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什么是“摈榔肝”?见于什么情况?

2023-08-01 13:22:28
小菜G的建站之路

槟榔肝,学名心源性肝硬化,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肝脏被动淤血患者。

nicf

可能是爱嚼槟榔的人得的一种肝病

真可云

这个是从哪里看到的?

《槟榔肝》名词解释

槟榔肝(nutmegliver):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心源性肝硬化又称淤血性肝硬化、槟榔肝。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肝脏被动淤血患者,多为心脏严重衰竭所致的症状和体征,而肝脏受累表现则居次要地位。患者可有轻度右上腹不适、黄疸、肝大。体格检查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包括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扩展资料: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肝脏被动淤血患者,多为心脏严重衰竭所致的症状和体征,而肝脏受累表现则居次要地位。可有轻度右上腹不适、黄疸。体格检查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包括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大多数患者肝大,少数可高度肿大,部分患者肋缘下超过5厘米,有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者可触及膨胀性肝脏搏动,随肝纤维化的形成肝脏可回缩至正常,患者可有腹腔积液,脾大。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肝脏被动淤血,肝脏大,有触痛。血清胆酸和转氨酶轻度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碱性磷酸酶无明显变化。随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改善,肝脏功能试验迅速改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槟榔肝
2023-07-31 09:43:411

。。槟榔肝定义?

长得像槟榔。。。槟榔肝(nutmegliver):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2023-07-31 09:43:512

槟榔肝和虎斑心的由来

1、槟榔肝就是心源性肝硬化,又称淤血性肝硬化,主要由来原因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或缩窄性心包炎等引起的肝淤血、坏死、结节组织增生所导致肝硬化。2、虎斑心的由来是心肌纤维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肌膜下和心室乳头基处出现黄色斑纹与未发生变性的心肌纤维相间形成虎皮式斑纹,具有这种病理变化的心脏称虎斑心。
2023-07-31 09:43:581

心衰会引起“槟榔肝”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路魏先生:我患肺心病多年,并出现了心力衰竭,最近,感到右上腹疼痛,到医院检查,发现又患了肝硬化。这和心脏病有关系吗?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德序:您的肝硬化是由心衰引起的,叫做心源性肝硬化,又称之为“槟榔肝”。由于右心衰竭,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脏淤血,进而出现肝脏肿大,同时使肝细胞缺血得不到营养而坏死,导致肝脏纤维化及结节形成。   此病是心衰引起,改善心功能,可使肝脏疾病稳定而不发展。心衰病人的钠盐排泄减少,任何形式的钠盐摄考,试大收集整理入均可加重心衰症状,因此,您不要吃含钠量高的食品或药物。同时服用利尿药,使过多的体液排出,可减轻各脏器和肢体水肿,减少过多的血容量,让心脏负担减轻。常用的利尿药有速尿、氢氯噻嗪、螺内酯等,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2023-07-31 09:44:051

猪槟榔肝常见于哪些疾病

慢性肝淤血。猪槟榔肝:猪肝表面及切面,红黄相间似中药槟榔。这种情况由于猪肝脂肪变性及郁血而造成,一般由病毒性疾病而引起,常见于慢性肝淤血疾病。慢性肝淤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肝静脉内压力升高,肝小叶内中央静脉和肝血窦被动性充血导致的。
2023-07-31 09:44:122

槟榔肝的典型病变是

【答案】:E因右心衰竭引起肝静脉回流受阻,致使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周围肝细胞、肝细胞索受压萎缩,肝细胞缺氧发生脂肪变,两者红黄相间,形似槟榔,故称槟榔肝。故选E。
2023-07-31 09:44:191

引起槟榔肝的原因是(  )。

【答案】:D慢性肝淤血时,肝切面出现红色淤血和黄色脂肪变区,类似槟郎,故称槟榔肝。
2023-07-31 09:44:251

槟榔肝的发生机制

由于肝静脉回流受阻,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高度扩张淤血,中央区的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迫而萎缩,甚至消失,周边区的肝细胞可发生脂肪变性。尸检时,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重量增加,切面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
2023-07-31 09:44:322

槟榔肝的典型病变是(  )。

【答案】:E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肝小叶外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这种淤血和脂肪变的改变,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称为槟榔肝。其余选项为肝硬化或肝炎出现的病理变化。
2023-07-31 09:44:401

槟榔肝的典型表现?

镜下,在肝门管区可以看到充血,小叶周围可以看到肝细胞脂肪变。大体观,可以看到红黄相间的条索形似槟榔。
2023-07-31 09:45:101

为什么槟榔肝脂肪变发生在肝小叶周边

……肝的主体就是肝小叶。中间夹着血管、输送胆汁的管道等。槟榔肝就是发生了淤血,和受伤的淤青一样。那肯定是发生在离血管最近的中央区域。这块区域就缺氧萎缩甚至坏死了。肝小叶的周边症状肯定较轻。同时血栓导致脂肪无法正常代谢掉,原因是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堆积在肝小叶的周围,并且不能正常氧化。也就是您的问题,脂肪变了。
2023-07-31 09:45:161

什么是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是指在变性细胞的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简称脂变。 脂变常见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的细胞中,它们发生脂变的特征是: 肝脂肪变性时,组织器官体积肿大,呈土黄色,质地像面团,容易捏碎。手摸切面有油腻感,切面上留有一层油脂。如果是由于肝淤血而引起的肝细胞脂变,那么切面呈槟榔状外观,所以叫做“槟榔肝”。肾脂肪变性时,稍肿大、柔软。皮质增厚呈黄褐色。切面有灰黄色的斑点或条纹。心肌脂肪变性时,心肌浑浊,有弥漫性的灰黄色,质软而脆,心室扩张,体积增大。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可以看到灰黄色与原来心肌颜色相间呈平行的条纹或斑点,像虎皮样斑纹,所以又叫做“虎斑心”。 脂肪变性常见于慢性病、中毒和传染病等,是一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当病因消除、代谢恢复正常,细胞结构可以完全恢复。严重的脂肪变性,可进一步导致细胞死亡。
2023-07-31 09:45:261

肝淤血和槟榔肝肉眼病变的区别是什么

槟榔肝是病理解剖学名词,系慢性肝淤血所到,肉眼可见,经h-e染色后出现红黄相间条纹,与槟榔相似。而肝硬化则表现为肝体积缩小,且表面不规则,镜下最特征性表现为假小叶形成。
2023-07-31 09:45:351

槟榔肝肉眼切面红黄花纹是指的哪些镜下结构

红的是正常肝组织,黄的是脂肪
2023-07-31 09:45:432

脂肪肝是否等同于槟榔肝?为什么!

你好,脂肪肝和槟榔干是不一样的,脂肪肝是由于肝脏实质出现油脂的情况,槟榔光是由于肝脏淤血引起来的。
2023-07-31 09:45:531

脂肪肝是否等同于槟榔肝,为什么,临床应怎样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不等同,槟榔肝是心源性肝硬化的俗称。脂肪肝还没达到肝硬化的地步。预防脂肪肝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
2023-07-31 09:46:021

肝淤血和槟榔肝肉眼病变的区别是什么

治疗炎症用什么药最合适
2023-07-31 09:46:112

槟榔肝是哪种病理变化的肉眼表现?它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组织形态学变化

可能导致癌症的形成,病理变化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可通过CT进行检查,出结果分析,定性
2023-07-31 09:46:201

肝血窦,胆小管和窦周隙在肝的分布

槟榔肝(nutmegliver):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除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变,这种淤血和变的改变,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慢性肝淤血右心衰竭可引起肝淤血。光镜下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血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而发生萎缩、甚至消失;严重肝淤血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小叶周边部的肝血窦淤血缺氧较轻,肝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大体,肝体积肿大,质软,切面呈红(淤血区)、黄肝细胞变性)相间的条纹,如同槟榔的切面,故称为槟榔肝。临床上患者可因肝肿大,包膜紧张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肝区疼痛或触痛。肝细胞损害重可有肝功能障碍的表现。长期慢性肝淤血,由于肝内纤维组织增生,使肝质地变硬,导致淤血性肝硬变。
2023-07-31 09:46:292

肝脏脂肪变性病理临床联系是什么?

