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023-07-25 17:14:11
TAG: 陶与
里论外几

陶与瓷的区别:

1、原料不同

陶器是人类早期最依赖的容器,但是陶器有个缺点一一吸水。古人发现这个缺点后,就不断摸索,逐渐发现了瓷土和釉,发明了瓷器。

瓷器选用瓷土烧制而成,主要成分是铝和硅的氧化物,一般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可塑性好、黏结力强,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镇高岭地区的“高岭土”。

2、烧制的温度不同

瓷器烧制的温度一般都要高于陶器的烧制温度,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

但陶器茶具烧制温度不能烧到这么高的温度,以紫砂为例,在1050℃-1200℃之间,温度过高就会出现问题,小懂曾经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童靴们可以回顾一下。

3、坚硬度不同

由于烧制的温度不同、原料不同,导致坚硬度有所差异。

瓷器茶具的坚硬度比陶器茶具的硬度大,而且瓷器茶具的声音更加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的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4、透明度不同

瓷器茶具的坯体无论薄厚都要比陶器茶具更透明,陶器茶具即使薄也并不透明。

5、釉料不同

瓷器茶具的釉料既可以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制而成,也可以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制;陶器茶具有挂釉和不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制温度时即可熔融。

6、透气性不同

瓷土在烧制之前一定要上釉,釉是用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的泥浆,施于瓷胎表面,烧成后呈有色或无色的一层玻璃质,使器物表面光滑、不透水。

瓷土很细、很紧,上了釉之后完全没有透气的空隙,而陶器有很强的透气性。这种性能是紫砂器在各种茶具中里夺尊的最大优点。

瑞瑞爱吃桃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如下:

1. 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2. 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3. 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4. 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5. 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陶和瓷有什么区别?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2023-07-24 23:17:412

陶与瓷的区别

陶与瓷之根本区别,不在烧成温度之高低,不在吸水率之大小,也不在釉水之有无,而在胎质之不同——陶器之胎由低硅低铝高铁之次生泥土构成,瓷器之胎由高硅高铝低铁(如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瓷)或高硅高铝高铁(如黑胎、砖红胎、紫胎或浅褐胎之建窑、西坝窑瓷器)之瓷土构成;低硅低铝高铁之泥土构成之胎无法承受1000℃以上高温,因此达不到烧结程度而吸水率高;高硅高铝低铁或高硅高铝高铁之瓷土能够承受1200℃以上高温,因此能达到烧结程度而吸水率低。所谓铅釉陶器,是指以低硅低铝高铁次生泥土构成之陶胎,施以以铜、铁、钴等金属为着色剂,以铅为助溶剂,以及钙、钾、钠等碱金属合成之釉,入窑在1000℃以下温度中一次性烧成之器物。所谓铅釉瓷器,是指以高硅高铝低铁瓷土构成之瓷胎,入窑在1000℃以上温度中烧成素胎,再施以以铜、铁、钴等金属为着色剂,以铅为助溶剂,以及钙、钾、钠等碱金属合成之釉,入窑在1000℃以下温度中二次烧成之器物;或者是指这种瓷胎铅釉坯在1000℃以下窑温中一次性烧制出来的(生烧)器物。
2023-07-24 23:17:5213

陶与瓷的区别是什么

一、原料的不同 在自然界黏土的种类繁多,因其所含的物质和组成要素不同,在矿物学上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但工匠们因其制作的产品不同,故将制作陶器的的黏土称为陶土,把制作瓷器用的黏土称为瓷土。 陶土中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石英及长石所组成的粉砂一砂质粘土。化学成分与一般粘土相似。与高岭土、膨润土相比,Al2O3含量较低,SiO2、Fe2O3含量较高。常呈浅灰色、黄色、紫色。其吸水性、吸附性、加水后可塑性中等,干燥和烧结性能较好。瓷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其中的钠、钾、钙、铁等流失,加上水变化而成的,主要成分是SiO2 46.51%,Al2O3 39.54%,H2O 13.95%。一般瓷土多产于温泉附近或石灰层周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瓷土的熔点约在1780℃左右,实际上因为多少含有不纯物质,所以它的熔点略为降低。二、概念不同 陶: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三、出现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四、烧成温度不同 陶:在正常情况下烧制温度约在1000至1200℃之间;瓷:约在1200至1400℃之间。但陶瓷器在窑的烧成方式除了受达至的最高温度影响外,亦受到烧制时间的长度影响。五、气孔率不同 陶:气孔率约为12%-38%,透气性好,质地疏松。瓷:气孔率约为2%-8%,透气性差,质地致密。六、吸水性不同 陶:吸水性强,容易吸水。瓷:吸水性弱,基本上不会吸水。七、风格不同 陶:造型一般比较简单,看起来粗犷、古朴。瓷:造型精致,看起来细腻光洁、优雅。 八、釉料不同 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气性好,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九、重量不同 瓷的密度高,陶的密度低。同样大小、厚度的陶瓷,放在手里掂量,明显感到瓷器比较重实,而陶器比较轻飘。 十、声音不同 用手指或笔轻轻敲击陶瓷,如果声音沉闷是陶器,声音清脆则是瓷器,且烧成温度越高,声音越清脆。十一、透光性不同陶器很难做到很薄,而我们常常用“薄如纸”来形容一些高级的瓷器。由于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用电筒照射可以透光,而陶器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
2023-07-24 23:23:161

