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酱香白酒的酿造工艺是什么?

2023-07-12 17:05:35
西柚不是西游

酱香型白酒主流有四大酿造工艺:坤沙、碎沙、翻沙、串沙。

一、坤沙

坤沙工艺是酿制酱香型白酒工艺中最好的一种,坤沙工艺酿制酱香型白酒需要经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两次投料,整个酿制周期长达一年。七次取出来的酒要存放三年以上,才能成为基酒,然后再进行勾兑。

二、碎沙

碎,字面意思破碎的意思,碎沙是指被碾碎的高粱。是指将原料100%破碎,打磨成粉状。碎沙工艺,破碎的高粱非常容易发酵,也算是速成工艺,而且出酒率比坤沙有了大幅的提高。

三、翻沙

翻,翻来覆去(也形容多次重复),翻沙,是指用坤沙酒第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酿出的酒。等于是废物再利用,“废渣”翻身变“好料”,“翻沙酒”生产周期短,出酒率高,品质差。

四、串沙

串,多个同类东西串在一起,串沙酒同时也叫串香,则是用坤沙酒第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加入食用酒精蒸馏后的产品(和翻沙的区别是没有用到粮食,直接酒精勾兑)。有的甚至是直接用食用酒精加水和香精香料勾兑而成。

茅台酒酿制技艺特征

茅台的制造工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高”、“三长”和“季节性生产”,这是茅台工艺的独特之处。茅台工艺的“三高”是指茅台酒生产工艺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茅台酒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高达63℃,这比其他白酒的制曲发酵温度要高10~15℃。

茅台酒高温堆积发酵是茅台酒利用自然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生香的过程,也是形成茅台酒主要香味物质的过程,其堆积发酵温度高达53℃。茅台酒的蒸馏馏酒温度高达40℃以上,比其他白酒高10~20℃,这使得在蒸馏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分离茅台酒精发酵的有效成分。

牛云

酱香型白酒主流是四大酿酒工艺:坤沙。碎沙,翻沙。串沙。

王小冷洞酒:酱香酒采用最好的12987坤沙工艺。用赤水河水酿造。

nicf

以酱山如画酱香酒为例,简单说一下。

· 秉承传统酿造工艺,采用纯粮食固态酿制。从投料到出厂,历经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1800多个日夜的千回百转。

· 顺应季节自然变化,“端午踩曲,重阳下沙”,包含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恪守12987工艺,酱山如画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至少经历五年方可出厂。

· 高温制曲。制曲温度高达62℃,需经过两次翻曲,40余天熟成,再存放半年以上,让时间为酒带来更多微生物与芳香型物质。

· 高温堆积。高温堆积温度达50℃左右,为发酵网罗、筛选、繁殖了大量的微生物,带来了大量芳香型物质及其前驱物质。

· 高温蒸馏。高温蒸馏接酒温度在40℃左右,可排除挥发性强的硫化物及其它刺激性低沸点物质,更多保留不易挥发的高沸点芳香型物质。

· 长期储存。至少历五年陶坛储藏,使酒体更加柔和、绵密、芳香,由岁月陈酿出甘美。

· 精心勾兑。七轮陈年酒取长补短,黄金比例成和美酒体,期间不添加任何外来物质。

晓月

以高粱、小麦、水等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具有酱香风格的白酒。

按酒精度分:

高度酒:45%vol~58%vol

低度酒:32%vol~44%vol

材料/工具

高粱

糖化发酵剂:高温大曲 [大曲]

发酵设备及其发酵型式:条石窖、固态发酵 [石窖]

发酵时间:八轮次发酵,每轮次为一个月。

方法

1/4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母糟大曲粉碎曲粉、高粱(下沙)粉碎配料蒸酒蒸料摊凉加曲酒尾原酒贮存勾兑再贮存 翻拌堆积入窖发酵出窖酒醅高粱粉(糙沙)

酱香型白酒如何酿造_每一瓶都是陈酿_真正的53度纯粮酱香酒广告

2/4

原料粉碎 酱香型白酒生产把高粱原料称为沙。在每年大生产周期中,分两次投料,第一次投料称下沙,第二次投料称糙沙,投料后需经过八次发酵,每次发酵一个月左右,一个大周期约10个月左右。由于原料要经过反复发酵,所以原料粉碎得比较粗,要求整粒与碎粒之比,下沙为80%比20%,糙沙为70%比30%,下沙和糙沙的投料量分别占投料总量的50%。为了保证酒质的纯净,酱香型白酒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不加辅料,其疏松作用主要靠高梁原料粉碎的粗细来调节。

3/4

1、大曲粉碎 酱香型白酒是采用高温大曲产酒生香的,由于高温大曲的糖化发酵力较低,原料粉碎又较粗,故大曲粉碎越细越好,有利糖化发酵。

2、下沙 酱香型白酒生产的第一次投料称为下沙。

酱香型白酒如何酿造,原来懂酒的人都在喝!广告

4/4

1、泼水堆积:下沙时先将粉碎后的高粱泼上热水(称发粮水),泼水时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也可将水分成两次泼入,每泼一次,翻拌三次。注意防止水的流失,以免原料吸水不足。然后加母糟拌匀。母糟是上年最后一轮发酵出窖后不蒸酒的优质酒醅,发水后堆积润料10h左右。

2、蒸粮(蒸生沙)先在甑篦上撒上一层稻壳,上甑采用见汽撒料,出甑时粮食不应过熟。出甑后再泼上热水(称量水),保持适当的含水量

3、摊凉泼水后的生沙,经摊凉、散冷,并适量补充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

酒类的主要生产工艺有哪些

  1、发酵工艺:任何酒的生产都必须经过发酵,这是酿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简单地说,此工艺的关键就是将酿酒原料中的淀粉糖化,继而酒化的过程。   2、蒸馏工艺:蒸馏是酿酒的重要过程,蒸馏的原理很简单,即根据酒精的理化性质:酒精的汽化温度为78.3℃,只要将发酵过的原料加热到78.3℃以上,就能获得酒精气体,冷却之后即为液体酒精。据专家测验,采用蒸馏方法来提高酒度,酒精含量一次可提高3倍,即把酒精含量为15度的酒液进行一次蒸馏,可得到45充的酒液,但原则上,通过这种方法永远也得不到100%的纯酒精。   3、陈化工艺:陈化工艺对于最终酒品的形成非常关键。通常需要将酒液储存在木桶或窖池中放置一段时间以促进酒液的成熟,从而形成完美的香气和良好的品质。但有少数酒可以不需陈化,比如:金酒、伏特加等。   4、勾兑工艺:勾兑工艺,就是将不同酒龄、不同品质特点的酒在装瓶前进行勾兑以达到统一的良好出品品质。勾兑工艺是酒类生产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酒的最终风格形成有赖于勾兑工艺的好坏。   因此,根据酒类生产工艺的不同,我们把酒的种类分为酿造酒、蒸馏酒和混配酒。   酒的分类很多酒的分类很多,按照酒的制造方法分,有:酿造酒、蒸馏酒、配制酒。   1、酿造酒: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原汁酒,是利用酵母,把淀粉或糖质原料进行发酵,产生酒精从而形成酒。其生产过程包括糖化、发酵、过滤、杀菌等。   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啤酒。日本清酒,也属于酿造酒之一。   2、蒸馏酒:蒸馏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淀粉等物质,如蜂蜜、甘蔗、甜菜、水果、玉米、高粱、稻米、麦类、马铃薯等。糖和淀粉经酵母发酵后产生酒精,利用酒精的沸点(78.5℃)和水的沸点(100℃)不同,将原发酵液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就可从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质。   3、配制酒:又称调制酒,不能专属于某个酒的类别,是混合的酒品。配制酒主要有两种配制工艺,一种是在酒和酒之间进行勾兑配制,另一种是以酒与非酒精物质(包括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勾调配制。
2023-07-11 21:56:421

白酒酿造工艺流程

白酒酿造工艺流程有选料、制曲、发酵、蒸馏、陈酿、勾兑、灌装。1、粮为酒之肉,一般是将高梁、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大麦、荞麦、青稞等粮食和豆类等(不包括薯类与果蔬类)作为原料。2、曲为酒之骨,制曲是酿酒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3、从配料、蒸粮、糖化、发酵、蒸酒等生产过程中都采用固体状态流转而酿制的白酒,才能称为固态发酵白酒。发酵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上一个阶段生成的糖发酵转化成酒精的过程。4、靠发酵产生的酒精度数其实是很低的,为了提高酒精含量(度数),一般还要进行蒸馏提纯,主要采用甑桶作容器(半固态法出外)进行缓慢蒸馏,还可采取将黄水、酒尾倒入锅底进行蒸馏等措施。5、陈酿也叫老熟,我们说的“酒是陈的香”,就是指经过“陈酿”过程的酒。经过蒸馏的高度原酒只能算半成品,辛辣,不醇和,只有在特定环境中贮存一段时间使其自然老熟,才能使酒体绵软适口,醇厚香浓。6、勾兑,尽管行业内有人为了消费者误解将这一过程称为“勾调”,但小编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勾兑和通常意义上大家理解的“三精一水”的勾兑完全是两码事。7、经过勾兑后的成品酒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灌瓶贴标。然后就可以进入市场和消费者见面了。好了,讲到这里,众位酒友对酿酒的过程算是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在你已经知道什么是粮食酒了。
2023-07-11 21:56:511

白酒制作工艺流程是什么?

传统白酒酿造技术的工艺流程:粉碎、配料、润料和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加水堆积,入池发酵、出池蒸酒8个工序。一、粉碎:古用石磨或(驴拉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状,后用电磨磨成过标准筛的原料。二、配料:将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辅料(稻壳)按照100:25-30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匀。夏季一般为25%的辅料,冬季为30%的辅料。三、润料、拌料:将配好料的面楂,按原粮量的40—50%加水进行润料,水温为常温,翻拌均匀,堆积1小时左右,使粮充分吸收水分,有利于糊化,加水量视面湿而不粘,有经验的酿酒师傅凭手感一捏就能感觉出来。四、蒸煮糊化:将面楂上甑锅进行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将面楂再翻拌一次,然后用木锹和菠萁将面楂一层一层地装入甑锅,待汽圆后蒸煮糊化1小时左右,使面熟而不粘,内无生心,由有经验的酿酒师用手捻来感觉蒸煮程度。五、冷散:将蒸好的面楂用木锹铲出甑锅放到干净的地面上用木锹摊薄、匀,进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数次冷散,视温度达到夏季为20—22℃为宜,冬天为16—18℃为宜。六、加曲、加水堆积:将泠散好的面楂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加入50%左右的水,水为常温,用木锹进行翻拌,使之均匀,用手掌捏住面楂从手指缝挤出1—2滴水为宜,然后进行堆积,堆积时间不低于1—2小时。七、入缸发酵:将堆积好的酒醅用竹篓人工入到缸里,上边盖上石盖进行发酵,地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与地面平齐,缸的间距为10—20cm。入缸的酒醅的淀粉含量在9—12%之间,水分含量在55—57%之间,酸度在0.8—1.1mol/g之间,糖分在0.5—0.6。Be′之间,发酵周期一般为21天。八、出缸蒸酒:发酵到21天的酒醅用竹篓抬出至甑锅边进行蒸馏,装甑时应按照“稳、准、细、匀、薄、平”的原则进行操作,装甑蒸汽应按照“两小一大”的原则进行操作,流酒时蒸汽应按照“中酒流酒,大气追尾”的原则进行操作,接酒时应依照酒花大小程度来判别酒头、原酒和酒尾,看花接酒都是凭酿酒大师傅的经验来判别,接酒一般接到0°。酒头、原酒和酒尾都分级分缸储存,一般储存6个月以上酒体成熟。
2023-07-11 21:57:392

酿酒工艺流程

酿酒工艺流程包括粮食的预处理、下曲、发酵、蒸馏和装酒等等。1、粮食的预处理如果是粮食的话呢,首先就要把粮食浸泡24小时左右,让粮食吸收足够的水分,然后把粮食煮熟或者蒸熟。怎么把粮食熟化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煮还是蒸,都要把粮食彻底地熟化。2、下曲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粮食中加入酒曲搅拌均匀,市面上的酒曲比例通常为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十左右,我们操作的真全粮酒曲用量是千分之六。也就是100市斤蒸熟或者煮熟的粮食按照6市两的比例加酒曲。3、发酵加入酒曲搅拌均匀之后,将已经拌入酒曲的粮食或者水果浆液放入容器中,然后用塑料纸或者保鲜膜密封,加盖。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防止杂菌进入,操作的容器要用开水消毒。发酵的时间控制在粮食酒10天左右,水果酒5天左右。4、蒸馏蒸酒有些地方叫做烤酒或者烧酒,各地的称呼不同,在此不一一赘述。容器中的粮食或者水果,在经过一段时间发酵之后就会产生很浓的酒香味,这时就可以蒸馏酒了。5、装酒蒸馏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看到清纯的酒从冷却器的出酒口出来了,接酒的容器可以用桶或者酒罐等都可以,使用之前做好杀菌消毒处理。
2023-07-11 21:57:571

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

酒是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后经过发酵和经蒸馏而得。白酒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是世界上六大蒸馏酒之一。白酒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将曲类、酒母作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酿制而成。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兑而成的配制酒则不能算做是白酒。白酒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贵州仁怀、四川宜宾、四川泸州三角地带,有酱香型、浓香型等类型。酿酒的工艺:一、酒曲酒曲大体可以分为大曲、小曲、麦曲、麸曲、红曲。目前大曲酒主要有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等;小曲酒有桂林三花酒、广东长乐烧等;麸曲酒的典型代表就是二锅头;另外还有一些酒是大小曲混用的,比如董酒、酒鬼酒等。二、蒸馏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不过这里我们说蒸馏,主要讲摘酒,就是将通过蒸馏分离出来的酒分段摘取,比如头酒因为甲醇含量太高需要去掉,而尾酒已经没有度数了,而且混浊,所以也不取,酿酒需要的是摘取中段酒,而中段酒因为对不同酒精度数的需要,又会被分成多段,这个主要靠摘酒工通过酒花来判断,所以整个过程总结起来就是“掐头去尾,看花摘酒”。三、老熟一般来说,刚摘取的酒口感并不好,多呈燥辣味、辛辣味、不醇厚、不柔和,被称之为“新酒味”。而新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后,辣味会明显减少,酒味变得柔和,香味增加,酒体变得协调,这个过程称为“老熟”。四、勾兑纯粮食酒是用不同轮次和不同等级的酒及各种调味酒进行勾调,以协调香味,降低度数,便于消费者饮用,其实也正是勾兑才使得市面上的酒可以保持统一稳定的产品风味和酒体风格。
2023-07-11 22:00:451

酿酒的工艺流程

酿酒的工艺流程包括采摘葡萄或大米、压榨、发酵、熟化和装瓶等环节。对于葡萄酒,首先选择成熟度适宜的葡萄,进行脱粒和压榨,得到葡萄汁,然后进行初步的澄清、酵母接种和发酵。发酵过程中,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发酵完成后,进行熟化,使酒液更加稳定。最后,进行澄清、过滤、调味和装瓶。对于啤酒,首先研磨麦芽并与热水混合,提取麦芽中的酶和淀粉。然后进行糖化,将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的糖。接下来,麦汁经过煮沸和酒花添加,使其糖化并增添苦味。之后,麦汁冷却并与酵母接种,进行发酵。发酵完成后,进行熟化和澄清,最后进行过滤、装瓶。
2023-07-11 22:01:021

酿酒的步骤是什么?

选料、下曲、发酵、蒸馏、装酒。1、选料:首先就要把粮食浸泡24小时左右,让粮食吸收足够的水分,然后把粮食煮熟或者蒸熟2、下曲:下曲的意思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粮食中加入酒曲搅拌均匀,市面上的酒曲比列通常为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十左右,操作的酒源酒曲用量是千分之六。3、发酵:加入酒曲搅拌均匀之后,将已经拌入酒曲的粮食或者水果浆液放入容器中,然后用塑料纸或者保鲜膜密封,加盖。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防止杂菌进入,操作的容器要用开水消毒。发酵的时间控制在粮食酒1天左右,水果酒5天左右。4、蒸馏:蒸酒有些地方叫做烤酒或者烧酒。容器中的粮食或者水果,在经过一段时间发酵之后就会产生很浓的酒香味,这时就可以蒸馏酒了。使用柴、气、煤都可以作为加热的燃料,尽量选择安全、方便、环保的方式进行加热。蒸馏一锅大概需要2至3个小时。5、装酒:蒸馏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看到清纯的酒从冷却器的出酒口出来了,接酒的容器可以用桶或者酒罐等都可以,使用之前做好杀菌消毒处理。
2023-07-11 22:01:292

