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民族酱茅台集团是茅台集团的吗

2023-07-29 17:01:05
振金

是。民族酱茅台集团是茅台集团的,民族酒业在茅台镇核心产区有多个酿酒基地和大量窖坑,基酒储存量和年产酱酒量都很大。茅台集团总部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平均海拔423米,占地约1.5万亩。

民族建设集团破产了吗

没有。经查询企查查显示,截止到2023年7月,民族建设集团登记状态处于续存开业状态,所以并没有破产。
2023-07-29 04:47:481

关于匈奴和突厥两个民族的疑惑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匈奴和突厥两个民族在战败后,是和其他民族融合成新的民族了还是怎么样了,希望能给个详细的解答。 解析: 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跟我们汉族不一样。我们基本靠文化和血缘来联系。他们则靠利益!所以,他们更应该说是利益集团。 北方的游牧人,他们看到哪个民族(集团)强大,就跟哪个集团,当然就变成哪个民族了。 匈奴集团被消灭后(实际上天灾其了最大的作用,其次才是汉朝军队的威力),只是这个集团结构被消灭,他所管辖的游牧人都还存在,但都树倒猢狲散了。大部分人饿死了或冻死了(汉昭帝时期) 一部分人跟随南匈奴,投降汉朝,后来大部分死于五胡乱华。 一部分人跟随北匈奴,西迁,多半死于途中,少半进入欧洲社会。 一部分人加入了周围其他的民族集团。(曾经有10万人集体加入东胡的记录) 突厥集团本来是很小的一支,靠给柔然民族集团打铁为生。后来柔然衰弱,突厥兴起,柔然集团下的人,就都跑到突厥门下。突厥就统一蒙古高原了。后来突厥被唐朝消灭后,东突厥集团下的人都跑到东胡契丹回鹘等集团下,或直接投向唐朝。西突厥集团则远逃西亚,沿途又招收其他小集团的人马,渐渐的,西突厥里的白种人变多了,使得西突厥人种由黄种变为白种,成为现在的土耳其人。 蒙古本来就是很小的一支,后来强大了,周围其他民族集团下的游牧人,就加入到蒙古这个民族集团,于是蒙古就“统一”了蒙古高原。 匈奴瓦解以后北方各个主要民族集团的顺序。 匈奴(周秦汉晋)-鲜卑(东汉晋宋齐梁陈)-柔然(东晋宋齐梁陈)—突厥(陈隋唐)-回鹘(唐)-契丹(唐宋)-女真(宋)-蒙古(南宋,明,民国,人民共和国)-满洲(明民国)-俄罗斯(明,民国,人民共和国)
2023-07-29 04:47:551

查民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叶佳斌简历,照片

叶佳斌同志于1967年出生于湖北省鄂州市,1990年开始从事建筑行业有关工作,从最初的施工现场基层作业工人到如今的民族建设集团董事长,26年风雨兼程,一步一个脚印。在叶佳斌同志的带领下,在民族建设集团全体职工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民族建设集团所有客户与社会各界朋友的关怀与支持下才成就民族建设集团的今天。扩展资料:日,在叶佳斌的带领下,民族建设集团工程优良率保持90%以上,其中有50余项工程质量、安全荣获“楚天杯”、“黄鹤杯”和其他省市的各项优质奖项。多次荣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连续多年被湖北省建筑业协会评为“全省优秀建筑企业”,被信用机构评定为“银企AAA信用企业”,自2010年以来长期跻身湖北省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前20强。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官网-优秀施工企业家风采叶佳斌
2023-07-29 04:48:031

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布须曼人已存在10万年

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布须曼人,是生活于南非、波札纳、纳米比亚与安哥拉的一个原住民族,是科伊科伊人的相近种族。布须曼人是非洲南部的民族集团。又称桑人。下面就跟放肆吧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等相关内容。 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操布须曼语诸语言,属科伊桑语系中部语族布须曼语支,无文字。社会发展大大受阻,一直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大多仍处在原始社会的不同阶段。多信仰万物有灵,有部落图腾。按血缘群居,按双系续谱。 亲属称谓多为夏威夷型(见毛利人)。以鸵鸟蛋壳存贮饮水。擅长岩壁画,用各种矿物颜料、石灰、油烟加水和动物油调合涂色,千年不褪。 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狩猎和战争场面,栩栩如生。最古为单色(红或褐),近代为多色。各支布须曼人由于所处条件不同,状况也不尽相同。东南非两支正被吸引而逐渐跻入现代生活。西南非一些群体仍处在狩猎阶段:一部分在白人殖民者农场做工;一部分人在为班图各族(主要是茨瓦纳人)充当牧奴。 历史 布须曼人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狩猎——采集民族[2]。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到达非洲南部之前,布须曼人至少有20万,而今只剩下5.5万人了。现在,他们之中的一半以上生活在博茨瓦纳,其余则生活在南非、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直到20多年前,布须曼人依然处在史前时期,几乎无人知晓。他们生活在最贫瘠和荒芜的沙漠地区,像旧石器时代那样,以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根、茎及野果为生。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水源和食物,布须曼人在夏季常常聚族而居,而到冬季,当水和食物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便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向不同方向迁移,四处寻觅食物和水源。但也有些布须曼人在冬季最干旱的季节里被迫集中在唯一的水源周围。 在布须曼人部落中,男人负责外出狩猎,他们常常两人一组,每星期外出二至三次,所捕获的动物在亲戚和朋友之间分享。 女人们则负责采集,她们通常以四至五家为一组外出采集一切可食用的植物的根、茎和果实。布须曼妇女在集体和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受到重视,同时也享有决定权。这也许是因为她们的采集常常提供了布须曼人每年60%——80%的食物,而男人们在狩猎季节里只能提供全年食物20%——40%。 20世纪70年代以后,文明之风吹到了布须曼人部落中,几千年来的传统迅速遭到破坏。今天,布须曼人的传统绝大部分已属于回忆中的往事,也许在某些早已被遗忘、处于沙漠中心地带的小部落中还存在,但他们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布须曼人属于什么人种类型,直到今天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迷。布须曼人身材矮小,最高的女人只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也不超过1.60米。布须曼人有着黄里透红的皮肤,蒙古人的眼睛,高高的颧骨,浓密而卷曲呈颗粒状的头发。“布须曼人”这一称呼,实际上源自于当年的荷兰殖民者,意为灌木丛中的人。至于他们的祖先,谁也不知道。 近年,一些民族学家根据考古发现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生活在南非的制造石器的原始人有可能就是布须曼人的祖先。他们继续做出推论说,布须曼人的祖先曾经占据过卡拉哈里的绝大部分地区,后来由于文化比较发达并已使用铁器的班图人祖先入侵,才被驱赶到贫瘠和荒芜的沙漠地区。当然,这在目前还仅是一种假设,还有待于得到各方面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语言与文化 现代科学显示,布须曼人拥有人类最早的基因图谱,是人类早期的祖先之一。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其语言非常独特,许多发音靠舌尖与口腔唇齿摩擦而成。这种发声方法产生于人类的发音器官还没有完全形成之时,因此,也可以说,布须曼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语言之一。 布须曼人的岩画非常著名,在非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岩画表现的内容多为战斗、狩猎和生活的场面。他们用石灰、油烟、水和动物油调成涂料所画出的岩画,不仅精致,而且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布须曼人的人口仅剩下不足9万人。除纳米比亚外,他们还散居在邻近的南非和博茨瓦纳等地。 风俗习惯 在漫长的世纪中,布须曼人生活在南部非洲,几乎是**,每个群落20—60人。清晨或黄昏,男人们出去用毒箭猎取大羚羊和小猎物。女人们挖可以食用的植物根,采集含水丰富的野西瓜,用树枝盖房子,用鸵鸟蛋壳做项链。现在,只剩下6万布须曼人,分布在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之间。许多人都放弃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成了农场的工人。布须曼人的文化正在消失,特别是他们用舌头弹出的噼啦声表达的语言。他们只靠打猎和采集就能在沙漠里生活。
2023-07-29 04:48:101