肝脂肪变性是肝脏肝细胞胞浆内出现脂肪滴。脂质主要是中性脂肪。常见于缺氧、缺血、中毒、感染等因素影响肝细胞脂肪代谢平衡,出现脂质在细胞内堆积。发生脂肪变性的机制为:①脂肪合成或输入过多,如肥胖病及糖尿病;②脂肪氧化利用障碍,如中毒性肝炎;③脂蛋白形成和输出障碍,如化学性肝炎。重度脂肪变性可引起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细胞坏死。其原因为: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肪酸的氧化或酯脂障碍。肝脏发生脂肪变性时,轻者,眼观无明显异常,严重时,可见肝脏肿大,质地较软,色泽淡黄至土黄,切面结构模糊,有油腻感,有的甚至质脆如泥。镜下可见在变性的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起初多见于核的周围。以后变大,较密集散布于整个胞浆中,严重时可融合为一大空泡,起初多见于核的周围,以后变大,形似脂肪细胞。如果肝脏的脂肪变性伴有慢性肝淤血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类似中药槟榔切面的色彩,故称之为“槟榔肝”。冰冻切片,脂滴可被苏丹三染成橘红色。
2023-07-31 09:46:481

病理学笔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 血 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异常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1、原因:生理、病理情况下,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细动脉扩张,动脉血流入组织造成。 2、类型: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3、病变:器官、组织肿大,呈鲜红色,温度升高。 4、后果:多为暂时性血管反应,对机体无重要影响和不良后果。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器官、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简称淤血(congestion)。 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器官或组织肿胀,暗红,在体表时可有紫绀,温度下降。代谢功能低下,镜下见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可伴组织水肿及出血。 3、后果:取决于淤血的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表现为:淤血性出血、淤血性水肿、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及侧枝循环的开放。 4、几个重要脏器的淤血: (1)慢性肝淤血:大体上表现为“槟榔肝”,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淤血,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 (2)慢性肺淤血:肺组织肿胀,呈暗红色,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及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 第二节 出 血 出血(hemorrhage):血液从血管腔到体外、体腔或组织间隙的过程。 一、破裂性出血:由心脏和血管破裂所致。 二、漏出性出血: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所致。 1、原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 2、病变及后果:出现体腔积血、血凝块、血肿形成。早期呈鲜红色,后期因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呈棕黄色。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第三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内皮细胞脱落后致血小板粘集,并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由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表现为血流变慢及涡流形成,使血小板边集,导致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可分为遗传性高凝状态和获得性高凝状态两种。 二、血栓的形成过程及类型: 1、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粘集而成,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大体:灰白色、粗糙。 镜下:珊瑚状血小板小梁,表面有白细胞。 2、红色血栓:又称凝固性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大体:暗红色,如血凝块。 镜下:纤维素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3、混合性血栓:由白色和红色血栓交错构成,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及左心房内球形血栓。 4、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dic。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纤溶系统激活及蛋白水解酶释放,致血栓溶解吸收。 2、脱落栓塞:血栓软化后脱落,形成血栓栓子并随血流运行而致血栓栓塞。 3、机化再通: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机化。血栓中出现新生血管使血流得以部分恢复称再通。 4、钙化:血栓中出现固体钙盐的沉积称钙化。表现为静脉石和动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堵塞裂口,阻止出血及防止炎症扩散。 2、不利:阻塞血管,影响血流;脱落形成栓子,并发栓塞;心瓣膜变形而致心瓣膜病;出血,见于dic。 第四节 栓塞(embolism) 一、定义: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的物质,随血液阻塞相应大小的血管腔的过程。这种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二、栓子的种类: 1、血栓栓子:最多见。 2、气体栓子 3、脂肪栓子 4、羊水栓子 5、瘤栓 6、生物性栓子:菌栓,寄生虫栓子。
2023-07-31 09:47:011

被动性充血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静脉性充血原因 3.1 静脉受压 3.2 静脉腔阻塞 3.3 心力衰竭 4 静脉性充血病变 5 静脉性充血后果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静脉性充血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静脉性充血 已经自动替换为 被动性充血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bèi dòng xìng chōng xuè 2 英文参考 passive congestion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被动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静脉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被动性充血远较动脉性充血多见,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意义。它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3 被动性充血原因 被动性充血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3.1 静脉受压 静脉受压使其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可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被动性充血。常见的例子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的下肢被动性充血,肿瘤压迫静脉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的被动性充血,肠套叠、肠扭转和肠疝时肠系膜静脉受压引起局部肠段严重的被动性充血,以及肝硬变时肝内肝静脉分支受增生肝实质结节压迫引起门静脉所属器官的被动性充血等。 3.2 静脉腔阻塞 静脉血栓形成可以造成静脉腔的阻塞,可以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的被动性充血。但由于静脉的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充分地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被动性充血。 3.3 心力衰竭 二尖瓣瓣膜病和高血压病引起左心衰竭时,可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右心衰竭,可导致大循环淤血。 4 被动性充血病变 被动性充血的组织和器官,可由于血液的淤积而肿胀;发生于体表的被动性充血,由于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局部可呈紫绀;又由于局部血流淤滞,毛细血管扩张,使得散热增加,该处体表的温度因而降低。被动性充血的组织,镜下呈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有时还伴有水肿。由于局部血液氧分压降低,器官和组织相对缺氧,代谢功能可因而减弱。 5 被动性充血后果 被动性充血对机体的影响决定于淤血的范围、淤血的器官、淤血的程度、淤血发生的速度(急性或慢性)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全身性淤血影响许多重要器官的功能,可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肾、肝、肺),局部性被动性充血则主要影响局部器官的功能。 较长期的被动性充血,使局部组织内代谢中间产物蓄积,从而损害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高,加之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严重时甚至发生漏出性出血。如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严重时肺泡腔内可出现水肿液,甚至出血。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因而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图1)。 长期淤血,由于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和代谢中间产物堆积,还可引起实质细胞的萎缩和变性。如慢性肝淤血时(图2),肝细胞萎缩(主要在肝小叶中央带)和脂肪变(主要在小叶周边带),以致肝切面呈现槟榔状花纹,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较急性且程度严重的肝淤血可引起肝细胞坏死。 某些器官,慢性淤血引起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其间质细胞却可增生。例如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结缔组织则增生,最后形成淤血性肝硬变。 由于静脉通常都有丰富的吻合支,因此当某一静脉发生阻塞时,其吻合支能及时扩张,有助于局部血液回流,起了代偿作用。这种通过吻合支的血液流通,称为侧支循环。最典型的例子是肝硬变时部分门静脉系统的静脉血流通过侧支循环回纳于右心。重要的途径如下: ①经胃冠状静脉→食管下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此时食管下段和胃底的粘膜静脉高度扩张、弯曲,突出于粘膜表面; ②经重新开放的脐静脉→脐周腹壁静脉→腹上静脉→乳内静脉→上腔静脉,患者脐周腹壁静脉高度扩张、弯曲,形成所谓“海蛇头”(caput medusae)样的形态; ③经肠系膜下静脉→痔静脉丛→髂内静脉→下腔静脉,痔静脉丛高度扩张,形成痔疮。 侧支循环具有一定程度的代偿作用,但当淤血的程度超过侧支循环所能代偿的范围时,终归会出现被动性充血所招致的各种病理变化。例如肝硬变时尽管有上述的侧支循环,患者仍然出现淤血性脾肿大、胃肠淤血和腹水。此外,侧支循环虽然有代偿静脉回流的积极意义,但侧支静脉过度曲张,有时却可继发地发生破裂(例如食管下段的静脉曲张,可发生致命的大出血)。 图1 慢性肺淤血 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内漏出性出血并出现心力衰竭细胞 图2 慢性肝淤血
2023-07-31 09:47:081