白酒制作工艺流程详解

白酒制作工艺流程详解如下:酿酒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包括:酒精发酵、淀粉糖化、制曲、原料处理、蒸馏取酒、老熟陈酿、勾兑调味等。(1)酒精发酵酒精发酵是酿酒的主要阶段,糖质原料如水果、糖蜜等,其本身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成分,经酵母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可直接转变为酒精。酒精发酵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过程,有一系列连续反应并随之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其中大约有30多种化学反应,需要一系列酶的参加。酒精是发酵过程的主要产物。除酒精之外,被酵母菌等微生物合成的其他物质及糖质原料中的固有成分如芳香化合物、有机酸、单宁、维生素、矿物质、盐、酯类等往往决定了酒的品质和风格。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发酵温度,因此必须合理控制发酵的温度,当发酵温度高于30~34℃,酵母菌就会被杀死而停止发酵。除糖质原料本身含有的酵母之外,还可以使用人工培养的酵母发酵,因此酒的品质因使用酵母等微生物的不同而各具风味和特色。(2)淀粉糖化糖质原料只需使用含酵母等微生物的发酵剂便可进行发酵;而含淀粉质的谷物原料等,由于酵母本身不含糖化酶,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所以采用含淀粉质的谷物酿酒时,还需将淀粉糊化,使之变为糊精、低聚糖和可发酵性糖的糖化剂。糖化剂中不仅含有能分解淀粉的酶类,而且含有一些能分解原料中脂肪、蛋白质、果胶等的其他酶类。曲和麦芽是酿酒常用的糖化剂,麦芽是大麦浸泡后发芽而成的制品,西方酿酒糖化剂惯用麦芽;曲是由谷类、麸皮等培养霉菌、乳酸菌等组成的制品。一些不是利用人工分离选育的微生物而自然培养的大曲和小曲等,往往具有糖化剂和发酵剂的双重功能。将糖化和酒化这两个步骤合并起来同时进行,称之为复式发酵法。(3)制曲酒曲亦称酒母,多以含淀粉的谷类(大麦、小麦、麸皮)、豆类、薯类和含葡萄糖的果类为原料和培养基,经粉碎加水成块或饼状,在一定温度下培育而成。酒曲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培养基成分,如霉菌、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霉菌中有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等有益的菌种,“曲为酒之母,曲为酒之骨,曲为酒之魂”。曲是提供酿酒用各种酶的载体。中国是曲蘖的故乡,远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不仅发明了曲蘖,而且运用曲蘖进行酿酒。酿酒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制曲的工艺水平,历史久远的中国制曲工艺给世界酿酒业带来了极其广阔和深远的影响。中国制曲的工艺各具传统和特色,即使在酿酒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作坊式的制曲工艺仍保持着原先的本色,尤其是对于名酒,传统的制曲工艺奠定了酒的卓越品质。(4)原料处理无论是酿造酒,还是蒸馏酒,以及两者的派生酒品,制酒用的主要原料均为糖质原料或淀粉质原料。为了充分利用原料,提高糖化能力和出酒率,并形成特有的酒品风格,酿酒的原料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定工艺的处理,主要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比及其状态的改变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也是关键的环节。糖质原料以水果为主,原料处理主要包括根据成酒的特点选择品种、采摘分类、除去腐烂果品和杂质、破碎果实、榨汁去梗、澄清抗氧、杀菌等。淀粉质原料以麦芽、米类、薯类、杂粮等为主,采用复式发酵法,先糖化、后发酵或糖化发酵同时进行。原料品种及发酵方式的不同,原料处理的过程和工艺也有差异性。、中国广泛使用酒曲酿酒,其原料处理的基本工艺和程序是精碾或粉碎,润料(浸米),蒸煮(蒸饭),摊凉(淋水冷却),翻料,入缸或入窖发酵等。(5)蒸馏取酒所谓蒸馏取酒就是通过加热,利用沸点的差异使酒精从原有的酒液中浓缩分离,冷却后获得高酒精含量酒品的工艺。在正常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3℃,将酒液加热至两种温度之间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含酒精的蒸汽,将这种蒸汽收人管道并进行冷凝,就会与原来的科液分开,从而形成高酒精含量的酒品。在蒸馏的过程中,原汁酒液中的酒精被蒸馏出来予以收集,并控制酒精的浓度。原汁酒中的味素也将一起被蒸馏,从而使蒸馏的酒品中带有独特的芳香和口味。(6)酒的老熟和陈酿酒是具有生命力的,糖化、发酵、蒸馏等一系列工艺的完成并不能说明酿酒全过程就已终结,新酿制成的酒品并没有完全完成体现酒品风格的物质转化,酒质粗劣淡寡,酒体欠缺丰满,固以新酒必须经过特定环境的窖藏。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后,醇香和美的酒质才最终形成并得以深化。通常将这一新酿制成的酒品窖香贮存的过程称为老熟和陈酿。(7)勾兑调味勾兑调味工艺,是将不同种类、陈年和产地的原酒液半成品(白兰地、威士忌等)或选取不同档次的原酒液半成品(中国白酒、黄酒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参照成品酒的酒质标准进行混合、调整和校对的工艺。勾兑调校能不断获得均衡协调、质量稳定、风格传统地道的酒品。酒品的勾兑调味被视为酿酒的最高工艺,创造出酿酒活动中的一种精神境界。从工艺的角度来看,酿酒原料的种类、质量和配比存在着差异性,酿酒过程中包含着诸多工序,中间发生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转化产生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有机成分。其中有些机理至今还未研究清楚,而勾兑师的工作便是富有技巧地将不同酒质的酒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调校,在确保酒品总体风格的前提下,以得到整体均匀一致的市场品种标准。
2023-07-11 22:01:511

酿酒工艺流程

酿酒工艺流程:1、首先需要做的是蒸料:我们先将自己挑选好的优质糯米淘干净,然后将其放在白开水中润湿五个小时左右。2、然后我们将糯米放入蒸锅中蒸熟,这里记住一定要多蒸一下。在蒸熟我们的糯米之后一定要记住在多蒸一会儿。3、然后我们将米饭拿出来平铺在桌面上等待其冷却,等到糯米冷却至40摄氏度时撒上白开水将米饭打散一些。4、这之后就可以加入酒曲,将米饭放在缸中,挖一个中空的小坑,想其内加入酒曲,然后再用米饭压实就可以。5、将酒缸密封之后用棉被再将其裹住,保持温度始终保持在三十摄氏度左右最好,然后等待三天之后差不多这时候酒缸中间的就被我们酿好成酒了。酒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它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
2023-07-11 22:02:231

白酒酿造工艺流程(详细一点,讲明各步骤)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过20孔筛者占60%以上。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要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一般以淀粉浓度14~16%、酸度0.6~0.8、润料水分48~50%为宜。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30分钟。蒸煮的要求为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将原料和发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时进行,称为"混蒸混烧",前期以蒸酒为主,甑内温度要求85~90℃,蒸酒后,应保持一段糊化时间。若蒸酒与蒸料分开进行,称之为"清蒸清烧"。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5、拌醅。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6、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7、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
2023-07-11 22:03:161

制作白酒的工艺流程?

每种白酒的工艺都不一样的 。 不知道你问的是什么香型的白酒。
2023-07-11 22:04:034

酿酒的详细工艺流程是什么

1制曲 1.1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 1.1.1概述 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种微生物的复合酶制剂。 我国至今保留的曲种有大曲、小曲、红曲三种与黑曲霉、酵母菌、乳酸菌混杂制成的曲,称为“乌衣红曲”。它们既是糖化剂,又是发酵剂。这种制曲方法,是一种利用固体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条件下,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活性容易保持不变,这是我过制曲和酿酒技术的独特的创造和发明。 大曲作为酿造大曲酒用的糖化发酵剂,在制造过程中依靠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淀粉质原料中进行富集、扩大培养,并保存了各种酿酒用的有益微生物。再1.2.2.5贮曲 成曲出房后,放在通风干燥出贮存3个月之后方可用于生产。 1.2.2.6成曲质量指标同上。2酿酒2.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 2.1.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原料2.1.1.1 概述 浓香型大曲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辅以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在白酒界有“高粱产酒香、玉米产酒甜、大麦产酒冲、大米产酒净、小麦产酒糙” 。现在白酒行业的浓香型酒大多都是采用这五种原料进行生产的,本设计的原料选择也是这五种谷物。2.1.1.2对原料的质量要求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大米、糯米:优质。玉米:优质,且为脱脂玉米。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2.1.1.3酿酒原料的配比(百分比) 参照“五粮液”的工艺,本设计确定的各种谷物在原料中的配比如下: 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2.1.1.4粮糠比 稻壳作为酿酒的辅料,其作用是调节酒醅的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浆水;使酒醅有一定的疏松度和含氧量,并增加界面,使蒸煮、糖化发酵和蒸馏能顺利进行;另外还有帮助酒醅在发酵过程中升温的作用。稻壳用量为粮粉用量的17~22%,具体用量视母糟的湿度而定。2.1.2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流程 2.1.2.1概述浓香型大曲酒生产采用“混蒸混渣、续糟发酵”的工艺,即取发酵好的酒醅与粮粉按比例混合,边蒸粮边出酒,出甑后经摊晾、撒曲后入窖,混渣发酵。因为酒醅是连续使用,故称“续糟发酵”。所使用的母糟称之为“万年糟”。2.1.2.2工艺的选择参考浓香型白酒各生产单位的经验,本设计对生产工艺确定如下:原料→粉碎→原料粉 母糟→拌合润料→上甑→蒸酒蒸粮→ 成品、酒头、酒尾 清蒸稻壳 粮糟→打量水→摊晾 大曲→打碎→碾细→过筛→大曲粉→撒曲母糟 →拌合→上甑→蒸馏→出甑→红糟→摊晾→撒曲→入窖发酵清蒸稻壳 面糟、黄水→蒸馏→丢糟黄水酒→稀释→分层回窖 饲料 ←丢糟←出甑 出窖堆放←滴窖←出窖2.2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说明 2.2.1原料及酿造用水的要求 2.2.1.1原料要求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大米、糯米:优质。玉米:优质。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 2.2.1.2酿造用水的要求酿造用水包括生产过程用水、加浆降度用水、包装洗涤用水等。水质的要求,起码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2.2.2酿酒原料的处理要求高粱每粒被碎成4~6瓣即可,所有粮食原料粉碎后一般能通过40目的筛孔,其中粗粉占50%左右。具体参数参照下表执行:表2-1 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和麦曲的粉碎度(%)为驱除稻壳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要求预先把稻壳清蒸30~40分钟,直到蒸汽中无怪味为止,然后出甑晾干,使含水量在13%以下。2.2.3母槽出窖2.2.3.1 起面糟 用行车的抱斗将面糟运至堆糟坝,拌入稻壳,底锅中倒上此轮舀来的黄水,之后即可上甑蒸酒,得丢糟黄水酒。2.2.3.2起母糟 起完面糟后,即起母糟。将窖冒中的母糟起到堆糟坝一角,此糟作为蒸红糟用。其余母糟同样起出到堆糟坝。当起到窖内出现黄水时即停止。2.2.3.3滴窖在停止起母糟时,即在窖内剩余的母糟中央或一侧挖一黄水坑滴窖。坑长70~100㎝,深至窖底,随即将坑内的黄水舀净,以后则滴多少舀多少,每窖最少舀4~6次,即要做到“滴窖勤舀”。在蒸完面糟和第一甑粮糟时,再继续起窖内母糟。起完后,都要将窖内母糟踩紧,拍光,铺盖上一层塑料薄膜。自开始滴窖到起完母糟止,必须达20小时以上。2.2.4配料、拌合2.2.4.1 配料各种粮粉原料配比: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粮粉与母糟比在1:4~6,冬季为1:4,夏季高温时粮糟比为1:6。其他季节视气温高低粮糟比控制在1:4~6。2.2.4.2拌和 在蒸酒蒸粮前50~60分钟,取一甑母糟约800㎏,倒入130~200㎏的粮粉,随即拌和两次(冬季要求加粮加糠,夏季则需减粮)。要求拌散,和匀,消灭疙瘩,灰包。和毕,撒上熟糠,将糟子盖好。此一堆积过程即称作“润料”。上甑前10~15分钟进行第二次拌和,把稻壳拌匀,收堆,准备上甑。配料时,切忌粮粉与稻壳同时倒入,以免粮粉装入稻壳内,拌和不均,不易糊化。拌和时要低翻快拌,次数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以减少酒精的挥发。 拌和红糟应在上甑前10~20分钟,根据母糟干湿程度,确定稻壳用量,一般为粮粉用量的17~22%,一不塌气、不夹花吊尾为适宜。2.2.5蒸酒蒸粮2.2.5.1蒸面糟先将底锅洗净,加够底锅水,并倒入黄水,在甑篾上撒上一层1~2㎝厚的稻壳,然后随即上甑装入面糟约2~3㎝,待将穿气时,再陆续装入,要注意控制火力大小,以避免底锅水冲上甑篾。要轻撒匀铺,切忌重倒多上,以免起堆塌气,一般上甑时间约40~50分钟,装满后用手或小扫帚将糟刮平,边高中低,等蒸汽离甑面1~2㎝时才盖上云盘,安好过气汽管接酒。蒸出的酒叫“丢糟黄水酒”。丢糟黄水酒经稀释后回窖发酵,或贮存之后作为专门酒类出售。丢糟经摊晾后,撒上曲药或根霉加酵母再入专门的窖池发酵。2.2.5.2蒸粮糟 蒸丢糟黄水后的底锅要彻底洗净,然后加水,甑篾也需要用水冲净,装甑要求同上。开始流酒时应截去酒头0.5㎏左右,然后量质接酒,分质贮存,严格把关。流酒温度,除最热天气外,一般要求在30℃以下。蒸酒是要求缓火蒸酒,火力均匀,断花摘酒,从流酒到摘酒约15~20分钟。酒尾用专用容器盛装,一般接50~70㎏。断尾后,加大火力蒸粮,以达到粮食糊化和降低酸度的目的,蒸粮时间从流酒到粮糟出甑约5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45分钟。对蒸粮的要求是达到“熟而不粘,内无生心”,也就是即要蒸熟透,又不起疙瘩。2.2.6打量水 粮糟出甑后,堆在堆糟坝,立即打入85℃以上的热水。出甑粮糟虽在蒸粮过程中吸收了一定的水分,但尚不能达到入窖最适宜的水分,因此必须要进行打量水操作,以增加其水分含量,有利于正常发酵。量水温度要求不得低于80℃,才能使水中杂菌钝化,同时促进淀粉细胞粒迅速吸收水分,使其进一来糊化,所以量水温度越高越好。 量水的用量视季节不同而定。一般出甑粮糟的含水量为50%左右,打量水后,入窖粮糟的含水量应在53~55%之间。夏季应多打量水,冬季则减。一般每100㎏粮粉打量水80~90㎏,便可达到粮糟入窖水分的要求。量水用量要根据温度、窖池、酒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若用量不足,粮糟发酵不良;用量过大,酒味变得淡薄。 打量水要撒开泼匀,不能冲在一处。泼入量水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堆积,以使粮完全糊化。 打量水时,如果水温度过低,泼入粮糟后将大部分浮于糟的表面,就是所谓“水古古的”、“不收汗”,入窖后很快沉于窖底致使上部糟子干燥,发酵受阻。2.2.7蒸红糟 由于每次到要加入粮粉、曲药和稻壳等新料,所以每窖都要增长25~30%的甑口,增长的甑口,全作红糟处理。红糟不加粮,蒸馏后也不打量水,作封窖的面糟。2.2.8摊晾 摊晾,也称扬冷。是使出甑的粮糟迅速均匀地冷至入窖温度,并尽可能地促使糟子的挥发酸和表面的水分大量挥发,但不可摊晾太久,以免感染更多的杂菌。摊晾在晾糟机上进行。 晾糟机的操作,要求撒铺均匀,甩散无疙瘩,厚薄均匀,一般在1~3㎝之间。一人负责翻撒粮糟,铲散拉薄,并负责调节下去一致和均匀。另一人负责接糟下窖,掌握粮糟温度,每甑粮糟至少要检查温度三次以上,根据糟温情况指挥上糟。糟子传送到曲斗处时,开动下曲齿轮,每甑下曲速度,以刚好下完为准。下曲的速度要根据糟的厚度严格掌握,经常调节,不能前多后少,更不能剩曲和不够。糟子过完后,及时把晾糟机和周围打扫干净。 晾糟机长期与酒醅接触,具有酵母生长繁殖的适宜条件,如适当的水分温度营养等,因而晾载机上的微生物以酵母为主,还有念珠霉和黄曲霉等。夏季气温高,细菌感染的机会较多,因而要求摊晾时间尽可能缩短,要特别注意搞好清洁卫生。2.2.9撒曲 用曲药量为每甑用粮的20~24%,随气温冷热有所增减(冬增夏减)。为了提香,每窖入池的前三甑粮糟中应另加一部分高温曲,用量为每甑粮粉重量的5~10%。另视粮糟湿度情况,当粮糟所含水分不足时,应用35~38℃的温水拌和曲粉,用水温度最高不应超过40℃,然后再将其均匀地泼洒到粮糟上。曲子用量调节应视前排出酒率而定,出酒率低时(正常上甑)应适当增加曲药用量。曲子用量过少,则发酵不完全;用曲过多则糖化发酵快,升温高而猛,给杂菌生长繁殖造成有利条件,对质量和产量都有影响。下曲温度根据入窖温度,气温变化等灵活掌握,一般在冬季比地温高3~6℃,夏季与地温相同或高1.2.2.10入窖(窖池的地下部分容积为10m3,则窖池每窖可容纳糟子约在12~14m3) 摊晾撒曲完毕即可入窖。先地面温度,从而决定入窖温度。(地温系指靠近窖池阴凉干燥的地面的温度。)入窖温度具体情况参照下表执行: 表2-2 地温和入窖温度的配伍(℃)地温 4~10 11~15 16~20 21~25 26~30入窖温度 16~17 18~19 18~22 22~25 26~30在酒醅达到入窖温度时,将其运入窖内。入窖时,先在窖底均匀地撒上曲粉1~1.5㎏.进窖的第一甑粮糟比一般入窖品温可提高3~4℃.每入一甑即扒平踩紧。全窖粮糟装完后,再扒平,踩窖。要求粮糟平地面(跌窖后),不铺出坎外,踩好。面糟入窖温度要比粮糟略高2~3℃.根据不同季节,决定入窖条件,是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严格掌握,才能使发酵正常进行。温度,水分,酸度,淀粉含量是入窖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参数按下表执行:表2-3不同季节的原料配比和入窖条件:2.2.11封窖 封窖材料为封窖泥,封窖泥是优质黄泥和老窖皮泥踩揉和熟而成的。粮糟`面糟入窖踩紧后,在其上先铺上一层编织袋或麻袋片,然后再在上面覆盖10㎝以上厚度的封窖泥。将泥抹平、抹光,以后每天清窖一次,并在窖皮上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以防止窖皮干裂。 2.2.12发酵管理发酵期间,首先要做好清窖,其次要注意发酵酒醅的温度变化情况。 2.2.12.1清窖渣子入窖后半个月之内,应注意清窖,不让窖皮裂缝。如有裂缝应及时抹严,并检查二氧化碳吹气口是否畅通。 2.2.12.2温度测定在渣子入窖到20天左右,每天两次测定窖内温度,并记录备分析之用。大曲酒发酵要求其温度变化呈有规律性进行,即前缓`中挺`后缓落。在整个发酵期间,温度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发酵期:封窖后3~4天,由于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糖化发酵作用逐步加强,呼吸代谢所放出的热量,促使酒醅品温逐渐升高,并达到最高值,升温时间的长短和粮糟入窖温度的高低,加曲量多少等因素有关。入窖温度高,到达最高发酵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夏季入窖后一天就能达到最高发酵温度。冬季由于入窖温度低,一般封窖后8~12天才升至最高温度。由于入窖温度低,糖化较慢,要三天后糖分才达到最高,相应地酵母发酵也慢,母糟升温缓。最高发酵品温和入窖温度一般相差14~18℃.发酵稳定期:发酵温度达到最高峰,说明酒醅已进入旺盛的酒精发酵,一般能维持5~8天,要求发酵最高温度在30~33℃左右的停留时间长些,所谓中挺要挺足,使发酵进行的彻底,酒的产量和质量也高。高温持续一周左右后,会稍微下降,但降幅不大,约在27~28℃左右。封窖后20天之内,旺盛的酒精发酵阶段基本结束,酵母逐渐趋向衰老死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数量增加,酒度`酸度和淀粉浓度将逐步趋于平稳。缓落阶段:入窖20天后,直至出窖为止,品温缓慢下降,这称为后缓落。最后品温降至25~26℃或更低。此阶段内酵母已逐渐失去活力,细菌的作用有所加强。酒精等醇类各种酸类在进行缓慢而复杂的酯化作用,酒精含量会稍有下降,酸度会逐渐升高。这是发酵过程的后熟阶段,能生成成品酒较多的芳香成分。从粮糟入窖到酒醅出窖总时间在60天左右,夏天由于八九月需停车避夏,故七月入窖的粮糟其发酵总时间可达100天。如果入窖酒醅的糖分高或水分大,但酸度一般,会出现中挺时间缩短,后酵过早结束,出窖酒醅糖分`酸度都高的情况。如果入窖温度偏高,升温也快,顶温也高,升温时间和中挺时间都比低温入窖短,蒸出的成品酒香较好,但不协调,苦味重且欠纯甜感。入窖温度低(低于13℃),发酵顶温不超过25℃,只要中挺时间较长,则出酒率不会因此而降低,产的酒甜味突出,绵软,而香气不足。如曲子质量差,清洁卫生条件不好,造成杂菌大量侵入,将发酵的糖分或酒精转化为酸,会在发酵过程中出现倒热现象,严重影响酒质。2.2.12.3 在四川地区,一般情况下酒醅中主要成分的变化情况如下:在发酵期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水分`酸度等都有所增高,水分增幅在5~10%,酸度升高在0.7~1.6之间。淀粉在入窖初期,由于糖化发酵作用的强烈进行,下降较快,直至发酵15天以后,淀粉含量下降的速度才趋于缓慢。以后的变化显得较小。酒醅还原糖的变化与淀粉的变化相对应,一般在发酵的前三天达最高,以后随发酵的时间的推移,酵母数目增加,还原糖含量很快地下降,并保持一定的数量,直至出窖为止。这是边糖化边发酵造成的,糖分积累不多,极有利于酵母的酒精发酵。酒度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升高,一般在15~20天左右达到最高值,以后由于酯化和成酸而有所降低,尽管发酵后期糖化发酵作用任在进行,但由于作用微弱,酒精含量增加甚微。曲酒的酒醅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因而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不大,这对酿酒微生物和大部分酶的生化活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有害细菌的侵袭起到抑制作用。pH过低也会使液化酶加快钝化。酵母数量在发酵初期,随着酒醅品温的升高和还原糖的增多而增加,一般在入窖后8天左右,酵母细胞密度达到最高,以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 。酒醅发酵其间温度`酒度`糖度`酵母数的变化如下:表2-4 发酵糟主要成分的变化参照表3 浓香型白酒的贮存3.1的存在。如果贮存温度升高,挥发性物质将迅速降低。
2023-07-11 22:04:191