中华民族的元祖可分为哪三大集团

56个民族,中国民族。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
2023-07-29 04:48:172

广西民族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广西民族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10月04日,法定代表人:卢佑祥,注册资本:15,727.2元,地址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高新三路1号。公司经营状况:广西民族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招投标项目55项。建议重点关注:爱企查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1月26日,该公司存在:「自身风险」信息84条,涉及“裁判文书”等。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2023-07-29 04:48:261

印度在历史上被那几个民族征服过

  1、历史上征服过印度的民族主要有:波斯人、白匈奴、突厥、阿富汗人;   2、波斯人:是西亚伊朗的主体民族,亦称帕尔斯人。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   3、白匈奴:5到6世纪一再侵入波斯和印度的一个民族。根据中国史书记载,他们原来居住长城以北,称滑国。是中亚塞种人游牧民族与汉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   4、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
2023-07-29 04:48:331

老挝的三大民族集团分别是?

以老龙族为主,还有老听族和老松族。
2023-07-29 04:48:435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 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 “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 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 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 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 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 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 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 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 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 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 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 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 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 二是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宋的北部,辽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 建立辽的契丹源于鲜卑。 它是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和不断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向南发展,辽治下的汉人日益增多,在与中原的冲突和交融之中,缩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而党项族又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 西夏建国后,势力迅速扩大,相继与北宋、辽、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时辖今宁夏、陕北、甘肃西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为我国西北部的开发、统一与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源于黑水靺鞨,崛起于东北的女真,灭辽亡宋建立了金。 金灭辽,承继了辽文化,直接与汉文化相碰撞。 尤其是在南下的过程中,金把大批俘获的汉人迁往东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出故地,散居契丹、汉人地区。 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杂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统治下的青藏高原诸部族,大理国统治下的乌蛮、白蛮等民族,南僚蛮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融合以及与宋的交融。 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 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 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 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 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 较之前代,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 *** 迭起,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实现了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 早在清军入关,满汉之间已经有了接触。 清军入关后,随之满族大批迁入关内,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 同时,为了巩固统治,满清统治者还主动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的联合。 这样,在多民族长期的杂居相处中,满族因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渐壮大。 同时,也有部分成员分离出去,融入其他民族。 这种血缘的交流,既有利于满汉之间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 其次,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较前代有所加强。 清初,今天我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们主要分别在边疆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状态。 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这在客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 如清代在对北部边疆的经营与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迁入东北腹地。 接着,又经过多年的征战,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区,推行“盟旗制度”,以统治归附的蒙古各部。 同时,内地汉族人民因战乱、灾荒、饥馑等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边疆,与他族杂居。 这种不同民族成分之间的辗转流动与交错杂居,在北方广阔的地区,掀起了以汉、满、蒙古的融合为核心,维吾尔、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也纷纷卷入的民族融合 *** 。 第三,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统治和抗击列强入侵中,增强了彼此间的凝聚、交往和融合。 满族贵族在入关之初,曾推行过圈地、投充、剃发等一系列扰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权、平定“三藩”战争中,八旗军也曾扰害汉民。 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阶级对立和各族反抗,客观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统治中加强了联系。 清后期,统治日益腐朽,列强纷纷染指中国,狼烟四起,边患频仍,民族危机加深。 在内忧外患交相逼迫的情况下,在患难与共的斗争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与融合。
2023-07-29 04:49:171

老挝的三大民族集团分别是

老挝人民革命党(THE LAO PEOPLE"S REVOLUTIONARY PARTY):老挝唯一政党和执政党。1955年 老挝风景[3]3月22日建立,原称老挝人民党,1972年召开“二大”时改为现名。现有党员14.8万人。其宗旨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新事业,建设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建设和平、独立、民主、统一和繁荣的老挝,为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本届中央委员会于2006年3月产生,由55名中央委员组成。朱马里·赛雅颂为党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共11人:朱马里·赛雅颂、沙曼·维亚吉、通邢·塔马冯、本扬·沃拉吉、西沙瓦·乔本潘、阿桑·劳里、波松·布帕万、通伦·西苏里、隆再·皮吉、宋沙瓦·凌沙瓦、巴妮·亚陶都(女)。
2023-07-29 04:49:262

民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简介

民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5年,是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企业,同时具有市政公用工程、钢结构、建筑装饰装修、消防、地基与基础工程等五项专业承包壹级资质以及金属门窗、城市园林、绿化及水利水电工程等贰级资质。集团公司现控股和投资了武汉市民兴建筑工程公司、湖北省中杰房地产公司、湖北民博矿业有限公司等三家子公司,集团公司是一个集建筑、安装、钢结构、市政、消防、劳务、房地产开发、矿业开发为主体的多产业、多功能、集团化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2018万元,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5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5人,中级职称68人现持证建造师85人,其中国家一级建造师26人,二级建造师59人。公司在施工中,采用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连续16年运行质量GB/T19001—2008,环境GB/T24001—2004、职业健康GB/T28001—2001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公司资产总额为34548万元,各种机械设备850余台/套,技术装备率3.8万元/人,年生产施工能力达120亿元。集团公司坚持“传承民族品质,构筑民族精品”的发展战略,坚持创精品工程,树企业品牌的质量方针。多年来工程优良率保持85%以上,其中有50余项工程质量、安全荣获“楚天杯”、“黄鹤杯”和其他省市的各项优质奖项。多次荣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被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湖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连续多年被湖北省建筑协会评为“全省优秀建筑企业”,被信用机构评定为“银企AAA信用企业”等多项荣誉。集团公司相继在安徽淮南、海南、黄石、宜昌、株洲、云南、鄂州、内蒙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并着力于开拓海外建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管理模式,促进集团公司持续稳健发展,被湖北省建设厅评为管理示范施工企业,并已进入湖北省建筑行业前20强。湖北民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始终秉承“严格管理、精雕细刻”工作作风,坚持以质量为本,以用户满意为宗旨的经营方针,守约、诚信力争通过技术、管理、服务,不断追求品质和服务保障,竭诚与社会各界精诚合作、共谋发展、共创辉煌!公司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雄楚大街438号康家建材广场西区15F
2023-07-29 04:49:441

贵州仁黔酒业有限公司与民族集团有关联吗

是同一个公司。跟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贵州仁黔酒业有限公司与民族集团是同一个公司,贵州民族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团公司,2014年成为了“大民族酒”这个品牌。贵州民族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15年06月25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杨顺勇,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酒类销售等。
2023-07-29 04:49:571

非洲有什么民族

马赛人、祖鲁人、布须曼人、哈扎人、班图人、刚果人
2023-07-29 04:50:076

印第安人是那个国家的

美洲,美国土著
2023-07-29 04:50:307

请问古代说的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分别是指现在哪个地区的人

匈奴人是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塞外的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称,匈奴人在汉武帝时期被大将卫青和霍去病2次大规模北伐大的落花流水分裂为南北2个部落,南匈奴后来投降汉朝,被汉族融合消失掉了!北匈奴不肯投降,又打不过汉朝军队就向东欧洲方向逃跑!在汉朝军队的千里追击下一直跑到今天的匈牙利才停止,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当年北匈奴人的后代!突厥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称呼,在汉代,和随代朝鲜都有过叫突厥的记录!鲜卑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崛起于西晋灭亡以后是《五胡乱华或者叫五胡入中原》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中强大的有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和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政权《具体参看南北朝历史》
2023-07-29 04:51:052

