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古人敬茶有何讲究

2023-07-26 12:28:27
TAG: 茶有何
西柚不是西游

  导语:自古以来,中国人待客就有“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的说法,由此可见,以茶敬客在待客之际是一种绝对不可缺少的重要礼仪。以茶敬客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客人的嗜好、上茶的规矩、敬茶的方法、续水的时机等几个要点 。

  客人的嗜好

  俗语说:“众口难调”,饮茶其实也是如此。有人喜欢喝绿茶,有人喜欢喝红茶;有人喜欢喝热茶,有人喜欢喝凉茶;有人喜欢喝糖茶,有人喜欢喝奶茶。在以茶待客时,若有可能,应尽可能照顾来宾,尤其是主宾的偏好。

  有可能的话,应多备几种茶叶,使客人可以有几种选择。在上茶之前,应先询问一下客人喜欢用哪一种茶,并为其提供几种可能的选择。不要自以为是,强人所难。当然,若只有一种茶叶,则务必实事求是地说清楚,不要客套过了头。若客人点出自己没有的茶叶品种,可就难以下台了。

  与此同时,也应考虑到,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不喜欢饮茶。因此,如有可能,在上茶前,应征询一下来宾个人的意见:“请问您想喝一点什么饮料?”并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几种选择,如白开水、矿泉水、咖啡、麦乳精、果茶、果珍、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等。

  一般认为,饮茶不宜过浓,否则极可能使饮用者“醉茶”,即因摄入过量的咖啡因而令人神经过分兴奋,甚至惊厥、抽搐。所以,若客人没有特殊要求,为之所上的`茶水不应过浓。通常,民间以茶待客讲究要上热茶,而且还有“茶满欺人”、“七茶八酒”之说。其含义,是说斟茶不可过满,而以七分满为佳。这样,热茶便不会从杯中溢出来烫伤人了。

  敬茶有哪些程序和礼仪?

  上茶的规矩

  1、奉茶之人

  以茶待客时,由何人为来宾奉茶,往往涉及到对来宾重视的程度问题。在家中待客时,通常可由家中的晚辈或家庭服务员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女主人,甚至由主人自己为之亲自奉茶。

  在工作单位待客时,一般应由秘书、接待人员、专职人员为来宾上茶。接等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最高者亲自为之上茶。

  2、奉茶顺序

  若来访的客人较多时,上茶的先后顺序一定要慎重对待,切不可肆意而为。合乎礼仪的做法应当是:

  其一,先为客人上茶,后为主人上茶;

  其二,先为主宾上茶,后为次宾上茶;

  其三,先为女士上茶,后为男士上茶;

  其四,先为长辈上茶,后为晚辈上茶。

  如果来宾甚多,且其彼此之间差别不大时,可采取下列四种顺序上茶:其一,以上茶者为起点,由近而远依次上茶;其二,以进入客厅之门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其三,在上茶时以客人的先来后到为先后顺序;其四,上茶时不讲顺序,或是由饮用者自己取用。

  3、敬茶的方法

  以茶待客时,一般应当事先将茶彻好,装入茶杯,然后放在茶盘之内端入客厅。如果来宾较多时,务必要多备上几杯茶。以防届时“僧多粥少”,供不应求。

  在上茶时,应当借此机会,向客人表达自己的谦恭与敬意。标准的上茶步骤是:双手端着茶盘进入客厅,首先将茶盘放在临近客人的茶几上或备用桌上,然后右手拿着茶杯的杯托,左手附在杯托附近,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去。茶杯放置到位之后,杯耳应朝向外侧。若使用无杯托的茶杯上茶时,亦应双手捧上茶杯。

  从客人左后侧为之上茶,意在不妨碍其工作或交谈的思绪。万一条件不允许时,至少也要从其右侧上茶,而尽量不要从其正前方上茶。

  有时,为了提醒客人注意,可在为之上茶的同时,轻声告之:“请您用茶”。若对方向自己道谢,不要忘记答以“不客气”。如果自己的上茶打扰了客人,应对其道一声“对不起”。

  为客人敬茶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不用一只手上茶,尤其是不要只用左手上茶。同时,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将其浸入茶水,污染茶水。

  在放置茶杯时,千万不要粗枝大叶,以之直撞客人,也不要把茶杯放在客人的文件上,或是其行动时容易撞翻的地方。将茶杯放在客人右手附近,是最适当的做法。

  敬茶有哪些程序和礼仪?

