比多尔衮大,皇后和皇后的侄女(庄妃)不愿意豪格当政后,她们被关在冷宫养老,她们的态度决定了两黄旗的态度。在剑拔弩张的选举皇帝大会上老滑头代善和济尔哈朗始终态度模棱两可,阿济格和多铎要推举多尔衮,却受到两黄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济尔哈朗推举他,这是见二人不说话,气愤的甩手而去,诡计多端的多尔衮却抓住时机,推举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从此多尔衮掌握了政权。他一直记恨八哥皇太极抢他的帝位,找机会杀了豪格出气,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新的正白和镶白旗,至于原来的镶白旗则改名正蓝旗由多铎的儿子(这时多铎已死了)做旗主,多尔衮和多铎虽才略甚佳,军政皆通,入关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检,30多岁先后病死。儿皇帝福临亲政后清算多尔衮,但按照满族风俗,如果没有儿子,丈夫死后的军队归妻子统帅,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从多铎的儿子中过继的儿子被皇帝福临给于否定,那他的军队当然归正妻枣庄太后统帅,这一点将领们都认同,福临是庄太后唯一的儿子,所以正白旗理所当然的成为上旗(皇上亲自统帅),镶白旗则还给豪格的儿子,你看小皇帝福临很聪明的,否定多尔衮的继子真是一举多得。由于上述历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从上所述,正黄旗并不是努尔哈赤亲统的部队。
2023-05-31 11:35:345

国学小知识积累

1. 国学小知识 国学小知识 1. 有哪些关于数字的国学常识 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姑六婆: 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汉初三杰: 韩信、萧何、张良三从: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教九流: 儒教、佛教、道教;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五 帝: 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 毒: 其一是“五种毒虫”--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其二是“五种毒药”,就是你所说的“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三是指佛教里的“五毒”,就是“贪、嗔、痴、爱、恶”这五种“不良”情绪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 方: 东、西、南、北、中五 谷: 稻、黍、稷、麦、豆五 官: 耳、目、口、鼻、身五 金 :金、银、铜、铁、锡五 经: 易、书、诗、礼、春秋五 味: 甜、酸、苦、辣、咸五 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方位——东、南、中、西、北五行对应颜色—— 青、红、黄、白、黑五行对应味道—— 酸、苦、甘、辛、咸五行对应器官—— 肝、心、脾、肺、肾五行对应季节—— 春、夏、秋、冬五 脏: 心、肝、脾、肺、肾五 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彩: 青、黄、赤、白、黑五音: 宫、商、角、徵、羽六 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畜: 猪、牛、羊、马、鸡、狗六 腑: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六 亲: 父、母、兄、弟、妻、子六 艺: 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七 窍: 口、鼻、眼、耳七情: 怒、喜、思、悲、恐、惊、忧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配药七方: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八旗: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 方: 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 股: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 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 仙: 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国联军: 英、美、德、法、俄、日、意、奥九 洲: 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歌: 国殇 礼魂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河伯 山鬼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龙生九子: 赑屃(音bì xì)( 老大)、鸱吻(音chī wěn)( 老二)、蒲牢(音pú láo)( 老三)、狴犴(音bì àn)( 老四)、饕餮(音tāo tiè)( 老五)、蚣蝮(音bā xià,两字仅此处读此音)或 蚆螛(音bā xià)( 老六)、睚眦(音yá zì)( 老七)、狻猊(音suān ní)( 老八)、椒图(音jiāo tú)( 老九)十 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二生肖: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 三 经: 《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寿经》、《尔雅》、《孟子》十 三 辙: 中东、江阳、衣期、姑苏、怀来、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乜邪、遥迢、由求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书》、《南史》、《北史》、《唐书》、《新唐书》、《五代史》《隋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中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十六计: 瞒天过海 一箭双雕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指桑骂槐 借尸还魂 顺手牵羊 明知故昧 调虎离山 欲擒先纵 釜底抽薪 先发制人 打草惊蛇 落井下石 虚张声势 反客为主 金蝉脱壳 移尸嫁祸 杀鸡儆猴 偷龙转凤 擒贼擒王 扮猪吃虎 过桥抽板 李代桃僵 抛砖引玉 美人计 激将计 空城计 反间计 苦肉计 联环计 走为上六十甲子: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天干在前,地支在后),60(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年。2. 国学常识有哪些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赵州桥(河北石家庄)、广济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八字】“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五帝有五种说法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 *** 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 3. 国学知识 其实有一些是生僻的,有些是小节,不值得花大力气,有一些太难找,这其实只是查看记性好坏,有否看过,不算真正学国学,当然赏玩一下是可以的。 至于学国学,还是一点点看,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不用看那些文学史,那要等你了解之后看的,可当复习。国学许多是文言,所以一定要增长文言知识。 我推荐一些书吧,《文心》,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用故事给青少年介绍一些文学知识的,经史子集适当看看,选代表性的。《古文观止》,我想不是因为选的都是好的,而是全面这本来就是给初选者看的,这类蒙学书也可看看,比如幼学琼林这类的,书店很多。 近代的也有许多可看。其实可以从耳熟能详的书籍看起,许多书都是从这些书延伸的。 学国学不一定要中国人的,西方的一些可供印证,比如修辞,有些是他们简洁;日本人不可小看,有些东西很好,可当看故事。最后一步步来,希望你不要成为万精油,可对感兴趣的钻深。 4. 有关国学的知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2、科举前选拔官员 3.科举制名称 4、古代学校 5、古代学官 二、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 2、古代礼仪 3、古代位次 4、古代讳称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2、兼称几项 3、古代谦称 4、古代敬称 5、古代贱称 6、特殊称谓 四 、古代职官 1、古代官职概述 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 *** 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 *** 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5. 国学小常识▏▏“足下”这一尊称是怎么来的 【出处】:按“足下”作为敬称的释义,最权威当如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说——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词汇的出处无确凿资料查证,以资料来说,早至战国时期已有将“足下”明确用作敬称的用法。《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 ;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 至于其出处的渊源,有个故事很有趣: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股肉让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绵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绵山寻找,他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对他人的敬称。 6. 国学小常识:“年”与“载”有何区别 年 nián ①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去~│三~五载。前边直接加数词,不用量词。 ②每年的:~会│~鉴│~产量。 ③岁数:~纪│~龄│忘~交│益寿延~。 ④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幼~│少~│青~│中~│老~。 ⑤时期;时代:近~│明朝末~│光绪~间。 ⑥一年中庄稼的收成:~成│~景│丰~│歉~。 ⑦年节:新~│过~│给大家拜~。 ⑧有关年节的(用品):~糕│~货│~画。 ⑨科举时代同年登科的关系:~兄│~谊│同~。 ⑩(Nián)姓。 载 zǎi 年:一年半~丨三年五~丨千~难逢。 ◆ 载 zǎi 记载 ①;刊登:登~丨刊~丨转~。另见zài。 ◆ 载 zài ①装载:~客丨~货◇~誉归来。 ②充满(道路):风雪~途丨怨声~道。 ③(Zài)姓。 ◆ 载 zài 〈书〉又;且:~歌~舞。另见zǎi。 7. 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传统国学。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 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 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 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 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2023-05-31 11:36:131