远古的百濮族群就是苗瑶族群吗?还有印支半岛的孟高棉族群是濮人南下形成的吗

苗族是宋代才开始被称作苗的,以前属于百越
2023-07-29 04:51:194

民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介绍

1湖北民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湖北民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民族建设集团下属房地产开发公司,公司于2007年成立,经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物业管理等业务,公司于当年获得湖北省建设厅颁发的房地产暂定资质,公司注册资本金叁仟万元整,公司设有办公室、合同预算部、工程管理部、市场开发部、营销策划部、物业管理部等部门。2湖北民族建筑劳务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民族建筑劳务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建筑施工专业劳务分包公司,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拥有抹灰作业专业分包不分等级、木工作业专业分包一级、钢筋作业专业分包一级、砌筑作业专业分包二级、脚手架搭设作业专业分包二级、模板作业专业分包二级、焊接作业专业分包二级、混凝土作业专业分包不分等级和水暖电安装作业专业分包不分等级9项资质,是一家专业资质齐全,人员众多并有部分建筑施工设备的建筑施工专业劳务分包公司,主要致力于二、三线城市的房产开发及物业管理,开展建筑施工领域的劳务输出,可承担木工、抹灰、砌筑、钢筋、模板、焊接、水暖电、油漆、脚手架等的劳务分包作业。公司自成立后现已承接了近20万平方米的建筑施工任务,工程质量均达到了总承包方的要求,与各总承包方的合作均比较好。
2023-07-29 04:51:281

匈奴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匈奴被汉朝打到了西亚地区,是现在是土耳其
2023-07-29 04:51:437

中华民族为什么被称为华夏族

左传》记载:“以服事诸夏。”“楚食华夏。”“商不谋夏,夷不乱华。”由此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夏、华夏,或单称夏或华,到春秋战国以后,华夏就成了我们种族的名称。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蛮。那么,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说,一个民族的形成,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磨合、融汇甚至牺牲,才能凝结成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共同疆域的整体。完全可以说民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蛮的争斗史,也是一部文明团结史。秦汉时期所说的中国人,在古代实际上来源于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民族集团。而三大集团中的华夏集团的代表,一个叫炎帝,一个叫黄帝。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阪泉之战和琢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主体。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是构成华夏族的核心部分。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东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传说中的黄帝与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战于涿鹿,并且擒杀了蚩尤,这蚩尤就属于东夷集团。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经过战争,使得胜利者越来越强大。《史记》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于琢鹿之阿。”就是说黄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势力东达勃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幽陵,并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建了“帝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相对稳定的早期“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黄帝及其后裔的华夏集团与其它部落不断融合。有虞氏虞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的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合。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着一个亲善大于仇视,友好大于争夺,联合大于离乱,世世代代通婚,不断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了。
2023-07-29 04:53:041

有谁知道[九黎建木]的凄美传说?

历史上的九黎简介  Template:中国历史少数民族诸侯政权九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集合,并不是作为一个单薄的民族个体存在。  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  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史记》等书记载:蚩尤姜姓,炎帝之后。酉字对应于鸡,易经中为巽,主号令群雄之意。故蚩尤古又记为蚩酉。传说蚩尤有兄弟 八十一人,即有八十一个支系氏族。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能用铜制造兵器;有刑法。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  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帝狻、熙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 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有人认为,战国时的荆楚与今天的苗族,就是九黎、三苗的后裔。   -------  民族和国家从部落发展而来。世界和中国各民族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模式,苗族的形成基本上属于恩格斯所谈到的这一模式。许多历史事实表明,九黎是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它是南方百越民族集团、苗蛮民族集团以及南方部分汉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最早的人们共同体之一。   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 《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称之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   “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联盟集团之一;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是传说中我国远古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苗族世代祟拜的英雄。他活动的年代大致与传说的华夏族首领炎、黄二帝相同,即距今约5000年前。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与黄帝、炎帝为首的两部落集团发生冲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战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苗族与九黎  苗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苗族传说和汉文记载中,苗族先民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风俗通义》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民。”同时,古代《苗经》及苗民《姓氏歌》都说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领是“纹黎够尤”,即“九黎蚩尤”。苗族长期以来尊蚩尤为其始祖,把他当作祖先和英雄加以崇拜。如今各地苗族都有关于蚩尤的传说,有的地方称为“尤公”;在川南、黔西北等地区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信奉。”(见《川南黔西北苗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风俗,装扮“枫神”的人,头上反戴铁三脚,身上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的传说有联系。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道:“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榜留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其中从黄色的蛋里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因而这里的苗族将与蚩尤有直接关系的枫木作为始祖看待。(《苗族简史》第3页。) 传说  1.传说中木名。生天地之中,高百仞,众神缘之上天。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郭璞 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  《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 爰过, 黄帝 所为。”  《吕氏春秋·有始》:“ 白民 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 都广 ,众帝所自上下。”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建木耸灵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侧。”高树  2.高树。《后汉书·马融传》:“珍林嘉树,建木丛生。” 李贤 注:“建木,长木也。”圣树崇拜  《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海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有膏菽、膏稻、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处有百兽相群爰。此草也,冬夏不死。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焉。……有九丘,以水绕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   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即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   《淮南子·形训》亦曰:“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这些古文献都不约而同提到“都广”和“建木”两个词。那么“都广”在何处?“建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木?明代学者杨慎《山海经补注》说:“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史学家蒙文通先生结论:“若水即后之雅砻江,若水之东即雅砻江之东,在雅砻江上源之东、黄河之南之昆仑,自非岷山莫属。是昆仑为岷山之高峰。……昆仑既为蜀山,亦与蜀王有关。《大传》、《淮南》皆以昆仑为中央,与《禹本纪》、《山海经》说昆仑、都广为中央之义合。……盖都广在成都平原而岷山即矗立成都平原侧也。”对此,著名学者邓少琴亦称,岷山是昆仑之一臂。“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于《禹贡》仅一见之,于殷墟甲文亦未之见”。   “建木”是上古巴蜀先民崇拜的一种圣树,它深深地融入了巴蜀文化之中。古人何以将位于天地中心的圣树称为建木呢?专家考证发现,建木的得名和初民的“建中”之制有关。初民于居处之地必立木杆旗帜以号众,这种木杆旗帜在甲骨文中被称为“中”。   《山海经》等所描述的“都广之野”据说是天地的中心,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由于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在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铃等,专家认为,这种神树的原型,有可能就是建木。
2023-07-29 04:53:201

菲律宾有多少个民族,具体情况?

菲律宾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90多个民族.
2023-07-29 04:53:413

中国汉族历史发展

初步形成于黄帝炎帝时期的黄河流域,经过夏朝商朝周朝的民族融合而形成,但是还不叫汉民族.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加速的民族融合,到了汉代,由于汉朝的强盛,很多少数民族主动加入汉民族,真正的大汉民族才形成.不过每个时代都有不同民族的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汉民族.比如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整个鲜卑族基本上汉化了,到现在为止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已经消失了,不是灭亡了,而是融合大汉民族里了。
2023-07-29 04:53:493

从金川文化广场到民族集团嬉水广场怎么坐公交车,最快

公交线路:89路,全程约16.0公里1、从金川文化广场步行约10米,到达金川文化广场站2、乘坐89路,经过27站, 到达维多利摩尔城站3、步行约850米,到达民族集团嬉水广场
2023-07-29 04:53:561

匈奴有没有文字??