  4、续水的时机

  为客人端上头一杯茶时,通常不宜斟得过满,更不允许动辄使其溢出杯外。得体的做法,是应当斟到杯深的2/3处,不然就有厌客或逐客之嫌。

  主人若是真心诚意地以茶待客,最适当的做法,就是要为客人勤斟茶,勤续水。一般来讲,客人喝过几口茶后,即应为这续上,绝不可以让其杯中茶叶见底。这种做法的寓意是:“茶水不尽,慢慢饮来,慢慢叙。”

  当然,为来宾续水让茶一定要讲主随客便,切勿神态做作,再三再四地以斟茶续水搪塞客人,而始终一言不发。以前,中国人待客有“上茶不过三杯”一说。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续水茶。第三杯则叫作送客茶。如果一再劝人用茶,而无话可讲,则往往意味着提醒来宾“应该打道回府了”。有鉴于此,在以茶招待较为守旧的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切勿再三为之斟茶。

  在为客人续水斟茶时,仍以不妨碍对方为佳。如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其面前进行操作。非得如此不可时,则应一手拿起茶杯,使之远离客人身体、座位、身子,另一只手将水续入。

  在续水时,不要续得过满,也不要使自己的手指、茶壶或者水瓶弄脏茶杯。如有可能,应在续水时在茶壶或水瓶的口部附上一块洁净的毛巾,以防止茶水“自由泛滥”。

古人为何如此喜爱喝茶,茶文化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茶文化鼎盛时期是在唐宋的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不论是茶文化还是其他方面都发展的特别好。
2023-07-25 14:59:354

古人喝茶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古代茶文化还有这些讲究

据说中国茶的历史从神农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古代茶一直都是中华的一张响亮名片,人们喜好喝茶的习惯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实际上中国不仅有茶,还有着非常深厚的茶文化,并不是种茶、饮茶就代表拥有了茶文化,还必须要有文化内涵方面的建树。陆羽所著的《茶经》就足以证明,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把茶视作一种道德规范,来了客人敬茶是必不可少的礼仪,此后也是慢慢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不过古人喝茶的方式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么?现代人喝茶基本上都是泡茶,相对来说会比较方便,只要准备好开水和茶叶就随时随地都能饮用。但古人喝茶的花样就比较多了,而且不同朝代的人们饮茶的方式也不同。例如有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人都是怎么喝茶的,这里面的讲究可就多了。 粥茶法从西汉开始流行,当时人们煮茶还会加上很多配料,例如把茶叶还有葱、姜、枣、橘皮等一起煮制,期间将浮沫乘出,煮开后就能饮用了。其实这种做法就和古人煮汤一样,加上各种香料味道会更加浓郁,但茶原本的味道应该会被覆盖不少。但也有人不太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完全破坏了茶的本质,让配料成了主角,茶却成了配角,据说茶圣陆羽就吐槽过粥茶法,但在广大民间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末茶法据说是在陆羽的提倡下,慢慢流行起来的一种饮茶方式。唐朝中期以后,饮茶之风盛行,而且茶在民间已经比较常见,家家户户都能买到制作好的茶饼。因为陆羽不喜欢在茶里放入各种配料,觉得粥茶法太粗糙,所以就发明了一种将茶碾成粉末,然后用开水泡制的方式饮用。这样就保留了茶最原始的味道,制作过程也更纯粹、精细一些,此后末茶法在陆羽的带动下逐渐成为主流的喝茶方式。 散茶法则是在元朝后期,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代替了精细的末茶。明朝已经很少制作茶饼了,从而替换成了散茶,散茶基本上就和我们今天买到的茶叶相同,采摘以后直接晒干,不用添加任何配料,直接泡水。而且此后人们饮茶的工具也化繁为简,很多精致的茶具都被替代成了茶壶,在民间来说会更接地气一些。 其实饮茶方式的变化,也证明了当时人们生活节奏上的变化。可能现代人已经没有这个耐心和时间,坐下来慢慢品茶了,而是怎么方便快捷就怎么来。所以现代人和古人饮茶的方式会很不同,好在古代各种制茶的方法也都一并保存了下来,可以供我们自己选择。对于那些痴迷茶的爱好者,肯定还是会和古人一样,抽出时间准备好茶具,细细品味每杯茶的香气还有味道。
2023-07-25 15:00:371

古人如何饮茶?

春秋时期,茶叶是一种蔬菜,人们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饭吃。可能还会添上油盐酱醋之类
2023-07-25 15:00:463

古人喝茶用茶盏茶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吗?

茶盏是饮茶的用具,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茶托也是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魏晋南北朝。依据是1964年在湖南长沙砂子塘东晋墓出土了青瓷盏托。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亦收藏有东晋的带盏托的青瓷碗。唐朝带盏托的茶碗已经备受青睐,并且茶盏开始配有盏托。茶盏托的款式造型也已经达到形式多样了,所使用的材料也不一而足,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专用饮茶的器具。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为适应斗茶需要,盏托得到极大的发展。此时的茶盏已经成为宋代典型的饮茶器,其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口沿较直,小浅圈足,斜弧腹;另一种则是撇口,像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扩展资料: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盏托装饰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还有装饰华丽的铜胎掐丝珐琅茶托。与前朝不同的是,明代后茶盏托又在盏上加盖,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品饮时更是增添了一份喝茶的情趣。清代茶盏大多为圆形,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盏还制作有把手,制作材料多样化,除了瓷盏托外,还有仿前朝的漆盏托、铜胎掐丝珐琅盏托等,并且茶盏与茶托相比更缩小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托
2023-07-25 15:01:341

古人喝茶一杯一般是要几口喝完? 一般古时的茶杯比较小,几口喝完有讲究嘛?