牛仔蓝配什么颜色比较搭?

1、牛仔蓝+卡其色卡其色可以说是最经典的一款色系,也是百搭的单品之一,当卡其色遇见牛仔蓝,沉稳大气又百搭,内搭黑色或白色打底衫,下身穿运动鞋或靴子,显瘦干练,轻松打造清新少女感,整体混搭休闲时尚又减龄。2、牛仔蓝+红色红色寓意大红大紫,搭配起来给人一种很轻松、明亮的视觉感觉。牛仔裤的材质比较硬,整体给人一种很硬朗的风格,牛仔蓝遇见红色系的单品也能够完美驾驭,简单大方又不失美感的搭配,充满青春活力。3、牛仔蓝+蓝色蓝色是一种非常神秘的颜色,大海的象征,代表镇静与女性气质,蓝色上衣搭配同色系的牛仔裤则十分抢镜,统一的色系不会很复杂更显清新,感觉清新怡人,更加清纯可爱。4、牛仔蓝+白色牛仔蓝的背带裤子,是非常减龄时髦的款式,随意穿上也是很百搭的,那么里面搭配白色的T恤,这样穿搭是有提升亮度的效果,看起来很显白和显气质呢,这个夏天出街可以参考这款穿搭,最美了。5、牛仔蓝+橙色条纹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牛仔裤,那么这条牛仔蓝八分裤就比较潮,比较特别了,有流苏和破洞的设计,穿起来就更有型了,上衣只需要搭配一件橙色的条纹T恤凹造型就很美了,而且牛仔蓝配橙色也是很不错的颜色穿搭,很吸睛。
2023-05-31 11:36:192

清朝的八旗指哪八旗?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 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 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排法?这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红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 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 皇太极死后的形势险峻,多尔衮和豪格预备作殊死一搏来抢皇位,多尔衮实力强大,诡计多端占有一定的实力优势,但豪格凶悍敢战一直是皇太极时期的第二勇将(第一勇将是阿济格),也不是好欺负的。弱点是两黄和正蓝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两黄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换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失,又受后宫皇后的压力,只是强调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与皇后没有血缘关系,他年岁比多尔衮大,皇后和皇后的侄女(庄妃)不愿意豪格当政后,她们被关在冷宫养老,她们的态度决定了两黄旗的态度。在剑拔弩张的选举皇帝大会上老滑头代善和济尔哈朗始终态度模棱两可,阿济格和多铎要推举多尔衮,却受到两黄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济尔哈朗推举他,这是见二人不说话,气愤的甩手而去,诡计多端的多尔衮却抓住时机,推举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 从此多尔衮掌握了政权。他一直记恨八哥皇太极抢他的帝位,找机会杀了豪格出气,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新的正白和镶白旗,至于原来的镶白旗则改名正蓝旗由多铎的儿子(这时多铎已死了)做旗主,多尔衮和多铎虽才略甚佳,军政皆通,入关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检,30多岁先后病死。儿皇帝福临亲政后清算多尔衮,但按照满族风俗,如果没有儿子,丈夫死后的军队归妻子统帅,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从多铎的儿子中过继的儿子被皇帝福临给于否定,那他的军队当然归正妻枣庄太后统帅,这一点将领们都认同,福临是庄太后唯一的儿子,所以正白旗理所当然的成为上旗(皇上亲自统帅),镶白旗则还给豪格的儿子,你看小皇帝福临很聪明的,否定多尔衮的继子真是一举多得。由于上述历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从上所述,正黄旗并不是努尔哈赤亲统的部队。 回答者:蓝色魔杖
2023-05-31 11:37:3311

人人都说的八旗子弟到底是哪八旗?