《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匈奴直到被灭亡,都没有文字!
2023-07-29 04:54:0515

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芬兰这五国都是日耳曼人吗

芬兰不是
2023-07-29 04:54:453

谁知道古罗马三大家族的历史啊

罗马历史上没有三大家族的说法,更多被提及的是六大氏族罗慕路斯建立罗马城后,从居民中选出了最有威望的三百人组成元老院,这三百人的后代就是罗马最早的三百个氏族,之后的上千年时间中,伴随着罗马的几度兴衰,这三百个氏族有的消亡了,有的则更加兴旺,其中最有权势的六个是科内利乌斯氏:长期影响罗马的氏族,其影响力从罗马王政时期一直持续到拜占庭帝国时期,苏拉,西庇阿都是出自这个氏族。埃米利乌斯氏:比较大的作为是征服马其顿,后三巨头中的雷必达出自这个氏族,另外这个氏族很有钱克劳狄乌斯氏:共和时期出过很多执政官,帝国时期出过几位皇帝费比乌斯氏:有过很多高级官员,比较有名的人物有费边曼利乌斯氏:这个不太熟瓦莱里乌斯氏:一个有各种诡异特权的氏族,比如允许把大门开在大街上(一般人不允许这么做)之类的 补充也许你问的是罗马全面战争里的三大家族,所以把这个补上尤里乌斯:其实不是个家族名,而是氏族名,尤里乌斯氏是个曾经辉煌但后来衰落的氏族,代表人物是凯撒布鲁图斯:出自尤尼乌斯氏,氏族不怎么出名,不过布鲁图斯这个分支出过两个名人,一个是驱逐了暴君塔克文,建立共和国的卢修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另一个是刺杀凯撒的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西庇阿:上面说过出自科内利乌斯氏,自身也产生过很多杰出人物,这个家族有个臭毛病是老起一样的名字,所以介绍起来要用绰号区分。大胡子西庇阿,执政官,指挥过萨莫奈战争,大西庇阿的曾祖父;老西庇阿,执政官,布匿战争时率军进攻伊比利亚,最后阵亡,大西庇阿之父;大西庇阿,击败了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的汉尼拔;征服亚洲的西庇阿,打败安条克三世,大西庇阿的弟弟小西庇阿,彻底灭亡迦太基,是大西庇阿儿子的养子,亲生父亲是埃米利乌斯氏的,也是一位名将
2023-07-29 04:55:143

隋唐时期,生活在西藏的少数民族被称为什么

汉语中的“西藏”(藏文为bodljong)一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藏文为bodrangskyongljong),简称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朝属宣政院;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朝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单字简称为“藏”。英文“Tibet”一词,可能源于突厥人和蒙古人称藏族为“土伯特”,在元代经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也即是源于藏族的自称bod。在民族称谓上,Tibet对应于“藏族”;但是在地域称谓上,Tibet有时对应于“西藏”,有时又泛指整个藏族地区,与“西藏”的含义有重大差异。蛮族,为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亦称南蛮。殷周时分布于今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是由东方迁来,秦汉以来,仍以蛮泛称南方少数民族。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的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2023-07-29 04:55:221

开国大典54门缺哪两个民族?

台湾的高山族肯定没有的...另外一个不知道了..应该也是台湾的吧~
2023-07-29 04:55:329

印度人生活的习性

印度人说吃饭怎么说
2023-07-29 04:56:126

春秋战国时都有哪些民族?

除了中原汉族以外,还有东夷,北狄,南蛮,西戎,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
2023-07-29 04:56:496

菲律宾的主要民族是什么

菲律宾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9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比萨扬人、他加禄人、伊洛克人、比科尔人、卡加延人等,共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
2023-07-29 04:57:272