一说:“品”字有三“口”意即分三口喝完一盅。一口为尝,二口为喝,三口为品。再一说:一观其色,二闻其香,三品其味。“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
2023-07-25 15:01:441

古代很多人喝茶吗?

古代人很喜欢喝茶,最开始茶是用于药,后来才开始饮茶,古人把这看作是一种娱乐方式。尤其是王公贵族,他们更是喜欢喝一些在当时比较有名的上品茶,还有很多关于茶的典故,代王蒙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但是,茶真正走入老百姓生活好像是明清时期。所以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在大户人家喝茶的人很多,但是老百姓不怎么喝,明清之后喝茶的老百姓才逐渐多了起来。望采纳!谢谢!
2023-07-25 15:02:051

尝试找到古人饮茶的原因

第一,饮茶具有保健作用。把茶当作某种药物,茶确实有一些药理作用,这在古代人们就有认识,例如在著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叙述。如果从药理上来说,可能定义为保健作用是更恰当的。第二,饮茶是生活必需品。因为长期生活中用茶的习惯,久饮成为嗜好;甚至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一日不可或缺,甚至每餐必备,就象是我们食用的盐一样。典型的是我国蒙古、西藏地区的人们,以肉食为主、缺乏蔬菜,茶完全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需要大量地饮用,以“抗衡”肉食类较多而聚集的脂肪,并补充维生素。第三,饮茶成为一种自然性的或交际性的习惯,做为一般性的饮料。有时候似乎与吸烟差不多,不饮茶也可以,用些茶也无妨;有些人自己不用茶,但是家里也备有茶叶,目的就是招待来客。“请你来喝茶”本身也就是很好的邀请用语。第四,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把茶视为珍贵的、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代有美感的、代有艺术性的行为,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方法。生理作用与精神作用本来就是有统一性的,饮茶到了这个阶段,应该说是把饮茶的生理作用和精神作用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陆羽的《茶经》大致上体现了这样的一种境界。
2023-07-25 15:02:151

古人喝茶对水到底有多讲究

自古以来,人们便对泡茶之水极为讲究。水质的好坏在茶客们眼中往往是会直接影响到茶汤色、香、味的重要因素,历代文人也把烹茶用水当作一门学问。陆羽在《茶经》中有云:"山水乳泉漫流者上,瀑涌湍急勿食","江水取至远者,井水取汲多者",十分清楚地说出了水良次优劣的缘由。张又新在专著《煎茶水记》中载有刘伯刍关于给名泉水排名次的记载:"扬子江南泠水第一;无锡惠山寺泉水第二;苏州虎丘泉水第三;丹阳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为第七。"宋代陆游有"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的诗句。所谓"日铸"即浙江会稽山日铸岭产的白茶,质地柔厚,茶味淳朴,芬芳异香,陆游与四川安国禅寺中的"报国灵泉"水相配,达到了"合尝"的效果。相传,陆游在品此茶时还发出"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的赞叹。明代还有"虎跑泉泡龙井茶"之说,名茶伴名泉被人们称为"杭州西湖双绝"。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载:"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另外,明代田艺衡所著《煮泉小品》一书,对水论述十分详细,分源泉、石流、清寒、甘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十节,被称为古代品水之代表作。张源在《茶录》中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竭窥其体"。许次纾在《茶疏》中也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都强调了茶与水相得益彰的关系。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苏东坡在宜兴蜀山居住时,最喜用画溪中段的水烹茶,经常派书童去溪中段担水。有一次书童在担水时,因在路上玩耍,天色已晚,来不及去画溪中段取水,就从附近的下游担了两桶回来,东坡喝后感到味道不对,就追问书童,书童只好招认。后来,苏东坡为了监督书童担水,就按古代调兵虎符的办法,用竹片做了一对调水符,一半给书童,另一半交画溪中段渡口的船家,每次担水,书童必须换回另一半调水符,才能算完成任务。一个小小轶事,足以见得古人对于水执着之深。古人于水的执着,或许得意于生活的闲适,今人已很难奢望;但手中常备一把铁壶,让人为制造的汩汩清流浸润茶香,增趣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情调。
2023-07-25 15:02:241

古人对茶的78个雅称|茶雅称|茶|喝茶吧~

2023-07-25 15:02:541

古代喝茶碰杯吗

古代喝茶不碰杯的。喝茶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既然如此,与茶相关的一切都会有所讲究古代时候喝茶都是拿起来隔空做一下碰杯的不会实际来碰撞的。
2023-07-25 15:05:351

唐朝喝茶的器具咋?

古人喝茶的器具: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火夹:用以夹炭入炉。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水方:用以贮生水。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瓢:杓水用,有用木制。竹: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畚:用以贮碗。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涤方:用以贮水洗具。渣方:汇聚各种沉渣。养壶巾,用以擦拭器具。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2.对古代人说,饮茶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
2023-07-25 15:06:041

唐朝喝茶的器具咋?