  “八旗”以旗帜的颜色命名,分别称为: 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相继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洲。于是,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便成为“满洲八旗”。  所以人们通常所说的八旗,实际上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总共有二十四旗。清朝初期的皇宫设计,就生动地体现了八旗制度的丰富内涵。  所以八旗子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由不同民族兄弟共同组成的。在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内,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其他民族的人。  不同民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在八旗制度下,他们都被称作“旗人”。不过据清代档案记载,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所属的旗人,由于民族不同待遇也不同。  三百年前,八旗子弟冲出那片狭窄的河谷平原,来到外面的广阔世界,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清朝鼎盛时期,当时疆域,东自台湾及其所属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除了隶属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旗人”外,还有被称为“民人”的汉族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这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这一空前“大一统”盛世的实现,八旗子弟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斗争中,众多八旗子弟也同仇敌忾,为国捐躯。  八旗子弟历来擅长“骑射”。清朝统治者以武功定天下以后,依然注重八旗子弟的骑射技艺,在八旗驻防之地一律设立“教场”,用以训练。甚至在皇宫紫禁城内,也开辟一片空地,修筑“箭亭”。皇帝经常在这里观看王公大臣、八旗官兵们弯弓射箭,奖优罚劣。  河北省围场县境内,山峦起伏,林海茫茫。这远离京师数百公里的塞外胜地,曾经是清代著名的“木兰围场”。  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八旗官兵除了日常训练,在京郊南苑、卢沟桥等地行围操练之外,几乎每年都浩浩荡荡,来“木兰围场”,狩猎习武。有时,一年举行两次。  八旗子弟不光是习武,也重视文化。入关以前,虽然战事频繁,戎马倥偬,但清太祖努尔哈赤坚持聘请教师教育他的儿子们。清太宗皇太极也曾下令,让贝勒、大臣等官员子弟读书。  入关伊始,八旗子弟既操练骑射技艺,又热衷于文化学习和艺术修养。雍正对八旗子弟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八旗子弟学文的要博览诗书,学得有用的学问,学武的要烂熟弓马,研究战略,成为保卫国家的人才。  所以八旗的文教事业取得蓬勃发展,在八旗子弟最集中的北京,尤为典型。清代全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紫禁城内的上书房和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都曾经接纳一批又一批八旗子弟,培养、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国学人才。清朝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的《八旗通志》中曾称赞说:学校里的八旗子弟们,形神儒雅俊秀,饱读诗书,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为国家的贤良人才。  三百年间,八旗子弟的许多文学作品享誉四海,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世界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词人纳兰性德也是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他的词集《侧帽集》、《饮水词》问世后,一时间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  当然,曹雪芹和纳兰性德早已是名满天下了。除了他们,八旗子弟中还有一大批在音乐、绘画、书法以及科技等方面颇有造诣的人才。  比如:康熙第三子诚亲王允祉,精于历法、数学,奉命编辑了《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康熙第十六子庄亲王允禄,精于数学、乐律,在乾隆年间管理乐部时,考定古乐,依据古籍《周礼》,铸造出博钟、特磬各十二口,逢朝廷大典时,用这种乐器来演奏。  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精通满文、蒙古文和汉语及天文、数学,又擅长书画,著有《焦桐誊稿》。他的儿子绵亿,擅长书画。  荣亲王永琪的孙子奕绘,擅长篆书,精于数学、天文,曾任钦天监监正,参与过纂修《御定历象考成后编》、《御定仪象考成》等典籍,并以30年的时间,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一书。  还有满洲正白旗人唐岱,是清朝皇室的画师,他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康熙称他为画坛“第一手”、“画状元”。他的精美之作,被编入《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  除了个人成就之外,八旗子弟在组织、参与整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  康熙皇帝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君主之一。康熙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在文化方面,他也颇有成就。他本人的作品主要有《御制诗集》、《御制文集》等。  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他组织编修的《御制清文鉴》、《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古文渊鉴》、《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  乾隆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乾隆中前期,他勤政爱民,文治武功与日俱增,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乾隆也好写诗,而且他是诗写得最多的一位皇帝,有《御制诗集》和《御制文集》等作品,然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主持编修的《四库全书》,以及以《御制五体清文鉴》为代表的清文鉴系列辞书。  八旗子弟的辉煌业绩永远彪炳史册,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入关以后不思进取,只图享受,终于一步步走向腐败没落的结局,让人扼腕痛惜。  八旗的士兵,在入关以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他们战时当兵,平时务农,生活虽不富裕,还能维持生计。但是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阶级铺张、奢侈的风气,悄然兴盛,并对八旗子弟产生了严重的腐蚀作用。  曾几何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八旗劲旅渐趋腐败,作战能力大大削弱。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军纪松懈,士兵丧失斗志。朝廷不得不依靠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将士,经过长期作战,才将“三藩”平定下去  再往后,八旗官兵日益腐败。据史料中记载,他们玩乐器、穿锦衣、骑肥马,入班唱戏,请客喝酒,当官的连会也不开,班也不上,来上班的,也不干什么正事,不是谈笑取乐,就是唱戏。  到了清朝中期,很多八旗子弟穷困潦倒,靠预支饷米、典卖朝廷发给的土地、领取救济度日。八旗兵成为一支徒有其名、不能打仗的老爷兵。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财力枯竭,粮饷不能按时发放,加上贪官污吏层层克扣,使得普通旗人雪上加霜,生活艰难。  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八旗制度的崩溃,八旗子弟也同自己的“旗人”身份挥手告别。无论旗人曾有过怎样的辉煌与尊荣,或是怎样的萎靡与耻辱,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初建四旗,用黄、白、红、蓝四种颜色作旗帜。增添的四旗,用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种颜色作旗帜。然而,八旗的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据《光海君日记》卷169所载,“初始为青、黄、赤、黑五种颜色旗帜,尔后为黄旗无画、黄旗画黄龙、赤旗无画、赤旗画青龙、白旗无画、白旗画黄龙、青旗无画、青旗画黑龙八种颜色旗帜。”至于比较规范的八旗颜色,到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二月,始见之于《满文老档》记载有: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共八种颜色的旗帜。其四镶旗为:将原来的整黄、整白、整红、整蓝的旗帜周围镶上一条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不镶边的黄色旗帜称为整黄旗,即整幅的黄旗,习称正黄旗;镶红边的黄旗称为镶边黄旗。习称镶黄旗,俗写厢黄旗。其他六旗也是如此。于是形成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合起来称为八旗。八旗样式如下:  八旗的形成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伴随统一战争的进行,归服的人口日众,先前那种只凭血缘关系的军事与生产组织,已不能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了。于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下,八旗制度便应运产生了。《满文老档》中记载如下:“聪睿恭敬汗将收集众多之国人,尽行清点,均匀排列,每三百丁编一牛录,牛录设额真一人、牛录额真下设代子二人、章京四人、村拨什库四人。将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编塔坦,无论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轮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额真来自蒙语,是主人的意思。)  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扩大,牛录编设的增多,为适应多兵力、大规模作战统一指挥的需要,努尔哈赤将五牛录(实际大多不止五个)组成一个甲喇,在由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即旗。并以八种不同形式的旗帜作为标志,行军战斗;生产劳动;行政管理均为一个固定单位。旗是八旗制度中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最大的军事编制。  八 旗 漫 话  伊尔根觉罗·泰来  在辽宁省档案馆所存的清代档案中,有大量关于“八旗制度”的史料。什么是八旗制度?八旗是什么样子?八旗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八旗制度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建立起来的?八旗制度在清代建国和以后近三百年的国家统治中的作用如何?以及八旗的最后命运。这不仅是史学家研究清史中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和史学爱好者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性问题。本文根据省档案馆所存的档案和一些清史专家的研究成果编篡而成,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八旗”的问题。虽不是什么专业的的清史研究成果,但足可以作为工作之余漫谈的话题。感兴趣者,请点击辽宁省档案局的网页中《网上展览厅》栏目,相信您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八旗生计  清代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八旗创立以来,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他们辉煌过、成功过、也衰落过。但是,在三百多年间,中国的白山黑水、辽沈大地、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天山南北、西南边陲、闵粤海疆、宝岛台湾都曾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名垂青史,功在史册。他们绝不单单是后来被人们所称的“纨绔子弟”。八旗子弟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族及一些维吾尔、俄罗斯族人等。  三百多年间,八旗子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辽阔的中国版图许多是由八旗子弟开拓的。清代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大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当时的疆域,东自台湾及所属的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除了隶属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旗人”外,还有当时被称为“民人”的汉族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这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使上是绝无仅有的。  驻防八旗  驻防八旗是被清政府派驻到全国各地扼要守险的八旗军,顺治年间,驻防各地的八旗兵丁有1万5千余人;康熙、雍正年间有7万9千人;乾隆、嘉庆年间有10万余人,一直到清末。按驻地划分可分为畿辅驻防、东北驻防和各直省驻防。  畿辅驻防始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是年设昌平州、固安、采育里、张家口、古北口、独石口等地驻防。  东北驻防。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备受清政府的重视。包括盛京驻防、吉林驻防和黑龙江驻防。  盛京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仅次于京畿地区。设盛京将军1人总辖之,下设副都统4人、副都统衔总管1人、城守尉8人、协领15人、防守尉2人、佐领131人、骁骑校207人;主要驻防地为盛京、兴京、凤凰城、义州、牛庄、锦州、金州、辽阳、熊岳、复州、宁远、广宁、铁岭、开原等。  驻京八旗  驻京八旗,也叫禁旅八旗或京旗。是满族定鼎北京后拱卫京师的那部分八旗。驻京八旗的职责是拱卫京城,负责帝都的安全,故而又分别组建了各种军事组织。其人员由各旗抽调组成。有如下一些组织:  侍卫处:是皇帝和皇宫的警卫部队。清初挑选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才艺出众之子弟为侍卫。“用备随侍宿卫,亦得选预环列”。“凡轮值殿庭,以领侍卫内大臣等总统之。其侍卫等更番轮值,凡六班、分两翼。宿卫乾清门、右内门、神武门、宁寿门为内班。宿卫太和门为外班。行幸驻跸宿卫亦如之”。(《光绪会典事例》卷1106)顺治初年定,领侍卫内大臣6人,即上三旗每旗2人。内大臣6人,散秩大臣无定员。侍卫的人数规定为上三旗每旗20人,共60人为一等侍卫;每旗50人,共150人为二等侍卫;每旗90人,共270人为三等侍卫;每旗30人,共90人为蓝翎侍卫。上三旗总共出侍卫570人。此外,还设有宗室侍卫。在侍卫之上又设侍卫班领12人、署班领24人、侍卫什长60人、宗室侍卫什长9人,均由上三旗等额出任。  盛世的旗人精神与八旗的衰亡  清朝前期,在太祖、太宗时代,经过战争的洗礼,一般旗人都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他们自重、自尊、自强,形成了良好的民族责任感。这种可贵的旗人精神构成了一代王朝盛世统治民族最基本的条件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这是满族崛起和入主中原的关键,也是满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辉煌的动力。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民族,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初期就论定的那样:“满族是一个有本领的民族,是值得佩服的。”清朝盛世的旗人精神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满族贵族为首的广大旗人,在清朝初期都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进取精神。这主要表现在:1)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作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个小民族,能成为一个时代统治东方大国的核心力量,并能团结其他民族,造就一个王朝盛世,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旗人当时的“文不爱财,武不惜死”的奉献精神不能不说是一个根本原因。特别是那时宗室贵族,哪怕是皇子皇孙也都讲究建功立业,从小就跟随父兄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他们一心为国的责任感和带头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鼓舞了八旗兵丁。  旗人兵饷  有清一代,清政府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八旗军队中的兵丁是从各旗中的壮丁中挑选的,挑选兵丁俗称“挑缺”,被选中的称为“披甲”成为一个正式八旗兵丁。清廷为确保八旗军的稳定和具备较高的战斗力,陆续建立起一系列的兵丁挑选、演练、粮饷等完备的制度。  旗人粮饷,俗称“钱粮”。其中包括月饷(每月一次)和季米(每年四季发放)。康熙朝定制:京旗前锋、护军、领催,月饷4两,马兵月饷3两。每年饷米均46斛(合23石);步兵领催月饷3两,步兵月饷1两5钱,每年饷米均22斛(合11石)。这是所谓的“坐粮”,在出征时另有“行粮”每人每月银2两,每月小米8合3勺(《广阳杂记》卷1)。旗兵饷银,由各旗领催于每月初二统计分配后,于翌日发放。除按月领饷外,旗兵领米也由各旗档房和领催掌其事。每年四季,每季领米一次,所以又叫“季米”。领米时间分旗定期,一种为“二五八冬”,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为领米时间;另一种为“三六九腊”,即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为领米时间。  八旗子弟  清代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八旗创立以来,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他们辉煌过、成功过、也衰落过。但是,在三百多年间,中国的白山黑水、辽沈大地、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天山南北、西南边陲、闵粤海疆、宝岛台湾都曾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名垂青史,功在史册。他们绝不单单是后来被人们所称的“纨绔子弟”。八旗子弟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族及一些维吾尔、俄罗斯族人等。  三百多年间,八旗子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辽阔的中国版图许多是由八旗子弟开拓的。清代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大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当时的疆域,东自台湾及所属的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  八旗制度为三级组织,即牛录—甲喇—旗。  牛录是八旗制的基础。牛录为满语,是女真人传统的狩猎组织。据《满洲实录》卷3所载:“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一箭,十人中立一总领,属  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原注:华言大箭,厄真,华言主也)。”因此,“牛录”的派生意思,则是指大箭持有者自愿结合的十人围猎群体。牛录额真即为这个十人群体推举的头领。努尔哈赤起兵初期,牛录人数不十分固定,辛丑年(公元1601年)厘定为300人。每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统领之。下设代子二人、协助牛录额真管理所治人户、田宅、兵籍等事。代子之下设章京四人,职司文书、粮饷等事。天聪八年皇太极将章京的满文名定为“拨什库”。  甲喇是牛录之上、旗之下的一级组织。定五牛录为一甲喇。甲喇行则一路,止则一处,战则攻一  正红旗 正黄旗 正蓝旗 正白旗 镶红旗 镶黄旗 镶蓝旗 镶白旗 北京八旗方位图 乾隆 努尔哈赤 沈阳故宫八旗王亭 没落的八旗子弟 八旗军队征战
2023-05-31 11:38:113