白酒酿造工艺流程(详细一点,讲明各步骤)

一、选料。粮为酒之肉,一般是将高梁、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大麦、荞麦、青稞等粮食和豆类等(不包括薯类与果蔬类)作为原料,要求作物的颗粒均匀饱满、新鲜、无虫蛀、无霉变、干燥适宜、无泥沙、无异杂味、无其它杂物。当然,原料中还包括一些辅料,除此之外水也是重要的原料之一,所谓“水为酒之血”“好水酿好酒”,说的就是水源对酿酒的重要意义。二、制曲。曲为酒之骨,制曲是酿酒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比如啤酒);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白酒酿造采用的就是第二种方式,这个过程主要是将淀粉糖化(转化成葡萄糖)。三、发酵。从配料、蒸粮、糖化、发酵、蒸酒等生产过程中都采用固体状态流转而酿制的白酒,才能称为固态发酵白酒。发酵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上一个阶段生成的糖发酵转化成酒精的过程。四、蒸馏。靠发酵产生的酒精度数其实是很低的,为了提高酒精含量(度数),一般还要进行蒸馏提纯,主要采用甑桶作容器(半固态法出外)进行缓慢蒸馏,还可采取将黄水、酒尾倒入锅底进行蒸馏等措施。经过蒸馏操作后,得到的原酒度数一般比较高,不同批次的原酒其质量、风格都不相同,需要分批存放。五、陈酿。陈酿也叫老熟,我们说的“酒是陈的香”,就是指经过“陈酿”过程的酒。经过蒸馏的高度原酒只能算半成品,辛辣,不醇和,只有在特定环境中贮存一段时间使其自然老熟,才能使酒体绵软适口,醇厚香浓。贮酒容器最好是在放在陶坛中,更大的贮存容器可用不锈钢等作材质,尽量不采用金属铝质容器。贮酒应采用自然老熟,禁止用催化剂等化学方法催陈。六、勾兑。对,酒评君说的就是勾兑,尽管行业内有人为了消费者误解将这一过程称为“勾调”,但酒评君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勾兑和通常意义上大家理解的“三精一水”的勾兑完全是两码事。这里的勾兑是指,允许用不同轮次和不同等级的酒及各种调味酒进行勾调,绝不允许配加混合香酯和非白酒发酵的香味物质。前面酒评君已经解释了,从酒甑(俗称蒸锅)中蒸馏出的是原酒(也叫基酒),酒精含量一般在70度至85度之间。这种原酒或基酒,由于生产批次和蒸馏批次不同,酒的味道、风格并不统一,是无法直接饮用的,为了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降低度数,便于消费者饮用,唯一的做法就是“勾兑”,白酒厂家也叫勾调。七、灌装。经过勾兑后的成品酒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灌瓶贴标。然后就可以进入市场和消费者见面了。现代酿酒的基础之一是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从民国开始,对酿酒微生物进行研究,从大曲和小曲中筛选微生物,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目的是研究酒曲微生物的淀粉分解能力,以期提高出酒率,如五六十年代对大曲生产工艺技术的总结提高所做的工作;从八十年代开始,注重酒曲及酒窖泥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酒的风味的影响,以期提高酒的质量。如利用优良酒曲和酵母菌,在酒醅中泼洒己酸菌培养液等。
2023-07-11 22:04:281

最古老的酿酒工艺

  商代的甲骨文中关于酒的字虽然有很多,但从中很难找到完整的酿酒过程的记载。对于周朝的酿酒技术,也仅能根据只言片语加以推测。   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   其中有一例"醪利中"的制法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由于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酿酒工艺技术文字记载,而且书中反映的事都是先秦时期的情况,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大致过程如下:   药材→切碎→浸泡(煮)取汁→浸曲←(水)   │↓   │混合←米饭←蒸煮←米   └─→↓   发酵   ↓   酒醪←药材   ↓   好酒→继续发酵   ↓   药酒   从上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酿酒有如下特点:采用了两种酒曲,酒曲先浸泡,取曲汁用于酿酒。发酵后期,在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这就是古代所说的"三重醇酒",即"酎酒"的特有工艺技术。
2023-07-11 22:04:371

白酒的酿造工艺有哪些流程。。

  白酒的制作方法:  所用设备:  1.原料处理及运送设备。有粉碎机、皮带输送机、斗式提升机、螺旋式输送机、送风设备等。  2.拌料、蒸煮及冷却设备。有润料槽、拌料槽、绞龙、连续蒸煮机(大厂使用)、甑桶(小厂使用)、晾渣机、通风晾渣设备。  3.发酵设备。水泥发酵池(大厂用)、陶缸(小厂用)等。  4.蒸酒设备。蒸酒机(大厂用)、甑桶(小厂用)等。  我国的白酒生产有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固态发酵的大曲、小曲、麸曲等工艺中,麸曲白酒在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故此处仅简述麸曲白酒的工艺。  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过20孔筛者占60%以上。  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要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一般以淀粉浓度14~16%、酸度0.6~0.8、润料水分48~50%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30分钟。蒸煮的要求为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将原料和发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时进行,称为“混蒸混烧”,前期以蒸酒为主,甑内温度要求85~90℃,蒸酒后,应保持一段糊化时间。若蒸酒与蒸料分开进行,称之为“清蒸清烧”。  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  5.拌醅。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  6.入窖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  7.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  8、原酒储存一段时间,勾兑成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就可以出售了。
2023-07-11 22:04:472

酿酒工艺有哪些??

传统熟料工艺粮食侵泡,煮熟,复蒸,摊凉,撒曲,装槽,发酵,蒸馏,成品酒,新工艺酿酒技术粮食+酒曲+水。发酵,蒸馏,成品酒。
2023-07-11 22:05:093

酒是怎么酿造出来流程

酿酒的流程非常复杂,以酱香型白酒为例,春,夏,秋,冬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三高工艺,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蒸馏接酒,三种主体香,醇甜,窖底,酱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然后储存。 宗酱香酒的神秘在于其多菌系固态制曲、固态开放式堆积发酵、固态蒸馏等传统而科学的酿造体系、复杂的微生物发酵过程产生的丰富风味成分。每一款酒的口味不同的酿造方法那肯定也就不同了,但是不同的香型的酒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不论是什么酒都离不开原材料,或是高粱或是小麦又或是水果花朵,最终都会被酿造成不同的酒。
2023-07-11 22:06:131

怎样用古法酿造酒?