昭君文化节的历届情况

2000年8月22日至8月31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举办了中国·呼和浩特第二届昭君文化节。第二届昭君文化节历时10天,市政府邀请了国内许多著名的文艺界人士与本地区文艺团体共同举办了大型的昭君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晚会,呼和浩特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文化、经济和旅游活动。昭君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了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建设,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客商,推动了经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在第二届昭君文化节期间,在经贸洽谈方面共与国内外客商搭成经贸合作项目13个,引进资金5.3亿元人民币。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也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观光者,先后有爱20万人前来呼和浩特观光旅游,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市内旅游接待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改写了呼和浩特市没有四星级、五星级饭店的历史。呼和浩特首府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昭君文化节的举办,使这座城市到处涌动着现代文化的浪潮。2000年,万人以上大型的文艺晚会共举办了四场。东方歌舞团、上海交响乐团以及国内众多的著名歌唱家前来呼和浩特参加了演出,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也使这座城市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品味有了新的发展和升华。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呼和浩特市美术工作者满怀对西部大开发的热情,行程万里,创作了黄河百米长卷,这一气势恢宏的百料长卷,艺术化的再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激发了青城人民热爱首府,开发西部的热情,也给呼和浩特市的首府文化建设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呼和浩特市民族歌舞团应邀出访欧洲,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呼和浩特丰厚的草原文化底蕴,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小鸿雁艺术团文艺演出是显示出勃勃生机,一群从未在草原上生活过的各民族儿童演出了典型的蒙古族舞蹈《绿野奔腾》,显示出这座城市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这支队伍也两度在中央电视强春节晚会参加演出,被称作“都市里的绿野奔腾”。由大多数来自草原的蒙古族青年组成的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多年来认真探索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演出的无伴奏合唱在国际艺术节获奖,受到了国际国内众多观众的喜爱,标志着传统艺术表演和现代艺术的完善结合。由昭君故里的武汉市与内蒙古艺术家合作创作完成的现代舞剧《香溪情》,再现了王昭君为汉与匈奴团结作出的贡献,也标志着呼和浩特的文艺创作正在冲破封闭,走向开放,更说明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文化割不断的情结。总之,2000年是首府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是呼和浩特文化工作空前繁荣的一年,也是呼和浩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 中国·呼和浩特第三届昭君文化节从2001年8月8日起至8月17日结束,为期10天。在文化节期间推出了以下主要项目,一、我们以“崛起的西部”为主题,邀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及中国西部部分省区民族歌舞团共同举办了一场富有浓郁西部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晚会;二、举办了首届CIOFF国际民间艺术节;三、举办了第十届国际马术节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体育及旅游活动;四、为了进一步扩大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与国内外的经贸及科技交流与合作,在第三届昭君文化期间,我们还举办了有众多海内外客商参加的呼和浩特经贸洽谈会和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市地处中国东西部结合部和中国向北开放前沿阵地优势,为东西部的经贸往来,为中国内地与蒙古国、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经济与文化的联系和交往架起金色的桥梁;五、文化节期间,我们还安排了民俗文化活动、旅游文化周活动、民间美术摄影大赛、花卉展、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少儿舞蹈大赛等项活动。中国·呼和浩特第三届昭君文化节是呼和浩特市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加强与国内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举措。两千年前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历史,曾经促进了中原汉民族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团结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坐落在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一直被人们视为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模范少数民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民族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民族团结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昭君已成为团结和睦和象征,为各民族称颂。呼和浩特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宗旨是,弘扬昭君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力弘扬昭君文化,对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乃至于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促进各民族间的联系交往,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呼和浩特第四届昭君文化节是一次大型的集文化、经贸、旅游、理论研讨为一体的盛会,其主题鲜明,特点突出,内容丰富,较之前三届昭君文化节,更具有开放性、群众性、民族性。——突出开放性。本届昭君文化节的主题是:青城与世界同行。今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呼和浩特作为一个西部城市,充分表达了一个开放的城市愿意与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在25项活动安排中也都突出了主题:电视英语演讲大赛邀请在北京的外国艺术团体、艺术家参加开幕式文艺演出;第二届国际民间艺术游邀请了15个国际民间艺术团参加,这都显示了呼市愿意更快地融入世界潮流。——突出民族性。弘扬昭君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是昭君文化节的根本宗旨。比如:开幕式文艺晚会上“和亲迎盛世”与“蒙古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节目内容、昭君文化理论研讨、黄河百米长卷及民间剪纸艺术展等,都体现了民族性。——突出群众性。昭君文化节是我市各族人民共同的盛会,本届昭君文化节社会参与度、群众参与积极性将明显高于往年。各机关单位、企业均投入相当的人、财、力承办、协办各项活动。比如:市畜牧局、赛罕区政府承办奶牛养殖大奖赛;旅行社承办全国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企业承办经贸活动。还有妇女儿童、家庭演唱会,青城狂欢夜,首届校园主持人大赛……都是以青城百姓为主体参与的。本届昭君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文化娱乐活动气氛,又有经贸活动推动经济繁荣,其间26项活动将从不同角度展现文化节的精彩。文艺活动亮点频出。8月2日晚,中国·呼和浩特第四届昭君文化节开幕式“乾坤缘”——“沸腾的草原”文艺晚会,明星荟萃;8月3日至7日,中国·呼和浩特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也会热闹非凡;8月13日晚,乌兰恰特“家和万事兴”家庭演唱会;8月2日至16日,“崇尚文明、热爱青城”广场音乐会;8月4日至15日,地方优秀文艺节目展演;8月10日晚,“万方乐舞会青城——青城狂欢夜”;8月16日晚,“天南地北内蒙古人”闭幕式电视歌舞晚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8月3日至12日举办“西部辉煌”全国国画提名展;8月14日至18日黄河百米长卷及民间剪纸艺术展;8月9日,举办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8月15日,电视英语演讲大赛;8月2日至16日,举办青城涌动文化潮特色旅游活动;8月2日至7日,绿色之旅——全国青少年夏令营活动;8月2日至16日,昭君墓民俗文化活动;8月2日至16日,昭君文化节花卉展;8月8日,首届校园主持人大赛决赛。经贸活动“好戏”连台。8月4日至7日,2002年国际企业创新论坛城市产业发展高峰会议;8月4日至8日,举办呼和浩特经贸洽谈会暨名优特产品展销会、首届华北地区糖酒食品交易会暨内蒙古绿色食品洽谈会;8月2日至4日,慧聪数字信息技术产品巡展暨慧聪第四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汽车展览会;8月4日,举办2002中国·内蒙古国际羊绒服装服饰艺术节;8月6日至12日,举办首届友好城市日用消费品精品博览会;8月5日至11日,2002年内蒙古草原金秋美食节;8月11日下午,舍必崖奶牛选美大赛;8月1日至2日,中国医药保健品展销会;8月15日至18日,2002年思必达首届内蒙古国际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工业博览会。 目的: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部署,发挥呼和浩特首府的区位优势,整合全区文化资源,借助全区各级党政机关的力量,将两大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展示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新形象的窗口,对外文化交流的载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催化剂,加强民族团结的推动力。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共同举办好两大文化节有利于扩大影响,通过本届文化节更好地宣传内蒙古、宣传首府呼和浩特,提升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有利于整合全区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节的规模、档次。有利于加强区市共建,动员全区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参与文化节,推动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意义: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以草原文化为底蕴,弘扬草原文化、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内蒙古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向世界宣传展示内蒙古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提高和扩大自治区及呼和浩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和呼和浩特第五届昭君文化节,是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大盛会。举办好本届文化节能够集中体现全区近年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成就,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发全区各族人民“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树立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良好形象,扩大其整体影响力,为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对外开放服务;能够展示生活区和呼和浩特市经济建设的美好前景,为经济建设服务。通过举办本届文化节,也必将对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今后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进行有益的探索,使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效果更加明显,从而促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和“建设民族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公元前33年,美丽的汉家女子王昭君自愿远嫁茫茫塞外,留下跨地域、跨民族文明对话的成功范例。2000多年后,跨地域、跨民族的昭君文化节,又成为青城百姓度夏的保留节目。苍苍青冢诉说着团结、友好与开放,世代伴随青冢的青城也在秉承昭君文化精髓中,成就了多元文化的成功交融,成就了昭君文化节这一跨越国度的文化品牌。梳理六届昭君文化节的发展脉络,眼前会出现一幅清晰的成长画面。前身是昭君庙会的文化节诞生于1999年,它就像一棵嫩苗,一年年飞快地长大,直至枝繁叶茂、光彩照人、声播五洲:1999年,首届昭君文化节还带有庙会的色彩,活动空间仅限于昭君墓旅游区;2000年,它已引起全国注意,众多艺术家在开幕式上精彩亮相;2001年,它就迈出跨越国度的第一步,首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来自波兰、土耳其等8个国家的民间艺术家在街头载歌载舞的情景,至今让青城百姓记忆犹新。