肺淤血和肝淤血时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肺淤血:由左心衰引起,导致左心腔内压力升高,从而阻碍肺静脉回流,最终造成肺淤血。肺淤血分为两种,急性和慢性。急性肺淤血时:1、 肺体积增大2、 呈现暗红色3、 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在镜下观察,特征是:1、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2、 肺泡壁变厚3、 可伴有肺泡间隔水肿4、 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可见出血慢性肺淤血时的镜下特征:1、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更为明显2、 还可见肺泡间隔变厚和纤维化3、 肺泡腔内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也就是心衰细胞)上图展示的即为慢性肺淤血时分镜下特征临床上:肺淤血的患者表现为气促、发绀等。急性肺淤血发生严重肺水肿,患者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面色如土、呼吸困难、有濒死感,可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肝淤血的发生原因:右心衰竭,肝静脉回流心脏受阻,血液淤积在肝小叶循环的静脉端,致使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病理学改变:急性肝淤血时:1、 肝脏体积增大2、 呈暗红色镜下观察:1、 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2、 严重时可有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坏死3、 小叶外围汇管区附近的肝细胞由于靠近肝小动脉,缺氧程度较轻,可仅出现肝脂肪变性慢性肝淤血时:1、 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现暗红色2、 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3、 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性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之为槟榔肝。上图即为槟榔肝形态特征镜下观察:1、 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出血2、 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3、 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临床病理学联系:患者临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的表现这些是从课本上整理总结而来,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欢迎大家对我回答内容的指正和补充!
2023-07-31 09:47:182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充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前者指动脉血输入过多引起的充血,常见于生理性充血和急性炎症早期;后者是指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的充血,简称瘀血,是常见的病理过程,形成局部瘀血和系统性淤血,慢性淤血的器官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慢性肝淤血时,肝肿大,切面呈槟榔状,肝细胞萎缩,变性,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瘀血性肝硬化。   一、动脉性充血:由于动脉血输入增多而引起的充血,又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常见于生理性充血,如胃肠粘膜在进食后充血,体力运动时肌肉充血等,也见于病理过程中,如炎症反应早期所导致的轴突反射和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所引起的充血。充血组织细动脉扩张,血流加快,颜色鲜红,原因消除后不留不良后果。   二、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可发生于局部(局部性),也可发生于全身(系统性)。   原因 静脉性充血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其管腔发生狭窄成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静脉性充血,如肿瘤、妊娠子宫、肠套叠。肠套叠。   静脉腔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后阻塞静脉腔而血流又不能充分通过侧支回流时可发生淤血。   心力衰竭:引起系统性淤血,如二尖瓣膜病和高血压病引起左心衰竭时,导致肺瘀血,患者咳泡沫痰,呼吸困难,也现紫绀,而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右心衰竭,可导致大循环瘀血。   病变 淤血组织呈紫红色,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淤血时常伴有水肿,甚至漏出性出血,长期淤血,由于缺氧,营养不足,代谢产物堆积,实质细胞萎缩和变性,而间质细胞增生,使器官硬化。   三、慢性淤血的器官:   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漏出的红细胞在肺泡腔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其中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这些巨噬细胞常在心力衰竭时出现,因此被叫做心力衰竭细胞,长时间淤血时,肺泡的隔纤维化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使肺发生棕色硬化。慢性肺淤血 心衰细胞。   慢性肝淤血:右心衰竭可引起慢性肺瘀血,由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淤血呈暗红色,而肝细胞萎缩,脂肪变性呈淡黄色,使肝脏切面红黄相间如槟榔状,故称槟榔肝。长期慢性肝瘀血时,肝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淤血性肝硬化。慢性肝淤血 慢性肝淤血(HE)。   肝硬变时,部分门静脉系统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纳入右心。重要途径如下:   经胃冠状动脉——食管下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此时食管下段和胃底的粘膜静脉高度扩张、弯曲,突出于粘膜表面。食道静脉曲张。   经重新开放的脐静脉——脐周腹壁静脉——腹上静脉——乳内静脉-上腔静脉,患者脐周腹壁静脉高度扩张、弯曲,形成所谓“海蛇头”。腹壁静脉曲张。   经肠系膜下静脉——痔静脉丛——髂内静脉——下腔静脉,痔静脉丛高度扩张,形成痔疮。
2023-07-31 09:47:251

临床上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

1.肺淤血 多由左心衰竭引起。此时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血性液体。镜下,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部分的肺泡腔内可见水肿液及多少不等的红细胞、巨噬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称为“心力衰竭细胞”。随着肺淤血时间的延长,大部分肺泡腔内出现多量漏出液,造成肺水肿。患者有明显的气促、缺氧、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长期慢性的肺淤血,可使肺泡壁增厚和纤维化,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2.肝淤血 常由右心衰竭引起。肉眼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和周围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小叶中央少数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但小叶外周肝细胞由于邻近血管而含氧量较好,细胞变性不明显。慢性肝淤血时,镜下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坏死、崩解,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肉眼见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似槟榔样的条纹,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在长期严重的肝淤血,除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外,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congestive liver cirrhosis)。
2023-07-31 09:47:321

病理学理论指导:充血的概述

一、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使局部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主动过程。   (二)类型   1.动脉性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输入量过多,使局部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动脉性充血包括生理性充血及病理性充血,后者如炎症性充血及减压后充血等。   2.静脉性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回流减少所造成的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亦称淤血。   二、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淤血的原因   1.静脉受压 静脉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的下肢静脉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 常见于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静脉性充血。   3.心力衰竭 二尖瓣瓣膜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可造成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引起体循环淤血。   (二)淤血的病理变化   肉眼: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故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由于淤血区血液流动缓慢、缺氧,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淤血脏器呈暗红色。   代谢:静脉淤血时,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组织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使体表淤血处温度降低;淤血的组织相对缺氧,代谢机能减弱。   光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可见出血,间质水肿。   (三)常见器官淤血举例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肺静脉回流,造成肺淤血。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重量增加、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光镜下急性肺淤血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慢性肺淤血时,可见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肺水肿、肺出血,并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脏褐色硬化。肺淤血患者临床上有明显气促、发绀及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   2.肝淤血 主要见于右心衰竭,肝静脉回流受阻,致使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急性肝淤血时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镜下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小叶中央可见肝细胞萎缩、坏死。周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相连,而肝小叶周边肝细胞因脂肪变性为黄色,致使肝脏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如同槟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小叶中央部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发生萎缩和坏死,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可致肝脏淤血性硬化。   (四)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①淤血可致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   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   ③长期慢性淤血可致脏器硬化;   ④侧支循环的建立。在肝硬变时门静脉和腔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吻合支开放,形成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腹壁浅静脉曲张,以及痔静脉曲张。
2023-07-31 09:47:391