清代黄白蓝红四旗的等级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 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 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排法?这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红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 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 皇太极死后的形势险峻,多尔衮和豪格预备作殊死一搏来抢皇位,多尔衮实力强大,诡计多端占有一定的实力优势,但豪格凶悍敢战一直是皇太极时期的第二勇将(第一勇将是阿济格),也不是好欺负的。弱点是两黄和正蓝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两黄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换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失,又受后宫皇后的压力,只是强调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与皇后没有血缘关系,他年岁比多尔衮大,皇后和皇后的侄女(庄妃)不愿意豪格当政后,她们被关在冷宫养老,她们的态度决定了两黄旗的态度。在剑拔弩张的选举皇帝大会上老滑头代善和济尔哈朗始终态度模棱两可,阿济格和多铎要推举多尔衮,却受到两黄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济尔哈朗推举他,这是见二人不说话,气愤的甩手而去,诡计多端的多尔衮却抓住时机,推举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 从此多尔衮掌握了政权。他一直记恨八哥皇太极抢他的帝位,找机会杀了豪格出气,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新的正白和镶白旗,至于原来的镶白旗则改名正蓝旗由多铎的儿子(这时多铎已死了)做旗主,多尔衮和多铎虽才略甚佳,军政皆通,入关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检,30多岁先后病死。儿皇帝福临亲政后清算多尔衮,但按照满族风俗,如果没有儿子,丈夫死后的军队归妻子统帅,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从多铎的儿子中过继的儿子被皇帝福临给于否定,那他的军队当然归正妻枣庄太后统帅,这一点将领们都认同,福临是庄太后唯一的儿子,所以正白旗理所当然的成为上旗(皇上亲自统帅),镶白旗则还给豪格的儿子,你看小皇帝福临很聪明的,否定多尔衮的继子真是一举多得。由于上述历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从上所述,正黄旗并不是努尔哈赤亲统的部队。
2023-05-31 11:38:195