从此,昭君文化节便一发不可收。每年盛夏,塞外草原便敞开绿色的怀抱,精心梳妆打扮,喜迎八方贵客。无论是2002年第四届昭君文化节喊出的响亮口号“青城与世界同行”,还是2004年与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昭君文化节上,35个国家的佳丽云集青城参加环球洲际小姐国际选美大赛决赛,以及2005年第六届昭君文化节时,CIOFF第九届亚洲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此举办,都使这座城市的胸怀更加广阔、文化的交融更加多元。整整10分钟,20多位印度尼西亚舞者并肩排列,一刻不停地拍肩、伸臂、低头、昂首,其动作整齐划一、铿锵有力、机械重复,在古老打击乐的映衬下像在积蓄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惊异与沉默之后的观众,猛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舞蹈动作的继续中如潮涌来。2005年7月,美丽的青城又迎来了第六届隆重而热烈的昭君文化节,文化节期间,在自治区政府礼堂上演的南太平洋域外风情无疑成为最精彩的定格之一。在每一届的昭君文化节上,大街和广场上的多元文化展示,更让当地人和外地人一同开了眼。“能在新华广场看到这么多外国艺人的激情表演,叫我好新奇、大开眼界,感谢文化节。”呼和浩特市市民郭秀兰激动不已;“我们全家对内蒙古大草原心仪已久,本次环球洲际小姐国际选美大赛又在这里举行,借这个机会,我把太太和孩子都带来了,既可以游览草原,又能欣赏美女,一举两得。”广东人区有亮很满意。过去人们来呼和浩特,向往的是巍巍青冢和草原的旖旎风光。现在许多人来呼和浩特,更想看一看每年的昭君文化节。它就像文化海洋中美丽的漩涡,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牢牢吸纳其中。每年文化节期间,铁路、民航、公路运输屡创新高,无论是内蒙古饭店等五星级饭店,还是便宜的招待所处处“人满为患”。美丽神奇的青城不仅是异地优秀文化的流入区,更是特色草原文化的输出区。承载昭君文化精神的昭君文化节,不仅把多元的世界文化吸引到草原,还使悠远的草原文化跨越国度,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伴随着悠扬的蒙古族长调,21名手持苏勒德的蒙古族青年策马入场,紧随其后的是近200名搏克手和手捧哈达的蒙古族姑娘。与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昭君文化节开幕式上,热烈的场面加上主持人激动的语调,将浓郁的草原气息渲染得淋漓尽致。当时的主持人之一、自治区著名表演艺术家武利平说:“希望通过晚会上表演的骑马、摔跤、马头琴演奏、蒙古族长调等,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与艺术。”其实不仅是该届文化节,历届的昭君文化节上,都会举办大量展示草原文化的活动。前来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波兰姑娘说:“来这里参加演出本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我希望中国人能领略到我们的民间艺术,也希望我们能将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带到波兰,带到全世界!”昭君文化节早已不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日益显现出其重要的影响力。今年,呼和浩特市少年宫的19位小朋友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她们代表自治区远赴香港参加了国际花车巡游表演。据领队老师莫日根高娃介绍,邀请方香港创绪艺术团正是在昭君文化节上看到她们的精彩民族舞演出才发出邀请的。佳通轮胎公司呼和浩特市分公司的安徽人姚吉平说:“前些年回安徽老家,那里很少有人听说过昭君文化节,而这两年,随着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我的老乡们都知道了这个节日,许多人还趁着文化节自费到这里旅游呢!”。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学者郝诚之说:“昭君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而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大文化。”回顾六届昭君文化节,无论是活动所体现的跨越国度、文化多元,还是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声名远播,昭君文化所代表的和平、团结、开放的精神实质,已在这个节日的成长历程中不断被发扬光大。黑河岸边,那被称之为青冢的昭君墓永远不会寂寞,以弘扬草原文化为己任的昭君文化节也必将在跨越历史和国度的品牌塑造中,成为一个辉映世界的知名文化品牌。 一、文化活动(13项)1、7月21晚8:30,中国.呼和浩特第七届昭君文化节开幕式――“伊利情”大型文艺晚会。承办单位:市委宣传部、伊利集团。活动地点:呼和浩特市人民体育场。2、7月18―20日,第九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承办单位:内蒙古书画研究院、市文联。活动地点:内蒙古美术馆。3、7月21―8月5日每晚8:30,“崇尚文化 爱我家园”广场消夏文化活动。承办单位:市文化局、各旗县区(开发区)、各企业等。活动地点:新华广场、各旗县区(开发区)广场。4、7月21日―8月6日,“如意河之夜”消夏音乐喷泉游园活动。承办单位:市水务局、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开发有限公司。活动地点:如意河滨河公园。5、7月21―8月6日,昭君墓民俗文化活动。承办单位:市文化局。活动地点:昭君墓。6、7月26日晚,“热爱首府、建设首府、情系首府”职工文化艺术节专场汇报演出。承办单位:市总工会。活动地点:铁路工人文化宫。7、7月27日,呼和浩特第二届中小学生才艺大展示。承办单位:市教育局。活动地点:新华广场。8、7月28日晚,“家和万事兴”――妇女.儿童.家庭文艺晚会。承办单位:市妇联。活动地点:铁路工人文化宫。9、7月29日上午,中国.呼和浩特第五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式。承办单位:市文化局。活动地点:新华广场、市区主要街道。10、7月30日晚,呼和浩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文艺汇演。承办单位:赛罕区区委、区政府。活动地点:赛罕区政府广场。11、8月5日晚,中国.呼和浩特第五届国际民间艺术节闭幕式文艺焰火晚会。承办单位:市文化局。活动地点:新华广场。12、8月8日,呼和浩特第二届“爬山调”大将赛。承办单位;武川县县委、县政府、市文化局。活动地点:武川县哈达门高原牧场旅游区。13、8月15日―18日,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主办单位:东西方艺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单位: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剪纸艺术家协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和林格尔县县委、县政府。活动地点:内蒙古美术馆。二、经贸活动(9项)1、7月22日―24日,中国.呼和浩特第七届昭君文艺节经济合作项目洽谈会。承办单位:市招商局、市接待办。活动地点:内蒙古新城宾馆。2、7月12日―13日,第八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承办单位:内蒙古土壤肥料工作站。协调单位:市大型活动办公室。活动地点:内蒙古展览馆。3、7月20―22日,中俄蒙经贸合作说明会。承办单位:市商务局、市外办。活动地点:内蒙古新城宾馆。4、7月20―30日,呼和浩特首届中华名小吃美食节。承办单位:民族集团、成都企业联合会、四川环洋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协调单位:市大型活动办公室、市市容管理局、市卫生局。活动地点:民族集团嬉水乐园广场。5、7月22日―8月5日,呼和浩特中山西路商业街企业文化展示周。承办单位:回民区区委、区政府、市市容管理局。活动地点:中山西路商业街。6、7月22日―24日,中国.草原美酒博展会。承办单位:内蒙古劳动时报社。活动地点:内蒙古展览馆。7、7月28日上午9:30,中国.呼和浩特第四届奶牛选美大赛颁奖典礼。承办单位:托克托县肥委、县政府、市农牧业局、市科技局。活动地点:托克托县。8、8月4日―14日,中国.内蒙古钱疾人用品用具展览会。承办单位:内蒙古残疾人爱心艺术团。活动地点:呼和浩特市体育训练馆。9、8月10日―14日,中国.呼和浩特2006房屋展销会。承办单位:市房产管理局。活动地点:内蒙古展览馆。三、体育、旅游活动(8项)1、7月14日―16日,内蒙古“维尔胜”杯网球公开赛。承办单位: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市网球协会。地点:内蒙古体育局网球场。2、7月14日―18日,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赛。承办单位: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市羽毛球协会。活动地点:市少年宫文体馆。3、7月21日―8月6日,大型民族歌舞剧《蒙古婚礼》。承办单位: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市旅游局、呼市印象草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活动地点:内蒙古新城宾馆国宾馆影剧院。4、7月22日―23日,中国.内蒙古第二届部分省市国际标准舞、交谊舞公赛。承办单位:市文化局、内蒙古新思路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舞蹈家学会。活动地点:新华广场、内蒙古铁路体育馆。5、7月23日―24日,2006首届内蒙古太传高尔夫名人邀请赛。承办单位:市旅游局、内蒙古大青山太伟休闲度假村有限公司。活动地点:内蒙古大青山太伟高尔夫球场。6、7月23―29日,内蒙古土左旗第四届敕勒川旅游文化节。承办单位:土左旗旗委、旗政府。活动地点:土左旗哈素海旅游度假村。7、7月28―30日,全区第十一届运动会健美比赛。承办单位: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活动地点:内蒙古铁路体育馆。8、8月5日―9日,2006年“苍实杯”全国跆拳道邀请赛。承办单位: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活动地点: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馆。四、会议、研讨活动(5项)1、7月21日―8月31日,中国.呼和浩特首届“和谐教育、创新管理”大型系列教育活动。承办单位:魏书生国际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北京书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教育局。活动地点:市党政机关办公大楼1号会议厅。2、7月22日―7月24日,呼和浩特投资论坛。承办单位:市招商局。活动地点:内蒙古新城宾馆。3、7月26日―7月28日,2006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国际乳业高峰论坛。承办单位:市科技局、伊利集团。活动地点:内蒙古饭店。4、7月28日,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承办单位:呼和浩特昭群文化研究会。活动地点:昭君大酒店。5、8月上旬,观察论坛――西部商志(呼和浩特)国际高峰论坛。主办单位;经济观察报社、中国民生银行。承办单位:市金融办。活动地点:内蒙古新城宾馆。 中国·内蒙古第四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呼和浩特第八届昭君文化节8月2日即将开幕。此次文化节具有档次高、规模大、主题特色鲜明、群众性强几大特点。据了解,本次文化节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届时许多国内外重要客人将亲临这次盛会。文化节期间,许多活动是由国家部委牵头,由我市具体承办的。特别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西开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承办的2007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将和此次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同期举办,同时开幕,更增加了该项活动的风采和魅力。此次文化节主题更加鲜明,即以“天堂草原、魅力青城”为主题,突出青城草原特色。“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第一品牌,是首府最大的无形资源。文化节所弘扬的草原特色,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的象征。文化节向世人展示了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塑造了草原历史人文名城的形象,展示了首府文化的风采。特色更加鲜明是此届文化节的特点之一。此次文化节把突出草原文化特色作为着力点,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人物、民族风情、民族节日等民族文化资源,努力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努力扩大草原文化的影响力。文化节各项活动的民族特色和草原特色十分鲜明,届时人们会被内蒙古的魅力深深吸引和折服,草原和她的文化一起将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天堂”。群众的广泛参与是节庆活动蓬勃开展的基础。为体现群众性,此次文化节还安排了很多群众便于参加的活动。如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和昭君博物院民俗文化活动、2007呼和浩特大召庙会暨第二届中华名小吃美食节等。这些活动从不同层面吸引群众参与到文化节活动中来,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娱乐,不断满足小康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文化节真正成为首府百姓自己的节日。 文化、旅游活动1、7月15日晚8:30,第五届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开幕式------“蒙牛情”天堂草原大型文艺晚会。活动地点:呼和浩特体育场。2、7月1日,红歌唱响大青山演唱会。活动地点:武川县青山体育场。3、7月1日-8月10日,“崇尚文明 爱我家园”呼和浩特2011年广场文化活动。活动地点:新华广场。4、7月1日-9月30日,第十二届昭君文化节活动摄影作品大赛。活动地点:市区。5、7月5日,“家和万事兴”呼和浩特家庭才艺展演。活动地点:呼和浩特民族剧场。6、7月13日-20日,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民俗文化活动。活动地点:昭君博物院。7、7月15日-8月15日,“如意河之夜”消夏音乐喷泉游园活动。活动地点:如意河滨河公园。8、7月15日-24日,中山西路商业街企业文化展示周活动。活动地点:中山西路商业街。9、7月16日-21日,呼和浩特“周末戏曲大舞台”惠民展演。活动地点:塞北影乐宫。10、7月18日-20日,第二届呼和浩特剪纸艺术作品展。活动地点:呼和浩特民族美术馆。11、7月20日,第二届全市残疾人文艺汇演。活动地点:内蒙古文化大厦演播厅。
2023-07-29 04:57:351