脂肪肝医学常识

1. 请教脂肪肝的医学常识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正常人的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重的5%,内含磷脂、甘油三酯、脂酸、胆固醇及胆固醇脂。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当肝内总脂肪量超过30%时,用B超才能检查出来,被B超检查确诊为“脂肪肝”。而脂肪肝患者,总脂量可达40%-50%,有些达60%以上,主要是甘油三酯及脂酸,而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只少量增加。 脂肪肝的分类: 肥胖性脂肪肝 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重度肥胖者脂肪肝性变率高达61%—94%;肥胖人体重得到控制后,其脂肪浸润亦减少或消失。这类脂肪肝的治疗应以调整饮食为主,基本原则为“一适两低”,即适量蛋白、低糖和低脂肪,平时饮食注意清淡,不可过饱,多食新鲜蔬菜和瓜果,限制热量的摄入。 同时要加强锻炼,积极减肥,只要体重下降,肝内脂肪浸润即明显好转。 一酒精性脂肪肝 据对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75%—95%有脂肪浸润。 还有人观察,每天饮酒超过80—160克则乙醇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长5—25倍,饮酒后乙醇取代脂肪酸,使脂肪酸积存,酮体在体内堆积,体内乳酸、丙酮酸比值增高,乳酸过多抑制尿酸由肾排出,引起高尿酸血症;使肝糖原异生减少,导致低血糖,有的患者发生猝死。此类脂肪肝发展的危害性较大,但轻度酒精性脂肪肝只要戒烟酒4—6周后,其转氨酶水平就能减少到正常水平。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如重症营养缺乏病人表现为蛋白质缺乏性水肿,体重减轻,皮肤色素减退和脂肪肝,在给予高蛋白质饮食后,肝内脂肪很快减少;或输入氨基酸后,随着蛋白质合成恢复正常,脂肪肝迅速消除。 糖尿病脂肪肝 糖尿病患者平均50%可发生脂肪肝,其中以成年病人为多。因为成年后患糖尿病人有50%—80%是肥胖者,其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浆脂肪酸增高,脂肪肝变既与肥胖程度,又与进食脂肪或糖过多有关。 这类病人一方面积极采取病因治疗,另一方面要求低糖低脂肪低热卡及高蛋白饮食,病人脂肪热卡占总热卡的25%以下为宜。 妊娠脂肪肝 多在第一胎妊娠34—40周时发病,病情严重,预后不佳,母婴死亡率分别达80%与70%。 临床表现为严重呕吐、黄疸上腹痛等,很难与暴发性病毒肝炎区别。及时终止妊娠可使病情逆转,少数可经自然分娩或剖腹产而脱险。 药物性脂肪肝 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致脂肪肝,化学药物,西药如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嘌呤霉素环已胺吐根硷以及砷、铅、银、汞等,此类脂肪肝应立即停用该药,必要时辅以支持治疗,直至脂肪肝恢复为止。 其他疾病引起的脂肪肝 结核、细菌性肺炎及败血症等感染时也可发生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病人若过分限制活动,加上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肝细胞脂肪易堆积;接受皮质激素治疗后,脂肪肝更容易发生。 控制感染后或去除病因后脂肪肝迅速改善,还有所谓胃肠外高营养性脂肪肝、中毒性脂肪肝、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脂肪肝等。脂肪肝属于一种病理现象,不需要单独作为一种病来治疗,也绝非无药可医。 当你发现有脂肪肝时,应及早到医院认真检查,找出病因,对因治疗,绝大多数脂肪肝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脂肪肝按自身体素质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等导致脂肪肝的发病原理不同,一般可分为肥胖、过食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营养缺乏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妊娠性脂肪肝和不明原因的隐源性脂肪肝等。 脂肪肝按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和重度脂肪肝。轻度脂肪肝,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问题。 轻度脂肪肝是治疗脂肪肝的最佳时期. 如何早期发现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弥漫性肝病,如能及时诊治可使其逆转;反之,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因此,早期诊治对阻止脂肪肝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关于脂肪肝的诊断,过去必须根据肝穿刺病理检查进行确诊,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MRI及超声显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再经肝穿刺活检即能得到比较准确的临床诊断。 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而肝穿刺活检又有创伤性,现主要采用B超和CT诊断脂肪肝。 现已证实,通过影像学检查不仅可筛选脂肪肝,并能确定诊断。鉴于B超诊断脂肪肝具有经济、迅速、无创伤等优点,因此,定期给脂肪肝高危人群作肝脏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最佳方法。 所谓脂肪肝高危人群是指存在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比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脂肪肝的群体。脂肪肝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肥胖症,特别是内脏脂肪性肥胖病人;糖尿病,特别是成年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 2. 医学常识脂肪肝的治疗与注意事项: 转贴: 脂肪肝的食物治疗方法、饮食注意事项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承担着消化、解毒、分泌等重要功能,我们一日三餐吃进去的营养物质都必须依靠肝脏进行加工,才能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除了物质代谢外,肝脏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 可以说,人体没有肝脏,就没有生命,肝脏受损,健康受损。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中性脂肪过度积蓄所引起的肝病,通常情况下脂肪仅占肝重的4%~5%,其中大部分为磷脂,其次为中性脂肪,少量为胆固醇。由于营养过剩,特别是由于肝炎治疗中热量摄入和糖类摄入过多,可使中性脂肪在肝内过度积蓄,可超过肝重的30%。 脂肪肝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后果。在长期研究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六个: 一:长期酗酒。 酒精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 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 二:营养过剩。 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营养物质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高血脂和脂肪肝。 三:营养不良。 肥胖者容易得脂肪肝,但并不是说瘦人就不会得脂肪肝。临床上也常发现有的人很瘦但也患有脂肪肝,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样可引起营养缺乏性脂肪肝。 如因患有慢性肠道疾病、长期厌食、节食、素食、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胃肠旁路手术等原因,造成低蛋白血症、缺乏胆碱、氨基酸或趋脂物质,从而使肝内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 四:糖尿病、肝炎、甲亢、重度贫血等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体内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些脂肪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就会使肝脏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60%肥胖患者会发生糖尿病,他们发生脂肪肝的比率较无糖尿病者要多2倍。 五: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占成人肝炎的1/10,脂肪肝是常见类型。 有数十种药物与脂肪肝有关,如四环素、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地平、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脂药等,都可以导致脂肪在肝内积聚。 六: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其中以高TG(甘油三酯)血症关系最为密切,绝大多数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 此外,某些工业毒物,如黄磷、砷、铅、铜、汞、苯、四氯化碳等也可导致脂肪肝。 妊娠、遗传或精神、心理与社会因素,如多坐、少活动,生活懒散等也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系。 早期和轻度的脂肪肝病人无明显症状,而且肝细胞的脂肪化经治疗和饮食控制可恢复正常。 但严重的脂肪肝会影响肝功能,从而使肝细胞纤维化而致肝硬化。 脂肪肝病人应掌握如下的饮食原则: 控制热量摄入,以便使肝细胞内的脂肪逐渐氧化。 低热量饮食,一般情况下每千克体重供给热量以83~104.6千焦耳左右为宜。 同时应限制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每千克体重每天可供给脂肪0.5~0.8克,且宜选用植物油或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碳水化合物每天每千克体重的供给量应控制在2~4克。多吃高蛋白饮食和新鲜蔬菜。 高蛋白食物可保护肝细胞,并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有瘦肉、鱼、虾、家禽、奶制品和豆制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可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但不宜多吃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 平时可多吃含有甲硫氨基酸丰富的食物,诸如小米、芝麻、油菜、菠菜、干贝、淡菜等,这些食物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使肝细胞内脂肪转化。 适量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及废物的排泄。另外,脂肪肝病人应忌吃辛辣和 *** 性食物,如洋葱、蒜、辣椒、咖啡和烈酒等。 鱼、海米、干贝中含有大量的甲硫酸钠,它能合成胆碱,合成磷脂,它就能够载运肝内的脂肪,对肝内脂肪形成有一个阻断作用。 无鳞鱼胆固醇含量太高,所以章鱼、平鱼、墨鱼等要少吃一点。 食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要超过5克。不要吃甜食和巧克力,吃水果要减少主食的用量;土豆、芋头、山药吃一两,主食减一两;葱姜蒜只做调味品,不可多吃;特别是肝病病人不禁止吃糖,也不禁止吃醋;主张吃青菜,尤其是南瓜,解决饱食的问题;常吃糠皮、粗粮和海带等含纤维多的东西,米糠可以防癌;另外,含有脂肪的菠萝、甜菜、菜花、莜麦、芝麻、小米可以帮助去除脂肪;通过植物链和动物胆碱的作用,对脂肪肝是有治疗作用的。 脂肪肝病人可辅以下列食疗方法: 1、何首乌粥:取何首乌20克,粳米50克,大枣2枚。将何首乌洗净晒干,打碎备用,再将粳米、红枣加清水600毫升,放入锅内煮成稀粥,兑入何首乌末搅匀,文火煮数沸,早晨空腹温热服食。 2、赤小豆鲤鱼汤:取赤小豆150克,鲤鱼1条(约500克),玫瑰花6克。 将鲤鱼活杀去肠杂,与余两味加水适量,共煮至烂熟。 去花调味,分2~3次服食。 3、灵芝河蚌煮冰糖:。 3. 脂肪肝患者要注意哪些 脂肪肝的饮食治疗 (1)控制热量摄入,以便把肝细胞内的脂肪氧化消耗。 肥胖者应逐步减肥,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范围内。以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可给热能84~105千焦(20~25千卡)。 标准体重(公斤)=身长(厘米)-105(或100),男性165厘米以上减105,而女性和男性165厘米以下者减100。 (2)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按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每天可给脂肪0.5~0.8克,宜选用植物油或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等;碳水化合物每天每公斤体重可给2~4克,食用糖的摄入不宜过多。 (3)高蛋白饮食,每天每公斤体重可给1.2~1.5克,高蛋白可保护肝细胞,并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蛋白质供给,优质蛋白质应占适当比例,例如豆腐、腐竹等豆制品,瘦肉、鱼、虾、脱脂奶等。 (4)保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供应,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但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不可进食过多。 (5)限制食盐,每天以6克为宜。 (6)适量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及代谢废物的排泄。 (7)含有甲硫氨基酸丰富的食物,如小米、莜麦面、芝麻、油菜、菠菜、菜花、甜菜头、海米、干贝、淡菜等食品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协助肝细胞内脂肪的转变。 (8)忌辛辣和 *** 性食物,如洋葱、蒜、姜、辣椒、胡椒、咖喱和酒类等:少用肉汤、鸡汤、鱼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物。 u0625。 4. 医学常识中什么是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是指在变性细胞的细胞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 游离脂肪小滴,简称脂变。 脂变常见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的细胞中,它们发生 脂变的特征是:肝脂肪变性时.,组织器官体积肿大,呈土黄色,质地像 面团,容易捏碎。手摸切面有油腻感,切面上留有一层油脂。 如果是由于肝淤血而引起的肝细胞脂变,那么切面呈槟 榔状外观,所以叫做“槟榔肝”。肾脂肪变性时,稍肿大、柔软。 皮质增厚呈黄褐色。切面有灰黄色的斑点或条纹。 心 肌脂肪变性时,心肌浑浊,有弥漫性的灰黄色,质软而脆,心室扩张,体积增大。心内膜下,尤其是 *** 肌处,可以看 到灰黄色与原来心肌颜色相间呈平行的条纹或斑点,像虎皮样斑纹,所以又叫做“虎斑心”。 脂肪变性常见于慢性病、中毒和传染病等,是一种可恢 复的病理过程。当病因消除、代谢恢复正常,细胞结构可以 完全恢复。 严重的脂肪变性,可进一步导致细胞死亡。
2023-07-31 09:48:021