中国古代酒的酿造!!  我国的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阶段,经历数千年,传统发酵技术由孕育,发展乃至成熟。即使在当代天然发酵技术并未完全消失。其中的一些奥秘仍有待于人们去解开。人们主要是凭经验酿酒,生产规模一般不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酒的质量没有一套可信的检测指标作保证。   第二阶段是从民国开始的,由于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知识后,传统酿酒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懂得了酿酒微观世界的奥秘,生产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中国的黄酒,也称为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一、黄酒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学名:Setaria italica,在古代,是秫、梁、稷、黍的总称,有时也称为梁,现在也称为谷子,去除壳后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目前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二、黄酒的名称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将黄酒这一名称翻译成“Yellow Wine".其实这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在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黄酒的实质应是谷物酿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粮食,故称为“米酒”也是较为恰当的。现在通行用“Rice Wine"表示黄酒。  在当代黄酒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不包括蒸馏的烧酒),都可归于黄酒类。黄酒虽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但民间有些地区对本地酿造、且局限于本地销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称谓,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说它们是黄酒,当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lt;<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的“酒”这一节,都是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此,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黄酒",在明代可能是专门指酿造时间较长、颜色较深的米酒,与“白酒”相区别,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现在的蒸馏烧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酿造而成的、酿造时间较短的酒,酒色混浊,呈白色。酒的黄色(或棕黄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份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产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称“糖色)加深其颜色。在明代戴羲所编辑的<<养余月令>>卷十一中则有:“凡黄酒白酒,少入烧酒,则经宿不酸”。从这一提法可明显看出黄酒、白酒和烧酒之间的区别,黄酒是指酿造时间较长的老酒,白酒则是指酿造时间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发酵剂)。在明代,黄酒这一名称的专一性还不是很严格,虽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酿造酒,但起码南方各地酿酒规模较大的,在酿造过程中经过加色处理的酒都可以包括进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酿造酒的生产虽然保存,但绍兴的老酒、加饭酒风糜全国,这种行销全国的酒,质量高,颜色一般是较深的,可能与“黄酒”这一名称的最终确立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清朝皇帝对绍兴酒有特殊的爱好。清代时已有所?quot;禁烧酒而不禁黄酒"的说法。到了民国时期,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已基本确定下来。黄酒归属于土酒类(国产酒称为土酒,以示与泊来品的洋酒相对应)。  我国的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阶段,经历数千年,传统发酵技术由孕育,发展乃至成熟。即使在当代天然发酵技术并未完全消失。其中的一些奥秘仍有待于人们去解开。人们主要是凭经验酿酒,生产规模一般不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酒的质量没有一套可信的检测指标作保证。   第二阶段是从民国开始的,由于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知识后,传统酿酒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懂得了酿酒微观世界的奥秘,生产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  汉代以前的酿酒技术   由于年代遥远,汉代以前的酿酒技术状况究竟是如何发展的,恐怕很难还其真实面貌,只能从零星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加以推测。  一、从远古时期酿酒器具看酿酒:  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酿造技术,只能从其酿造器具加以分析。有幸的是,197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了距今五千年的成套酿酒器具,为揭开当时的酿酒技术之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这套酿酒器具包括煮料用的陶鼎,发酵用的大口尊,滤酒用的漏缸,贮酒用的陶瓮,同处还发现了饮酒器具,如单耳杯,觯形杯,高柄杯等,共计100余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王树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酿酒",<<中国烹饪>>,1987年第9期)。  1974年和1985年,考古人员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处完整的商代中期的酿酒作坊。其中的设施情况也类似于大汶口文化时期。   从酿酒具器的配置情况看,远古时期,酿酒的基本过程有谷物的蒸煮,发酵,过滤,贮酒。经过蒸熟的原料,便于微生物的作用,制成酒曲,也便于被酶所分解,发酵成酒,再经过滤,滤去酒糟,得到酒液(也不排除制成的酒醪直接食用)。这些过程及这些简陋的器具是酿酒最基本的要素。与古埃及第五王朝国王墓中壁画上所描绘的器具类型基本相同。由于酿酒器具的组合中,都有供煮料用的用具(陶鼎或将军盔),说明酿酒原料是煮熟后才酿造的,进一步可推测在五千年前,用酒曲酿酒可能是酿酒的方式之一。因为煮过的原料基本上不再发芽,使其培养成酒曲则是完全可能的。根据酿酒器具的组合,当然也不能排除用蘖法酿醴这种方式。   <<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一段话,也说明远古时代酿酒,煮熟原料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其文是:"酒者,……,熟谷之液也。"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汤液醪醴论"中,"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则完,稻薪则坚""。这也说明酿造醪醴,要用稻薪去蒸煮稻米。总之,用煮熟的原料酿酒,说明用曲是很普遍的。曲法酿酒后来是我国酿酒的主要方式之一。当然<<黄帝内经>>是后人所作,其中一些说法是否真的能反映远古时期的情况,还很难确认。  二、商周的酿酒:  1、商代   商代贵族饮酒极为盛行,从已发掘出来的大量青铜酒器可以证实。当时的酒精饮料有酒、醴和鬯。   用蘖法酿醴(啤酒)在远古时期也可能是我国的酿造技术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对醴和蘖都有记载。这方面的内容可参考第一章酒的起源部分。  2、<<周礼>>中的"五齐"、"三酒"   西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机构对酿酒,用酒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是这套机构中,有专门的技术人材,有固定的酿酒式法,有酒的质量标准。正如<<周礼·天官> >中记载:"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五齐”可理解为酿酒过程的五个阶段,在有些场合下,又可理解为五种不同规格的酒。  "三酒",即事酒,昔酒,清酒。大概是西周时期王宫内酒的分类。事酒是专门为祭祀而准备的酒,有事时临时酿造,故酿造期较短,酒酿成后,立即就使用,无需经过贮藏。昔酒则是经过贮藏的酒。清酒大概是最高档的酒,大概经过过滤,澄清等步骤。这说明酿酒技术较为完善。因为在远古很长一段时间,酒和酒糟是不经过分离就直接食用的。  3、<<礼记>>中的"六必"   反映秦汉以前各种礼仪制度的<<礼记>>作于西汉,现有东汉郑玄注本。其中记载了至今仍被认为是酿酒技术精华的一段话:"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忒(<<礼记·月令>>)。"六必"字数虽少,但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全面,缺一不可,是酿酒时要掌握的六大原则问题。从现在来看,这六条原则仍具有指导意义。  4、远古时期的酎酒   "酎"是远古时代的一种高级酒。<<礼记·月令>>中有:"孟秋之月,天子饮酎"。按<<说文解字>>的解释,酎是三重酒。三重酒是指在酒醪中再加二次米曲呢,还是再加二次已酿好的酒呢?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酎酒的特点之一是比一般的酒更为醇厚,故二种可能性都有。但从先秦时代<<养生方>>中的酿酒方法来看,在酿成的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这很可能就是酎的酿法。  三、最古老的酿酒工艺记载   商代的甲骨文中关于酒的字虽然有很多,但从中很难找到完整的酿酒过程的记载。对于周朝的酿酒技术,也仅能根据只言片语加以推测。  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  其中有一例"醪利中"的制法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由于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酿酒工艺技术文字记载,而且书中反映的事都是先秦时期的情况,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大致过程如下:药材→切碎→浸泡(煮)取汁→浸曲←(水)                │  ↓                │  混合←米饭←蒸煮←米                └─→↓                   发酵                   ↓                   酒醪←药材                   ↓               好酒→继续发酵                   ↓                   药酒  从上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酿酒有如下特点:采用了两种酒曲,酒曲先浸泡,取曲汁用于酿酒。发酵后期,在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这就是古代所说?quot;三重醇酒",即"酎酒"的特有工艺技术。 汉朝至隋朝的酿酒技术    一、汉代酿酒技术  秦汉以来,由于政治上的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的画像石有一幅庖厨图,图中的一部分为酿酒情形的描绘,把当时酿酒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来了。一人跪着正在捣碎曲块,旁边有一口陶缸应为曲末的浸泡,一人正在加柴烧饭,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拨弄着米饭,一人负责曲汁过滤到米饭中去,并把发酵醪拌匀的操作。有两人负责酒的过滤,还有一人拿着勺子,大概是要把酒液装入酒瓶。下面是发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垆之中。大概有一人偷喝了酒,被人发现后,正在挨揍。酒的过滤大概是用绢袋,并用手挤干。过滤后的酒放入小口瓶,进一步陈酿。  根据此图可以整理出东汉时期酿酒工艺路线是:  酒曲块       酿酒原料   ↓         ↓  捣碎        蒸熟   ↓         ↓  浸曲        冷却   ↓         ↓  过滤曲汁───→入大口缸发酵(酒垆)                         ↓                         过滤                         ↓                         入小口酒瓶  这一酿酒工艺路线,可以说是汉代及其以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酿酒的主要操作法。  新汉王莽当权,恢复西汉时期酒的专卖,为此,制定了详细的酿酒原料的配比,即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出酒率220%,这个比例与现在的也很接近。从中也可看出,酒曲的用量很大(占酿酒用米的50%),这说明酒曲的糖化发酵力不高。  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已故县令的家酿法(九酝春酒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将此方献给汉献帝。这个方法是酿酒史上,甚至可以说是发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这种方法,现代称?quot;喂饭法"。在发酵工程上归为"补料发酵法"(Feed-batch fermentation )。补料发酵法后来成为我国黄酒酿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法就普遍采用了这种方法。  "九酝春酒法"就是在一个发酵周期中,原料不是一次性都加入进去,而是分为九次投入。《齐民要术》收录了此法,该法先浸曲,第一次加一石米,以后每隔三天加入一石米,其加九次。曹操自称用此法酿成的酒质量很好。故向当时的皇帝推荐此法。  《齐民要术》中的补料法除了上述?quot;递减补料法"外,还有"递增补料法"。如"法酒第六十七"国的"__米酒法",第一次加料3斗三升,第二次加六斗六升,第三次加一石三斗二升,第四投加料二石六斗四升。最重要者应是根据曲热强盛决定加料量。  汉代开始采用喂饭法,从酒曲的功能来看,说明酒曲的质量提高了。这可能与当时普遍使用块曲有关。块曲中根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比散曲中的相对要多。由于这两类微生物可在发酵液中繁殖,因此,曲的用量没有必要太多,只需逐级扩大培养就行了。喂饭法的方法故在本质上来说也具有逐级扩大培养的功能。《齐民要术》中神曲的用量很少,正说明了这点。  据《西京杂记》: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做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九酝,一名醇酎"。  二、《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技术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写下了不朽名著《齐民要术》,这是一部农业技术专著,作为农副业产品之一的酒的生产技术占有一定的篇幅。其中有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各地区(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酿酒技术总结。酿酒技术路线与前面所总结的汉代酿酒路线大致相同。但是更为可贵的是《齐民要术》中总结了许多酿酒技术的原理,这些原理在现代仍然起着指导意义。   1、用曲的方法  用酒曲酿酒是我国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在古时,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成这种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当往往决定酿酒的成败。因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极易污染杂菌。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待酒曲发动后(即待曲中的酶制剂都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曲汁,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称之为浸曲法;另一种是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这不妨称之为“曲末拌饭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饭法更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从蘖(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变而来的。浸曲法在汉代甚至在北魏时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这可从《齐民要术》中广泛使用浸曲法得出这一结论。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应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来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后,气温较高,水不干净,需将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却后才能浸曲(沸水会将曲中的微生物烫死,酶也会失活)。  浸曲,也有讲究,应根据季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的效果。  2、酸浆的使用   酿酒酵母菌喜欢在较酸的环境中生长,其生长最适pH值最好在4.2-5.0之间。有些微生物如细菌则在中性的pH环境下较易生长。在较低的pH环境下会受到抑制。米饭加水后,其pH往往不在4.2-5.0的范围内。为克服这一矛盾,古人除了选择酿酒时间多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进行之外,还采用了即大胆,又明智的“以酸治酸”的策略:酸浆法。本来酿酒所忌讳的就是酒变酸了。但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先酸化后酿酒的策略,使酒醪中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的益的酵母菌生长,不利于腐败菌(细菌)的生长,反而可以抑制酒的酸败。最早记载此法的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有三例酿酒法采用了酸浆法。  3、固态及半固态发酵法   我国黄酒酿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发酵醪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较高。与国外的葡萄酒发酵,啤酒发酵相比,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啤酒也是采用谷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麦芽与水之比为1:4.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则为1:5左右。  《汉书·平当传》如淳注:"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一斗米出酒一斗,可见酿酒时原料米在发酵醪液中的浓度肯定是很高的。  新汉王莽时期规定的酿酒米曲酒之间的比例为2:1:6.6。这一比例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发酵醪中的固体物质浓度也大大高于啤酒的发酵醪。  《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法的发酵醪液的固体物浓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浓度极高的如:__米酎酒和__米酒。固体物质与水之比为1:0.7-0.8,居中的是1 :1左右的。最稀的则是夏鸡鸣酒,约为1:3。这种酒发酵时间不到24小时,晚间下酿,次日早晨出售,是比较淡泊的。但不管如何,绝大多数酒比啤酒要浓。  从<<齐民要术>>的记载来看,用水量最少的酒是“____米酒”(一种法酒),但实际上加水量最少,浓度最高的应是几种酎酒。酎酒酿造的特点是,不是采用常见的浸曲法,原料也不是采用常见的蒸煮方式,而是先磨成粉末,再蒸熟。曲末与蒸米粉拌匀,入缸发酵,几乎近于固态发酵。酎酒酿法的又一特点是酿造时间长达七八个月,而且基本上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发酵的,即当米粉加曲末用少量的水调匀后,即装入瓮中,更加以密封,不使漏气。由于基本上隔绝了外来氧气的界入,发酵始终处于厌氧状态。有利于酒精发酵。这种方法酿造的酒,酒的颜色如麻油一样浓厚,先能饮好酒一斗者,唯禁得升半,饮三升大醉,不浇,必死,凡人大醉酩酊无知,……,一斗酒,醉二十人。得者无不传饷。”  5、温度的控制   古人与现代人在温度这个物理量上无非是表达方式的不同,确切地说古人不是用数值表示,而是用人的体温或沸水的温度做为参照,来大致确定酿造时应控制在什么温度的范围内。我国人民在酿酒过程中已掌握了各关键环节的温度控制要点,这在《齐民要术》中得到了较完整的体现。这就是浸曲时温度的控制;摊饭时温度的控制;维持适当的发酵温度。   6、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  到北魏时期,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仍然是比较简单的。从东汉的画像石上的"庖厨图上可看出,酒的过滤是采用绢袋自然过滤后再加上用手挤压。  《齐民要术》中提到了"押酒"法。但如何"押"则不甚清楚。如在"粳米法酒"中是这样做的:"令清者,以盆盖,密泥封之,经七日,便极清澄,接取清者,然后押?quot;。首先是任酒液自然澄清,取上清酒液后,下面的酒糟则用押的方法进一步取其酒液。在古汉字中,"押"通"压",应是用重物从上往下压。才能把酒糟压干。可能会使用压板和某种过滤介质作为配合,把酒糟压下去,稍清的酒液又显示出来。不知当时是否有专用的木质压榨工具。 唐宋期间的酿酒技术   一、文献资料简述  唐代和宋代是我国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发展时期。酿酒行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传统的酿造理论,传统的黄酒酿酒工艺流程,技术措施及主要的工艺设备至迟在宋代基本定型,唐代留传下来完整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较少,但散见于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资料则极为丰富。宋代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在我国古代酿酒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最能完整体现我国黄酒酿造科技精华,在酿酒实践中最有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是北宋末期成书的《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共分为三卷,上卷为"经",其中总结了历代酿酒的重要理论,并且对全书的酿酒,制曲作了提纲契领的阐述。中卷论述制曲技术,并收录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论述酿酒技术。《北山酒经》与《齐民要术》中关于制曲酿酒部分的内容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不仅罗列制曲酿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其中的道理进行了分析。因而更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如果说《北山酒经》是阐述较大规模酿酒作坊的酿酒技术的典范,那么与朱肱同一时期的苏轼的《酒经》则是描述家庭酿酒的佳作。苏轼的《酒经》言简意骇,把他所学到的酿酒方法在数百字的《酒经》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苏轼还有许多关于酿酒的诗词,如"蜜酒歌","真一酒","桂酒"。  北宋田锡所作的《麴本草》中,载有有大量的酒曲和药酒方面的资料,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记载了当时暹罗(今泰国所在)的烧酒,为研究蒸馏烧酒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大概由于酒在宋代的特殊地位,社会上迫切需要一本关于酒的百科全书方面的书,北宋时期的窦苹写了一本《酒谱》,该书引用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历史资料,从酒的起源,酒之名,酒之事,酒之功,温克(指饮酒有节),乱德(指酗酒无度),诫失(诫酒),神异(有酒有关的一些奇异古怪之事),异域(外国的酒),性味,饮器和酒令这十几个方面对酒及与酒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  大概成书于南宋的《酒名记》则全面记载了北宋时期全国各地一百多种较有名气的酒名,这些酒有的酿自皇亲国戚,有的酿自名臣,有的出自著名的酒店,酒库,也有的出自民间,尤为有趣的是这些酒名大多极为雅致。  二、《北山酒经》中的酿酒理论  《北山酒经》借用"五行"学说解释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北山酒经》中,朱肱则用"五行"学说阐述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朱肱认为:"酒之名以甘辛为义,金木间隔,以土为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酴米所以要酸也,投___所以要甜也)。所谓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水之酸,合土作辛,然后知投者,所以作辛也。"  "土"是谷物生长的所在地,"以土为媒",可理解为以土为介质生产谷物,在此"土"又可代指谷物。"甘"代表有甜味的物质,以土之甘,即表示从谷物转变成糖。"辛"代表有酒味的物质,"酸"表示酸浆,是酿酒过程中必加的物质之一。整理朱肱的观点,可发现当时人们关于酿酒的过程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之:      土→谷物→甘→辛        ↓  ↑ ↑      水———→酸—  在这一过程中可明显地看到酿酒可以分成二个阶段,即先是谷物变成糖(甘),然后由糖转变成酒。(甘变成辛)。  现代酿酒理论阐明了谷物酿酒过程的机理和详细步骤。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是分为二个阶段,其一是由淀粉转变成糖的阶段,由淀粉酶,糖化酶等完成;其二是由糖发酵成酒精(乙醇)的阶段,由一系列的酶(也称为酒化酶)完成。  现代理论和古代理论二者是相通的,只不过前者是从分子水平和酶作用机理来阐述的,后者是从酒的口感推论出来的。
2023-07-11 22:06:234

酿酒发酵的原理

白酒酿造的基本原理权说酿酒白酒酿造是以生态为基础,通过人的技艺实现粮谷原料到酒的转变。不过直接发生作用的,在酿酒最前线的是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大军。环境条件和人对酿酒工艺参数的控制,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淀粉含量、酸度、水分、温度等关键因素的调节,营造最佳的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的条件,并且这系列环境条件会随着发酵的推进而动态变化。我们要看到白酒发酵的实质是微生物的作用,在众多酿酒大师的背后是对微生物的调兵遣将,微生物才是最伟大的酿酒师。白酒酿造的基本原理白酒的酿造过程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因此对酒酿机理的理解其实就是对微生物作用下,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简单来讲,白酒酿造就是粮谷中的淀粉转化为酒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糖化和酒化两个阶段。糖化阶段是粮谷在预处理和各种生物酶作用下转化为可发酵的糖类;酒化阶段则是水解后的糖类在微生物作用下代谢产生酒精,同时生成白酒中必不可少的风味物质。糖化和发酵是白酒酿造的关键点,虽然被划分为两个阶段,但只有在液态法白酒的生产过程是先糖化再发酵,在传统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生产过程中都是糖化和发酵同时进行,是一种双边发酵的模式。1、淀粉糖化淀粉经酶的作用生成糖及其中间产物的过程,称为糖化。淀粉酶解生成糖的总的反应式如下:淀粉在α-淀粉酶、糖化酶、异淀粉酶、β–淀粉酶、麦芽糖酶、转移葡萄糖苷酶等多种酶的作用下,产物除葡萄糖等单糖外,还有二糖、低聚糖及糊精等成分。在糖化过程中,淀粉消耗速度和浓度下降幅度受曲的质量、发酵温度和生酸状况等因素的制约。若酒醅的糖化力高且持久、酵母发酵力强且有后劲,则酒醅升温及生酸酸度稳定、淀粉浓度下降快,出酒率也高。通常,单糖和双糖能被一般酵母利用,是最基本的可发酵性糖类,可以通过检测酒醅中还原糖的变化,监控糖化与发酵速度的平衡程度。在淀粉糖化过程中,其他的物质也发生着变化。蛋白质在蛋白酶类的作用下,水解为胨、多肽及氨基酸等中、低分子量含氮物,为酵母菌等提供营养;脂肪由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粮谷原料细胞壁上的果胶在果胶酶作用下水解成果胶酸和甲醇;单宁在单宁酶作用下生成丁香酸;有机磷化合物在磷酸酯酶作用下,磷酸从有机酸化合物中释放出来,为酵母等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提供磷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物理化学变化在糖化过程中发生。可以这样理解,糖化过程是对原料的解构,将大分子化解为小分子,为后续发酵奠定了基础。2、酒精发酵淀粉被糖化为可发酵性糖后,可被酿酒微生物利用而进入发酵阶段。酒精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之一,因而酒精发酵也是白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生化反应过程。酒精发酵可由不同微生物实现,酵母菌、细菌及根霉都能将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但发酵机理不同。酵母菌在酒化酶(从葡萄糖到酒精一系列生化反应中的各种酶及辅酶的总称)作用下将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包括葡萄糖酵解和丙酮酸的无氧降解两大生化反应过程;细菌由ED途径将葡萄糖发酵成酒精。虽然细菌和酵母菌等其他微生物都能将糖转变为酒精,但细菌发酵时酒精的实际得率比酿酒酵母要低。白酒生产中,酒精发酵过程主要是由各种酵母菌完成。实际生产中,酒精的理论产值与实际产率总有差距。因为发酵过程中,酒精仅是主产物,伴生的副产物很多;菌体繁殖和维持生命,以及生成酶类、各工段损失和发酵残留的糖分等要消耗糖分;后期会发生很多化学反应和酒精挥发而使酒精损失。一般情况下,液态法白酒的淀粉出酒率可达理论出酒率的80%~90%,小曲酒为65%~80%,麸曲白酒为60%~75%,而大曲白酒只有40%~65%。除了酒精发酵,发酵过程中还生成了多种白酒风味物质,主要有酸、醇、酯、醛(酮)、芳香族化合物等几大类。当然这些风味物质除了在发酵过程由微生物代谢产生外,有些可由蒸粮、蒸酒和老熟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产生,有些则直接来自于酿酒和制曲原料。相较于糖化过程,酒精发酵过程则是对解构后的多种小分子的重构和再造,多种微生物和生物酶让小分子形成复杂的风味物质系统
2023-07-11 22:06:333

白酒酿酒的方法步骤

白酒酿造方法如下:1、固态白酒。即纯粮固态发酵,采用高粱、大麦、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在窖池中或地缸中发酵,然后上甑蒸馏,蒸出60—75度之间的原酒(基酒)。再通过长期储存、陈化老熟、勾调降度后成装为成品酒。2、液态白酒。是以谷物、薯类以及含淀粉、含糖的代用品为原料,经液态法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蒸馏酒。如红薯酒、木薯酒。QB1498-92液态法白酒标准中指出:“本标准适用于以谷物、薯类、糖蜜为原料,经液态法发酵蒸馏而得的食用酒精为酒基,再经串香、勾兑而成的白酒。”3、固液态结合。分为半固半液发酵法白酒,即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先在固态条件下糖化,再于半固态半液态下发酵,而后蒸馏制成的白酒。基本的酿酒流程一、选粮粮食是酿造白酒的基础,好粮酿好酒,可酿造白酒的粮食有高梁、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大麦、荞麦、青稞等粮食作为原料,要求作物的颗粒均匀饱满、新鲜、无虫蛀、无霉变、干燥适宜、无泥沙、无异杂味、无其它杂物。二、选曲曲为酒之魂,酒曲的不同决定了白酒风味的不同,不同类型的白酒都有其适合的酒曲,白酒的口味如何,选曲至关重要,长庆隆特效1+1酒曲,适用于传统酿酒与新工艺酿酒,出酒率高,无邪杂味,新出的酒就有储存三个月的口感,新酒即可直接饮用。
2023-07-11 22:06:411

白酒的酿造工艺流程都要经过哪些过程呢?

(1)酒精发酵酒精发酵是酿酒的主要阶段,糖质原料如水果、糖蜜等,其本身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成分,经酵母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可直接转变为酒精。酒精发酵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过程,有一系列连续反应并随之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其中大约有30多种化学反应,需要一系列酶的参加。酒精是发酵过程的主要产物。除酒精之外,被酵母菌等微生物合成的其他物质及糖质原料中的固有成分如芳香化合物、有机酸、单宁、维生素、矿物质、盐、酯类等往往决定了酒的品质和风格。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发酵温度,因此必须合理控制发酵的温度,当发酵温度高于30~34℃,酵母菌就会被杀死而停止发酵。除糖质原料本身含有的酵母之外,还可以使用人工培养的酵母发酵,因此酒的品质因使用酵母等微生物的不同而各具风味和特色。(2)淀粉糖化糖质原料只需使用含酵母等微生物的发酵剂便可进行发酵;而含淀粉质的谷物原料等,由于酵母本身不含糖化酶,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所以采用含淀粉质的谷物酿酒时,还需将淀粉糊化,使之变为糊精、低聚糖和可发酵性糖的糖化剂。糖化剂中不仅含有能分解淀粉的酶类,而且含有一些能分解原料中脂肪、蛋白质、果胶等的其他酶类。曲和麦芽是酿酒常用的糖化剂,麦芽是大麦浸泡后发芽而成的制品,西方酿酒糖化剂惯用麦芽;曲是由谷类、麸皮等培养霉菌、乳酸菌等组成的制品。一些不是利用人工分离选育的微生物而自然培养的大曲和小曲等,往往具有糖化剂和发酵剂的双重功能。将糖化和酒化这两个步骤合并起来同时进行,称之为复式发酵法。(3)制曲酒曲亦称酒母,多以含淀粉的谷类(大麦、小麦、麸皮)、豆类、薯类和含葡萄糖的果类为原料和培养基,经粉碎加水成块或饼状,在一定温度下培育而成。酒曲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培养基成分,如霉菌、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霉菌中有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等有益的菌种,“曲为酒之母,曲为酒之骨,曲为酒之魂”。曲是提供酿酒用各种酶的载体。中国是曲蘖的故乡,远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不仅发明了曲蘖,而且运用曲蘖进行酿酒。酿酒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制曲的工艺水平,历史久远的中国制曲工艺给世界酿酒业带来了极其广阔和深远的影响。
2023-07-11 22:06:591

传统黄酒酿造工艺,黄酒酿造过程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是源于我国,且只有我国有的一种酒类。关于黄酒的酿造,也有其特有的酿造工艺。只有在这样的酿造工艺下,才能保证黄酒的优质。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 黄酒文化 中去了解黄酒的酿造吧。    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黍(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italica,中国古称“稷”。黍:又称黄米,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   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   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河南鹤壁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传统酿酒:   公元前200年的汉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黄酒的成熟期。《齐民要术》、《酒诰》等科技著作相继问世,酃酒、新丰酒、兰陵酒等名优酒开始诞生。张载、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酒文化名人辈出,中国传统黄酒的发展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期。   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它涉及到食品学、营养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漫长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之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   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的主要工艺流程为:   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煎酒——包装今天,我国大部分黄酒的生产工艺与传统的黄酒酿造工艺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酿酒:   黄酒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酒种,也是未来最有希望走向世界并占有一席之地的酒品。黄酒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原料、新菌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融入为传统工艺的改革、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产品不断创新,酒质不断提高。   原料多样化:除糯米黄酒外,开发了粳米黄酒、籼米黄酒、黑米黄酒、高粱黄酒、荞麦黄酒、薯干黄酒、青稞黄酒等等。   酒曲纯种化: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传统酒药中分离出优良纯菌种,达到用曲少,出酒率高的效果。   工艺科学化:采用自流供水,蒸汽供热、红外线消毒,流水线作业等科学工艺生产,酒质好,效率高。   生产机械化:蒸饭、拌曲、压榨、过液、煎酒、罐装均采用机械完成,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我们要不断地继承和创新,更好地传承黄酒酿造技术,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2023-07-11 22:07:171

酿酒和制醋在工艺上区别是什么?