陶和瓷的区别有哪些1分钟让你了解陶和瓷的不同

在我们生活中,大家都有接触许多的陶瓷制品,比如茶具、餐具、洗脸盆等等。或许很多人认为陶器和瓷器就是一种东西,实际上陶器和瓷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陶和瓷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它们的制作工艺不同、原料选择不同,还有耐用性等等都有所不同。那陶和瓷的区别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了解下陶和瓷的区别吧!陶和瓷的区别有哪些1、概念不同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实际上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物质。按发展时间来看,先有陶,后有瓷,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2、原料不同因为它们在制作中所选择的原料不同,所以它们最后所呈现出的形态也是不同的。陶器通常是采用一般黏土制坯烧成的,而瓷器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方可制成,瓷器主要是由高岭土制坯为主。陶器与瓷器的含铁量也有所不同,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而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3、烧制温度不同由于它们所采用的原料土质不同,因此在烧制温度上也有一些差别。例如陶器在制作中所需要的烧制温度是在800-1000度左右,而瓷器则需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方可成型。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那陶就变成了瓷。可以说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4、坚硬程度不同由于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因此它的胎体硬度较低,耐用性略差一些。并且它的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我们在敲击它时会发出嗡嗡的声响。而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胎体已经基本烧结,因此瓷器的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会出现吸水现象,我们在敲击时瓷器发出的声音也是清脆。瓷器的耐用性好,硬度较高,它的表面也不容易被磨花损伤。小编的话:以上就是我们和大家讲解的陶和瓷的区别的相关内容。
2023-07-24 23:23:231

陶瓷中的“陶”与“瓷”有区别吗?若有有什么区别?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除以上所举,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023-07-24 23:23:334

我们平常都说陶瓷,陶和瓷一样吗?

谁有答案?说一下
2023-07-24 23:23:514

陶和瓷的区别

有关陶与瓷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烧成温度不同、使用原料不同、坚硬程度不同、透明度不同、釉料不同。1、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2、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3、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4、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5、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2023-07-24 23:24:161

陶与陶瓷砖怎么样?

陶瓷砖和瓷砖的区别是: 1、陶瓷砖和瓷砖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吸水率不同,瓷砖的吸水率小于0。5%,陶瓷砖大于10%。平时装修比较常用的抛光砖、无釉面砖这些都属于陶瓷砖,,吸水率≤0。5%,仿古砖、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属于半瓷砖,吸水率0。5%。 2、要分辨这两种瓷砖,也可以听声音,如果是陶瓷砖敲击出的声音比较沉闷,而瓷砖敲打出来的声音会比较清脆而且震动频率比较大。 原因是陶烧温度低,里面有很多空洞。3、要是有经验的话,也可以用手去感受,轻轻的摸瓷砖表面,如果有很多粉末一样的东西掉下来,那就是陶瓷砖,因为陶瓷砖硬度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其胚体结合度存在一定问题,结合松散。在选择地砖的时候,在材质上要有所区别。地砖分为抛光砖、釉面砖两种,抛光砖又叫玻化砖,其特点为耐磨性好,不用浸水等,由于比较光滑美观,所以在客厅和餐厅使用起来比较好,而且相对来说轻易擦拭。釉面砖又叫镜面砖,其特点为防滑性好,越遇水防滑效果越佳,但需要留意的是釉面砖对灰尘较为敏感,致使防滑效果减弱,厨房和卫生间由于轻易湿润,最好使用釉面砖。消费者在挑选瓷砖时,可以通过查看商家提供的检测讲演、认证证书等辨别瓷砖质量。检测讲演的出具时间最好是半年内,检测讲演最后的“判断结论”要合格,出具检测讲演的检修单位要具权势巨子性。检测讲演上一般有CMA(计量认证)、CAL(审查认可)、CNAL(国家实验室认可)等章,章的多少体现检修单位的资质,CMA是最基本必需有的,有的资质较低的检修单位没有CAL章,国家级和资质较高的省级检修单位有CNAL章。
2023-07-24 23:25:032

陶和瓷有什么区别?

一、原料不同陶:陶的原料为黏土或陶土。瓷:瓷的原料为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二、烧制温度不同陶:陶的烧制温度为950-1165°C。瓷:瓷的烧制温度为1280-1400℃。三、质地不同陶:陶的质地比较疏松,有孔隙。瓷:瓷的质地光滑细腻。四、工艺不同陶:陶的工艺包括粘土成型、干燥、烧制。瓷:瓷的工艺包括成型、干燥、上釉、烧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器百度百科-瓷器
2023-07-24 23:25:111

陶和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乐享景德镇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细薄的坯胎上,雕成米粒状的通花洞,然后施釉多次,填平通花洞,再人窑烧制而成。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球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乐享景德镇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四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乐享景德镇颜色釉瓷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2023-07-24 23:25:4110