古人喝茶的器具: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火夹:用以夹炭入炉。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水方:用以贮生水。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瓢:杓水用,有用木制。竹: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畚:用以贮碗。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涤方:用以贮水洗具。渣方:汇聚各种沉渣。养壶巾,用以擦拭器具。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2.对古代人说,饮茶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
2023-07-25 15:06:271

古人喝茶 “唐煮宋点”,那么明朝人怎么喝茶

唐宋时期以及之前貌似都是煮茶汤和就是茶叶和很多调料在一起煮然后全部喝掉的黑暗料理,明清应该是与现在差不多了,不过我记得明朝人好像非常热衷于模仿宋朝人,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是煮茶汤喝掉的。
2023-07-25 15:07:062

古人喝茶和喝酒的杯子是一样的吗?

古代也是很讲究的,喝酒和喝茶的杯子一定有区别的。富裕人家更是讲究的。
2023-07-25 15:07:166

茶文化是我国的古典文化,那古人是怎么区分哪些茶能喝的?

其实这个跟神农尝百草的过程差不多,基本上所有可以吃的,能吃的都出现在我们的食谱当中了,所谓的野味基本都是我们不能涉猎的领域。
2023-07-25 15:07:326

古代喝茶聊天怎么说

古代喝茶聊天可以说成品茗话心。古人的语言也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分,多数采用较生活化的口语,而在书写或比较严肃的场合下则采用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
2023-07-25 15:08:181

古人可以一天只喝茶不吃东西吗?

也喝茶也吃东西
2023-07-25 15:08:279

汉族独特的喝茶方式是怎样的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只是古人饮茶重在"品";近代饮茶多为"喝";至于"吃",则为数不多,区域不广。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和欣赏茶汤、茶姿为目的,自娱自乐者,谓之"品".凡品茶者,得细品缓啜,"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若以清凉解渴为目的,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倘若连茶带水一起咀嚼咽下,当然是"吃"了。在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妙玉借用了当时的流行俗语:"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此话可谓一语中的,维妙维肖地道出了饮茶的方法之分。但汉族饮茶,虽方法有别,却大都推崇清饮,认为清茶最能保持茶的"纯粹",体会茶的"本色",其基本方法就是直接用开水冲泡或熬煮茶叶,无需在茶汤中加入食糖、牛奶、薄荷、柠檬等其他饮料和食品,为纯茶原汁本味饮法。主要茶品有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等。而最有代表性的饮用方式,要数啜乌龙、品龙井、吃早茶和喝大碗茶了。啜乌龙 乌龙茶是盛产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的特种名茶。由于乌龙茶采用独特的采制工艺,所以,品质优异,风味自成一格,泡茶技术讲究,品饮方法别致。茶具用小杯小壶,色泽古朴清一,推尚古色古香,人称"烹茶四宝":一是玉书碨,它是一只烧水壶,多为扁形赭褐色,显得既朴素又淡雅;二是用来点燃木炭的火炉,娇小玲珑,颇为别致,因以广东汕头产的为最,因此,有"汕头火炉"之称;三是孟臣罐,它原本是一把茶壶,大的如香瓜,小的若早橘,特别推崇江苏宜兴紫砂壶;四是若琛瓯,是一种微型茶杯,一般仅能容纳4毫升左右茶汤,只有半个乒乓球那么大。通常,以孟臣罐为中心,三四只若琛瓯分列成一个半圆形,平放于一只椭圆形或圆形的茶盘上,且壶、杯、盘三者大小相称,为一色青釉,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所以,不少喝乌龙茶的世家,家中大都备有几套乃至几十套不同色彩的乌龙茶具,实在可算得上是茶具收藏家了。一旦贵客进门,赏壶品茶,妙不可言,使人有物质、精神双收之感。
2023-07-25 15:08:522

古人喝茶用茶盏茶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吗?

古往今来,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很注重品茶的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应配好器具,茶、水、壶、杯、几、香、环境和人,只有这些搭配得当,相得益彰,方能显出茶的美妙与韵味来。1.茶盏,历代有各种不同的称谓,每一种称呼背后即表达了茶人对茶盏之美的诗人想象,也体现了不同时代里茶盏的器型变化。  在饮茶之始,由于茶在当时的生活饮品中还没有占据主流位置,因此也就没有真正专门用来饮茶的器具,喝茶时常与酒器、食器一起混同使用。自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至唐代,茶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饮品,并且形成了茶人兴茶、皇家重茶、文人写茶、佛教崇茶、举国饮茶的社会现象,此时方才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茶盏。 2.古代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亦称“瓷盏托”。始于南朝。唐代逐渐增多,盏托托口一般较矮,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碗则作花瓣形。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盏托几乎成了茶盏的固定附件,托圈增高。明代盏托呈船形,又叫“茶舟”、“茶船”。
2023-07-25 15:09:012

古人的饮茶开始于今天相似是什么时候?

喝茶对身体有好处的,开始到今天相似的就是要把茶叶煮一下,
2023-07-25 15:09:344

唐朝人喝茶为什么要放姜、葱、枣、橘皮这些东西?