酿酒制醋工艺区别主要在发酵时的温度及发酵时接触空气的时间(以酿干红葡萄酒为例,后发酵叫苹果酸—乳酸发酵也叫二次发酵)。 发酵 主发酵时:酿酒微氧发酵、酿醋密封发酵(也可微氧发酵) 后发酵时:酿酒无氧发酵、酿醋有氧发酵 温度(罐内) 酿醋:主发酵、后发酵28-35℃ 酿酒:主发酵23-30℃、后发酵18-22℃ 酿酒酿成醋主要是: 1、二次发酵时密封不好 2、二次发酵时温度过高。酿酒和酿醋的工艺大部分相同,但也有区别,这区别也是最根本最本质的区别!因为:从原理上来说酿醋也必须先将原料酿成酒,然后再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发酵将酒(乙醇)氧化成醋(乙酸),1相同的是前面部分:浸米,蒸饭,冷却,糖化酵母发酵,将沉粉在根霉菌酵母菌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糖化发酵而成酒,这一阶段酿酒酿醋都必须的工艺.2区别:a酿酒一般完成上述1后使进入(发酵酒)后熟陈化或(蒸馏酒)蒸馏阶段;而酿醋完成上述1后还要添加醋曲(醋酸杆菌),进行醋酸发酵,将酒(乙醇)发酵成醋(乙酸),然后才进入(红醋)后熟陈化或(白醋)蒸馏阶段;b酿酒要求无氧发酵,而酿醋则是有氧发酵;c酿酒只用酒药(酒曲),而酿醋除了用酒药还要用醋曲;d酿酒醋酸杆菌是有害菌,而酿醋则醋酸杆菌是必须的益菌;e酿酒产生太多则是坏酒劣酒叫酸败;酿醋产酿太少是发酵不完全叫失败,产酸越多越好越酸越好]
2023-07-11 22:07:351

传统黄酒酿造工艺,黄酒酿造过程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是源于我国,且只有我国有的一种酒类。关于黄酒的酿造,也有其特有的酿造工艺。只有在这样的酿造工艺下,才能保证黄酒的优质。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 黄酒文化 中去了解黄酒的酿造吧。    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黍(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italica,中国古称“稷”。黍:又称黄米,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   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   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河南鹤壁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传统酿酒:   公元前200年的汉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黄酒的成熟期。《齐民要术》、《酒诰》等科技著作相继问世,酃酒、新丰酒、兰陵酒等名优酒开始诞生。张载、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酒文化名人辈出,中国传统黄酒的发展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期。   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它涉及到食品学、营养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漫长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之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   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的主要工艺流程为:   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煎酒——包装今天,我国大部分黄酒的生产工艺与传统的黄酒酿造工艺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酿酒:   黄酒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酒种,也是未来最有希望走向世界并占有一席之地的酒品。黄酒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原料、新菌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融入为传统工艺的改革、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产品不断创新,酒质不断提高。   原料多样化:除糯米黄酒外,开发了粳米黄酒、籼米黄酒、黑米黄酒、高粱黄酒、荞麦黄酒、薯干黄酒、青稞黄酒等等。   酒曲纯种化: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传统酒药中分离出优良纯菌种,达到用曲少,出酒率高的效果。   工艺科学化:采用自流供水,蒸汽供热、红外线消毒,流水线作业等科学工艺生产,酒质好,效率高。   生产机械化:蒸饭、拌曲、压榨、过液、煎酒、罐装均采用机械完成,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我们要不断地继承和创新,更好地传承黄酒酿造技术,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2023-07-11 22:07:421

酒是怎么酿造的??

不是还要发酵吗?
2023-07-11 22:07:536

如何在家里酿酒

酒名:红葡萄酒 制做方法: 1、选择好的较为优质的红葡萄用清水洗净,然后用干净的手帕或者是已消过毒的纸巾将葡萄外层的水份擦干。(一点要完全擦干) 2、选一个大一点的容器,将擦拭干水份的葡萄放入其中。 3、加入适当的冰糖(一定要用冰糖),糖的多少可根据个人的口位而定。 4、将装有葡萄及冰糖的容器上盖且一定要密封。常温下存放,最好是避光处。一周后,当有葡萄汁时,即可饮用。 附: 1、比较爱渴酒的人,可以在放入冰糖时加入2至3滴白酒在内。 2、存放的时间越长,酒性就会越大。 3、一般女性喝,存放一周即可了,当葡萄汁取完后,可以适当的对容器内的葡萄加压,把其弄碎,不过这样酿出来的酒,酒性会很大。 4、这样自酿的葡萄酒,每日喝一小杯,有养颜之功效。===================================================将一枚酒曲研成粉末待用。 将蒸好的糯米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间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却。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 许凉水,用手将糯米弄散。用水要尽量少。将酒曲撒在糯米上,边撒边拌,尽量混均匀。不要性 急,撒一层,混匀后再撒。留下一点点酒曲。 将糯米转移到发酵的容器中。大一点的电饭锅就好。泡糯米也是用它。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 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水将手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 一压,抹一抹,使表面光滑。 最后用保鲜膜覆盖在糯米上,尽量不留空隙。盖上盖子。放置在保温的地方,比如衣服筐里。 我是将容器放在烤箱里。老式烤箱里面总有一点火苗,刚好可以保持温和的温度。这是偷懒的法 子。最好还是用衣服被子什么的保温,冬天室内温度不稳定。 大约过三天就好了。中间随时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第三天就可以尝尝。完 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尝不到生米粒。这时就可以 揭去保鲜膜,米酒就成了。做得好的,糯米不散,可以分割成块。
2023-07-11 22:08:123

酒曲怎么酿酒

酒曲怎么酿酒:1、将一枚酒曲研成粉末待用。 2、将蒸好的糯米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间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却。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 许凉水,用手将糯米弄散。用水要尽量少。将酒曲撒在糯米上,边撒边拌,尽量混均匀。不要性 急,撒一层,混匀后再撒。留下一点点酒曲。 3、将糯米转移到发酵的容器中。大一点的电饭锅就好。泡糯米也是用它。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 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水将手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 一压,抹一抹,使表面光滑。 4、最后用保鲜膜覆盖在糯米上,尽量不留空隙。盖上盖子。放置在保温的地方,比如衣服筐里。 5、大约过三天就好了。中间随时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第三天就可以尝尝。完 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尝不到生米粒。这时就可以 揭去保鲜膜,米酒就成了。做得好的,糯米不散,可以分割成块。
2023-07-11 22:09:597

粮食酒的酿造过程…

2023-07-11 22:10:193

制作白酒的工艺流程

  我们国家从古代就开始制作白酒了,很多人想了解制作白酒的工艺流程是怎么样呢?我给你具体讲解一下制作白酒的工艺流程吧。   制作白酒的工艺流程   所用设备:   1.原料处理及运送设备。有粉碎机、皮带输送机、斗式提升机、螺旋式输送机、送风设备等。   2.拌料、蒸煮及冷却设备。有润料槽、拌料槽、绞龙、连续蒸煮机(大厂使用)、甑桶(小厂使用)、晾渣机、通风晾渣设备。   3.发酵设备。水泥发酵池(大厂用)、陶缸(小厂用)等。   4.蒸酒设备。蒸酒机(大厂用)、甑桶(小厂用)等。   我国的白酒生产有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固态发酵的大曲、小曲、麸曲等工艺中,麸曲白酒在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故此处仅简述麸曲白酒的工艺。   现代白酒酿造技术进展   微生物学研究   现代酿酒的基础之一是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从民国开始,对酿酒微生物进行研究,从大曲和小曲中筛选微生物,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目的是研究酒曲微生物的淀粉分解能力,以期提高出酒率,如五六十年代对大曲生产工艺技术的总结提高所做的工作;从八十年代开始,注重酒曲及酒窖泥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酒的风味的影响,以期提高酒的质量。如利用优良酒曲和酵母菌,在酒醅中泼洒己酸菌培养液等。   发酵工艺的研究   我国的白酒发酵技术虽源于黄酒,相对于黄酒历史而言,白酒的生产技术还很不完善,故现代对白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改革是全面总结了“烟台操作法”,这个操作方法借鉴了酒精工业的麸皮曲及酒母制作两个关健技术,并结合传统的白酒工艺,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操作法。当时总结了其特点是:“麸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温入窖、定温蒸烧”十六个字。   由于浓香型酒在名优酒中的产量最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许多工厂和研究机构对浓香型大曲酒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研究控制低温发酵,对发酵温度曲线进行部结,提出了前期缓升,中期挺坚,后期缓落的策略。   此外还采用回醅发酵,即长期反复发酵的酒醅,配加在新酒醅中,以老醅带新醅,进行发酵的措施。或采用回糟发酵。有的也采用回酒发酵,成品酒依次分为头级酒,二级酒,三级酒。二级酒倒回酒新酒醅中,再次入窖发酵,再次蒸馏,可将二级酒变为头级酒。   人工培养老窖   浓香型白酒采用泥窖发酵,在自然情况下,一个泥窖从建窖到窖的成熟,产出高质量的酒,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这对提高名优酒的产量极为不利。故名酒厂对人工老窖的培养作了大量的工作。   蒸馏技术的改进   蒸馏技术的提高,是提高酒质的重要环节,新技术采用缓慢蒸馏,量质摘酒,分批入库,串香法等措施。同时对蒸馏锅进行改革设计。   低度酒的研制   我国出口量最大的白酒,如广东的“玉冰烧”酒,酒度在29.5度,很受东南亚一带消费者的欢迎。国外的蒸馏酒酒度一般较低,在40 度左右,如果酒度超过43 度,则视为烈性酒。但是我国的白酒,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以及本身的一些特点,酒度往往在55度以上时,酒的香味才较好。大多数白酒的酒度在60度左右。酒度高的酒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知道,人的肝脏,可以分泌一种酶,叫“乙醛脱氢酶”,这种酶,可以将酒精(乙醇)分解掉,酒精就不会积累,人就不会酒精中毒,酒量大的人,往往是这种酶的分泌量较多,滴酒不沾的人,往往是不能分泌这种酶,故酒精中毒。据报道,我国人口中,酒量较小的比例较大,原因是有些人的体内不能分泌这种酶,或这种酶的分泌量少。故不能适应高度白酒。这对饮酒者的健康不利。低度白酒的研制势在必行。低度白酒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先将选择好的酒基单独加水降低酒度,澄清后,按一定的比例勾兑、调味、贮存、过滤。另一种方法是先按高度酒的生产方法进行勾兑、调味,然后加水降度、澄清、贮存、过滤。由于低度酒酒精度较低,一些芳香性的成份较难溶解其中,容易产生混浊的沉淀。故要进行“除浊”处理,将混浊的颗粒去除掉。另外,降低酒度所用的水也要经过处理。   后处理技术的进展   陈酿法:贮存老熟,一般用陶瓷坛陈酿效果好.   勾兑:这是决定酒质的重要环节,以往都是由富有经验的老师傅担任这项工作。现在利用计算机的勾兑技术也正在研究发展之中。   配加混合香酯(新工艺白酒)的研究:现在能够生产混合香酯。这是以硫酸为催化剂,将酒精和醋酸人工合成为乙酸乙酯,用酒精和高级脂肪酸合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酯.然后蒸馏分馏,净化处理后,进行毒性实验,证明无毒,可供食用,于是进一步制成混合各酯分的"混合香酯",作为调香剂加入到一般质量的白酒中。可提高白酒的质量。   酒香气成分的研究: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极为复杂,除了酒精(乙醇)之外,还含有数百种化学成分。白酒中的主要成份分为四大类:醇类物质、酯类物质、酸类物质和醛酮类物质。不同香型的白酒,其主体香气成分是不同的。如汾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乳酸乙酯的含量约为乙酸乙酯含量的30%,而己酸乙酯的含量较低。泸香型白酒中,主体香成分是己酸乙酯及适量的丁酸乙酯。而米香型白酒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比乙酸乙酯的含量较高。   白酒机械化生产   从古代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白酒的生产都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非常大,如踏曲、翻曲、粉碎、酒醅的入窖和出窖都是靠人力。新中国成立后,在白酒生产的机械化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在许多方面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如用粉碎机代替了牲畜拉磨,将蒸馏器的“天锅”改为冷凝器,免去了人工经常换水。大曲的踏制改为曲坯成型机,人工推车送料改为皮带输送或桁车抓斗。陶坛贮酒也改为大容器贮酒,减少了酒的损耗,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白酒的包装设备也普遍实现了洗瓶、灌装、压盖、贴标流水线。   喝白酒的注意事项   1、不要混喝 假如喝白酒时又喝饮料,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因为白酒、汽水同饮后会很快使酒精在全身挥发,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对胃、肠、肝、肾等器官有严重危害,对人脑血管也有损害。 医学专家提醒说:吃自助餐时要注意以上问题,各种食物尽可能错开时间食用。   2、不要空腹喝 酒精能产生大量的热量,每克可产热量7千卡,但产生的热量很难被人体利用(只有50%以下被利用)。但酒精却能使血糖发生波动,当空腹饮酒时,可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而且醉酒往往能掩盖低血糖的表现,因此如果发生低血糖,不容易发现,非常危险。   3、 注意维生素和营养的补充 喝酒而缺少维生素等,会使肝脏负担加重并受损,因此饮酒时应吃含营养价值高的菜肴。
2023-07-11 22:11:162

白酒酿造工艺流程(详细一点,讲明各步骤)

一、选料。粮为酒之肉,一般是将高梁、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大麦、荞麦、青稞等粮食和豆类等(不包括薯类与果蔬类)作为原料,要求作物的颗粒均匀饱满、新鲜、无虫蛀、无霉变、干燥适宜、无泥沙、无异杂味、无其它杂物。当然,原料中还包括一些辅料,除此之外水也是重要的原料之一,所谓“水为酒之血”“好水酿好酒”,说的就是水源对酿酒的重要意义。二、制曲。曲为酒之骨,制曲是酿酒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比如啤酒);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白酒酿造采用的就是第二种方式,这个过程主要是将淀粉糖化(转化成葡萄糖)。三、发酵。从配料、蒸粮、糖化、发酵、蒸酒等生产过程中都采用固体状态流转而酿制的白酒,才能称为固态发酵白酒。发酵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上一个阶段生成的糖发酵转化成酒精的过程。四、蒸馏。靠发酵产生的酒精度数其实是很低的,为了提高酒精含量(度数),一般还要进行蒸馏提纯,主要采用甑桶作容器(半固态法出外)进行缓慢蒸馏,还可采取将黄水、酒尾倒入锅底进行蒸馏等措施。经过蒸馏操作后,得到的原酒度数一般比较高,不同批次的原酒其质量、风格都不相同,需要分批存放。五、陈酿。陈酿也叫老熟,我们说的“酒是陈的香”,就是指经过“陈酿”过程的酒。经过蒸馏的高度原酒只能算半成品,辛辣,不醇和,只有在特定环境中贮存一段时间使其自然老熟,才能使酒体绵软适口,醇厚香浓。贮酒容器最好是在放在陶坛中,更大的贮存容器可用不锈钢等作材质,尽量不采用金属铝质容器。贮酒应采用自然老熟,禁止用催化剂等化学方法催陈。六、勾兑。对,酒评君说的就是勾兑,尽管行业内有人为了消费者误解将这一过程称为“勾调”,但酒评君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勾兑和通常意义上大家理解的“三精一水”的勾兑完全是两码事。这里的勾兑是指,允许用不同轮次和不同等级的酒及各种调味酒进行勾调,绝不允许配加混合香酯和非白酒发酵的香味物质。前面酒评君已经解释了,从酒甑(俗称蒸锅)中蒸馏出的是原酒(也叫基酒),酒精含量一般在70度至85度之间。这种原酒或基酒,由于生产批次和蒸馏批次不同,酒的味道、风格并不统一,是无法直接饮用的,为了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降低度数,便于消费者饮用,唯一的做法就是“勾兑”,白酒厂家也叫勾调。七、灌装。经过勾兑后的成品酒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灌瓶贴标。然后就可以进入市场和消费者见面了。现代酿酒的基础之一是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从民国开始,对酿酒微生物进行研究,从大曲和小曲中筛选微生物,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目的是研究酒曲微生物的淀粉分解能力,以期提高出酒率,如五六十年代对大曲生产工艺技术的总结提高所做的工作;从八十年代开始,注重酒曲及酒窖泥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酒的风味的影响,以期提高酒的质量。如利用优良酒曲和酵母菌,在酒醅中泼洒己酸菌培养液等。
2023-07-11 22:11:251

白酒酿造工艺是什么?