大清的八旗有什么来历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1]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2023-05-31 11:38:333

玉溪,蓝八,领秀哪个烟最好吃

老舅说蓝八烟好抽,
2023-05-31 11:38:562

叶赫那拉氏家族在满族八大旗中是哪一旗,准确点,地位怎样?

旗属上面的已经说了,地位属于满族中比较显赫的,这个姓氏中不少都是清政府时期高官,而且清十二帝中有不少嫔妃就出自这个姓氏
2023-05-31 11:39:044

清朝的8大臣是怎么回事?

顾命八大臣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们做个分析: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三传至景庆,死。弟景寿袭封。景寿为御前大臣、恭亲王奕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到天津议和,获巴夏礼送到北京,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赞赏。 焦佑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势力。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亲王奕、六阿哥恭亲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钟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30岁、醇郡王奕20岁,都年富力强。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恭亲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奕等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旧怨新恨,汇聚一起。况且,恭亲王奕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等联合起来,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三,帝后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就是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均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的大公主(恭亲王长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钓图》否决权。显然,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占有优势。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共同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军机大臣结合。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因为咸丰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比如说,用恭亲王奕“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情况会不一样。当时奕30岁、慈禧27岁,咸丰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从后来慈禧一度重用奕来看,这种结合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单从人数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的奕、奕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然而,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奕、奕、奕、奕、奕等,却代表两个强大政治集团、两股强大政治势力。因此,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对慈禧与奕两人的政治潜能、对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其结果是:帝后势力同帝胤势力结合,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摧毁了“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代之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联合主政,继而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这是咸丰生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政治力量对比不占优势,其失败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2023-05-31 11:39:171

满州八旗问题

正黄旗是正统
2023-05-31 11:39:254

满族的八旗按大小怎么排?