陶和瓷的茶具哪个好

陶和瓷的茶具哪个好   陶和瓷的茶具哪个好,喝茶可以说是我们的日常行为爱好了,喝茶的时候总是缺少不了这样的茶具,茶具的种类可以说是非常多的,下面就为大家分享陶和瓷的茶具哪个好。   陶和瓷的茶具哪个好1   陶器好一些,自古以来爱茶的人手中多少都有陶制的茶具。   虽然陶和瓷都是烧制的,但原料和做工条件相差还是蛮大的,瓷器虽然釉料中有很多物质,但经过高温烧制,已经不会轻易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放心用没关系。    茶具陶土和陶瓷的哪个好    陶土茶具   陶土茶具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    陶器   日用陶器就是我们常见的缸罐,烧结温度在1200-1400℃。缸罐器皿在玻璃与金属器皿出现以前,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器皿。   其材质含黏土量更少,所以烧结温度更高、开放性气孔更大更多,胚体不仅透气,还透水。   所(推荐阅读::绿茶减肥,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lhecha.com)以一般须在表面刷一层低熔点陶土—一般是黏土类,在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物质,以封闭开放性气孔。    瓷器   最常见的就是我们每天用的碗盘,还有花瓶杯盏之类。瓷器的胚体要求致密度高、表面平整光滑,以便于在其表面施釉作彩。   这些要求就导致只有特殊的陶土才能够烧制瓷器。上帝对万物的分配是叫人惊叹的,这一次他就赐福给了江西高岭村,那个地方所出的陶土最符合制造瓷器的要求,因此这种陶土也称“高岭土”。   陶和瓷的茶具哪个好2    陶跟瓷的主要区别   陶跟瓷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简而言之,陶是用陶土低温烧成的,瓷是用瓷土高温烧成的。   如果严格细分,陶器跟瓷器之间还有一个炻器,炻器的特性介于陶、瓷之间。    原料   陶:陶土,即一般的黏土。   瓷:瓷土,即高岭土。    烧成温度   陶:800-900℃左右,一般不超过1100℃。   瓷:1200-1300℃,有的甚至高达1400℃。    气孔率   陶:气孔率约为12%-38%,透气性好,质地疏松。   瓷:气孔率约为2%-8%,透气性差,质地致密。    风格   陶:造型一般比较简单,看起来粗犷、古朴。   瓷:造型精致,看起来细腻光洁、优雅。    用途   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气性好,可做瓦、花盆、茶叶罐等。   瓷:一般都施釉。表面光滑易清洁,故作为餐具、地板非常合适。   瓷器   陶器    如何区别陶跟瓷?    掂重量   瓷的密度高,陶的密度低,同样大小、厚度的陶瓷,放在手里掂量,明显感到瓷器比较重实,而陶器比较轻飘。    听声音   用手指或笔轻轻敲击陶瓷,如果声音沉闷是陶器,声音清脆则是瓷器,且烧成温度越高,声音越清脆。    看透光   陶器很难做到很薄,而我们常常用“薄如纸”来形容一些高级的瓷器。由于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用电筒照射可以透光,而陶器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    测硬度   陶的硬度比瓷要低许多,用金属可以比较容易在陶制品表面划出划痕,而瓷制品比较坚硬,比较难划花。   陶器   瓷器    陶瓷的茶具应该如何选择?   陶与瓷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陶器,后来在漫长的制陶过程中积累经验,才发明了瓷器。   陶器与瓷器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依据性能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1、从审美风格上来说,陶器比较有沧桑感,带有原始粗犷、古旧的感觉,使用起来很大气;而瓷器非常精美,使用起来比较雅致、贵气。   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风格,可以自由选择。   2、从“养壶“的角度来说,陶制茶具跟紫砂一样可以养,最好专壶专用,陶器吸收了茶汤之后,久而久之在表面会形成包浆,适合把玩;而瓷质茶具一般来说,除了开片以外,发生变化的.速度很慢。   3、从材质特性上来说,陶器气孔多、透气性好,适合冲泡像老白茶、熟普之类的,利于泡出醇厚的滋味,陶壶还特别适合用来煮水、煮茶;瓷器表面致密,吸水率低,冲泡乌龙茶之类利于激发茶香,且不留茶渍茶味,便于清洗。   如果需要透气醒茶,可使用陶罐存放;如果需要密封存茶,用瓷罐更适合。   陶和瓷的茶具哪个好3    一、瓷器与陶器有什么区别?   陶瓷这个词,其实是陶器、炻器、瓷器的合称。一般把紫砂归为炻器或陶瓷,紫砂的特点与陶器类似,但紫砂土质十分优良,对茶汤有润饰作用。   瓷器使用高岭土高温烧成,表面光洁透亮,胎薄致密,气孔少,吸水率低,传热快,保温性适中,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   瓷器致密,对茶味的反映不偏不倚,真实公正。因此,瓷器是适用最广泛的茶具,所有的茶都可以冲泡,不失真香真味。   陶器使用陶土较瓷器低温烧成,造型一般比较古朴粗犷,大气沉稳,颜色较深,表面略粗糙,胎厚,气孔多,传热慢,保温性好。   如果说瓷器适合“发香”,那么陶器适合“发味”。陶器特别能凸显茶的韵味,适合冲泡黑茶、老白茶等等,用于煮茶、煮水都很合适。    二、不同的茶适合用什么茶具?   绿茶:绿茶的特征是清汤绿叶,冲泡时宜选择壁薄、易于散热、质地致密、孔隙度小、不易吸香的茶具为宜,如玻璃杯、薄胎瓷质茶具等。   红茶:红茶宜用白瓷和玻璃茶具,便于观察其红艳的汤色,用白瓷杯还能欣赏优质红茶的“金圈”。   白茶:新茶用瓷器冲泡更能凸显其鲜,老茶用陶壶煮饮更够味。   乌龙茶:选择瓷质薄胎盖碗冲泡,小杯品饮。更能凸显其高扬的香气。   黑茶:黑茶可冲泡也可煮饮,用陶制茶具能消除杂味,更突出其陈醇的韵味。   花茶:用玻璃茶壶可以观赏花茶在壶中的美感。    三、茶具应该怎么挑?    1、瓷器   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表面温润洁净,用灯光照射透亮无暇可判断为好瓷器。   青花或彩绘的瓷器,注意看其颜色是否不艳不晦、不浅不深、有光泽。   注意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是图案在釉面下,表面摸起来光滑,颜料不直接与茶汤接触,安全性高;釉上彩是绘制在釉面上,摸起来有凹凸感,一般作为观赏,不宜盛装食物。    2、陶器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色泽多为棕红、棕黄、灰等颜色。陶器一般保持原色,较少上釉。上釉的陶器,注意选择颜色不要太鲜艳的。   选择陶器,除了注意外观的颜色外,质地和手感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    3、细节   1、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像有一些杯子就容易出现不够圆的现象。   2、用电筒照,观察釉面是否光洁、均匀,是否有气孔、黑点、甚至脱釉等现象。   3、用手指轻轻弹一下茶具,如果声音清脆则完好无损,声音沉闷则可能有暗裂纹。   茶具与茶是一样的,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土质、不同的工艺,都会有不一样的特质。选择瓷器还是陶器,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更好的表现出茶的味道。好茶具不应该光是好看,既好看又好用才是好茶具。
2023-07-24 23:26:081

“陶”和“瓷”在制作工艺上有什么差别呢?