怎样可以散多年的淤血?

你说的应该是四肢等外表可见的挤压等损伤导致的瘀斑瘀点吗?淤血过久可以产生机化、栓塞、梗阻、水肿、器官衰竭等很多问题。 一般来说,体表等部位发生淤血24小时后,可以用温水热敷患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消散。一般皮下淤血机体会慢慢吸收,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左右. 刚有淤血的2天内用冰袋敷(止血,避免淤血范围扩大) 2天后用热水敷(促进淤血消散吸收) 如果是早期先冷敷,消除皮下出血,然后热敷,促进局部淤血吸收.涂上厚厚一层凡士林,然后用一小张保鲜膜包住,并固定好,20分钟取下来。如果是内脏器官淤血较严重且为多年,恐怕早已发生严重后果了。淤血(congestion) 1.定义: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 2.原因较多。3.病变:紫绀、温度降低、体积增大; 镜下 4.后果:组织水肿或出血;器官实质细胞损伤;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5.重要器官的淤血: ①肺淤血: 原因: 左心衰竭 形态: 大体:暗红、实重、切面红色泡沫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淤血 肺水肿和出血 心力衰竭细胞 肺褐色硬化 brown induration of lung 临床:气促缺氧发绀、红色泡沫样痰 ②肝淤血: 原因: 右心衰竭 形态: 大体: 暗红、实重、切面隆起、槟榔肝 镜下:中央静脉、肝窦扩张淤血 肝细胞脂变、萎缩、消失 槟榔肝Nutmeg liver 纤维组织增生、 淤血性肝硬化 临床:肝大压痛
2023-07-31 09:48:281