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各旗驻地管理也极严格,不许杂厕。清朝统治以满族为主体,“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别很大,满、蒙、汉八旗之间的差异更大。 “上三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 其余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正黄、镶黄、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无王,都归皇帝所领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三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为15万人。 下五旗则指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关外征战时,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帅,位高势尊,下五旗则是由各旗旗主带领,和皇帝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政治地位较“上三旗”低下。
2023-05-31 11:39:345

小说里清朝正白旗、镶黄旗、镶红旗是什么

满清没进关的时候,相当于城市的划分,他们按“旗”算,咱们汉族是按“市”算的。
2023-05-31 11:39:496

为什么在满族镶黄旗是8旗中最尊贵的

八旗压根就没有上下等级之分 不要被人误导 只不过最初只有三旗:正黄镶黄正! 之后打天下需要扩大经营规模 又立了五旗 简单地说 就是只有先后顺序 没有尊卑之分!
2023-05-31 11:40:045

清军八旗是什么意思

正红、正白、正黄、正蓝、镶白、镶红、镶黄、镶蓝
2023-05-31 11:40:347

清朝八旗军的介绍?

 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军事行动和狩猎的需要创建了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全民皆兵制度。女真人(满族人的前身)狩猎时各出一支箭,每十个人中立一个首领,首领称牛录额真(牛录是大箭的意思,额真的意思是首领),牛录额真相当于狩猎小组组长,屯垦田地、征丁披甲,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又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建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一个牛录额真,五个牛录设一个甲喇额真,五个甲喇设一个固山额真,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个固山都有特定的旗帜,所以汉语译固山为“旗”。初期只有黄、白、蓝、红四个旗,后来又增添了四个旗,在原来旗帜的周围镶边,黄、白、蓝三个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分别是:正红、正黄、正白、正蓝、镶红、镶黄、镶白、镶蓝八个旗,即满洲八旗。后来又逐渐增添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实际是共24旗,但是地位最高的还是满洲八旗。八旗制度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种放牧,战时披挂上阵。八旗制度是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教联结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是清朝的一个核心制度,也是清朝定鼎北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八旗军队在清朝初期可谓是骁勇善战、攻必取、战必胜(宁远之战除外),具朝鲜人记载:满洲八旗军队离家要出去打仗的时候,八旗军队的老婆、孩子那是欢心雀跃、兴高采烈,因为每次八旗军队打仗回来都会缴获很多战利品,这些战利品除少部分上缴以外,大部分都会平分给个人,具记载: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命英郡王阿济格率军入关,阿济格率军共攻克16城,仅俘获牲畜就有17万头,这些战利品平分给八旗军队,他们的老婆、孩子能不高兴吗?     但是,清朝入关以后,没仗可打的八旗军队陷入了迷茫之中,他们该何去何从?这时,清朝政府犯了一个致命的决策失误,清朝政府让八旗军队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八旗军队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一切费用都有朝廷负担,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就出现了八旗生计问题,在康熙晚年就出现了八旗生计问题,雍正在位时就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但效果不佳。八旗子弟从此开始了游手好闲的生活,他们提笼遛鸟、撩鸡斗狗,尤其是在清朝后期,八旗子弟成了浪荡公子、败家子的代名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没有了经济来源的八旗子弟出现了生存危机。因为,他们常年靠清政府供养着,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平时不学无术,不会种地、不会经商,没有什么赖以生存的手艺,所以,在民国初八旗子弟的生活是相当的惨。有人曾说过“八旗兴则大清兴,八旗衰则大清亡”,如果把清朝形容为一座高楼大厦,那八旗制度就是这个高楼大厦的地基,地基腐烂了,再加上八国联军、官场上的贪污腐败等这几股风一吹,那高楼大厦离崩塌也就不远了。     八旗军队最得意的一战:萨尔浒之战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明朝大军十四万,兵分四路,分进合击,合击后金(清朝的前身)的首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境内),这时辽东地区已进入隆冬季节,赫图阿拉大雪封山,江河结冰,天气寒冷,道路崎岖,明军的战马找不到草吃,后勤供应困难,明军有很多士兵是从南方调来的,很不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四路明军的行军速度有快有慢,努尔哈赤利用四路明军的时间差,各个击破,历时5天,用3万八旗军队打败了明军14万。萨尔浒之战以明军的失败、后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明军的失败,有各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朝军队对后金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情况不明,料敌不确,筹划不周,准备不充分,分兵进击不仅未能达成合击目的,反遭各个击破。二是主力突出冒进,孤军深入,陷入重围,全军覆没。后金军此战的胜利,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而明军遭此惨败后,完全陷入被动,辽东局势极其可危。     八旗军队最失意的一战:宁远之战     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旧历正月),努尔哈赤率十万八旗兵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宁远城的明朝名将袁崇焕率一万人把守,努尔哈赤率军猛攻宁远城,明军和八旗军队都伤亡惨重。这时,袁崇焕搬出了王牌武器:十一门西洋大炮,袁崇焕命令这十一门西洋大炮从城墙上往下炮击,居高临下,重创八旗军队。八旗兵的尸体布满城外,努尔哈赤本人也中炮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不久便优愤而死。这就是著名的宁远之役。八旗军队的失利有多方面的因素:一、努尔哈赤戎马生涯44年,几乎没打过败仗,但是,胜利会腐蚀聪明,权力会冲昏头脑,努尔哈赤晚年深居简出、懒于政务、不思进取。二、努尔哈赤对宁远城守将袁崇焕没有仔细研究,对宁远城里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那十一门西洋大炮也没有侦察清楚,便贸然进兵,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制静,吞下了骄兵必败的苦果。宁远之战的胜利给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
2023-05-31 11:40:501

清朝前后金政权的牛录是什么意思?