  陶瓷茶具的质地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远在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用粘土制作陶器。随着制陶土业的不断发展,商周时已能生产陶质建材,秦汉时以低温铝釉陶为多,唐代即以"唐三彩"闻名于世。由单一的陶器生产又发展了瓷器的生产,从夏商始有原始瓷生产,经西周至西汉的过渡阶段,到东汉已成功制作出成熟瓷。总之,瓷器源于陶器,是陶器生产的发展。其演变过程如下所示:  ┎(普通粘土)→软质陶→亚硬质陶  │(瓷  土)→软质陶→亚硬质陶→陶—│硬质陶→原始瓷→瓷  │(高岭土)→白陶  ┗(殊粘土)→白陶  1.陶与瓷的区别。  茶具多用陶或瓷制作而成,故了解陶与瓷的不同性状,有助于在选择茶具时,根据不同冲泡方法、不同茶叶、不同饮用方法等有针对性地选用。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  (l)作胎原料不同:陶器一般用粘土,少数也用瓷土,而瓷器是用瓷石或瓷土作胎,因原料不同,其成分有所差异。以宜兴紫砂陶为例,其矿物组成属含铁的粘土-石英-母系,铁质以赤铁矿形式存在,主要物相是石英、莫来石和云母残骸,结晶细小均匀。烧制白陶的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呈白色或灰白色,光泽暗淡,纯粹的高岭土含氧化硅46.51%、氧化铝39.54%、水13.95%,熔度为1780℃,因其可塑性差、熔点高,要掺入其他材料才能制作。瓷石是由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等组成,完全风化后就是通常所见的瓷土,制作瓷器的瓷石属半风化,经扬碎、淘洗成为制坯原料。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锰、五氧化二磷等,熔度一般为1100~1350℃,其高低与所含助熔物质的多少成反比。  (2)胎色:陶器制胎原料中含铁量较高,一般呈红色、褐色或灰色,且不透明;瓷器胎色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  (3)釉的种类:釉系陶瓷表面具有玻璃质感的光亮层,由瓷土(或陶土)和助熔剂组成。陶器一般表面不施或施低温釉,其助熔剂为氧化铅。秦汉时就大量烧制这类铅釉陶,唐代的三彩、宋代的低温颜色釉、明代的五彩和清代的粉彩均属此类。瓷器表面施有高温釉,主要有石灰釉和石灰一碱釉两种。石灰釉以氧化钙等为助熔剂,含量多在10%以上;石灰-碱釉以氧化钙和氧化钾、氧化钠等为助熔剂,氧化钙含量多在10%以下,氧化钾和氧化钠等金属氧化物的总和常达4%以上。  (4)烧成温度:因制胎材料的关系,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700~1000℃,瓷器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  (5)总气孔率:总气孔率是陶瓷致密度和烧结度的标志,包括显气孔率和闭口气孔率。普通陶器总气孔率为12.5%~38%;精陶为12%~30%;细炻器(原始瓷)为4%~8%;硬质瓷为2%~6%。  (6)吸水率:这是陶瓷烧结度和瓷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指器体浸入水中充分吸水后,所吸收的水分重量与器体本身重量的比例。普通陶器吸水率都在8%以上,细炻器为0.5%~12%,瓷器为0~0.5%。  以上所述,均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区分陶器与瓷器,仅比较其中一两点,容易产生误解。试举数例便可知:浙江上虞黑瓷,因作胎材料中含铁量为2%~3%,所以胎亦呈红、灰等色;南宋官窑所产瓷器显露胎色,并以"紫口铁足"为贵;北方瓷器因其胎中含氧化铝较高,大部分瓷器不能达到致密烧结,吸水率较高,有的可达5%以上,这些瓷器如仅仅对照上述某一两条来衡量,就不能称之为瓷器了。因此,在实际鉴别时,必须同时兼顾原料、釉、高温三方面综合考虑,前两项是内因,后一项是外因。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许多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成为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陶-->瓷)  新石器时代  彩陶  新石器时代  白陶  青铜时代  彩绘陶  原始青瓷不同于陶之处,在于原始青瓷比陶器质地坚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击声清脆悦耳。但原始青瓷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因为胎料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胎料中杂质较多,胎体会产生裂纹;釉色不稳,薄厚不均,且有露胎流釉现象。早期青瓷发展到东汉时期,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在粘接器底而成,器型规整,器表光滑,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很少发生。这些迹象表明,原始青瓷开始摆脱原始状态,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原始青瓷-->青瓷)  春秋  原始青瓷  战国  青瓷  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这时还有早期的白瓷制品。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属于起步发展阶段,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及佛教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青瓷-->黑瓷-->白瓷)  三国  青瓷  东晋  黑釉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这说明制瓷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胎釉中的含铁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白瓷的成功烧造,是中国瓷器史上新的里程碑。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取得了极高的瓷艺成就。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中晚唐时期,青、白瓷烧造进一步成熟,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成功烧造,以唐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现,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白瓷)  北朝  白釉  唐  白瓷  唐  青釉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汉唐之后的第三个繁荣时期,科技、文学、艺术和手工业高度发达,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六大窑系”是指北方的定窑系、钧窑袭、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五大名窑”即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两宋时期官窑制度基本确立,官窑的瓷器形成了不同于民窑器物的艺术风格。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六大瓷系,五大名窑)  宋  窑变釉  宋  青白釉  元  釉里红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呈现出灿烂辉煌的景象,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兴盛起来: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等等,明清彩瓷集陶瓷艺术之大成,极富艺术魅力。颜色釉瓷的烧造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单色釉品种不断创新:霁蓝釉、祭红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黄釉、孔雀绿釉等等。制瓷技术也有新的突破,陶车旋刀取代了竹刀旋坯,并开始运用吹釉技术,瓷器的质量与数量由此迅猛提高。明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  (彩瓷)
2023-07-24 23:26:171

陶与瓷的区别与联系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2023-07-24 23:26:251

陶,瓷和陶瓷哪个更好?