不同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也不尽相同,各有其特点,但是酿酒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主要有酒精发酵、淀粉糖化、制曲、原料处理、蒸馏取酒、老熟陈酿、勾兑调味等工序。
2023-07-11 22:11:333

酿酒的工艺有几种

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酿造酒以酿酒所采用的原料来分,可概分为下类三种: 1、以谷物为原料酿的酒。 2、以果品酿的果酒。 3、以奶为原料酿的奶酒。 二、蒸馏酒:经过酸酵已经生成相当酒精成分的酒液,以蒸馏机蒸机蒸馏之,所得的馏出液,便是蒸馏酒,其馏出液的酒精成分,随酒别,原料及产品规格而不同,但一般皆在百分之20以至百分之80之间。 三、再制酒:使用酿造酒或蒸馏酒为原料酒,添加各种药材,水果香料,糖料或酒醪等浸渍调制而成的酒。
2023-07-11 22:12:001

酒类的主要生产工艺有哪些

1、发酵工艺:任何酒的生产都必须经过发酵,这是酿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简单地说,此工艺的关键就是将酿酒原料中的淀粉糖化,继而酒化的过程。 2、蒸馏工艺:蒸馏是酿酒的重要过程,蒸馏的原理很简单,即根据酒精的理化性质:酒精的汽化温度为78.3℃,只要将发酵过的原料加热到78.3℃以上,就能获得酒精气体,冷却之后即为液体酒精。据专家测验,采用蒸馏方法来提高酒度,酒精含量一次可提高3倍,即把酒精含量为15度的酒液进行一次蒸馏,可得到45充的酒液,但原则上,通过这种方法永远也得不到100%的纯酒精。 3、陈化工艺:陈化工艺对于最终酒品的形成非常关键。通常需要将酒液储存在木桶或窖池中放置一段时间以促进酒液的成熟,从而形成完美的香气和良好的品质。但有少数酒可以不需陈化,比如:金酒、伏特加等。 4、勾兑工艺:勾兑工艺,就是将不同酒龄、不同品质特点的酒在装瓶前进行勾兑以达到统一的良好出品品质。勾兑工艺是酒类生产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酒的最终风格形成有赖于勾兑工艺的好坏。 因此,根据酒类生产工艺的不同,我们把酒的种类分为酿造酒、蒸馏酒和混配酒。 酒的分类很多酒的分类很多,按照酒的制造方法分,有:酿造酒、蒸馏酒、配制酒。 1、酿造酒: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原汁酒,是利用酵母,把淀粉或糖质原料进行发酵,产生酒精从而形成酒。其生产过程包括糖化、发酵、过滤、杀菌等。 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啤酒。日本清酒,也属于酿造酒之一。 2、蒸馏酒:蒸馏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淀粉等物质,如蜂蜜、甘蔗、甜菜、水果、玉米、高粱、稻米、麦类、马铃薯等。糖和淀粉经酵母发酵后产生酒精,利用酒精的沸点(78.5℃)和水的沸点(100℃)不同,将原发酵液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就可从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质。 3、配制酒:又称调制酒,不能专属于某个酒的类别,是混合的酒品。配制酒主要有两种配制工艺,一种是在酒和酒之间进行勾兑配制,另一种是以酒与非酒精物质(包括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勾调配制。
2023-07-11 22:12:061

白酒制作工艺流程详解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 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 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 5、拌醅。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 6、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 7、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
2023-07-11 22:13:472

酒类的主要生产工艺有哪些

1、发酵工艺:任何酒的生产都必须经过发酵,这是酿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简单地说,此工艺的关键就是将酿酒原料中的淀粉糖化,继而酒化的过程。 2、蒸馏工艺:蒸馏是酿酒的重要过程,蒸馏的原理很简单,即根据酒精的理化性质:酒精的汽化温度为78.3℃,只要将发酵过的原料加热到78.3℃以上,就能获得酒精气体,冷却之后即为液体酒精。据专家测验,采用蒸馏方法来提高酒度,酒精含量一次可提高3倍,即把酒精含量为15度的酒液进行一次蒸馏,可得到45充的酒液,但原则上,通过这种方法永远也得不到100%的纯酒精。 3、陈化工艺:陈化工艺对于最终酒品的形成非常关键。通常需要将酒液储存在木桶或窖池中放置一段时间以促进酒液的成熟,从而形成完美的香气和良好的品质。但有少数酒可以不需陈化,比如:金酒、伏特加等。 4、勾兑工艺:勾兑工艺,就是将不同酒龄、不同品质特点的酒在装瓶前进行勾兑以达到统一的良好出品品质。勾兑工艺是酒类生产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酒的最终风格形成有赖于勾兑工艺的好坏。 因此,根据酒类生产工艺的不同,我们把酒的种类分为酿造酒、蒸馏酒和混配酒。 酒的分类很多 酒的分类很多,按照酒的制造方法分,有:酿造酒、蒸馏酒、配制酒。 1、酿造酒: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原汁酒,是利用酵母,把淀粉或糖质原料进行发酵,产生酒精从而形成酒。其生产过程包括糖化、发酵、过滤、杀菌等。 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啤酒。日本清酒,也属于酿造酒之一。 2、蒸馏酒:蒸馏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淀粉等物质,如蜂蜜、甘蔗、甜菜、水果、玉米、高粱、稻米、麦类、马铃薯等。糖和淀粉经酵母发酵后产生酒精,利用酒精的沸点(78.5℃)和水的沸点(100℃)不同,将原发酵液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就可从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质。 3、配制酒:又称调制酒,不能专属于某个酒的类别,是混合的酒品。配制酒主要有两种配制工艺,一种是在酒和酒之间进行勾兑配制,另一种是以酒与非酒精物质(包括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勾调配制。
2023-07-11 22:14:501

正宗古法酿酒

酿酒中国古代的饮料酒主要是黄酒和白酒,葡萄酒次之。大米(糯米或粳米)或黄米原料经蒸煮,摊凉后,加入曲子,浸米水,或加入酵母搅拌后,在缸内糖化与发酵,发酵完成后进行压榨,压榨出的液体即为黄酒。黄酒以绍兴酒最为有名,有“状元红”、“加饭酒”、“善绍兴黄酒“女儿红”酿酒”、“香雪酒”、“女儿红”等品种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的关于制曲、酿酒的论述,是当时制曲、酿酒技术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记载了12种不同的酒曲和20多种酒的制法,提出曲和“五色衣”的概念,并认识到二者的相关性。“五色衣”是指酒曲中霉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混合物,呈现黑、白、黄、绿等色。南宋朱翼中的《北山酒经》是一部制曲酿酒的专著,记述了当时酿酒工艺的发展和改进。红曲的发现和应用是宋代制曲酿酒的一个重大发展。红曲的菌种是红曲霉,它是一种耐高温、糖化能力强,又有酒精发酵力的霉菌。到明代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有红曲的制法和应用的记载。红曲用于酿酒以后,酒类品种大大增加了。福建、浙江、台湾等地酿造的红曲黄酒;用红曲霉和黑曲霉共同制造的乌衣线曲和黄衣红曲酿造的酒,风味各异。当时酒类品种,仅《本草纲目》记载就有70多种。酿酒作坊中国古代的酿酒工艺已具有很高水平。《北山酒经》中说:“造酒最在浆,浆不酸不可酿酒。”说明酿酒是先制好酸浆,用以保护酵母菌和调节发酵的作用。这与现代酿酒工艺学中的发酵液的酸度是影响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重要因素及酿酒发酵必须控制酸度的理论是吻合的。绍兴酒酿造中应用的“三浆四水”、“冬浆冬水”,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九酝酒法”中用多次投料控制和调节酸度的方法,这说明现代酒精生产中采用的乳酸菌生酸和调节酸度与抑制杂菌生长的方法,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宋代以后,中国劳动人民又发明了加热杀菌法,这是中国酿酒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为以后葡萄酒、果酒等酒品的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北山酒经》中记载:“每坛加蜡三钱,竹叶五片,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这种用加热杀菌保存酒液的原理和方法,与酿酒中普遍使用的巴氏杀菌法基本相同。
2023-07-11 22:15:001

黄酒文化的黄酒酿酒技术

一 文献资料简述唐代和宋代是我国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发展时期。酿酒行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传统的酿造理论,传统的黄酒酿酒工艺流程,技术措施及主要的工艺设备至迟在宋代基本定型,唐代留传下来完整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较少,但散见于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资料则极为丰富。宋代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我国古代酿酒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最能完整体现我国黄酒酿造科技精华,在酿酒实践中最有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是北宋末期成书的<<北山酒经>>。<<北山酒经>>共分为三卷,上卷为经,其中总结了历代酿酒的重要理论,并且对全书的酿酒,制曲作了提纲契领的阐述。中卷论述制曲技术,并收录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论述酿酒技术。<<北山酒经>>与<<齐民要术>>中关于制曲酿酒部分的内容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不仅罗列制曲酿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其中的道理进行了分析。因而更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如果说<<北山酒经>>是阐述较大规模酿酒作坊的酿酒技术的典范,那么与朱肱同一时期的苏轼的<<酒经>>则是描述家庭酿酒的佳作。苏轼的<<酒经>>言简意赅,把他所学到的酿酒方法在数百字的<<酒经>>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苏轼还有许多关于酿酒的诗词,如蜜酒歌,真一酒,桂酒。北宋田锡所作的<<麴本草>>中,载有有大量的酒曲和药酒方面的资料,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记载了当时暹罗(今泰国所在)的烧酒,为研究蒸馏烧酒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大概由于酒在宋代的特殊地位,社会上迫切需要一本关于酒的百科全书方面的书,北宋时期的窦苹写了一本<<酒谱>>,该书引用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历史资料,从酒的起源,酒之名,酒之事,酒之功,温克(指饮酒有节),乱德(指酗酒无度),诫失(诫酒),神异(有酒有关的一些奇异古怪之事),异域(外国的酒),性味,饮器和酒令这十几个方面对酒及与酒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大概成书于南宋的<<酒名记>>则全面记载了北宋时期全国各地一百多种较有名气的酒名,这些酒有的酿自皇亲国戚,有的酿自名臣,有的出自著名的酒店,酒库,也有的出自民间,尤为有趣的是这些酒名大多极为雅致。二 <<北山酒经>>中的酿酒理论<<北山酒经>>借用五行学说解释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北山酒经>>中,朱肱则用 五行学说阐述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朱肱认为:酒之名以甘辛为义,金木间隔,以土为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酴米所以要酸也,投___所以要甜也)。所谓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水之酸,合土作辛,然后知投者,所以作辛也。土是谷物生长的所在地,以土为媒,可理解为以土为介质生产谷物,在此土又可代指谷物。甘代表有甜味的物质,以土之甘,即表示从谷物转变成糖。 辛代表有酒味的物质,酸表示酸浆,是酿酒过程中必加的物质之一。整理朱肱的观点,可发现当时人们关于酿酒的过程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之:土→谷物→甘→辛↓ ↑ ↑水———→酸—在这一过程中可明显地看到酿酒可以分成二个阶段,即先是谷物变成糖(甘),然后由糖转变成酒。(甘变成辛)。现代酿酒理论阐明了谷物酿酒过程的机理和详细步骤。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是分为二个阶段,其一是由淀粉转变成糖的阶段,由淀粉酶,糖化酶等完成; 其二是由糖发酵成酒精(乙醇)的阶段,由一系列的酶(也称为酒化酶)完成。现代理论和古代理论二者是相通的,只不过前者是从分子水平和酶作用机理来阐述的,后者是从酒的口感推论出来的。三 <<北山酒经>>中的酿酒技术<<北山酒经>>中的黄酒酿造技术是较为完善的。一方面,它继承并完善了远古的古遗六法(即<<礼记>>中的六必),继承了北魏<<齐民要术>>中酿酒科技的精华,另一方面,在经过广大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实践之后,人民又创造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北山酒经>>对这些做了全面的总结。<<北山酒经>>虽然记载了一些酿酒的配方,方法。但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外在于阐述传统酿酒理论。不仅说明如何做,更为重要的是阐明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北山酒经>>的记载,可将主要的酿酒过程整理如下:浸米,烫米,蒸煮↓合酵,酒曲→酴米(主发酵)←酸浆↓甜糜(酒曲)→投__(喂饭发酵)↓压榨→酒糟→再次发酵(冷泉酒)↓澄清↓煮酒(或火迫酒)↓成品酒<<北山酒经>>在阐明古代酿酒传统技术的同时,还反映了宋代酿酒的一些显著特点及技术进步:1 酸浆的普遍使用<<齐民要术>>中的四十例酿酒法,仅有三例提到了酸浆的使用。这说明那时酸浆的应用并不普遍。人们在认识上也没有把酸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北山酒经>> 中,把酸浆的应用看作是酿酒的头等大事。酸浆的制法也有多种形式。<< 北山酒经>>中总结了三种酸浆的制法。一种是用小麦煮粥而成的,效果最好;也有用水稀释醋制成的;最常用的是用浸米水煮沸后用葱椒煎熬后得到的。2 酴米,合酵与微生物的扩大培养技术酴米和合酵是<<北山酒经>>中的两个专门术语。用现代的话来说,“合酵”就是菌种的扩大培养,相当于现在的一级种子培养和二级种子培养;“酴米” 就是酒母。“酴米”是三级种子。从<<北山酒经>>中的记述看来,这样精细的菌种扩大培养技术,早在八百多年前,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人们对微生物却仍然是混然无知。上述合酵制造及使用步骤可用下图表示全过程。醅面(即酒醅的表层)↓曲末→拌匀↓阴干(此步骤也可免去,或也可用阴干的酵作引子)↓曲末→合酵←放冷←煮粥←酸浆烫过的米←酸浆↓培养(八小时)↓入酿饭发酵<<北山酒经>>中酴米的酿造过程是:卧浆→煎浆→浓浆 曲 合酵↓ ↓ ↓淘米→汤(烫)米→蒸煮→摊冷→加曲,混和→酴米从上述过程可看出酴米的制造过程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酿酒过程,但其特点是突出了一个酸字。卧浆用来烫米,并一直留在米中,使米粒内部也吸透酸浆。因此酴米的酸度很大。杂菌繁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酴米酿造过程中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曲量较大。有时,酒曲全部加在酴米酿造中,有时一部分曲是在补料时加入。3 投料东汉时盛行的九酿法,到了宋代,并不强调这么多的投料次数。一般为2-3次,投料依据同<<齐民要术>>中的曲力相及的理论,控制投料次数及投料量。 <<北山酒经>>中提出了二点:一是补料要及时,二是补料的比例要恰当。4 压榨技术的新发展在北魏时代及其以前,酿酒的后道工序是较为简单的。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酿酒的专用器具种类增加,对于提高黄酒的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迟在唐代,已有压榨酒用的专用设备。到了宋代,由于压榨设备的改进,压榨工艺技术的完善,压榨酒技术就基本成熟了。压榨设备有家庭用的,较为简单,也有较为复杂的,用于大型酒坊。<<北山酒经>>中有上槽一节。专门论述压酒操作。对榨酒设备虽没有作详细的描述,但从所叙述的榨酒操作过程中可了解当时所采用的榨酒设备的一些基本结构。榨具称为槽或榨。主体结构应是榨箱。酒醪置于其中。附件有压板, 砧(捣衣石),簟(竹席)。酒醅可能是直接装入榨箱内, 还未使用布袋盛酒醪。有可能使用滤布。在<<北山酒经>>中对榨酒工艺技术进行了阐述。这在酿酒技术史上是不多见的。其要点有:酒醪的成熟度应适当。在不同季节,酒的成熟度应不同。如在天寒时,酒须过熟;温凉并热时,须是合熟便压。在压榨过程中可能会发热,导致酒的酸败。压酒时,装料要均匀,压板上砧的位置要放正,所贵压得均干,并无箭(溅) 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出酒率,减少损失。压榨后的酒,先装入经过热汤洗涤过的酒瓮。然后还需经过数天的自然澄清。并去除酒脚。直候澄折得清为度,即酒味倍佳。四 煮酒灭菌技术黄酒是低度酿造酒,不宜长期保藏。古代一般选用冬天酿酒。夏天酿造的酒尽快饮掉或卖掉。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加热杀菌技术并不是很迫切需要的。古代加热杀菌技术的采用,可能经历了“温酒”、“烧酒”,再发展到目的明确的“煮酒”。可能在汉代以前,人们就习惯将酒温热以后再饮,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温酒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加热灭菌的功能。烧酒一词,最初出现于唐人的诗句中。由于诗句中并没有说明烧酒的具体制法,具体含义不清,留下千古之谜。唐朝房千里所著的<<投荒杂录>>和刘恂的<< 岭表录异记>>也提到烧酒,而且讲述了其制法。实际上所谓烧酒就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而并不是蒸馏的方式。这两本书所记载的大同小异,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火迫酒的做法与上述的烧酒相同,在<<北山酒经>>叙述得较为详细,其过程是在酒瓮底侧部钻一孔,先塞住,酒入内后,加黄蜡少许,密闭酒瓮,置于一小屋内,用砖垫起酒瓮,底部放些木炭,点火后,关闭小屋,使酒在文火加热的情况下放置七天。取出后,从底侧孔放出酒脚(混浊之物)。然后供饮用。唐代的烧酒和宋代的火迫酒,都不是蒸馏酒,人们采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加热,促使酒的成熟,促进酒的酯化增香,从而提高酒质。这种技术实际上还有加热杀菌,促进酒中凝固物沉淀,加热杀酶,固定酒的成分的作用。火迫酒的技术关键看来是文火缓慢加热,火力太猛,酒精都挥发了。火力太弱,又起不到上述所提的作用。从酒的质量来看,火迫酒胜于煮酒。书中说此酒耐停不损, 全胜于煮酒也。虽说火迫酒质量优良,但生产时较为麻烦,时间也较长(七天)。作为大规模生产,显然火迫酒的这一套作法不大合适。相比之下煮酒较为简便易行。煮酒,可能就是从唐代的烧酒演变过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唐代的烧酒是采用明火加热,宋代的煮酒是隔水煮。明确记载的煮酒工艺早在<<北山酒经>>问世之前就被采用。<<宋史>>卷185中食货志中有此记载。<<北山酒经>>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煮酒技术,其方法是:将酒灌入酒坛,并加入一定量的蜡及竹叶等物,密封坛口,置于甑中,加热,至酒煮沸。煮酒的全套设备就是锅,甑和酒瓶。这说明是隔水蒸煮。这种配合是比较原始的。但与唐代的烧酒方式相比又有了进步。酒的加热总是在100 ℃的温度下进行,不致于突然升温,而引起的酒的突然涌出。即使有酒的涌出,也是少量的。<<北山酒经>>中关于煮酒的目的是明确的,即为了更长时间地保藏酒。避免酒的酸败。尽管当时人们并不了解酸败的原因何在。煮酒技术的采用,为酒的大规模生产,为避免酒的酸败损失,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我国煮酒加热技术的采用比西方各国要早七百多年。西方的啤酒和葡萄酒的保藏问题,也有类似发生酸败的问题。但在古代一直未得到解决。十九世纪中叶后,由于一些微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经过巴斯德的大量研究,发现引起酒酸败的根本原因是酒中除了能引起发酵的酵母菌外,还有杂菌存在。正是这些杂菌使酒发生酸败。通过多次试验,巴斯德发现只需将酒加热到60℃左右,并在此温度下维持一段时间,酒就不会酸败。此法用于啤酒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此法后流行于各国,被称为巴斯低温灭菌法。宋代时人们还认识到热杀菌并非避免酒酸败,长期保存酒的唯一可行方法。 <<北山酒经>>中说:大抵酒澄得清,更满装,虽不煮,夏月也可存留。这个结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现代所采用的超滤技术,用孔径极细微的膜,可将酒中的细菌过滤去除,从原理上来说,与古人的是相同的。<<北山酒经>>中在煮酒工艺中还有一些至今仍价值的技术,如加入黄蜡(也称为蜂蜡)。其目的是消泡,酒液冷却后,蜡在酒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有隔绝空气的作用。五 黄酒的勾兑技术勾兑技术就是将几种风格不同的酒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从而得到一种风味更佳的酒。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短文,酒有和劲,是目前已知最早论述黄酒勾兑技术的文章。寥寥数语,将黄酒的勾兑技术描述得生动而具体。其一,用于勾兑的原酒各有特色,但又都有所缺陷。合而为之,才能完美无缺。用较为柔和的酒,与酒度较高,口味较辛辣的酒酒混合,就得到了口味适中的酒。其二,两种原酒,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合。
2023-07-11 22:15:091