唐朝是一个繁华的时代,各方面都比较讲究。在茶里放入一些别的,可以改善茶的口感,又能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
2023-07-25 15:09:4411

古人喝茶和喝酒的杯子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的!喝酒用酒斛;喝茶用用茶碗。
2023-07-25 15:11:101

古人对茶的雅称 蚂蚁庄园

古人对茶的雅称如下:一种说法是“不夜侯”,出自《博物志》;另一种说法是“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2”。茶,植物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茶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属于对人类致癌性可疑,尚无充分的人体或动物数据的物质类。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文献记载来看,早期的茶叶可能也曾作为食材入馔;而作为专用饮料,应不晚于西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茶一度成为奢侈饮品。隋唐以后,茶饮更为普及,上至皇室、下至百姓,无不爱茶,品茶、论茶也成为一时风尚,但直至陆羽著《茶经》才对茶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著述。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至少有四千多年。大约在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中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10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中国砖茶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17世纪茶由荷兰人带到欧洲,英国人又把喝茶的时尚带到美洲、澳洲,传播到全世界。
2023-07-25 15:11:241

古代人喝茶的动作是怎么样的??

你这个问题很有趣,现代人怎么会知道古人的喝茶方式呢?再说也没有人研究这些。
2023-07-25 15:11:513

汉族的饮茶方式有哪些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只是古人饮茶重在"品";近代饮茶多为"喝";至于"吃",则为数不多,区域不广。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和欣赏茶汤、茶姿为目的,自娱自乐者,谓之"品".凡品茶者,得细品缓啜,"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若以清凉解渴为目的,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倘若连茶带水一起咀嚼咽下,当然是"吃"了。
2023-07-25 15:12:002

”推杯换盏“是拒酒代茶的意思,那为何古人喝茶用“盏”,喝酒才用“杯“呢?

因为古代的人是非常尊重茶道的,而且喝茶是一种很风雅的事情,所以就比较文明
2023-07-25 15:12:119

古人的下午茶——茶食文化

近来,下午茶的风尚可谓一时无二。晒午餐晒晚餐,都比不上晒一张英伦风的下午茶抢眼球。茶具一定是欧式精美的,最好是W家的玫瑰或野草莓;纤纤玉指,矜持地端起描金的茶杯,桌上是三层的下午茶碟,五色缤纷,味道无所谓,关键是好看。当然茶杯里是袋泡茶还是果茶也无所谓,知道吗,姐们喝的不是茶,是腔调,是悠闲。 英式下午茶从17世纪发源起,最早是贵妇人的沙龙文化,之后才慢慢推广到平民阶层。这种下午茶我也尝试过几次,腔调是有了,不过,细细品味,缺少了一分,韵味,而茶叶的选择更是单调,基本是红茶或果茶。其实,作为茶的发源地,咱们中国人的茶食文化,起源更早,而且要讲究得多。 之所以叫吃茶去,是因为最早的茶的确是用来吃的。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从陆羽始才提出煮茶不加佐料,以品鉴茶的真香,自此茶、食分开,也因此有了专门的茶食。茶食文化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世说新语˙轻诋篇》:“晋褚太傅初渡江,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箸粽。”茶宴的形式多样,有以茶代酒,花间清饮的;也有庆祝新茶初采,品评佳茗的;更有禅林讲经或宫廷品赏贡茶的茶宴。配合茶的清香,茶食通常为清淡的面食与果品,但种类也非常多,日本的《禅林小歌》中便记载了唐代的茶食:“水晶包子(葛粉做),驴肠羹(似驴肠),水精红羹,鳖羹、甫美羹、寸金羹、鱼羹……”可见其对色形味的讲究程度。而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则真实记录了唐代茶宴的清欢雅趣。之后经过宋、明、清的发展,茶食成为独特的一种饮食文化,种类有上千种,更在不同地域发展成当地的特色风俗和美食,其中云南的摆茶,宜宾和广东的早茶最为有名。 今天,茶依然是中国人开门七件事必不可少的一件,但对于茶食,我们却不如古人那么讲究。一来大家都忙,哪里有时间去制作那些茶果子,二来,经过文化浩劫和全民经商的那些年,最近几年茶文化才重新盛行,而茶食更是锦上添花,作为茶席的组成慢慢被重视,其中一些结合了传统文化的茶宴让人耳目一新。曾经见识过一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茶宴,根据二十四节气配合不同的茶茗,而每种茶茗还需要搭配不同的茶食。印象中最深的是立春的春饼配茉莉花茶,立夏的夏蛋配龙井,立秋的牛肉莲子羹配大红袍,立冬的茶饺配普洱。所有的搭配,除了考虑口感色泽外,还根据季节变迁,考虑了人体的阴阳虚实,自然的应时生长。这样一桌茶宴,品的是茶与茶食,赏的是茶席茶具,琢磨的是中国哲学。 师法自然的道家喝茶讲究的是养气,在选择茶类和喝茶的时间都非常讲究。我有个道家朋友,研究出六脉神茶,据说是根据不同的时辰人体气脉运行规律选择不同的茶品,可以帮助气脉平衡和顺通,达到养生练气的功效。例如辰时喝绿茶,通膀胱经,打通太阳脉;未时喝红茶,帮助胃运行,通少阳脉。同样,配合的茶食也应具有相同或相辅的功能,喝绿茶时可以搭配莲子、薏仁糕、桂花桃仁等,有祛湿利尿的功能;而喝黑茶时搭配瓜子、核桃等坚果是上佳的选择;黄茶可以饭中喝,下午喝红茶适当搭配酸甜的蜜饯。但整体来说,道家喝茶不建议多配茶食,会乱了茶气。 的确,茶的品种繁多,红绿青白黑黄,而茶食也可分为鲜果、坚果、面果、花卉,肉食等,看起来非常复杂。我们普通人喝茶怎样搭配茶食呢?民间流传一个简单的小口诀:“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所谓甜配绿:即甜食搭配绿茶,如用各式甜糕、凤梨酥等配绿茶;酸配红:即酸的食品搭配红茶来喝,如用水果、柠檬片、蜜饯等配红茶;瓜子配乌龙:即咸的食物搭配乌龙茶来喝,如用瓜子、花生米、橄榄等配乌龙茶。当然,更方便的做法是记住一些禁忌,例如茉莉花茶不要搭配太香浓的其他茶食,例如坚果、水果、花卉等,避免影响它本身的清香;喝茶不要吃过于辛辣或刺激的食物,也尽量不要选择过于油腻的点心。这些说是禁忌,其实是常理,容易记忆和操作。 说到底,吃茶图的是自由自在和闲情雅致,除了正式的茶席,一个人独酌或和好友共饮,只要自己喜欢,看着美观,吃着合口,有利身心,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据说,陆游最爱的茶食是鸭爪,那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2023-07-25 15:13:151