陶、瓷和陶瓷都是不同的材料,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陶指的是一种粘土制品,通常是通过将粘土加水调匀后用高温烧制而成。陶制品的特点是质地较为柔软,釉面较粗糙,颜色鲜艳。瓷指的是以瓷土、石英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的陶瓷质材料,其特点是硬度高、质地致密、釉面光滑、透明性好、色泽淡雅。陶瓷则是陶和瓷的结合体,既有陶的柔软和釉面鲜艳,又有瓷的硬度和釉面光滑。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其适合的用途和特点。如果您需要选择一种材料,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用途来进行选择。比如,如果需要用于家居装饰,陶制品可以提供更丰富多彩的选择;如果需要用于食器、茶具等,瓷制品则更加适合,因为它的表面光滑易清洁,不会残留污渍,同时还不会影响口感。
2023-07-24 23:26:321

陶与瓷的区别

分别就在字体的本身不同..
2023-07-24 23:26:414

6、 “陶”与“瓷”有何区别?试揭示瓷器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中国陶瓷发展概况 陶器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人类第一次通过物理、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依靠自身力量改造大自然的开端。陶器和制陶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蒙昧时代的结束和野蛮时代的开始。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便发明了制陶术。当然,陶器的发明并不专属于某一地区的古代居民,而是世界各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从陶器到瓷器,经过了数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我国已经烧造成功原始青瓷,再到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浙江地区率先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中国是瓷器的原生地,是瓷器的故乡。 自从东汉发明瓷器以来,我国瓷业得到了连续不断的发展,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瓷业高潮迭起,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著名窑场和不朽名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此间南方烧造青瓷的窑场迅速增多,烧造规模扩大;北方于南北朝时期烧制成功白瓷。白瓷的烧造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大事,它为陶瓷美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唐代是中国陶瓷高度发展时期,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北方以邢窑白瓷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此后中国陶瓷的品种和装饰技法,几乎都可以在唐代陶瓷中找到源头。 宋代中国陶瓷进入了全面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后人常用五大名窑和六大瓷系来表述宋代瓷业的繁荣。五大名窑是指南北官窑、南方的哥窑、北方的汝窑、定窑和钧窑,六大瓷系包括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 元明清三代是景德镇瓷器独领风骚的时代,此间的景德镇先后为三个不同民族的统治者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瓷器。元王朝在统一全国的前一年就在景德镇设立了专为宫廷和官府服务的浮梁瓷局,加上高岭土的应用、青花瓷器的烧造成功等技术成就,使景德镇迅速成为“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全国制瓷中心。明代景德镇瓷业分为官窑和民窑,前者专烧宫廷御器,质量精美,后者生产商品瓷器,风格活泼。清代将官搭民烧作为定制,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瓷业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2023-07-24 23:26:571

紫砂壶与陶瓷壶在特点上有什么区别

紫砂壶产自江苏宜兴,流行自明代,用含铁的硬土"紫砂"高温烧制而成.紫砂壶最益冲泡乌龙茶和黑茶、红茶。由于透气性好,泡茶效果极佳。两者比较来说紫砂壶的透气好远远好于陶瓷壶.而陶瓷壶吸水率极低,光洁而致密,适合冲泡各种茶.
2023-07-24 23:27:063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其实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那么,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呢?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 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 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2023-07-24 23:28:061

陶瓷的发展与由来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许多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成为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2023-07-24 23:28:271

陶瓷是导体吗?

陶瓷不是导体,导体是指电阻率很小且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特性说到陶瓷材料,难免将陶与瓷分开来谈,我们经常说的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两个种类的合称。在创作领域中,陶与瓷都是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陶与瓷却有着质的不同。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
2023-07-24 23:28:331

瓷器和陶器有什么区别?

陶器与瓷器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在800度左右,瓷器1000度以上 陶器是粘土,瓷器是瓷土 陶器表面没有陶胎,瓷器表面有施釉
2023-07-24 23:28:525

瓷和陶有什么区别?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除以上所举,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023-07-24 23:29:172

陶瓷和陶土的区别,详细一些,谢谢!

应该是陶瓷和陶器的区别,1陶瓷的注意材料是高领土,陶器氏普通的粘土。2陶瓷含铁是3%以下,陶器是3%以上。3陶器大多不施釉或少釉,瓷器则多施釉。4,陶瓷质地粗糙,断面吸水,瓷器质地紧密,断面基本不吸水。5陶器烧制温度在900℃左右,瓷器在1200℃以上
2023-07-24 23:29:274

陶器 瓷器 炻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知道楼上为什么是推荐回答,90度水都烧不开,你烧一个陶器试试?瓷器700度?呵呵没有1000度你烧什么瓷器。还有什么普通黄泥胎石灰岩胎,我不能说绝对错,但一点都不严谨!!听过高岭土吗??各位搜到这条答案的同道还是不要相信楼上了,自己去百度一下比较就好,火的温度、土的材料、胎质、釉、用途等等区别很多。
2023-07-24 23:29:455

骨瓷和陶瓷的区别是什么

1、原料不同:陶瓷原料是高岭土、瓷石等,骨瓷原料是牛骨粉、粘土等。2、工艺不同:骨瓷是低温瓷,最高烧制温度1220摄氏度,经过覆烧而成,陶瓷烧制温度较高,因为花饰的颜料由重金属所致,需要高温才能发。3、通透性不同:一般来说骨瓷在灯光下,透光性强无杂质,骨粉含量也高;陶瓷在灯光下就没有骨瓷那么晶莹通透了,略显暗淡。也可以用磕碰的方式用听觉来感受它们的不同,骨瓷的声音清脆,陶瓷声音则显得低沉晦涩。4、吸收性不同:骨瓷吸水率相比瓷器更低,所以更加容易清洁,而且也会粘留任何杂质。一般只用温水冲洗即可,视觉上给人独特的洁净感。骨瓷是于1794年由英国人发明的。因在其黏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动物骨粉(以牛骨粉为佳)而得名。骨瓷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一般说来,原料中含有25%骨粉的瓷器则可称为骨瓷,国际公认骨粉含量要高于40%以上,质地最好的骨瓷一般含有45%的优质牛骨粉。其中骨粉成分为40%以上,器具颜色则更呈乳白色,属高档骨瓷。上好的欧洲标准40%以上的骨瓷套装餐具价格均在几千元左右。优质出口骨质瓷的品牌并不多。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2023-07-24 23:30:152

陶瓷和紫砂有什么不同?