白酒制作工艺流程详解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5、拌醅。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6、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7、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
2023-07-11 22:15:253

酒类的主要生产工艺有哪些

发酵工艺:是酿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蒸馏工艺:蒸馏的原理根据酒精的理化性质,酒精的汽化温度为78.3℃。陈化工艺:将酒液储存在木桶或窖池中放置一段时间以促进酒液的成熟形成完美的香气和良好的品质。勾兑工艺:就是将不同酒龄、不同品质特点的酒在装瓶前进行勾兑以达到统一的良好出品品质。 1、发酵工艺:任何酒的生产都必须经过发酵,这是酿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简单地说,此工艺的关键就是将酿酒原料中的淀粉糖化,继而酒化的过程。 2、蒸馏工艺:蒸馏是酿酒的重要过程,蒸馏的原理很简单,即根据酒精的理化性质:酒精的汽化温度为78.3℃,只要将发酵过的原料加热到78.3℃以上,就能获得酒精气体,冷却之后即为液体酒精。据专家测验,采用蒸馏方法来提高酒度,酒精含量一次可提高3倍,即把酒精含量为15度的酒液进行一次蒸馏,可得到45充的酒液,但原则上,通过这种方法永远也得不到100%的纯酒精。 3、陈化工艺:陈化工艺对于最终酒品的形成非常关键。通常需要将酒液储存在木桶或窖池中放置一段时间以促进酒液的成熟,从而形成完美的香气和良好的品质。但有少数酒可以不需陈化,比如:金酒、伏特加等。 4、勾兑工艺:勾兑工艺,就是将不同酒龄、不同品质特点的酒在装瓶前进行勾兑以达到统一的良好出品品质。勾兑工艺是酒类生产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酒的最终风格形成有赖于勾兑工艺的好坏。 因此,根据酒类生产工艺的不同,我们把酒的种类分为酿造酒、蒸馏酒和混配酒。
2023-07-11 22:17:131

不同的工艺酿造出白酒的种类有哪些?

酒,相信大家对这个一点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有喝过酒。酒的品种很多,有的人喜欢喝啤酒,有的喜欢喝糯米酒,有的人喜欢喝洋酒,还有的人喜欢喝葡萄酒,也有的人喜欢喝白酒。 那么,本期白酒文化来了解白酒的种类有哪些。 馥郁香型酒:馥郁香型,前浓中清后酱,一口三香为馥郁,是酒鬼酒申请国家专利的唯一一种香型。这种酒的特征是:色清透明、诸香馥郁、入口绵甜、醇厚丰满、香味协调、回味悠长,具有馥郁香型的典型风格”和“前浓、中清、后酱”的独特口味特征。酒鬼酒就属此类酒的典型代表——馥郁香型白酒。 馥郁香型:馥郁香型工艺,是对我国白酒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推动我国传统酿酒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白酒泰斗沈怡方老先生对酒鬼酒和馥郁香型工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虽然现在的香型比较多,但归根到底主要还是浓、清、酱,而酒鬼酒将这三大香型集于一身,创造了馥郁香型,这是一个创新”。 酱香型酒:所谓酱香,就是用淀粉反复发酵时发出的—种酱香味。这种酒的特征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丰富醇厚,回味悠长,香而不艳,低而不淡。茅台酒、贵酒、黔春酒、贵海酒、水艺坊酒、酱脉酒和国帅酒就属此类酒的典型代表,且具有隔夜留吞、饮后空杯香犹存的特点。 浓香型酒:例如泸州特曲,五粮液酒属此类之代表,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它以己酸乙酯为主体香。很受消费者喜爱,这种香型酒在市面上较多,贵阳大曲、习水大曲,鸭溪窖酒等都属于浓香型白酒。江苏地方的三沟一河也都是这种酒。 清香型酒:这种香型的酒以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两者的结合为主体香。它的主要特征是:清香醇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和,余味爽净,甘润爽口,具有传统的老白干风格。山西杏花村汾酒、河南宝丰酒是这类香型的代表。其它如特制黄鹤楼酒也是清香型白酒。 米香型酒:如桂林三花酒、冰峪庄园、西江贡、全州湘山酒、广东长乐烧等属于此类白酒,以清,甜、爽、净见长,其主要特征是: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如果闻香的话,有点象黄酒酿与乳酸乙酯混和组成的蜜香。 其它香型酒:不属以上四种香型而又没有给定香型名字的白酒,暂时统统划为其它香型白酒。如董酒(药香型)、景芝(芝麻香)、平坝窖酒、匀酒、朱昌窖酒以及白云边、白沙液等许多好酒都属于其他香型,他们都有各自的特殊香味和特殊风格。 凤香型酒:如陕西凤翔的西凤酒,以乙酸乙酯为主,一定的己酸乙酯香气为辅。 药香型:以贵州董酒为代表。
2023-07-11 22:17:311

白酒怎么酿造

白酒酿造方法如下:1、固态白酒。即纯粮固态发酵,采用高粱、大麦、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在窖池中或地缸中发酵,然后上甑蒸馏,蒸出60—75度之间的原酒(基酒)。再通过长期储存、陈化老熟、勾调降度后成装为成品酒。2、液态白酒。是以谷物、薯类以及含淀粉、含糖的代用品为原料,经液态法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蒸馏酒。如红薯酒、木薯酒。QB1498-92液态法白酒标准中指出:“本标准适用于以谷物、薯类、糖蜜为原料,经液态法发酵蒸馏而得的食用酒精为酒基,再经串香、勾兑而成的白酒。”3、固液态结合。分为半固半液发酵法白酒,即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先在固态条件下糖化,再于半固态半液态下发酵,而后蒸馏制成的白酒。基本的酿酒流程一、选粮粮食是酿造白酒的基础,好粮酿好酒,可酿造白酒的粮食有高梁、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大麦、荞麦、青稞等粮食作为原料,要求作物的颗粒均匀饱满、新鲜、无虫蛀、无霉变、干燥适宜、无泥沙、无异杂味、无其它杂物。二、选曲曲为酒之魂,酒曲的不同决定了白酒风味的不同,不同类型的白酒都有其适合的酒曲,白酒的口味如何,选曲至关重要,长庆隆特效1+1酒曲,适用于传统酿酒与新工艺酿酒,出酒率高,无邪杂味,新出的酒就有储存三个月的口感,新酒即可直接饮用。
2023-07-11 22:17:521

传统黄酒酿造工艺,黄酒酿造过程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是源于我国,且只有我国有的一种酒类。关于黄酒的酿造,也有其特有的酿造工艺。只有在这样的酿造工艺下,才能保证黄酒的优质。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 黄酒文化 中去了解黄酒的酿造吧。    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黍(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italica,中国古称“稷”。黍:又称黄米,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   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   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河南鹤壁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传统酿酒:   公元前200年的汉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黄酒的成熟期。《齐民要术》、《酒诰》等科技著作相继问世,酃酒、新丰酒、兰陵酒等名优酒开始诞生。张载、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酒文化名人辈出,中国传统黄酒的发展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期。   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它涉及到食品学、营养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漫长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之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   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的主要工艺流程为:   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煎酒——包装今天,我国大部分黄酒的生产工艺与传统的黄酒酿造工艺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酿酒:   黄酒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酒种,也是未来最有希望走向世界并占有一席之地的酒品。黄酒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原料、新菌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融入为传统工艺的改革、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产品不断创新,酒质不断提高。   原料多样化:除糯米黄酒外,开发了粳米黄酒、籼米黄酒、黑米黄酒、高粱黄酒、荞麦黄酒、薯干黄酒、青稞黄酒等等。   酒曲纯种化: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传统酒药中分离出优良纯菌种,达到用曲少,出酒率高的效果。   工艺科学化:采用自流供水,蒸汽供热、红外线消毒,流水线作业等科学工艺生产,酒质好,效率高。   生产机械化:蒸饭、拌曲、压榨、过液、煎酒、罐装均采用机械完成,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我们要不断地继承和创新,更好地传承黄酒酿造技术,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2023-07-11 22:18:081

传统黄酒酿造工艺,黄酒酿造过程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是源于我国,且只有我国有的一种酒类。关于黄酒的酿造,也有其特有的酿造工艺。只有在这样的酿造工艺下,才能保证黄酒的优质。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 黄酒文化 中去了解黄酒的酿造吧。    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黍(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italica,中国古称“稷”。黍:又称黄米,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   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   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河南鹤壁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传统酿酒:   公元前200年的汉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黄酒的成熟期。《齐民要术》、《酒诰》等科技著作相继问世,酃酒、新丰酒、兰陵酒等名优酒开始诞生。张载、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酒文化名人辈出,中国传统黄酒的发展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期。   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它涉及到食品学、营养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漫长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之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   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的主要工艺流程为:   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煎酒——包装今天,我国大部分黄酒的生产工艺与传统的黄酒酿造工艺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酿酒:   黄酒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酒种,也是未来最有希望走向世界并占有一席之地的酒品。黄酒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原料、新菌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融入为传统工艺的改革、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产品不断创新,酒质不断提高。   原料多样化:除糯米黄酒外,开发了粳米黄酒、籼米黄酒、黑米黄酒、高粱黄酒、荞麦黄酒、薯干黄酒、青稞黄酒等等。   酒曲纯种化: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传统酒药中分离出优良纯菌种,达到用曲少,出酒率高的效果。   工艺科学化:采用自流供水,蒸汽供热、红外线消毒,流水线作业等科学工艺生产,酒质好,效率高。   生产机械化:蒸饭、拌曲、压榨、过液、煎酒、罐装均采用机械完成,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我们要不断地继承和创新,更好地传承黄酒酿造技术,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2023-07-11 22:18:151

酿酒的详细工艺流程是什么?