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 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 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排法?这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红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 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 皇太极死后的形势险峻,多尔衮和豪格预备作殊死一搏来抢皇位,多尔衮实力强大,诡计多端占有一定的实力优势,但豪格凶悍敢战一直是皇太极时期的第二勇将(第一勇将是阿济格),也不是好欺负的。弱点是两黄和正蓝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两黄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换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失,又受后宫皇后的压力,只是强调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与皇后没有血缘关系,他年岁比多尔衮大,皇后和皇后的侄女(庄妃)不愿意豪格当政后,她们被关在冷宫养老,她们的态度决定了两黄旗的态度。在剑拔弩张的选举皇帝大会上老滑头代善和济尔哈朗始终态度模棱两可,阿济格和多铎要推举多尔衮,却受到两黄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济尔哈朗推举他,这是见二人不说话,气愤的甩手而去,诡计多端的多尔衮却抓住时机,推举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 从此多尔衮掌握了政权。他一直记恨八哥皇太极抢他的帝位,找机会杀了豪格出气,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蓝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编为新的正白和镶白旗,至于原来的镶白旗则改名正蓝旗由多铎的儿子(这时多铎已死了)做旗主,多尔衮和多铎虽才略甚佳,军政皆通,入关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检,30多岁先后病死。儿皇帝福临亲政后清算多尔衮,但按照满族风俗,如果没有儿子,丈夫死后的军队归妻子统帅,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从多铎的儿子中过继的儿子被皇帝福临给于否定,那他的军队当然归正妻枣庄太后统帅,这一点将领们都认同,福临是庄太后唯一的儿子,所以正白旗理所当然的成为上旗(皇上亲自统帅),镶白旗则还给豪格的儿子,你看小皇帝福临很聪明的,否定多尔衮的继子真是一举多得。由于上述历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从上所述,正黄旗并不是努尔哈赤亲统的部队。
2023-05-31 11:40:573

清朝八旗中,是镶黄旗地位高,还是正黄旗地位高?

镶黄旗
2023-05-31 11:41:179

清代八旗指哪八旗?如何划分的?各自代表的意义?

嘿嘿
2023-05-31 11:41:498

清朝政治制度的八旗

八旗是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 在八旗成立之初,旗的名目上并无民族属性之分。在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的1629年,开始有蒙古二旗的记载。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部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整编,组建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汉军本为后金进入辽沈地区所获之汉人军民,在天命后期被以奴仆的形式分拨给诸贝勒、大臣等。皇太极即位后,以编组汉人牛录、开科取士等手段,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脱离奴仆身份,成为拥有单独户口的旗籍之人。汉军单独编旗始于1631年,1637年分为二旗,旗色玄青,1639年再分为四旗,旗色为正青旗和黄、白、红镶青边。1642年汉四旗编组为若干汉军牛录分属八旗,正式成为八旗的组成部分。满洲、蒙古、汉军均由同一旗主管辖。因为有了这三个部分,一些史料又误将八旗称作“二十四旗”,实际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正确称谓应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是各旗之中族源不同的组成部分。清朝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2023-05-31 11:42:042

