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期茶叶、酸味茶、仓味茶能喝吗?
有人在一本正经地分析,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哪些茶隔夜后还能继续。
其中,博眼球的奇葩观点,密集“炸”了出来。
“玻璃杯泡出来的绿茶,盖好盖子放冰箱冷藏,隔三天都不会变味,冷泡隔夜绿茶更适合夏天,隔夜泡才能浸透味。”
“红茶是全发酵茶,隔夜后有益菌会增多,喝起来更有益处。”
“白茶白毫银针能够‘抗氧化’,隔夜后也不会变质……”
接二连三的“雷人雷语”,不仅让人越听越无语,更是越听越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从喝茶角度看,对方的观点明显是反常识的。
茶,不论如何还是在泡开后趁早、趁新鲜、趁风味正好时,及时喝掉比较好。
隔夜茶就算没有变质,没有发出异样怪味,茶味表现也会走下坡路。
隔夜茶,不单单是隔了一夜没喝完的茶叶那么简单。
从晚八点到早八点算隔夜茶,而一早泡开后,放到晚上八、九点还是没喝完的茶,本质与隔夜茶毫无二致。
泡茶喝,建议喝多少泡多少,尽量将泡开的茶早点喝完,不要放置时间过长。
早早喝入“五脏庙”,更能避免浪费好茶!
茶圈里“什么茶不适合喝”属于经典热议话题,除了隔夜茶以外,包括过期茶、酸味茶、做旧茶、仓味茶在内,也是争议不断。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喝茶过程才能更安心。
围绕“能喝”与“不能喝”,这4类饱受争议的茶叶, 还是早点看清真相为好。
《2》
一、过期茶能不能喝?
站在商品销售角度看,一款茶只要上架销售,必然得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否则就是三无产品。
但茶圈内,茶叶的保质期限标注是长是短,自由权在于商家。
比如,同样是岩茶大红袍,有人标保质3年、有人标保质5年、有人标干燥密封状态可长期保存……
林林总总,不尽相同。
客观看待茶叶保质期,可视作商家给出的品质承诺,承诺在规范仓储前提下,本产品在保质期限内可以放心饮用。
而超出保质期限的茶,不在承担范围内。
所以,从稳妥起见,过期茶得慎喝。
有不少茶客认为,茶叶没有保质期一说,只要没发霉,不论过期多久都能喝。
但一款茶不发霉,仅是我们对喝茶的最低容忍底线。
过期许久,但外观没有发霉异样的茶,在泡开试喝前肯定得多留心眼。
如果担心浪费,不舍得扔掉过期茶。那么,经典不过时的方法是先里里外外检查确认过后再说。
先看干茶,没发霉/没异样/干茶手感摸起来干燥/保留有茶香,才是勉强过关。
再闻茶香,从干茶、到盖香,无一遗漏地细细闻过去,看看是否有闷味、怪味出现。
接着看汤色,好茶以茶汤清澈透亮为佳,要是某款过期茶泡出来汤色暗沉、无光泽,甚至汤水浑浊,肯定是不喝为好。
最后是小口试喝,判断过期茶还能不能继续再喝,他人的建议未必靠谱,自己能喝得下才是王道!
《3》
二、酸味茶能不能喝?
不久前看到有人留言。
“茶叶发酸很正常,酸味也属于茶味的一种,茶叶喝起来有酸味不可怕,主要看好不好喝……”
乍一看,这番话似乎很公正。
但转念沉思,却经不起深扒。
因为不论绿茶、白茶、红茶、岩茶、普洱茶,茶叶泡开之后,茶味喝起来最好是不酸!
绿茶,注重茶味清鲜。
红茶,以清甜甘润爽口为好。
白茶,茶味特点可用“鲜、香、醇、爽”概括。
岩茶,喝起来要有香、有水、有韵味(岩韵)。
普洱茶,茶味要醇要厚,以回味持久舒适为佳。
不论怎么看,历来茶圈主流对好茶的评价里,都不涉及半个酸字。
不能让茶味发酸,视作为常规化茶汤风味。
对待一杯喝起来酸味明显的茶汤,还是多加警惕为好。
喝起来酸涩、酸苦、酸味浓烈、臭酸交加的怪味茶,敬而远之为好!
《4》
三、仓味茶能不能喝?
仓味,通常出现在各式老茶里。
比如,老黑茶、老普洱、老白茶。
早些年,仓味一说在普洱茶圈内较为常见,但近些年有渐渐转移到白茶界的趋势。
到底,什么是仓味?茶叶仓味形成和什么有关?
发出仓味的老茶能不能喝?是不是“退仓”之后就能喝?
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值得逐一扒一扒。
仓味的产生,顾名思义和仓储过程息息相关,只有当茶叶存放在仓储条件差的地方,才会沾染仓味。
否则,在密封、避光、干燥、阴凉、洁净的标准仓储环境下,一款茶哪怕存再久,也不会发散出奇怪的仓味。
它闻起来就像走进一间布满蛛网、尘封已久的木屋,推门走进,迎面就是一股“闷味+灰尘味+杂味+陈腐味”综合起来的怪味。
仓味浓重的老茶,是储存失败的见证,不建议多喝。
尤其是仓味明显的老白茶,它一早就脱离了白茶的鲜香醇爽风味,而是彻底变质变味。
哪怕是通过醒茶,褪去大量仓味后,茶味也不会好喝。
因为,变质茶不论如何,本质难改。
并不是简单地醒茶“退仓”,就能让彻底变味的茶叶起死回生般“回春”!
《5》
四、做旧茶能不能喝?
喝白茶,不少茶客有“求老”心理。
表现为,认为白茶新茶不值得喝,只有喝老白茶才拿得出手,喝起来有面子。
于是在买茶时会过分关注一款茶够不够“老”,觉得老白茶不存放8年、10年根本不值得买入手。
但事实上,老茶难得。
年份越老的白茶,市场存量越少,买到做旧茶的踩坑风险就越大。
在买老白茶时,不加细辨,冲动消费,只看中存茶年份老+价格足够实惠,就直接爽快下单,大概率会遇到年份造假的做旧茶。
之前就有茶客过来咨询,他在直播间拍到几饼七年陈的老白茶,价格倒是不贵,但请教了身边懂行的朋友后,他们都说这是做旧饼。
奇怪的是,这虽说是做旧茶,但煮出来枣香也是很浓郁的,茶味不算太难喝。
请问,我如果继续喝这饼做旧茶,会不会有害?
那位茶友的提问,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难题。
从规避风险角度看,喝茶时,千万不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明明知道自己买的茶是做旧的、是造假得来的、年份不是真实的。
如此品质没有保障的茶,当然是不喝为好!
有道是,宁喝白开水,莫喝做旧茶。
在喝茶这件事上,没必要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
《6》
惜物,是传统美德。
磕裂后的茶盏,用金缮细细修补起来,能增添出不一样的风味。
普普通通的入门级白瓷盖碗,泡茶时不小心磕缺了角,也不用太心疼,换上一个新盖碗继续泡茶,旧盖碗装上水后,养上一枝绿萝,也是不错的茶桌装饰。
一罐茶喝到最后,哪怕再怎么小心翼翼,剩在罐底的茶叶还是偏碎,将碎茶收集起来,放进植物纤维的茶包袋内,自制几泡碎茶包,平日上班时可用大杯直接泡,也算不浪费好茶。
但惜物时,要选对方向。
只有保留有价值的事与物,才值得好好珍惜。
而那些品质恶劣、风味差劲的劣质茶/变质茶,更建议尽早断舍离。
当断即断,才能免受其乱!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