为何古代人一端茶杯就表示“送客”,要是单纯的想喝茶怎么办?

这是待客之道。下属呢,不能真的拿起来就喝,应该在落坐之后,等上级做出摆手请茶的姿势后,上级先尝一口之后,才会喝茶。
2023-07-25 15:13:2610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为什么喝茶又叫“吃茶”?茶在何时成为贡品?

我国很多地方至今仍然说吃茶而不说喝茶,因为在早先时候,茶的确是用来吃的。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茶文化好像有些高深,不用担心,小罐茶让你真正体会到茶文化,大家都知道,小罐茶在云南昆明举办了一场看见茶文化的书展活动,书展的意图就是让大家看得见,也摸得着茶文化。
2023-07-25 15:14:301

第一个喝茶的人是谁啊?

传说神农尝百草,中了断肠草的毒,是吃了茶叶才解开的,当然是神农了。当然,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了解一点制茶史对你也许有帮助。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参考资料:http://lxzboke.blogchina.com/3412956.html
2023-07-25 15:15:1211

古人为何喝茶会用手遮挡

一种礼仪而已。表示尊敬对方。就像现在公众场合用牙签掏牙时也用手挡住一样。
2023-07-25 15:15:331

古人喝茶时是左手还是右手端杯

喝茶、饮酒时,右手端杯,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2023-07-25 15:15:411

什么的刻痕填空?