陶瓷要求有良好的可塑性、成型性能和烧成白度;耐火材料要求有高的耐火度,因此从化学上来说,陶瓷的成分与岩石的成分没有太大的区别。搪瓷是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陶瓷釉,经高温烧成;表面只有一层,搪瓷工业要求有良好的悬浮性等。再次是陶瓷,它主要是在陶瓷坯体上涂上一层陶瓷釉,经高温烧成。扩展资料: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比较常见的有:陶瓷茶具,陶瓷盘子,陶瓷碗,多种陶瓷生活用具等。 别墅大师为你提供当地建房政策,建房图纸,别墅设计图纸;别墅外观效果图服务,千款爆红图纸任你选:https://www.bieshu.com?bdfc
2023-07-24 23:30:243

瓷砖与陶瓷砖的区别是什么?

瓷砖是个大类 陶瓷砖是瓷砖的一种
2023-07-24 23:30:459

瓷质砖和陶质砖的区别

  陶瓷分为陶和瓷,陶瓷砖也分为陶质砖与瓷质砖。陶质砖和瓷质砖有哪些区别?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瓷质砖和陶质砖的区别,供大家参阅!   瓷质砖和陶质砖的区别   陶和瓷的最显著区别表现于吸水率方面,瓷的吸水率小于0.5%,陶的吸水率则大于10%,而陶质砖与瓷质砖的一个区别当然就是吸水率了,陶质砖吸水率远远大于瓷质砖。陶质砖结构粗糙多孔,敲击的声音低调沉闷,而瓷质砖结构紧致细腻,表面光泽度好,有一定的透明度,敲击的声音清脆悦耳。在硬度和强度方面,陶质砖没有瓷质砖那么坚强耐磨。   他们除了特性上有区别,在装饰上也是有区别的。日常生活中哪些陶质砖,哪些是瓷质砖呢?比如抛光砖、陶瓷马赛克等,与及大部分卫生洁具是瓷质的;仿古砖、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一般的瓷片是陶质砖。墙砖中比较多的属于陶质砖,而地砖属于瓷质砖,这也是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特点来进行选择铺贴位置的。因为虽然瓷质砖更加坚强细腻,但是它的吸水率过小,粘贴墙面牢固性不及陶质砖。而陶质砖的硬度不足,便不适宜铺贴于地面。   瓷质砖质感细腻,规格多样,制作工艺方面,无论是色彩、图案,还是光泽,在设计上都比较精致独特,具良好的装饰效果,能营造各种各样的风格效果,如欧式、中式风格,现代时尚。而陶质砖装饰表现的更多是一种天然的朴素主义,而其中的釉面瓷片也因制作花色越来越丰富,而在家居装饰中也被广泛应用。   陶瓷砖分类   陶瓷砖按吸水率可分为五大类,即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吸水率大于10%的称陶瓷砖,市场上一般称内墙砖,广泛用于居民住宅、宾馆饭店、公共场所等建筑物的墙面装饰,是室内装修的主要产品。吸水率小于0.5%的称瓷质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玻化砖,用于铺地的大多经过表面抛光处理的,因此又叫抛光砖。广泛用于各类建筑物的地面装饰,也是室内装修的主要产品。吸水率在0.5%~10%之间的陶瓷砖一部分用于外墙修饰,一部分主要用于室内地面的装饰,多用于卫生间,与内墙砖配套使用。   按成型方法陶瓷砖分为挤压成型陶瓷砖和干压成型陶瓷砖。其中,干压成型陶瓷砖按吸水率分为瓷质砖(Eu22640.5%)、炻瓷砖(0.5%<Eu22643%)、细炻砖(3%u2264Eu22646%)、炻质砖(6%u2264Eu226410%)和陶质砖(E>10%)。   按有无釉面分为釉面砖和无釉砖。地砖按釉面状况分有釉地砖和无釉地砖两种。有釉地砖主要用于卫生间、厨房的地面装饰,与内墙砖配套使用。   按照材质进行分类,按照其吸收率分为瓷质砖,其吸水率为u22640.5%)、炻瓷砖,其吸水率0.5%到10%之间。按照应用特性进行分类,主要分为陶瓷锦砖、釉面内墙砖、陶瓷墙地砖。因为它们的不同特性,尤其是物理、化学特性使得它们的用途是具备着很多方面的效用,也就是功能各异,并且特点突出。在不同的方面上均发挥出其很大的效果。   无釉地砖大多都是经过表面抛光处理的,因此又叫抛光砖。抛光砖吸水率小于0.5%,也称为瓷质砖或玻化砖。经过抛光后的瓷质砖,表面光洁如镜,是一种高档陶瓷产品。用抛光砖装饰的建筑物富丽堂皇,华贵气派。其价格较高,装饰客厅效果良好。   用于铺地的陶瓷砖应选择强度大、坚硬耐磨的抛光砖或无釉砖。其选购与内墙砖基本相同。   按使用部位分为墙砖和地砖。   陶瓷砖挑选方式   查   检查产品包装箱上是否有厂名、厂址以及产品名称、规格、等级、数量、商标、生产日期和所执行的标准。检查有没有出厂合格证、产品有无破损,箱内所装产品的数量、质量是否与包装箱上的内容一致。从2002年起,陶瓷砖企业已经有了国家免检产品十几家。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好,包装上都有国家免检的字样和免检标记,消费者可以选购免检产品。   看   质量好的陶瓷砖釉面应平滑、细腻,光泽釉晶莹亮泽,亚光釉柔和舒适。在充足的自然光线或日光灯照射下,将砖放在1米远处垂直观察,应看不到明显的釉面缺陷。有花纹的砖花色图案应细腻、逼真,没有明显的缺色、断线、错位等缺陷。质量上乘的陶瓷产品背面的底纹、商标等清晰、完整,少有釉迹或缺损。好的产品尺寸偏差较小,将一批产品垂直放在一个平面上,看看有没有参差不齐的现象。再看平整程度,可选择一个表面平整的玻璃板、塑料板、桌面或陶瓷砖,把砖的侧边和正面分别平行地紧贴在该面上,观察边的平直程度和面的翘曲程度。国家标准平整度落差在0.5%*长度,一般800或者600的是0.5mm左右落差。好的产品变形小,铺贴后砖面平整美观。看产品的色差,拿几块砖拼放在一起,在充足的光线下仔细察看,产品之间色调深浅不一的产品属于劣质产品,铺贴后整体效果欠佳。   听   轻轻敲击陶瓷砖,细听其声音,质量较好的产品听上去清脆悦耳。劣质产品因原料配方不当,烧成周期短,烧成温度低,敲击时会发出“空空”之声。   比   要货比三家,比一比内在质量。相同规格的陶瓷砖,重量大的吸水率低,内在质量也较好,掂一掂即可知道。消费者在对产品有一定了解后,会对产品的质量、价格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后再确定如何选择。
2023-07-24 23:31:091