2018年自学考试《病理学》备考模拟试题【1-7】

【第一篇】 一、 名词解释   1.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脂(中性脂肪)的蓄积。   2.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   3.包裹: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干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是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4.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见于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呈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似虎皮斑纹。   二、 选择题   1 老年人产生萎缩的器官主要有 (B)   A 心、肾 B 脑、心 C 肝、肺 D 心、肺 E 肾、脑   2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时,其脂滴的主要成分是 (D)   A 磷脂 B 胆固醇 C 脂褐素 D 中性脂肪 E 蛋白质   3 发生液化坏死基本条件 (D)   A 含较多的可凝固蛋白 B 组织凝血较严重   С 有****菌感染 D 产生蛋白酶较多 E 组织较松软   4 下列哪项不属于萎缩:(E)   A 老年男性的睾丸 B 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心脏   C 脊髓灰质炎患儿的下肢肌肉 D 成年女性的子宫   E 心肌梗死后心室壁变薄   5 实质器官中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A 心脏 B 肝脏 C 脾脏 D 肺脏 E 肾脏   三、 是非判断题   1 心衰细胞中出现色素颗粒是脂褐素。(╳)   2 心肌脂肪性引起“虎斑心”时,最易出现变化的部位是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3 血管壁玻璃样变时,形成病变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   4 胃粘膜上皮可发生肠上皮化生,但绝不可能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5 萎缩是适应性变化,去除原因后,都可恢复正常。(╳)   四、 简答题   1 试述“三性”坏疽的区别。   答:   干性 湿性 气性   病因 A阻塞、V通 A、V均阻塞 深且开口性损伤,有含气菌   部位 四肢多 肠、肺子宫等 深部肌肉   特点 干、分界清 界线不清 气泡成蜂窝状   临床 症状轻,预后好 毒血症明显预后差 毒血症差,预后差,截肢   2 试述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结果?   答:1)形成原因:血管中逸出的cell被巨噬细胞摄入,经其溶酶体降解。在巨噬细胞质内,来自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的Fe3+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铁蛋白微粒,若干铁蛋白微粒聚集成光镜下可见的含铁血黄素。   2)形态:HE染色呈棕黄色,较粗大,有折光的颗粒。   3)临床意义:①局部沉着过多,提广陈旧性出血,可继发纤维化。②全身性沉着,多系溶血性贫血,多次输血,肠内铁吸收过多。 【第二篇】 一、名词解释:   1 化生:由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2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过程,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3 溃疡:皮肤和粘膜的坏死组织崩解或液化后脱离原来的组织,可留下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4 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菌生长而继发****。   5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有人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二、选择题:   1 下列器官肥大时不伴细胞增生是 (C)   A 乳腺 B 甲状腺 C 心脏 D 肝脏 E 肾脏   2 在萎缩肌细胞内可见 (B)   A 含铁血黄素 B 脂褐素 C 黑色素 D 胆色素 E 纤维素   3 下列哪项变性实质上为组织坏死 (C)   A 细胞水变性 B 玻璃样变性 C 纤维素样变性   D 粘液样变性 E 淀粉样变性   4 全身性营养不良时,最早发生萎缩的器官或组织是 (A)   A 脂肪组织 B 心肌 C 脑 D 骨骼肌 E 肝   5.下列病变,哪些可以出现机化过程 (ABCDE)   A 较大的血管内血栓 B 较大的血肿   C 心肌梗死 D 组织内死亡的寄生虫卵   E 纤维素性粘连   三、 是非判断题:   1 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属于玻璃样变。 (╳)   2 虎斑心是由于心肌脂褐素沉着。 (╳)   3 急性肠扭转最可能引起湿性坏疽。 (√)   4 两端开放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窦。 (╳)   5 细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多为弥漫性的多器官受累。(√)   四、 简答题   1 试比较肥大和增生这两种不同的病理过程。   答:组织、细胞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可发生于任何器官。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但肾、前列腺等的肥大则常因细胞数增多所致。组织、器官内组成的细胞数增多,称为增生。常发生于具有增殖分裂能力的细胞,如表皮组织、子宫内膜等。而不出现于心肌、骨骼肌。一般来说对机体适应反应积极意义,但有时也可能化为肿瘤。   2 组织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答:1)溶解吸收 来自坏死组织本身和中性粒细胞的溶蛋白酶将坏死物质进一步分解液化,尔后由淋巴管或血管加以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由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2)分离排出 较大的坏死灶周围发生炎症反应,白细胞释放溶蛋白酶,溶解吸收加速,使坏死灶与健康组织分离。在皮肤,粘膜可形成溃疡,在肾、肺内脏可形成空洞。   3)机化 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最终形成纤维瘢痕。   4)包裹钙化 坏死灶较大,或坏死物质难以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机化,则由周围新生结缔组织加以包裹,其中的坏死物有时可发生钙化。 【第三篇】 一、 名词解释: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3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   二、 选择题   1 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B)   A 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   B 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面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C 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D 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后表再生覆盖   E 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2 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D)   A 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 B 胃肠道粘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   C 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 D 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   E 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   3 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不包括 (C)   A 严重感染 B 电离辐射 C 含硫氨基酸缺乏   D 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E 手术缝线   4 下列关于瘢痕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BE)   A 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平行 B 与腹壁疝有关   C 脑液化性坏死通过纤维瘢痕修复 D 瘢痕的抗拉力强度可与正常皮肤相同   E 瘢痕的抗拉力强度主要由胶原纤维的量及其排列状态决定   三、 是非判断题:   1 毛细血管的再生过程是以出芽方式来完成的。 (√)   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能引起纤维细胞、平滑机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生和游走。(╳)   3 细胞损伤后能否重新构建为正常结构依赖于细胞外基质。(√)   4 纤维性修复必须通过肉芽组织的增生才能完成。 (√) 【第四篇】 一、 名词解释: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3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   二、 选择题   1 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B)   A 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   B 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面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C 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D 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后表再生覆盖   E 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2 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D)   A 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 B 胃肠道粘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   C 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 D 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   E 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   3 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不包括 (C)   A 严重感染 B 电离辐射 C 含硫氨基酸缺乏   D 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E 手术缝线   4 下列关于瘢痕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BE)   A 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平行 B 与腹壁疝有关   C 脑液化性坏死通过纤维瘢痕修复 D 瘢痕的抗拉力强度可与正常皮肤相同   E 瘢痕的抗拉力强度主要由胶原纤维的量及其排列状态决定   三、 是非判断题:   1 毛细血管的再生过程是以出芽方式来完成的。 (√)   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能引起纤维细胞、平滑机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生和游走。(╳)   3 细胞损伤后能否重新构建为正常结构依赖于细胞外基质。(√)   4 纤维性修复必须通过肉芽组织的增生才能完成。 (√) 【第五篇】 一、名词解释   1 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可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2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   3 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及建成熟形成的结缔组织。   二、选择题   1 细胞周期包括 (ABCDE)   A G1期 B G2期 C Gο期 D S期 E M期   2 细胞增殖周期包括 (ABDE)   A G1期 B G2期 C Gο期 D S期 E M期   3 组成细胞外基质的是 (ABC)   A 胶原蛋白 B 蛋白多糖 C 粘连糖蛋白 D 各种血细胞 E 膜磷脂   三、是非判断题   1 平滑肌细胞是永久性细胞。 (╳)   2 不论损伤程度,骨折后可完全修复。 (╳)   3 瘢痕修复必须经历肉芽组织阶段。 (√)   四、 简答题   1 比较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在创口修复及愈合的区别。   答: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修复①表面24~48小时内将伤口覆盖②第三天肉芽组织填满伤口 ③5-7天伤口两侧胶原纤维连接,达到愈合标准。愈后切口数月形成一条白线状。   二期愈合: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修复,由于坏死组织多,或由于感染,继而引起组织变性,坏死只能等到感染组织被清除,再生才能开始;伤口大,收缩明显,以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除以上外,如伤口面积过大,上皮不能增殖添补,必须殖皮。愈后:形成较大。   2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答:1)全身因素 ①年龄 ②营养   2)局部因素 ①感染与异物 ②局部血液循环 ③神经支配 ④电离辐射 【第六篇】 一、 名词解释:   1 心衰细胞:左心衰竭时出现在肺泡腔内的吞噬了含铁血黄素的巨 嗜细胞称之为心衰细胞。   2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除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而萎缩、变性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样变,这种相间的病变使得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故称之为槟榔肝。   3 混合血栓:一般位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呈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状,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   4 栓塞: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成为栓塞。   二、选择题:   1 脂肪栓塞患者的一般死亡原因是 (C)   A 动脉系统栓塞 B 脂肪分解产物引起中毒   C 肺水肿和心功能栓 D 肾小动脉栓塞 E 脑小动脉栓塞   2 下列哪种情况不易形成静脉血栓: (B)   A 充血性心力衰竭 B 急性黄色肝萎缩   C 白细胞增多症 D 外科手术后的病人 E 肺癌晚期患者   3 下列哪些器官不发生出血性梗死 (CD)   A 肾 B 心 C 肺 D 小肠 E 小脑   4 出血可见于 (ABCDE)   A 败血症 B 维生素C缺乏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E 血友病   三、是非判断题   1 脾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 (╳)   2 减压病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气泡栓塞引起的。(╳)   3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   4 致肺出血性梗死的原因主要是肺动脉栓塞。 (╳)   四、简答题:   1 比较梗死两种类型的病理变化。   答:(1)贫血性梗死:   1)肉眼:①外观呈锥体形,灰白色 ②切面呈扇形 ③边界清楚 ④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梗死周边可见充血,出血带。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环死(脑为液化性坏死)②梗死边缘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③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2)出血性梗死:   1)肉眼:①梗死区呈暗红色或紫褐色 ②有出血 ③失去光泽,质地脆弱 ④边界较清 ⑤肺的出血性梗死的底部靠近肺膜,尖部指向肺门的锥病灶。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环死 ②梗死边缘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 ③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2 简答淤血的原因、病变、结局。   答:(1)原因:①静脉受压 ②静脉阻塞 ③心力衰竭   (2)病变:1)肉眼①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②呈暗红色③皮肤淤血时发绀,温度下降。2)镜下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3)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 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或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至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   3 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   答:(1)1)血栓形成: 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 ①循环血流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滚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3)梗死: ①动脉阻塞 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2)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支循环时发生) 【第七篇】 一、名词解释:   1 透明血栓:当机体发生DIC时,在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产生的一种由纤维蛋白组成的,只能在镜下见到的微血栓.   2 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3 梗死: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为缺血,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二、选择题:   1 延续性血栓的形成顺序为 (A)   A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   B 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   C 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   D 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   E 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   2 脑梗死可发生于 (ABDE)   A 二尖瓣狭窄全并血栓形成 B 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   C 右心室心肌梗死合并附壁血栓 D 主动脉瓣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 房间隔缺损患者大腿深部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   3 门静脉高压时建立的主要侧支循环有 (ABC)   A 肠系膜下静脉→直肠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   B 脐静脉→脐周腹壁静脉→腹上静脉→乳内静脉→上腔静脉   C 胃冠状静脉→食管下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   D 肠系膜上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   E 门静脉→脾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   三、是非判断题:   1 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栓塞,其栓子可能来源于脉静脉。 (╳)   2 只需在肺的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内见到角化上皮,胎毛.胎脂和胎粪等羊水成分就可诊断为羊水栓塞。 (√)   3 血栓形成是指活体的心血管内发生异物阻塞的过程。 (╳)   4 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   四、简答题:   1 简述栓塞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后果。   答:(1)栓塞的类型: ①血栓栓塞;②气体栓塞;③脂肪栓塞;④羊水栓塞;⑤其他如寄生虫及其虫卵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等。   (2)后果: ①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梗死,甚至致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之;②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和心血管中抠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之;③肾动脉栓塞,可引起肾脏梗死;④脾动脉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⑤肠系膜动脉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⑥肝动脉栓塞,可引起肝梗死等.   2 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答:(1)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阻塞;③心力衰竭。   (2)病变:肉眼观: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皮肤淤时发绀,温度下降;镜下观: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3)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或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致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
2023-07-31 09:48:351