“时间的刻痕”。
2023-07-25 15:13:021

木雕刻填补不平的液体是什么

木胶粉加锯末粉木雕填缝一般用木胶粉加锯末粉,或用白胶加锯末粉。
2023-07-25 15:13:091

什么样的雕刻填四字词语

栩栩如生的雕刻
2023-07-25 15:13:171

十大名琴都有什么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古琴。我知道的有以下几个: 绿绮(成为现在琴的美称,是当初司马相如获得的好琴哦,起因是他写了一篇很有才的《如玉赋》)太古遗音  </B> (这几天看《封神榜》,这琴是里面伯邑考的古琴,原文“音韵悠扬……之类、”)这两个最有感觉着重介绍。下面的参考百度1.周——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春秋/绕梁   </B>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汉/绿绮   </B>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东汉/焦尾   </B>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长126cm 高10.8cm 肩宽22.1cm 尾宽17.2cm   连珠式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沈以雄,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6.唐/九霄环佩   </B>   琴为伏羲式,杉木斩成,木质松黄。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轸、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为紫檀制,工艺规整。琴身髹朱红色漆,鹿角灰胎,间以历代修补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体以小蛇腹断纹为主,偶间小牛毛断纹。琴底之断纹隐起如虬,均起剑锋,突显比琴面浑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弹抚弄,若断纹起剑锋反碍事及易出杂音,故琴家每三数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断纹之剑锋的原故。琴身颈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独有之圆楞减薄处理。龙池为圆形,凤沼作细长之椭圆形,以漆作赔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势成纳音。龙池内有唐宫琴格式之寸许大字“至德丙申”隶书腹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阴刻篆书“九霄环佩”,是为琴名;龙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迹。比照海内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大圣遗音”和北京琴家锡宝臣旧藏之“大圣遗音”,均有“至德丙申”款;辽宁省博物馆藏之“九霄环佩”、中央音乐学院藏之“太古遗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之“枯木龙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阳后裔郭京家藏”和“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二方,篆刻时间略晚于唐代。此琴弦长112.5厘米,音质苍古,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沈迈士先生旧藏,后转让吴金祥先生处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圣遗音   </B>   这架唐代大圣遗音琴为神农式,桐木斫,髹栗壳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补,纯鹿角灰胎,发蛇腹间牛毛断纹。通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圆形龙池、径7.6厘米,扁圆凤沼为12厘米长,1.2米宽,龙池上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十六字,俱系旧刻填以金漆。腹内纳音微隆起,其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响亮松透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璀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生动,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独幽   </B>   独幽琴 晚唐 长120.5cm 肩宽20cm 尾宽14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凤嗉式。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静题款。此琴于明末清初为王船山所用,民国时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静珍藏。 9.唐/太古遗音   </B>   太古遗音琴 晚唐 长122cm 额宽22cm 尾宽14cm 中央音乐学院藏 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曾由已故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B>   奔雷琴 明 长127.6cm 肩宽19cm 尾宽15.6cm 故宫博物院藏 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现收藏于 故宫博物院。 11.其他   1>蛇腹   古代名琴,它的断纹很像蛇腹下的花纹。   宋·何远《春渚纪闻·古声遗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无华饰,以最古蛇腹文为奇。”   2>断纹   古代名琴。琴以古旧为佳,琴身崩裂成纹则证明年代久远,故名断纹。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琴辨》:“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凡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   3>峄阳   古代名琴,以峄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南坡(山之南面为阳)所产桐木制成,故名。   《格古要论》:“古琴有阴阳材。盖桐木面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可验也。”   《尚书·禹贡》:“峄山孤桐”,孔安国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孤桐,中琴瑟。”后以“峄阳”为琴之别称。   4>冰弦   古代名琴,以冰蚕丝为琴弦。   王嘉《拾遗记》卷十“员峤山”云:“员峤山,一名环邱山……有木,名猗桑,煎椹以为蜜。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载,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给杨妃琵琶,“弦乃末诃弥罗国永泰元年所贡者,渌冰蚕丝也,光莹如贯珠瑟瑟。”   一说冰弦为一种素质丝弦,明·项元汴《蕉窗九录·琴弦》:“今只用白色柘丝为上,秋蚕次之。弦取冰者,以素质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则微色新滞稍浊,而失其本真也。”
2023-07-25 15:13:271

象棋顺口溜

马走日,象走田,小卒一去不归还。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车是一杆枪。马走日,象走田,车是直走,炮翻山。
2023-07-25 15:13:362

自酿纯粮玉米散白酒在湖北十堰能卖多少钱一斤

自酿纯粮玉米散白酒,50度左右,适宜的价位在8-12块钱一斤,再高买的人少,利润虽大,但不会有量的。
2023-07-25 15:13:431

十堰哪个kTⅤ酒最便宜?.

六堰广场的音乐汇还不错
2023-07-25 15:13:501

南阳的黄酒和十堰的黄酒有什么区别?

两个地方挨得很近,两个地方的黄酒也都很出名,至于具体味道的区别,这个不是很懂酒,你可以两个地方的都买一点,品尝一下,做个对比
2023-07-25 15:13:571

嘉靖时期的漆器有哪些特点?