关于隋朝的陶俑与陶器的文章?

1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2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3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我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2023-07-24 23:31:192

瓷器和陶器有什么区别

瓷器和陶器有什么区别1、出现的年代不同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2、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3、烧制的原料不同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4、质地不同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5、釉料不同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6、透明度不同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2023-07-24 23:31:285

陶瓷和瓷的区别

一个2个字,一个一个字
2023-07-24 23:34:293

陶瓷,陶跟瓷有什么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
2023-07-24 23:34:403

陶和瓷有什么区别?

陶瓷是以天然黏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各种制品。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1、出现时代不同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发明了陶器;而瓷器是随着陶器技术的不断提高,到商代时期白陶的成功烧制才奠定了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2、原料不同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3、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4、施釉程度不同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5、吸水率不同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2023-07-24 23:35:1110

简述瓷与陶有什么区别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一、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三、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五、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2023-07-24 23:36:201

陶瓷的区别是什麽

问题不明确
2023-07-24 23:36:298

陶泥和陶瓷的区别

陶是土与火的结合物,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作陶的主要材料是泥土。陶瓷泥料有陶泥和瓷泥之分。其中陶泥可分为粗陶泥、细陶泥、炻陶泥。陶泥、瓷泥的共同点是他们都采自粘土。粘土从外观上看,有白、灰、黄、黑、红等各种颜色,各地粘土在可塑性大小、外观、色泽、耐火度等方面有着种种差异,各地粘土可以说各有个性,从而使各地区的陶瓷艺术呈现出独特的工艺性,艺术性。
2023-07-24 23:36:462

瓷器和陶器哪个历史悠久

陶器比瓷器历史更悠久!
2023-07-24 23:37:132

陶瓷和瓷器的区别和粘土的性能

首先陶瓷分为陶器和瓷器瓷器与陶瓷的区别 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生产日益养活但从未间断。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是有空隙的,而瓷器的密度是很高的,陶有很大的吸水性。还有一点,瓷有透明度而陶没有。密度可以通过敲击来判断,透明度可以通过视觉来观察。 对瓷器的具体定义,一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莫来石成份;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性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2、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4、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致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陶器的英文是:pottery 瓷器的英文是:porcelain 陶瓷器的英文是:chinaware 陶器和瓷器的制品:ceramics
2023-07-24 23:37:201

关于陶瓷的资料

中国陶瓷发展史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明朝时期陶瓷文化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2023-07-24 23:37:319

陶瓷的由来和类型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在这里瓷库中国小编就向大家阐述一下陶瓷发展的过程。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图1:彩陶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图2:柴窑瓷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2023-07-24 23:37:512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详细点)?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陶器Ceramic 陶器是用可塑性较好的粘土(或加入不同的参和料),经过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器物.他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oC - 1000oC左右,特别疏松的仅600oC。 瓷器Porcelain 瓷器在古代也称窑器。瓷器以瓷土(瓷石)为原料,成形,干燥和施釉后,经1300oC左右的高温烧成。外观质地硬致密,表面光洁,胶体较薄者成半透明状,敲击时声音清亮,且不吸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 火候(oC) 声音 吸水率 陶器 陶土 600-1000 闷、翁 吸水 瓷器 瓷土(瓷石) 1300左右 清亮 不吸水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生产日益养活但从未间断。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 *** 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2023-07-24 23:38:111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1、出现的年代不同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2、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3、烧制的原料不同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4、质地不同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5、釉料不同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6、透明度不同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具体的可以问一下制瓷的工匠,臻/瓷/坊的工匠会很细心的给你讲解的!
2023-07-24 23:38:207

陶瓷的定义和分类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分类陶瓷材料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通常把陶瓷材料分为玻璃、玻璃陶瓷和工程陶瓷3类。其中工程陶瓷又分为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两大类。其中普通陶瓷又称传统陶瓷,特种陶瓷又称现代陶瓷。陶瓷材料是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和模具材料,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为功能材料。
2023-07-24 23:39:241

市场上的陶瓷与瓷砖有什么区别?

我们每天刷牙用的牙杯可以叫作陶瓷,不能叫瓷砖。我们每天大小便用的马桶可以叫做陶瓷,不能叫瓷砖我们每天吃饭用的碗可以叫做陶瓷,不能叫瓷砖家里厨房贴的很漂亮的墙砖,叫做瓷砖客厅里光滑的地板,就做瓷砖漂亮小区外面穿的那外墙,就叫瓷砖明白???
2023-07-24 23:39:347

先有陶还是先有瓷?