战争的进化300字文章

同学们,战争,是什么意思呢?让我告诉大家吧!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他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是一种灾难。因此,人们乞求和平,反对战争。但在我看来,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战争在我眼里是一门艺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战争的原因是政治因素,没有政治目的,就不会有战争。政治是思想,战争是工具,就好比人在用画笔画画一样,两者缺一不可。只要使用得当,将会构造出精美伦比的图画。因为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古往今来,我认为最最具有经典、实用意义的战争巨著有两部,一个是孙武著的《孙子兵法》,另一个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不仅能在军事上使用,也能在商海、仕途上获得启示。它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战争论》它是不朽的巨著,它首先向人们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达到政治目的,最直接,最干净的手段就是发动战争。他还指出:"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不可能是相反的。"根据克劳塞维茨的论断,我们不难看出,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深入了解双方的政治目的,以及他们同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等情况,是十分必要的。不然,你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纵观人类历史长河,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战争的阴影就从来未离开过地球。从原始的氏族、部落之间使用的石、骨、木制冷兵器的武装冲突,到今天世界上国家或地区间的高技术战争,期间发生大战小战,有文字记载的,就数以千记。毛泽东说过:"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每一个民族都不知打了多少仗,或在民族集团之内打,或在民族集团之间大,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帝国主义时期,仗就打得特别广大和特别残酷?quot;20世纪就是一个仗打得特别广大和特别残酷的世纪,是一个自始至终充满火药味的世纪。从1900年中国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其间共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400余起。由其是在1914年到1945年间,人类还经历了两次大浩劫。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财富的破坏程度,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战后,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东西方冷战,冷战后层出不穷的武装冲突、局部战争、地区纷争、种族仇杀……几乎充斥20世纪的整个历史画面。而此期间,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并大量用于军事斗争,使得这些战争的内容更是多姿多彩。
2023-07-29 04:57:471

请问印第安人是不是等于印度人?

不是
2023-07-29 04:57:566

为什么我们都自称炎黄子孙?

在我们神州大地这片热土上曾经有两个部落,他们的首领分别是炎帝和黄帝。在今天黄河中下游一带繁衍生息,经过无数次的战争、迁徙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华夏民族,因而说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称之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血缘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对"炎黄子孙"之称反对最力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91年5月,我们在上海会晤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直指"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因此,他认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场合里,不要使用"炎黄子孙"一语。 1996年8月,笔者到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参观考察,听到一些彝族学者提出了"中华彝族"的说法,觉得此说值得肯定,值得赞赏。因为其中的"中华"二字是指文化传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缘关系,"中华彝族"就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彝族子孙,其含义既简单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于"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真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东夷的伏羲与出身南蛮的神农都比出身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向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身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身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不论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总是彻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38.htm
2023-07-29 04:58:121

匈奴是那个朝代?

战国末年就有胡人,汉朝匈奴成为朝廷的主要威胁。
2023-07-29 04:58:277

匈奴人去了哪里?

被同化了
2023-07-29 04:58:466

我国的傣族人说的是泰语吗?

u200du200d很多人普遍有个错误的观念。把生活在中国的傣族讲的称为傣语 把生活在在泰国的泰族讲的都是泰语、然后用傣语和泰语相互对比,这是用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对比还是普通话与普通话之间的对比、更可况中国的傣族也没有制定傣语的普通话,这个真无法比较啊。泰国东北部方言也称为伊森方言、这种方言主要在泰国东北部使用、面积为170,218 平方公里、大约是三分之一的泰国领土面积、1997年伊森的人口为21,086,501人占泰国人口的35% 20世纪60年代伊森一直称为老族、事实上伊森和老族都是兰掌王国的后裔、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沦陷之后暹罗王朝控制是老挝和伊森地区并且在18世纪和19世纪派军驻扎、19世纪法国入侵老挝、由于法国过于强大暹罗也无能为力、1893年和1904年与法国签签订了中法条约把老挝给了法国把伊森地区作为暹罗和法国的边界。u200du200d
2023-07-29 04:59:042

俄罗斯和匈奴、突厥是什么关系?

俄罗斯和匈奴、突厥没有直接的关系。匈奴和突厥是古代蒙古草原上的两个不同的游牧民族,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在蒙古草原上活动过。匈奴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活动在蒙古草原上,而突厥在6世纪活动在蒙古草原上。而俄罗斯则是一个欧洲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欧草原上的俄罗斯草原。俄罗斯在19世纪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其领土不断扩张,最终成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因此,俄罗斯和匈奴、突厥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023-07-29 04:59:492

请问美洲的印第安人大体有哪几个名族啊?

美洲的印第安人大体分成7个文化圈:西南部文化圈、高原文化圈、加利福尼亚文化圈、西北海岸文化圈、大平原文化圈、东部森林文化圈和东南部文化圈。其中,高原文化圈、加利福尼亚文化圈、西北海岸文化圈和大平原文化圈较具特色。* 高原文化圈:该文化圈包括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主要居民有霍皮人、阿帕奇人、纳瓦霍人等。* 加利福尼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包括加州北部和奥勒冈山脉,主要居民有萨满人、卡那卡那富人等。* 西北海岸文化圈:该文化圈包括加州北部、奥勒冈州和英属哥伦比亚,主要居民有海达族、夸扣特尔族等。* 大平原文化圈:该文化圈包括美国中西部,主要居民有苏族、夏安族等。另外,玛雅人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他们居住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和伯利兹等地,主要分为三类:农民、城市贵族和贫民。
2023-07-29 04:59:592

俄罗斯就是古代匈奴人吗

北匈奴在东汉刘秀时期,让南匈奴和周边小国逼迫,迁移俄罗斯中部,主要是汉朝帮南匈奴,北匈奴打不过,所以俄是有匈奴人的,但是不是匈奴人组建的
2023-07-29 05:00:095

十夏九黎什么意思

夏,华夏民族。九黎:中国南方传说时代的古族名。又单称为“黎”。最早见于《国语》。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或说大抵上古之时,江汉之区皆为黎境。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9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传说蚩尤有兄弟81人,即81个氏族酋长。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能用铜制造兵器;有刑法。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九黎势力很大,是南蛮中最早进入中原地区的一支。他们由南向北发展,黄帝、炎帝两部落由西向东进取,相遇于中原,彼此间发生了数十次战斗。蚩尤与炎帝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野,赶走炎帝而据“天子之位”。最后,炎帝与黄帝组成部落联盟,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有人认为,战国时的荆楚与今天的苗族,就是九黎、三苗的后裔。
2023-07-29 05:00:323

中国古代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分别是从哪里到哪里?时间又是什么时候?简单点.谢谢.