清朝的八旗具体管什么的

八旗详解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孝贤皇后、哲悯皇贵妃,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和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宫)都是。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余下五旗称为下五旗。八旗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编辑本段]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八旗制度概述 明朝立法从明代中叶就逐渐散乱,之所以用了一百余年才最终倒台,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帝国过于庞大,任何新生的力量都难以一口吞下,神宗万历皇帝曾进行了六场战争,赢了五场,包括在朝鲜完胜日本,只输掉一个萨尔浒战役,这场战役间接导致满洲人的兴起,并最终统治了整个中国。 满洲人建立的清帝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民族,竟然征服并牢牢统治了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地区和蒙藏回疆广袤的面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数字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如果将任何年代的中华帝国中官僚和贵族人口合计,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换句话说,满洲人基本上构成了帝国的新的上层金字塔结构,而一个小小的民族能够实现这一点,其中的奥妙,就在被称为“八旗制度”的满洲人组织方式上。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因为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也称为“八旗”。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汉人编为蒙古八旗、汉八旗,连同满洲八旗一共三八二十四旗,但其核心还是满洲八旗。 八旗的上层结构则可以概括为“用血缘粘合地缘,用族权支持政权。”这两句话是从西周篇直接拷贝过来的,因为他们简直太相似了。而固山统带甲喇、甲喇统带牛录这样的组织法则,则是标准的金字塔结构。其实类似的结构在本沸沸整个法制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鲜卑民族的府兵组织,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成吉思汗的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简直是几乎任何一个新兴民族都靠这样的模式将自身组织起来,然后才能在战争中征服中国大地。因此十七世纪的满洲人,社会发育程度已经达到西周时期的水平。 从法权结构看来,这又是一个非常怪异的帝国,如同一具陈旧衰老的身躯上“嫁接”了一颗年轻稚嫩的头颅。满洲社会经历着活力四射的青春期,将新学到的中华法系的原则发扬的淋漓尽致。但对中华法系的主体汉族社会来说,却在“失去大脑”的状态下被异族带领着退回到昨天。中华法系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更有效的回到过去,而是如何面对从组织力量对抗野蛮人的征服到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转变。清帝国的容光焕发阻碍了这一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清代法制是中华法系发展的重大退步。 1“计口授田谕”、包衣和肉刑: 早期满洲人将土地理解为河流、森林乃至空气、阳光一样是公共物品,建立后金之后,“土地公有”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努尔哈赤结合八旗制度,将土地也按人头平分给八旗民众。天命六年(1621年),他发布“计口授田谕”,将征服的辽东土地除保留一部分“给我驻扎此地之兵马“的公田之外,”平均分给,每一男丁五日种粮之田,一日种棉之田。”任何君主进行的均田措施都是有潜台词的,就是授田的农民负担支持君主的义务,人头税体制总是与均田令如影随形的出现,北魏、隋唐如此,一千余年之后的满洲的大金国也如此,均田之后,“三男丁耕种公田一日,二十男丁内,一人当兵,此二十丁内,一人应役。” 大金国扩张太快,征服获得大量人口、财富,自身农业生产反而显得并不重要。加上出关后又迅速融化到土地私有化到了相当程度的汉族社会,因此满洲早期“均田令”往往不为人注意。其实“计口授田”才是八旗精兵征服关内的物质基础。入关后的“圈地令”,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有均分”土地制的延续。 满洲社会的奴隶现象也比较明显。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全体满洲人也都可以当作是他的家奴,在满洲人看来,“奴才”有“亲近”、“自己人”的含义,因此满洲贵族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以区别于汉人官员称“臣”,这甚至是一种特权。不过满汉平民一般被称为“诸申”、“伊尔根”,分别是满语“国人”、“民”的意思,对国家除了编户义务之外,人身依附尚弱。而完全属于主人的奴隶则被称为“包衣”,满语“家里人”的意思。满洲内部矛盾简单而扩张极快,丁壮奇缺,包衣的待遇还算不差。后来满洲征服了大片领土,主子们飞黄腾达,奴才们也跟着发迹,混个“庄头”之类的奴才总管不成问题,因此包衣对主子也很效忠。曹雪芹四世祖曹振彦是睿亲王多尔衮家的包衣,直到康熙朝,曹寅还对皇帝自称“包衣老奴”。这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是满洲内部稳定坚实的原因之一,而这种“主子面前的奴才,奴才面前的主子”的双重法律地位,也是造成一般社会成员作为法的主体的意识严重扭曲的重要原因。 出关以前的满洲人的法律也向辽夏金元一样原始简单。法律基本上是军法和刑法,财产法和契约法则简单的可以忽略不计。有人愿意将“八旗制度”称为行政法,我更倾向于理解成社会组织方式,虽然八旗制度的上层规则勉强可以称为“官制”,但那只是八旗制度的一个侧面。入关前的刑法基本上是部落民狩猎习惯和军纪的发展总结。满洲社会自身文化水平非常落后,连成吉思汗《大札撒》这样水平的民族法典都没能孕育出来,其罪名散乱无章,主要包括侵犯八旗贵族和汗(皇帝)、逃亡叛逆、杀人盗窃、通奸乃至迷信杀人等。 惩罚犯罪的方法也是典型的野蛮落后。死刑有斩首、烧杀、炮烙、碎尸、淹死等。关外时期满人始终处于扩张战争中,劳力十分缺少,因此没有流徙等自由刑和劳役刑,个别贵族有“拘禁于空屋子内”的处罚,大多数社会成员则广泛采用便捷的肉刑和痛苦刑,如鞭责、“打腮”、“贯耳鼻”、“射鸣镝箭”等,还有饿饭等特色方式。另外轻罪过失也采用纳金赎刑的做法,一切都似乎都回到了汉族先民的商周时代。 2。八旗制度下的刑律 清代虽然没有公开搞类似元代“四等人”的民族歧视法,但只是为了表面上的公平,以免激起汉人的反抗。特权是不需要大声宣布的,只要落到实惠,不妨悄悄进行。《大清律》固然几乎完全沿袭前代,但是实施中,必须加上“八旗制度下“五个字的定语,凡是遇到旗人犯罪,定罪量刑与汉人并不相同。 首先是旗人处刑方面的区别。《大清律·名例》规定,“凡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数鞭责。充军留迁,免发遣,分别枷号。”具体枷号折抵法则是相当轻的,比如仅次于死刑的充军,折抵枷号70~90日,甚至杂犯死罪者也可以枷号,(真犯死罪者不可)。清沿明制无官当,但类似原理的“消除旗籍”即将旗人降为汉民则是旗人特有的处罚方式。其次是司法方面,旗人案件由特定机关审理。京师平民旗人由步军统领衙门审理,贵族由宗人府审理,民事案件由户部现审处审理。地方官员可以审理地方涉及旗人的案件,但无权判决,只能提出审理意见,交由相应的满人审判机关——理事厅处理,理事厅是类似现在“军地联络办公室”之类的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八旗驻军和地方关系,官员也都由旗人担任。旗人的刑罚执行也不同于汉人,斩立决者可以减为斩候监,刺字不刺面而刺臂,徒刑则有专门的监狱。 特权法实施的结果自然是旗人“自恃地方关不能办理,固而骄纵,地方官难于约束,是亦滋事常见。”虽然和蒙元时期比较起来,满洲人的民族特权还是比较克制的。尤其是后期,征服者与被政府者的角色已经大大淡化,满汉两族无可避免的融合,这些特权法也逐渐消亡,但是整个清代,民族特权法一直是存在的。 八旗子弟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的。对于皇上来说,旗人是维持皇权的支柱,他们也就永远被固定在皇权支柱的位置上。虽然有各种法律上的优待,但条件是满洲人必须保持粗朴剽悍的骑射风俗。法律对旗人另有些专门的限制,比如满汉不婚,旗人不得从事农工商业,只能“读书习武”,读书当然也只能读皇帝指定的书籍。为了保持旗人骑马的习惯,特别规定旗人不得坐轿,甚至还专门致书朝鲜国王不得象迎接明朝使臣一样预备轿子迎接满人。每年在承德避暑山庄进行的“木兰围场”,满蒙文武官员都要比赛射箭,不及格的要罚俸、革职。皇帝还专门立法鼓励旗人去学习越来越没用的满文、满语。尽管这些措施的实行并未改变满人汉化、八旗军队腐化的大趋势,但对旗人社会正常发育的阻碍,却也起了不小的坏作用。清末的八旗子弟除了骑马射箭一无所长,反而成了一个异常潺弱的民族。[编辑本段]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八旗编制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每牛录300户,每户出一个壮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2023-05-31 11:4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