明嘉靖时期的漆器品种主要有剔红、剔彩、戗金彩漆。传世的明嘉靖漆器仍以剔红器居多。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以绿漆为锦地,其上雕红漆的作品。红绿两色醒目,对比强烈,起到了突出主题的效果。嘉靖时期的雕漆基本上有两种风格:一种雕刻精细,刀法快利,锋棱虽显外露,但仍保持有明早期漆器那种圆润光滑的特征;另一种为雕刻不精,有粗糙之感,漆色亦不佳,不善藏锋,虽有磨工,但不圆润。剔彩自明宣德时期出现以后,到了明嘉靖时期呈现出大规模发展的局面,传世品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红、黄、绿三色交替,每色有相当的漆层。器物表面呈现出红、黄、绿三色,一般是红花、绿叶。若双龙则以红、黄区分,以红色漆为龙鳍,以黄色为龙身,以绿色为龙发,似剪影式的效果;若凤纹则以红、黄、绿来表现其飞翅及长尾,3种颜色的变换,化为美丽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现童子,则以红、绿二色分饰衣、裤,以展现儿童的天真、活泼。嘉靖时的剔彩的戗金彩漆造型有银锭式、梅花式、菊瓣式、方胜式等,制作工艺十分精致。以戗金为图案的轮廓线及叶脉纹理,在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等色漆,纹饰磨平后具有绘画般的效果。有一种戗金彩漆,先以填漆做成锦纹地,再戗金花纹,做法费工费时,但却使器物有锦上添花之妙。还有一种特殊的戗金彩漆作品,其花纹之外既不是一色漆地,也不是锦纹地,而是密密麻麻的小圆圈纹,这种小圈纹被称为“攒犀”。嘉靖时期器物的造型有所突破,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盘类器物除了圆盘居多,亦有仿明早期的葵瓣盘、明中期的委角方盘,同时出现了六瓣盘、梅花式盘、银锭式盘、茨茹式盘、荷叶式盘、菊瓣式盘以及由大小3个盘依次套叠的套盘。这时,除了明早期的“蔗段式”和明中期的“捧盒”外,新出现了钵式盒、寿字盒、银锭式盒、方胜式盒、梅花式盒等。此外,还出现了瓜棱壶、柜、笔筒、小桌、八方斗、春字盒、把镜等新的造型。明代漆器中刻有年款的以永乐、宣德、嘉靖、万历最多,也有少量的隆庆、崇祯款识。明嘉靖漆器的款识为刀刻填金楷书款,款识的位置均在器物底部正中。“大明嘉靖年制”6字款有3种形式,即底部正中竖刻款、从右至左横刻款、竖两行刻款。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所以明嘉靖时期漆器的装饰题材大都以长生不老、升仙、万寿为主题,如五老祝寿图、群仙祝寿图以及表现仙山楼阁的题材等。尤其是出现了以文字组成的图案。例如,以松、竹、梅缠绕组成“福、禄、寿”3字;以“福”字为漆盘的装饰;雕3个寿桃,每桃上雕一字,组成“福、禄、寿”;以开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组成文字“皇图亿载,圣寿万年”和“乾坤清泰,万寿齐天”以及“万年长生”、“万年如意”、“万寿永年”等。寿春图是这个时期典型的装饰题材,春字盒有剔红、剔彩两种,在盖面开光内雕聚宝盆,盆内装有盘肠、珊瑚枝、银锭、古钱、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万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压一个“春”字,春字中圆形开光内雕老寿星。如嘉靖剔红五老祝寿图圆盒,高12厘米,口径24.4厘米。盒圆形,平盖面。通体绿漆刻云纹锦地,朱漆雕花纹图案。盖面饰松云山石,五仙人分持桃实、花杖、葫芦、卷轴、灵芝,从灵芝中升起一缕轻烟,向上蟠绕成草书“寿”字,为群仙祝寿之意。盖、器外壁分别雕云龙纹和海水云纹。足内正中刀刻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竖行6字款。此盒雕刻精细,刀法快利,锋棱显露,人物表情生动,衣纹飘动流畅,艺术风格纤巧细腻,为明嘉靖朝雕漆的代表作品。此外,寓意长寿的松树、仙鹤、灵芝、寿桃等也常常作为装饰题材,八卦图、麒麟、狮子、海马、大象、杂宝也是装饰题材的一部分。与上述升仙、长生题材截然不同,还有少数具有民间艺术风格的“龙舟竞渡”、“货郎图”和“婴戏图”。龙纹仍然是这一时期漆器装饰的主要题材。明嘉靖时期漆器的锦纹表现形式也有较大变化,突破了明早期的3种锦纹形式,出现了“万字锦”、“勾云锦”等。有的雕刻出五六种锦纹,锦纹的比例较大,形成风格。清朝漆器
2023-07-25 15:14:011

有机玻璃雕刻填油漆后,用什么东西擦除外漏的油漆

在没有干透70%时用汽油擦,
2023-07-25 15:12:552

湖北十堰男子酒后竟然咬死3斤多活鱼,你见过哪些严重的酒后失态事件?

酒后失态事件:喝高之后,还得整下一出让同行人员也回不了家,经典口头禅:“谁要不去,谁孙子”。喝高之后,咔咔就是吹啊,谁都是大哥,走哪都好使经典口头禅:“兄弟,有事跟哥吱声”。喝高之后,形象全无,想干啥就干啥,寻死觅活的,嗷嗷招人烦啊,经典口头禅:“我不想活了”。
2023-07-25 15:12:405

泥兴陶盖几个章

泥兴陶盖五个章,坭兴陶文化及地方文化软实力加以研究论述,并对坭兴陶文化特色进行挖掘提炼,注重广西文化资源符号元素的提炼,形成原创能力强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组合,给坭兴陶作品注入传统民族元素,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融为一体,意在提升产品市场的认知率,加深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强广西地域文化的厚重感与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
2023-07-25 15:12:372

十堰市场有健康啤酒卖吗?

网上或许有卖的,现在可以看看地产青峰啤酒去买买看,吃一吃
2023-07-25 15:12:321

双色板雕刻填色有什么好办法?

你好:我是VLC的∞ 巧乐滋。以下是我的回答。我看过师傅们做雕刻,他们雕刻压克利背雕都是用针管填色的,慢慢的填,这样填出来就很干净,如果跑出来了,就用棉布粘汽油擦干净,这是很好的办法,做出来的东西很美观。
2023-07-25 15:12:301

十堰东站有黄酒吗?

有黄酒。据十堰东站客运主任刘娇介绍,入冬以来,每天至少有200名以上游客携带黄酒上车。
2023-07-25 15:12:251

2010年国税自查怎样填,管理员说明不能填零,那刻填多少啊?我们是代表处来的

那就要问管理员希望你们填多少了。与税务局还有多少税收任务没完成直接相关。
2023-07-25 15:12:212

十堰乐蒲酒馆贵不贵

较贵。十堰乐蒲酒馆各种商品均是120元起步,较贵,但是团购的话只有49.9元。乐蒲酒馆(十堰店),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邮电街8号和信销品茂4层
2023-07-25 15:12:181

十堰市樱花岛酒厂生产哪几种酒?

主要生产樱花酒,桃花酒等酒种。
2023-07-25 15:1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