我靠
2023-07-29 05:01:013

中国人称自己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的原因?

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一次,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这个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处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学院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器骧教授指出,“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即是多源,既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正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东夷的伏羲与出生南蛮的神农都比出生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像中华民族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生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生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被彻底推翻了。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的。 海外华人与华族 “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的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节制中华民族,笔者认为,愿意如下: 一、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我们的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候是在清代,当时是异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国外、蓝几天要的海外华人,多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许多民间组织更是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要他们说自己是大清国人,他们当然不愿意。何况清廷也十分顽固,认为出国即叛国,视他们为自弃王化的顽民,对他们采取一种鄙视又仇视、既不承认有不保护的恶劣态度,处处加以打击,使他们沦为没有祖国的海外孤儿。他们很难选择一个适当的自称,只好怀恋祖国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自称汉人或唐人。 二、为什么选择“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并非乐意迁移与到处流浪,而是按土重迁,留恋故国田园祖宗坟墓的民族。海外华人的祖先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例如荒灾,战乱,地少人多谋生不易而冒险犯难,扬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到了海外之后,手无寸铁、没有半点特权,只有靠自己艰苦奋斗,比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但是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有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因为词语包含了一下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的处境不管如何困难,生活不管如何艰苦,都要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不能辱没先祖。“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是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情意,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建成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是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2023-07-29 05:01:121

古代历史上蛮族共入侵几次?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四个重要时期及其特点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二是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宋的北部,辽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   建立辽的契丹源于鲜卑.它是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和不断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向南发展,辽治下的汉人日益增多,在与中原的冲突和交融之中,缩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而党项族又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西夏建国后,势力迅速扩大,相继与北宋、辽、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时辖今宁夏、陕北、甘肃西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为我国西北部的开发、统一与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源于黑水靺鞨,崛起于东北的女真,灭辽亡宋建立了金.金灭辽,承继了辽文化,直接与汉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过程中,金把大批俘获的汉人迁往东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出故地,散居契丹、汉人地区.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杂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统治下的青藏高原诸部族,大理国统治下的乌蛮、白蛮等民族,南僚蛮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融合以及与宋的交融.   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2023-07-29 05:01:191

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 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 “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 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 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 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 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 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 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 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 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 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 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 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 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 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 二是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宋的北部,辽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 建立辽的契丹源于鲜卑。 它是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和不断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向南发展,辽治下的 *** 日益增多,在与中原的冲突和交融之中,缩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而党项族又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 西夏建国后,势力迅速扩大,相继与北宋、辽、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时辖今宁夏、陕北、甘肃西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为我国西北部的开发、统一与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源于黑水靺鞨,崛起于东北的女真,灭辽亡宋建立了金。 金灭辽,承继了辽文化,直接与汉文化相碰撞。 尤其是在南下的过程中,金把大批俘获的 *** 迁往东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出故地,散居契丹、 *** 地区。 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杂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统治下的青藏高原诸部族,大理国统治下的乌蛮、白蛮等民族,南僚蛮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融合以及与宋的交融。 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 *** 视同于 *** 。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 *** 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 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 他们与 *** 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 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 *** 、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 *** 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 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 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 较之前代,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 *** 迭起,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实现了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 早在清军入关,满汉之间已经有了接触。 清军入关后,随之满族大批迁入关内,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 同时,为了巩固统治,满清统治者还主动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的联合。 这样,在多民族长期的杂居相处中,满族因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渐壮大。 同时,也有部分成员分离出去,融入其他民族。 这种血缘的交流,既有利于满汉之间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 其次,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较前代有所加强。 清初,今天我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们主要分别在边疆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状态。 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 *** 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这在客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 如清代在对北部边疆的经营与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迁入东北腹地。 接着,又经过多年的征战,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区,推行“盟旗制度”,以统治归附的蒙古各部。 同时,内地汉族人民因战乱、灾荒、饥馑等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边疆,与他族杂居。 这种不同民族成分之间的辗转流动与交错杂居,在北方广阔的地区,掀起了以汉、满、蒙古的融合为核心, *** 尔、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也纷纷卷入的民族融合 *** 。 第三,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统治和抗击列强入侵中,增强了彼此间的凝聚、交往和融合。 满族贵族在入关之初,曾推行过圈地、投充、剃发等一系列扰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权、平定“三藩”战争中,八旗军也曾扰害汉民。 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阶级对立和各族反抗,客观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统治中加强了联系。 清后期,统治日益腐朽,列强纷纷染指中国,狼烟四起,边患频仍,民族危机加深。 在内忧外患交相逼迫的情况下,在患难与共的斗争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与融合。
2023-07-29 05:01:281

夏商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夏商周属于奴隶社会,主要是奴隶主作为统治的官员。  西周采取的是世卿世禄制度。  所谓世卿,就是在天子或诸侯之下的世族世袭地享有卿的地位并且掌有政权者。这种世卿制的出现,是他们世代占有土地,秉承氏族社会遗留的必然结果。这种世卿制度与民族集团互为表里,世代执政本于氏族共治之习,而氏族的存在也仰赖于世代把持官府。当时掌政的氏族都要尽量把持他们的既得利益,同一氏族的成员是不轻易排斥于权益圈之外的。所以,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原先都是兄弟,宋的华氏当权的更多。
2023-07-29 05:01:501

亚洲共有多少个民族?

亚洲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9.5%,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60.54%(1996年)。民族有1000多个。其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12个,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32个,人口在1亿以上的有4个。
2023-07-29 05:02:102

56个民族的历史来源是怎么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平等意识逐渐觉醒,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族称和公开自己的民族成份。另一方面,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把民族识别工作提上民族工作日程。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称相当复杂,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有400多个,其中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他称;有的为一个族体不同的汉语音译;有的以居住区的地理名称而得名;有的则以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命名,如此等等。对这些民族名称进行民族识别,就是要弄清楚待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那么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了科学的辨识,加上原来公认的民族,到七十年代末,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我国的民族识别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其间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等民族外,又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枯、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等共38个少数民族。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族)、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族)等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到1979年为第三阶段,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最后确认了基诺族。至此,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加上汉族,共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在民族识别中,在有科学依据的条件下,充分尊重民族集团的意愿,在民族称谓上“名从主人”。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为壮族,1985年9月改“崩龙族”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2023-07-29 05:02:271

华夏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华夏族是一个特定的称呼,是指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国家的子民。大致形成于周朝的东周时期,此时列国争霸。比如商鞅是卫国人,但是他帮助了秦国人,比如吴起是曹国人,他担任过魏国、楚国等官职。比如孔子 孟子等,是鲁国人,但他们也在齐国待过一段时间,而且孔子生前周游列国,所以诸国肯定有统一的语言才能通行无忌啊。而历史记载越国(勾践的国)与中原诸国语言不通。所以很明显看得出来华夏族指的就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人,因为周朝的封国大多集中在北方。北至辽宁,南至江南。东至东海,西至陇西。这一范围呢。大致就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那些,以及很多小国,比如蔡国、卫国、鲁国等等。
2023-07-29 05:0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