先有陶,后有瓷.陶瓷”是一种通称,“陶”和“瓷”在质地上、物理性能上有很大区别。中国是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陶器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定居生活,盛水、蓄物等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了陶器的发明。中国陶器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以彩陶为特点,也称“彩陶文化”,它派生出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装饰图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类型,比仰韶文化略晚,距今约5000年。黑陶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发明,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工艺独特的蛋壳陶。近些年来,山东、河北一带多有仿制,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秦汉时期的陶俑,是我国古代人物雕塑的高峰,使制陶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此外,唐代的三彩器、明清两代的紫砂器等,都是中国陶器文物的重要内容,很值得深入收藏和研究。 陶瓷(Ceramics),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Silicate Industry)的范畴。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changaiyin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所谓陶器和瓷器是指用可塑性制瓷粘土和瓷石矿做胎体,用长石和石英等原料制釉,并且通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主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三种。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理解为各种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 迄今为止,陶瓷器的界说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表面可施釉或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晶体或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组成。 陶瓷工业是硅酸盐工业的主要分支之一,属于无机化学工业范围.但现代科学高度综合,互相渗透,从整个陶瓷工业制造工艺的内容来分析,它的错综复杂与牵涉之广,显然不是仅用无机化学的理论所能概括的。
2023-07-24 23:39:501

陶瓷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111111111111
2023-07-24 23:40:004

陶瓷和瓷砖有什么区别

陶砖和瓷砖区别主要在于吸水率。吸水率一般小于0.5%为瓷砖,大于10%为陶砖,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通常各种抛光砖、无釉锦砖、大部分卫生洁具是瓷质的,吸水率一般≤0.5%;仿古砖、小地砖(地爬墙)、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吸水率0.5%瓷片、陶管、饰面瓦、琉璃制品等一般都是陶质的,吸水率>10%。具体可以到欧神诺门店详细了解哦~
2023-07-24 23:40:316

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

1。名字不同。 呵呵,不说什么了 : 2。吸水率不同(这是判断标准,好像吸水率大于**%就是陶器了吧,记不清了) 好像吸水率也不是很好的标准,只是陶器普遍的会大一些,可是也有很低的,比如 琉璃器 还有说看胎色的,陶器一般灰红,瓷器较白,可是瓷器也有香灰胎(钧窑?),不都是景德镇 瓷器的白胎,所以也不标准 好像本质上还是看烧成温度,这决定了器胎的结构不同,这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可以看看有关陶瓷的书籍呀 还有,在文物市场上,瓷器普遍比陶器价格高,呵呵即使是远古的陶罐什么的也比 明清的瓷器便宜的多,当然别卖人面鱼纹盆或马家窑的欹器
2023-07-24 23:41:002

如何区别陶瓷和瓷砖?

陶砖和瓷砖区别在于吸水率。吸水率小于0.5%为瓷砖,大于10%为陶砖,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常见各种抛光砖、无釉锦砖、大部分卫生洁具是瓷质的,吸水率≤0.5%;仿古砖、小地砖(地爬墙)、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吸水率0.5%瓷片、陶管、饰面瓦、琉璃制品等一般都是陶质的,吸水率>10%。 参考资料:http://maayee.wbmbw.com/dispbbs.asp?boardid=27&id=1095蚂蚁家装
2023-07-24 23:41:103

晶瓷和陶瓷的区别

晶瓷和陶瓷的区别   晶瓷和陶瓷的区别,陶瓷和瓷相信您都不陌生,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对于陶瓷和瓷的具体区别很多人都不知道,以下分享晶瓷和陶瓷的区别。   晶瓷和陶瓷的区别1    陶瓷和瓷有什么区别    1、概念不同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品。    2、烧成温度不同   其实,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在此特地说明:现今流行的所谓陶制品,多数都是高温烧制,严格来说都是瓷制品。    3、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胚体并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击时声音发嗡,断面吸水率高,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二者坚硬度不同,瓷的硬度高于陶。    4、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制坯。黏土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即1300-1400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制温度达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5、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以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6、施釉的不同   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从而达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家用瓷砖有哪些种类    一、按产品分类:   1、陶瓷、、地板砖地砖、瓷砖、墙砖;   2、仿古砖、花砖、纯色砖   3、抛晶砖、金箔砖、抛金砖、微晶石、K金砖;   4、通体砖、釉面砖、玻化砖;   5、仿布砖仿石砖、仿玉砖、、仿金属、仿木砖;   7、皮纹砖、金属砖、木纹砖、石纹砖   8、超平釉、全抛釉   9、抛光砖、全抛釉、微晶石    二、按功能分类:   防滑砖、耐磨砖、防污砖、负离子瓷砖、静电瓷砖、高强度砖、透水砖、防水砖、抗冻瓷砖    三、按瓷砖使用场合分   按使用场合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内墙砖:使用于室内墙面的陶瓷材料;   2、地砖:用于地面的陶瓷产品;   3、外墙砖:用于建筑外墙面以及阳台的陶瓷材料;   4、广场砖:用于户外大型广场以及人行道等场合的陶瓷产品。   当然,这种分类方式也不是完全的`,如玻化砖可以作为地砖,也可以用于内墙,甚至于外墙,但是釉面内墙砖是不适合用于地面,主要是耐磨性较差。    四、按照生产工艺分:   主要分为有釉砖、无釉砖、通体砖、抛光砖   有釉砖:在坯体表面上施加锆白底釉、保护釉、透明釉等釉料介质的瓷质砖,也就是表面经过烧釉处理的砖;   抛光砖:指的是瓷砖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的砖;   无釉砖:坯体表面不施加各类釉料、直接裸烧的瓷质砖;   通体砖:瓷砖坯体通过布料、渗花等工艺着色的有釉砖和无釉砖,   晶瓷和陶瓷的区别2    陶瓷的分类有哪些    1、青花瓷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2、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3、颜色釉瓷   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4、雕塑瓷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   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色泽艳丽。
2023-07-24 23:4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