下列哪种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

【答案】:C肝脏是脂肪代谢的枢纽,脂肪代谢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其原因为: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肪酸的氧化或酯脂障碍。肝脏肿大,质地较软,色泽淡黄,切面结构模糊,镜下可见在变性的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如果肝脏的脂肪变性伴有慢性肝淤血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类似中药槟榔切面的色彩,故称之为“槟榔肝”。
2023-07-31 09:48:411

病理学理论指导:病理概要-医学生专用

-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 适应性反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定义 化生的常见类型 骨化性肌炎 幽门化生   2. 变性、 气球样变、脂肪变性、脂质小体、虎斑心、Mallory小体的定义 肝脂肪变性 纤维素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含铁血黄素、心衰细胞、核黄疸、脂褐素(即消耗性色素)的定义病理性钙化的定义及分类   3.坏死的定义,坏死胞核胞浆的主要表现 嗜酸性小体的定义 坏死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凝固性坏死的几个特殊类型及其定义 三类坏疽的区别(部位、血供及全身毒性反应不同)   凋亡、Councilman小体、机化的定义 坏死的结局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再生能力的判断: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胶质瘢痕的定义   2、肉芽组织的定义、镜下特点、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瘢痕组织的定义 创伤愈和的三种类型   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1、充血、淤血、槟榔肝、血栓形成的定义 内皮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负作用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的类型及其定义、好发部位、成份 血栓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栓塞、反常栓塞、沉箱病的定义 梗死的定义、分类、发生条件及其病变特征   第五章、炎症   1、炎症的定义、局部临床特征 核左移的定义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2、局部炎性水肿渗出在炎症中的作用 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 趋化作用、吞噬体、吞噬溶酶体的定义   3、炎症介质的定义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表5-1)   4、急性炎症的类型、分类依据、渗出成份 纤维素性炎的概念、好发部位及主要的病变特征 假膜、绒毛心的定义 化脓性炎的分类 脓肿、溃疡、窦道、瘘管的定义 急性炎症的结局 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定义   5、慢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定义、基本病变特征 炎性假瘤的定义   第七章 肿瘤   1、肿瘤的定义 肿瘤性增生与一般性增生的区别 异型性及间变的定义 肿瘤的异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肿瘤生长的生物学(重点在于肿瘤的血管形成) 肿瘤的异质性、异质化   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特征 肿瘤的扩散(血道转移的几条途径是重点,有时考题并不直接考,而是偏向于考生的灵活运用)   3、恶病质、异位内分泌肿瘤、交界性肿瘤的定义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表7-1)   4、常见的上皮性肿瘤及其病变特征(一般要求举例说明) 腺瘤的分类 多形性腺瘤的定义 角化珠、胶样癌、实体癌、硬癌及髓样癌的定义   5、常见的7种癌前病变 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的定义   6、癌与肉瘤的区别(表7-3)   7、混合瘤的定义、常见的病例   8、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 (了解)   第八章、心血管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记6条小标题) 、病理变化(包括肉眼和镜下) 脂纹、粥瘤的定义 重要器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征   2、良性高血压的病变(包括动脉、心脏、肾、脑)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的定义、肉眼观及镜下观   3、风湿病的定义、好发部位、基本病变(3个期) Aschoff小体的定义 风湿性心脏病的基本病变(包括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 风湿性全心炎、疣状心内膜炎、McCallum斑、绒毛心的定义   4、比较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心内膜炎、急性心内膜炎的异同点(包括病变基础、致病菌、赘生物、是否引起栓塞、病程、溃疡及结局)   5、心肌梗死的定义及分类、好发部位、基本病变 室壁瘤的定义   第九章、呼吸系统疾病   1、COPD的主要病变 肺气肿的定义、类型及主要的病理变化 肺肉质变的定义 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比较(包括好发年龄、致病菌、病变范围、起始部位、炎症性质、肉眼观、镜下观、预后、合并症)   2、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征   3、矽肺定义及病理变化 矽肺结核病的定义   4、肺心病的定义、基本病变   5、肺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 副肿瘤综合征的定义   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   2、溃疡病的好发部位、病变特征、结局及合并症   3、早期胃癌、革囊胃、Krukenberg瘤的定义 良、恶性溃疡的肉眼形态鉴别(表10-1) 印戒细胞、胶样癌的定义   4、急性阑尾炎的病变   5、大肠癌的好发部位、肉眼分型   6、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毛玻璃样肝细胞的定义   7、门脉性肝硬变的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假小叶的定义 坏死后性肝硬变与门脉性的区别   8、小肝癌的定义 肝癌的组织学类型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   1、肾病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大红肾、虱咬肾、新月体、颗粒性固缩肾、尿毒症的定义   2、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征   3、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征   4、肾细胞癌的好发部位、病变、转移 透明细胞癌的定义   5、膀胱癌的好发部位、组织学分类、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CIN、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的定义 绒毛膜癌的病变特征   第十五章、内分泌系统肿瘤   甲状腺肿的定义 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变(主要是镜下) APUD瘤的定义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疾病   1、胶质瘢痕、卫星现象、噬神经现象的定义   2、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与乙型流脑的比较(包括病因、传播途径、部位、病变性质、肉眼、镜下、临床特点、结局、后遗症)   第十八章、传染病   1、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和转归 原发综合征、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定义 原发性结核病与继发性结核病的比较(包括发病年龄、感染次数、始发病、病变范围、播散、临床)   2、浸润性肺结核、慢性空洞性肺结核的病变 结核瘤、冷脓肿、关节鼠的定义   3、伤寒的主要病变特点,其肠道主要病变(溃疡的形态)   4、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   5、树胶肿的定义   第十九章、寄生虫病   1、肠阿米巴病(组织液化性坏死、烧瓶状溃疡) 阿米巴肿的定义   2、急性虫卵结节、慢性虫卵结节、Hoeppli现象、假结核结节、干线型肝硬变的定义   3、比较肠结核病、肠伤寒、肠阿米巴病、细菌性痢疾溃疡病灶的特点
2023-07-31 09:48:491

血肝是什么 ?

是指血吸虫性肝素损害的表现.是否到过疫区或是进食生鱼片等尤其在长江流域,血吸虫侵入人体在门静脉系统发育成成虫,产生虫卵,虫卵沿门静脉血流入肝,在肝内门静脉终末分支沉积,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引起超敏反应,使局部出现炎症,纤维组织增生日久形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到了晚期形成门静脉高压、腹水、脾肿大等类似于肝炎肝硬化病人的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有高热、畏冷、脓血便,查血白细胞升高,查大便易发现血吸虫卵。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偶尔有乏力,腹泻粘液便。晚期血吸虫病类似于肝炎肝硬化临床表现如腹肿大、腹水、乏力、消瘦、大便异常等,但黄疸相对少见。 血吸虫不传染,但是比乙肝更易发展为肝硬化。 目前灭血吸虫安全高效的药物吡喹酮已广泛应用在临床。
2023-07-31 09:48:581

血肝是什么 ?

1、肝淤血,主要由于肝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多由于右心衰竭,也见于肝静脉血栓形成。俗称“槟榔肝” 2、一般病因分为:(1)、静脉阻塞性疾病(2)、肝窦肝小静脉阻塞综合征(3)、心力衰竭或窄缩性心包炎(4)、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临床诊断详细辨别。 3、预防:(1)初级预防:①防止曲张静脉的形成②阻止小曲张静脉向大的曲张静脉进展③预防中等大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控制活动性急性出血。①最初评估诊断②重症监护与复苏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③有效控制出血与防治早期再出血。④防治并发症,如感染、肾衰竭和肝性脑病。(3)、预防再出血。 【饮食绝对软食,防治划伤食道引起出血】
2023-07-31 09:49:071

中国畜牧兽医考试题及答案

677e2163cbeed74442e2247e57577098fca131dc476745c01b18381a2661bdb4
2023-07-31 09:49:172

在血液循环障碍时,先出现充血还是瘀血?为什么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和淤血(一)充血:1.类型:①动脉性充血——主动过程。②静脉性充血——淤血。2.常见器官淤血举例(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可见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导致肺脏褐色硬化。(2)肝淤血:右心衰竭。脂肪变性为黄色,肝脏呈红黄相间花瓣纹,槟榔肝。长期慢性肝淤血导致肝脏淤血性硬化。3.淤血后果取决: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①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②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③脏器硬化;④侧支循环的建立。二、血栓形成液→固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固体质块——血栓。2、血栓形成条件: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栓形成重要条件和最常见原因。3、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2)。混合血栓:血栓的体部。3)。红色血栓:静脉内,红细胞——尾部。4)。透明血栓:微血栓,纤维素性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4、血栓的结局软化、机化、钙化、脱落。三、栓塞1、栓子运行途径:1)。右心——肺动脉。2)。左心——脑,肾。3)。肝外门——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2、栓塞类型和各自对机体的影响1)。血栓栓塞:肺动脉。来源于下肢深静脉或盆腔的静脉。体循环的动脉栓塞——左心房和左心室。动脉栓塞部位:下肢,脑,肾,脾。2)。脂肪栓塞:长骨的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创伤。3)。气体栓塞:氮,减压病,沉箱病。4)。羊水栓塞:角化上皮,DIC.四、梗死
2023-07-31 09:49:241

病理解剖学问题:慢性肝淤血及慢性肺淤血的肉眼及镜下表现。

多发生于左心衰竭 镜下观 肺泡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肺泡壁增厚 间隔性水肿
2023-07-31 09:49:342

病例分析

能不能拍清楚些
2023-07-31 09:49:433

《槟榔肝》名词解释

槟榔肝(nutmeg liver):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注
2023-07-31 09:50:112

什么是“槟榔肝”?

槟榔肝指的是心源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又称淤血性肝硬化、槟榔肝。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肝脏被动淤血患者,多为心脏严重衰竭所致的症状和体征,而肝脏受累表现则居次要地位。患者可有轻度右上腹不适、黄疸、肝大。体格检查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包括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扩展资料:临床表现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肝脏被动淤血患者,多为心脏严重衰竭所致的症状和体征,而肝脏受累表现则居次要地位。可有轻度右上腹不适、黄疸。体格检查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包括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大多数患者肝大,少数可高度肿大,部分患者肋缘下超过5厘米,有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者可触及膨胀性肝脏搏动,随肝纤维化的形成肝脏可回缩至正常,患者可有腹腔积液,脾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源性肝硬化
2023-07-31 09:50:341

槟榔肝是结节性肝硬化吗

  心源性肝硬化又称淤血性肝硬化、槟榔肝。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肝脏被动淤血患者,多为心脏严重衰竭所致的症状和体征,而肝脏受累表现则居次要地位。患者可有轻度右上腹不适、黄疸、肝大。体格检查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包括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肝脏被动淤血患者,多为心脏严重衰竭所致的症状和体征,而肝脏受累表现则居次要地位。可有轻度右上腹不适、黄疸。体格检查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包括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大多数患者肝大,少数可高度肿大,部分患者肋缘下超过5厘米,有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者可触及膨胀性肝脏搏动,随肝纤维化的形成肝脏可回缩至正常,患者可有腹腔积液,脾大。
2023-07-31 09:50:461

急!槟榔肝的特点是什么

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注:槟榔肝为慢性肝淤血时肝脏的大体标本(肉眼观察)特征。  慢性肝淤血常由右心衰竭引起。  光镜: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血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而发生萎缩、甚至消失;严重肝淤血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小叶周边部的肝血窦淤血缺氧较轻,肝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  大体:肝体积肿大,质软,切面呈红黄相间的条纹状。  临床:患者可因肝肿大,包膜紧张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肝区疼痛或触痛。肝细胞损害重可有肝功能障碍的表现。长期慢性肝淤血,由于肝内纤维组织增生,使肝质地变硬,导致淤血性肝硬化。
2023-07-31 09:50:551

猪槟榔肝是什么病的典型特征

病毒性疾病。槟榔肝:猪肝表面及切面,红黄相间似中药槟榔。这种情况由于猪肝、脂肪变性及郁血而造成,一般由病毒性疾病而引起。槟榔肝属于心源性肝硬化或淤血性肝硬化,是心脏因素导致的肝脏病变。
2023-07-31 09:51:072

“槟榔肝”的形成是由于()

“槟榔肝”的形成是由于() A.肝细胞水肿和肝淤血B.肝淤血和肝脂肪变性C.慢性肝淤血和出血D.肝脂肪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E.肝淤血和肝细胞坏死正确答案:B
2023-07-31 09:51:141

槟榔肝是由________引起的:

【答案】:D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2023-07-31 09:51:211

槟榔肝可发展为()

槟榔肝可发展为() A.坏死后性肝硬化B.门脉性肝硬化C.淤血性肝硬化D.胆汁性肝硬化正确答案:C
2023-07-31 09:51:271

槟榔肝可出现在下列哪种情况下

慢性右心功能衰竭。根据查询百度题库得知,题目槟榔肝可出现在下列哪种情况下() A.呼吸功能衰竭。B.慢性右心功能衰竭。C.慢性肝功能衰竭。D.慢性肾功能衰竭。答案是B,所以是慢性右心功能衰竭。温馨提示:本题试卷出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题与答案。
2023-07-31 09:51:341

槟榔肝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槟榔肝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细胞广泛萎缩B.肝细胞广泛脂变C.肝内广泛淤血、水肿D.肝内淤血、肝细胞脂变E.肝细胞广泛脂变萎缩正确答案:D
2023-07-31 09:51:411

槟榔肝的形成是因为()

槟榔肝的形成是因为() A.瘀血较久发生肝组织脂肪变性 B.肝出血 C.肝结缔组织增生 D.肝脂肪增生 正确答案:A
2023-07-31 09:52:051

槟榔肝是在下述哪种情况下发生的()

槟榔肝是在下述哪种情况下发生的() A.肝脂肪变B.肝慢性淤血C.肝浑浊肿胀D.肝硬化正确答案:B
2023-07-31 09:52:111

槟榔肝是由()引起的:

槟榔肝是由()引起的: A.肝脂变B.肝水变性C.门脉性肝硬化D.慢性肝淤血E.坏死后性肝硬化正确答案:D
2023-07-31 09:5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