1制曲 x0dx0a1.1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 x0dx0a1.1.1概述 x0dx0a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种微生物的复合酶制剂。 x0dx0a我国至今保留的曲种有大曲、小曲、红曲三种与黑曲霉、酵母菌、乳酸菌混杂制成的曲,称为“乌衣红曲”。它们既是糖化剂,又是发酵剂。这种制曲方法,是一种利用固体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条件下,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活性容易保持不变,这是我过制曲和酿酒技术的独特的创造和发明。 x0dx0a大曲作为酿造大曲酒用的糖化发酵剂,在制造过程中依靠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淀粉质原料中进行富集、扩大培养,并保存了各种酿酒用的有益微生物。再x0dx0a1.2.2.5贮曲 x0dx0a成曲出房后,放在通风干燥出贮存3个月之后方可用于生产。 x0dx0a1.2.2.6成曲质量指标同上。x0dx0a2酿酒x0dx0a2.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x0dx0a 2.1.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原料x0dx0a2.1.1.1 概述x0dx0a 浓香型大曲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辅以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在白酒界有“高粱产酒香、玉米产酒甜、大麦产酒冲、大米产酒净、小麦产酒糙” 。现在白酒行业的浓香型酒大多都是采用这五种原料进行生产的,本设计的原料选择也是这五种谷物。x0dx0a2.1.1.2对原料的质量要求x0dx0a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x0dx0a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x0dx0a大米、糯米:优质。x0dx0a玉米:优质,且为脱脂玉米。x0dx0a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x0dx0a2.1.1.3酿酒原料的配比(百分比)x0dx0a 参照“五粮液”的工艺,本设计确定的各种谷物在原料中的配比如下:x0dx0a 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x0dx0a2.1.1.4粮糠比x0dx0a 稻壳作为酿酒的辅料,其作用是调节酒醅的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浆水;使酒醅有一定的疏松度和含氧量,并增加界面,使蒸煮、糖化发酵和蒸馏能顺利进行;另外还有帮助酒醅在发酵过程中升温的作用。x0dx0a稻壳用量为粮粉用量的17~22%,具体用量视母糟的湿度而定。x0dx0a2.1.2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流程x0dx0a 2.1.2.1概述x0dx0a浓香型大曲酒生产采用“混蒸混渣、续糟发酵”的工艺,即取发酵好的酒醅与粮粉按比例混合,边蒸粮边出酒,出甑后经摊晾、撒曲后入窖,混渣发酵。因为酒醅是连续使用,故称“续糟发酵”。所使用的母糟称之为“万年糟”。x0dx0a2.1.2.2工艺的选择x0dx0a参考浓香型白酒各生产单位的经验,本设计对生产工艺确定如下:x0dx0a原料→粉碎→原料粉 x0dx0a 母糟→拌合润料→上甑→蒸酒蒸粮→ 成品、酒头、酒尾x0dx0a 清蒸稻壳 x0dx0a 粮糟→打量水→摊晾x0dx0a x0dx0a 大曲→打碎→碾细→过筛→大曲粉→撒曲x0dx0a母糟 x0dx0a→拌合→上甑→蒸馏→出甑→红糟→摊晾→撒曲→入窖发酵x0dx0a清蒸稻壳 x0dx0a 面糟、黄水→蒸馏→丢糟黄水酒→稀释→分层回窖 x0dx0a x0dx0a 饲料 ←丢糟←出甑 x0dx0a出窖堆放←滴窖←出窖x0dx0a2.2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说明x0dx0a 2.2.1原料及酿造用水的要求x0dx0a 2.2.1.1原料要求x0dx0a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x0dx0a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x0dx0a大米、糯米:优质。x0dx0a玉米:优质。x0dx0a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x0dx0a 2.2.1.2酿造用水的要求x0dx0a酿造用水包括生产过程用水、加浆降度用水、包装洗涤用水等。水质的要求,起码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x0dx0a2.2.2酿酒原料的处理x0dx0a要求高粱每粒被碎成4~6瓣即可,所有粮食原料粉碎后一般能通过40目的筛孔,其中粗粉占50%左右。具体参数参照下表执行:x0dx0a表2-1 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和麦曲的粉碎度(%)x0dx0a为驱除稻壳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要求预先把稻壳清蒸30~40分钟,直到蒸汽中无怪味为止,然后出甑晾干,使含水量在13%以下。x0dx0a2.2.3母槽出窖x0dx0a2.2.3.1 起面糟x0dx0a 用行车的抱斗将面糟运至堆糟坝,拌入稻壳,底锅中倒上此轮舀来的黄水,之后即可上甑蒸酒,得丢糟黄水酒。x0dx0a2.2.3.2起母糟x0dx0a 起完面糟后,即起母糟。将窖冒中的母糟起到堆糟坝一角,此糟作为蒸红糟用。其余母糟同样起出到堆糟坝。当起到窖内出现黄水时即停止。x0dx0a2.2.3.3滴窖x0dx0a在停止起母糟时,即在窖内剩余的母糟中央或一侧挖一黄水坑滴窖。坑长70~100㎝,深至窖底,随即将坑内的黄水舀净,以后则滴多少舀多少,每窖最少舀4~6次,即要做到“滴窖勤舀”。在蒸完面糟和第一甑粮糟时,再继续起窖内母糟。起完后,都要将窖内母糟踩紧,拍光,铺盖上一层塑料薄膜。自开始滴窖到起完母糟止,必须达20小时以上。x0dx0a2.2.4配料、拌合x0dx0a2.2.4.1 配料x0dx0a各种粮粉原料配比:x0dx0a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x0dx0a粮粉与母糟比在1:4~6,冬季为1:4,夏季高温时粮糟比为1:6。其他季节视气温高低粮糟比控制在1:4~6。x0dx0a2.2.4.2拌和x0dx0a 在蒸酒蒸粮前50~60分钟,取一甑母糟约800㎏,倒入130~200㎏的粮粉,随即拌和两次(冬季要求加粮加糠,夏季则需减粮)。要求拌散,和匀,消灭疙瘩,灰包。和毕,撒上熟糠,将糟子盖好。此一堆积过程即称作“润料”。上甑前10~15分钟进行第二次拌和,把稻壳拌匀,收堆,准备上甑。配料时,切忌粮粉与稻壳同时倒入,以免粮粉装入稻壳内,拌和不均,不易糊化。拌和时要低翻快拌,次数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以减少酒精的挥发。x0dx0a 拌和红糟应在上甑前10~20分钟,根据母糟干湿程度,确定稻壳用量,一般为粮粉用量的17~22%,一不塌气、不夹花吊尾为适宜。x0dx0a2.2.5蒸酒蒸粮x0dx0a2.2.5.1蒸面糟x0dx0a先将底锅洗净,加够底锅水,并倒入黄水,在甑篾上撒上一层1~2㎝厚的稻壳,然后随即上甑装入面糟约2~3㎝,待将穿气时,再陆续装入,要注意控制火力大小,以避免底锅水冲上甑篾。要轻撒匀铺,切忌重倒多上,以免起堆塌气,一般上甑时间约40~50分钟,装满后用手或小扫帚将糟刮平,边高中低,等蒸汽离甑面1~2㎝时才盖上云盘,安好过气汽管接酒。蒸出的酒叫“丢糟黄水酒”。丢糟黄水酒经稀释后回窖发酵,或贮存之后作为专门酒类出售。丢糟经摊晾后,撒上曲药或根霉加酵母再入专门的窖池发酵。x0dx0a2.2.5.2蒸粮糟x0dx0a 蒸丢糟黄水后的底锅要彻底洗净,然后加水,甑篾也需要用水冲净,装甑要求同上。开始流酒时应截去酒头0.5㎏左右,然后量质接酒,分质贮存,严格把关。流酒温度,除最热天气外,一般要求在30℃以下。蒸酒是要求缓火蒸酒,火力均匀,断花摘酒,从流酒到摘酒约15~20分钟。酒尾用专用容器盛装,一般接50~70㎏。断尾后,加大火力蒸粮,以达到粮食糊化和降低酸度的目的,蒸粮时间从流酒到粮糟出甑约5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45分钟。对蒸粮的要求是达到“熟而不粘,内无生心”,也就是即要蒸熟透,又不起疙瘩。x0dx0a2.2.6打量水x0dx0a 粮糟出甑后,堆在堆糟坝,立即打入85℃以上的热水。出甑粮糟虽在蒸粮过程中吸收了一定的水分,但尚不能达到入窖最适宜的水分,因此必须要进行打量水操作,以增加其水分含量,有利于正常发酵。量水温度要求不得低于80℃,才能使水中杂菌钝化,同时促进淀粉细胞粒迅速吸收水分,使其进一来糊化,所以量水温度越高越好。x0dx0a 量水的用量视季节不同而定。一般出甑粮糟的含水量为50%左右,打量水后,入窖粮糟的含水量应在53~55%之间。夏季应多打量水,冬季则减。一般每100㎏粮粉打量水80~90㎏,便可达到粮糟入窖水分的要求。量水用量要根据温度、窖池、酒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若用量不足,粮糟发酵不良;用量过大,酒味变得淡薄。x0dx0a 打量水要撒开泼匀,不能冲在一处。泼入量水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堆积,以使粮完全糊化。x0dx0a 打量水时,如果水温度过低,泼入粮糟后将大部分浮于糟的表面,就是所谓“水古古的”、“不收汗”,入窖后很快沉于窖底致使上部糟子干燥,发酵受阻。x0dx0a2.2.7蒸红糟x0dx0a 由于每次到要加入粮粉、曲药和稻壳等新料,所以每窖都要增长25~30%的甑口,增长的甑口,全作红糟处理。红糟不加粮,蒸馏后也不打量水,作封窖的面糟。x0dx0a2.2.8摊晾x0dx0a 摊晾,也称扬冷。是使出甑的粮糟迅速均匀地冷至入窖温度,并尽可能地促使糟子的挥发酸和表面的水分大量挥发,但不可摊晾太久,以免感染更多的杂菌。摊晾在晾糟机上进行。x0dx0a 晾糟机的操作,要求撒铺均匀,甩散无疙瘩,厚薄均匀,一般在1~3㎝之间。一人负责翻撒粮糟,铲散拉薄,并负责调节下去一致和均匀。另一人负责接糟下窖,掌握粮糟温度,每甑粮糟至少要检查温度三次以上,根据糟温情况指挥上糟。糟子传送到曲斗处时,开动下曲齿轮,每甑下曲速度,以刚好下完为准。下曲的速度要根据糟的厚度严格掌握,经常调节,不能前多后少,更不能剩曲和不够。糟子过完后,及时把晾糟机和周围打扫干净。x0dx0a 晾糟机长期与酒醅接触,具有酵母生长繁殖的适宜条件,如适当的水分温度营养等,因而晾载机上的微生物以酵母为主,还有念珠霉和黄曲霉等。夏季气温高,细菌感染的机会较多,因而要求摊晾时间尽可能缩短,要特别注意搞好清洁卫生。x0dx0a2.2.9撒曲x0dx0a 用曲药量为每甑用粮的20~24%,随气温冷热有所增减(冬增夏减)。为了提香,每窖入池的前三甑粮糟中应另加一部分高温曲,用量为每甑粮粉重量的5~10%。另视粮糟湿度情况,当粮糟所含水分不足时,应用35~38℃的温水拌和曲粉,用水温度最高不应超过40℃,然后再将其均匀地泼洒到粮糟上。曲子用量调节应视前排出酒率而定,出酒率低时(正常上甑)应适当增加曲药用量。曲子用量过少,则发酵不完全;用曲过多则糖化发酵快,升温高而猛,给杂菌生长繁殖造成有利条件,对质量和产量都有影响。下曲温度根据入窖温度,气温变化等灵活掌握,一般在冬季比地温高3~6℃,夏季与地温相同或高1.x0dx0a2.2.10入窖(窖池的地下部分容积为10m3,则窖池每窖可容纳糟子约在12~14m3)x0dx0a 摊晾撒曲完毕即可入窖。先地面温度,从而决定入窖温度。(地温系指靠近窖池阴凉干燥的地面的温度。)入窖温度具体情况参照下表执行:x0dx0a 表2-2 地温和入窖温度的配伍(℃)x0dx0a地温 4~10 11~15 16~20 21~25 26~30x0dx0a入窖温度 16~17 18~19 18~22 22~25 26~30x0dx0a在酒醅达到入窖温度时,将其运入窖内。入窖时,先在窖底均匀地撒上曲粉1~1.5㎏.进窖的第一甑粮糟比一般入窖品温可提高3~4℃.每入一甑即扒平踩紧。全窖粮糟装完后,再扒平,踩窖。要求粮糟平地面(跌窖后),不铺出坎外,踩好。面糟入窖温度要比粮糟略高2~3℃.x0dx0a根据不同季节,决定入窖条件,是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严格掌握,才能使发酵正常进行。温度,水分,酸度,淀粉含量是入窖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参数按下表执行:x0dx0a表2-3不同季节的原料配比和入窖条件:x0dx0ax0dx0a2.2.11封窖x0dx0a 封窖材料为封窖泥,封窖泥是优质黄泥和老窖皮泥踩揉和熟而成的。粮糟`面糟入窖踩紧后,在其上先铺上一层编织袋或麻袋片,然后再在上面覆盖10㎝以上厚度的封窖泥。将泥抹平、抹光,以后每天清窖一次,并在窖皮上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以防止窖皮干裂。x0dx0a 2.2.12发酵管理x0dx0a发酵期间,首先要做好清窖,其次要注意发酵酒醅的温度变化情况。x0dx0a 2.2.12.1清窖x0dx0a渣子入窖后半个月之内,应注意清窖,不让窖皮裂缝。如有裂缝应及时抹严,并检查二氧化碳吹气口是否畅通。x0dx0a 2.2.12.2温度测定x0dx0a在渣子入窖到20天左右,每天两次测定窖内温度,并记录备分析之用。x0dx0a大曲酒发酵要求其温度变化呈有规律性进行,即前缓`中挺`后缓落。在整个发酵期间,温度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x0dx0a前发酵期:封窖后3~4天,由于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糖化发酵作用逐步加强,呼吸代谢所放出的热量,促使酒醅品温逐渐升高,并达到最高值,升温时间的长短和粮糟入窖温度的高低,加曲量多少等因素有关。入窖温度高,到达最高发酵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夏季入窖后一天就能达到最高发酵温度。冬季由于入窖温度低,一般封窖后8~12天才升至最高温度。由于入窖温度低,糖化较慢,要三天后糖分才达到最高,相应地酵母发酵也慢,母糟升温缓。最高发酵品温和入窖温度一般相差14~18℃.x0dx0a发酵稳定期:发酵温度达到最高峰,说明酒醅已进入旺盛的酒精发酵,一般能维持5~8天,要求发酵最高温度在30~33℃左右的停留时间长些,所谓中挺要挺足,使发酵进行的彻底,酒的产量和质量也高。高温持续一周左右后,会稍微下降,但降幅不大,约在27~28℃左右。封窖后20天之内,旺盛的酒精发酵阶段基本结束,酵母逐渐趋向衰老死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数量增加,酒度`酸度和淀粉浓度将逐步趋于平稳。x0dx0a缓落阶段:入窖20天后,直至出窖为止,品温缓慢下降,这称为后缓落。最后品温降至25~26℃或更低。此阶段内酵母已逐渐失去活力,细菌的作用有所加强。酒精等醇类各种酸类在进行缓慢而复杂的酯化作用,酒精含量会稍有下降,酸度会逐渐升高。这是发酵过程的后熟阶段,能生成成品酒较多的芳香成分。x0dx0a从粮糟入窖到酒醅出窖总时间在60天左右,夏天由于八九月需停车避夏,故七月入窖的粮糟其发酵总时间可达100天。x0dx0a如果入窖酒醅的糖分高或水分大,但酸度一般,会出现中挺时间缩短,后酵过早结束,出窖酒醅糖分`酸度都高的情况。x0dx0a如果入窖温度偏高,升温也快,顶温也高,升温时间和中挺时间都比低温入窖短,蒸出的成品酒香较好,但不协调,苦味重且欠纯甜感。x0dx0a入窖温度低(低于13℃),发酵顶温不超过25℃,只要中挺时间较长,则出酒率不会因此而降低,产的酒甜味突出,绵软,而香气不足。x0dx0a如曲子质量差,清洁卫生条件不好,造成杂菌大量侵入,将发酵的糖分或酒精转化为酸,会在发酵过程中出现倒热现象,严重影响酒质。x0dx0a2.2.12.3 在四川地区,一般情况下酒醅中主要成分的变化情况如下:x0dx0a在发酵期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水分`酸度等都有所增高,水分增幅在5~10%,酸度升高在0.7~1.6之间。x0dx0a淀粉在入窖初期,由于糖化发酵作用的强烈进行,下降较快,直至发酵15天以后,淀粉含量下降的速度才趋于缓慢。以后的变化显得较小。x0dx0a酒醅还原糖的变化与淀粉的变化相对应,一般在发酵的前三天达最高,以后随发酵的时间的推移,酵母数目增加,还原糖含量很快地下降,并保持一定的数量,直至出窖为止。这是边糖化边发酵造成的,糖分积累不多,极有利于酵母的酒精发酵。x0dx0a酒度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升高,一般在15~20天左右达到最高值,以后由于酯化和成酸而有所降低,尽管发酵后期糖化发酵作用任在进行,但由于作用微弱,酒精含量增加甚微。x0dx0a曲酒的酒醅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因而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不大,这对酿酒微生物和大部分酶的生化活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有害细菌的侵袭起到抑制作用。pH过低也会使液化酶加快钝化。x0dx0a酵母数量在发酵初期,随着酒醅品温的升高和还原糖的增多而增加,一般在入窖后8天左右,酵母细胞密度达到最高,以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 。x0dx0a酒醅发酵其间温度`酒度`糖度`酵母数的变化如下:x0dx0ax0dx0a表2-4 发酵糟主要成分的变化参照表x0dx0a3 浓香型白酒的贮存x0dx0a3.1的存在。如果贮存温度升高,挥发性物质将迅速降低。
2023-07-11 22:18:251

酿酒的工艺流程

1制曲 1.1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 1.1.1概述 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种微生物的复合酶制剂。 我国至今保留的曲种有大曲、小曲、红曲三种与黑曲霉、酵母菌、乳酸菌混杂制成的曲,称为“乌衣红曲”。它们既是糖化剂,又是发酵剂。这种制曲方法,是一种利用固体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条件下,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活性容易保持不变,这是我过制曲和酿酒技术的独特的创造和发明。 大曲作为酿造大曲酒用的糖化发酵剂,在制造过程中依靠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淀粉质原料中进行富集、扩大培养,并保存了各种酿酒用的有益微生物。再1.2.2.5贮曲 成曲出房后,放在通风干燥出贮存3个月之后方可用于生产。 1.2.2.6成曲质量指标同上。2酿酒2.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 2.1.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原料2.1.1.1 概述 浓香型大曲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辅以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在白酒界有“高粱产酒香、玉米产酒甜、大麦产酒冲、大米产酒净、小麦产酒糙” 。现在白酒行业的浓香型酒大多都是采用这五种原料进行生产的,本设计的原料选择也是这五种谷物。2.1.1.2对原料的质量要求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大米、糯米:优质。玉米:优质,且为脱脂玉米。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2.1.1.3酿酒原料的配比(百分比) 参照“五粮液”的工艺,本设计确定的各种谷物在原料中的配比如下: 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2.1.1.4粮糠比 稻壳作为酿酒的辅料,其作用是调节酒醅的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浆水;使酒醅有一定的疏松度和含氧量,并增加界面,使蒸煮、糖化发酵和蒸馏能顺利进行;另外还有帮助酒醅在发酵过程中升温的作用。稻壳用量为粮粉用量的17~22%,具体用量视母糟的湿度而定。2.1.2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流程 2.1.2.1概述浓香型大曲酒生产采用“混蒸混渣、续糟发酵”的工艺,即取发酵好的酒醅与粮粉按比例混合,边蒸粮边出酒,出甑后经摊晾、撒曲后入窖,混渣发酵。因为酒醅是连续使用,故称“续糟发酵”。所使用的母糟称之为“万年糟”。2.1.2.2工艺的选择参考浓香型白酒各生产单位的经验,本设计对生产工艺确定如下:原料→粉碎→原料粉 母糟→拌合润料→上甑→蒸酒蒸粮→ 成品、酒头、酒尾 清蒸稻壳 粮糟→打量水→摊晾 大曲→打碎→碾细→过筛→大曲粉→撒曲母糟 →拌合→上甑→蒸馏→出甑→红糟→摊晾→撒曲→入窖发酵清蒸稻壳 面糟、黄水→蒸馏→丢糟黄水酒→稀释→分层回窖 饲料 ←丢糟←出甑 出窖堆放←滴窖←出窖2.2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说明 2.2.1原料及酿造用水的要求 2.2.1.1原料要求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大米、糯米:优质。玉米:优质。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 2.2.1.2酿造用水的要求酿造用水包括生产过程用水、加浆降度用水、包装洗涤用水等。水质的要求,起码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2.2.2酿酒原料的处理要求高粱每粒被碎成4~6瓣即可,所有粮食原料粉碎后一般能通过40目的筛孔,其中粗粉占50%左右。具体参数参照下表执行:表2-1 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和麦曲的粉碎度(%)为驱除稻壳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要求预先把稻壳清蒸30~40分钟,直到蒸汽中无怪味为止,然后出甑晾干,使含水量在13%以下。2.2.3母槽出窖2.2.3.1 起面糟 用行车的抱斗将面糟运至堆糟坝,拌入稻壳,底锅中倒上此轮舀来的黄水,之后即可上甑蒸酒,得丢糟黄水酒。2.2.3.2起母糟 起完面糟后,即起母糟。将窖冒中的母糟起到堆糟坝一角,此糟作为蒸红糟用。其余母糟同样起出到堆糟坝。当起到窖内出现黄水时即停止。2.2.3.3滴窖在停止起母糟时,即在窖内剩余的母糟中央或一侧挖一黄水坑滴窖。坑长70~100㎝,深至窖底,随即将坑内的黄水舀净,以后则滴多少舀多少,每窖最少舀4~6次,即要做到“滴窖勤舀”。在蒸完面糟和第一甑粮糟时,再继续起窖内母糟。起完后,都要将窖内母糟踩紧,拍光,铺盖上一层塑料薄膜。自开始滴窖到起完母糟止,必须达20小时以上。2.2.4配料、拌合2.2.4.1 配料各种粮粉原料配比: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粮粉与母糟比在1:4~6,冬季为1:4,夏季高温时粮糟比为1:6。其他季节视气温高低粮糟比控制在1:4~6。2.2.4.2拌和 在蒸酒蒸粮前50~60分钟,取一甑母糟约800㎏,倒入130~200㎏的粮粉,随即拌和两次(冬季要求加粮加糠,夏季则需减粮)。要求拌散,和匀,消灭疙瘩,灰包。和毕,撒上熟糠,将糟子盖好。此一堆积过程即称作“润料”。上甑前10~15分钟进行第二次拌和,把稻壳拌匀,收堆,准备上甑。配料时,切忌粮粉与稻壳同时倒入,以免粮粉装入稻壳内,拌和不均,不易糊化。拌和时要低翻快拌,次数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以减少酒精的挥发。 拌和红糟应在上甑前10~20分钟,根据母糟干湿程度,确定稻壳用量,一般为粮粉用量的17~22%,一不塌气、不夹花吊尾为适宜。2.2.5蒸酒蒸粮2.2.5.1蒸面糟先将底锅洗净,加够底锅水,并倒入黄水,在甑篾上撒上一层1~2㎝厚的稻壳,然后随即上甑装入面糟约2~3㎝,待将穿气时,再陆续装入,要注意控制火力大小,以避免底锅水冲上甑篾。要轻撒匀铺,切忌重倒多上,以免起堆塌气,一般上甑时间约40~50分钟,装满后用手或小扫帚将糟刮平,边高中低,等蒸汽离甑面1~2㎝时才盖上云盘,安好过气汽管接酒。蒸出的酒叫“丢糟黄水酒”。丢糟黄水酒经稀释后回窖发酵,或贮存之后作为专门酒类出售。丢糟经摊晾后,撒上曲药或根霉加酵母再入专门的窖池发酵。2.2.5.2蒸粮糟 蒸丢糟黄水后的底锅要彻底洗净,然后加水,甑篾也需要用水冲净,装甑要求同上。开始流酒时应截去酒头0.5㎏左右,然后量质接酒,分质贮存,严格把关。流酒温度,除最热天气外,一般要求在30℃以下。蒸酒是要求缓火蒸酒,火力均匀,断花摘酒,从流酒到摘酒约15~20分钟。酒尾用专用容器盛装,一般接50~70㎏。断尾后,加大火力蒸粮,以达到粮食糊化和降低酸度的目的,蒸粮时间从流酒到粮糟出甑约5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45分钟。对蒸粮的要求是达到“熟而不粘,内无生心”,也就是即要蒸熟透,又不起疙瘩。2.2.6打量水 粮糟出甑后,堆在堆糟坝,立即打入85℃以上的热水。出甑粮糟虽在蒸粮过程中吸收了一定的水分,但尚不能达到入窖最适宜的水分,因此必须要进行打量水操作,以增加其水分含量,有利于正常发酵。量水温度要求不得低于80℃,才能使水中杂菌钝化,同时促进淀粉细胞粒迅速吸收水分,使其进一来糊化,所以量水温度越高越好。 量水的用量视季节不同而定。一般出甑粮糟的含水量为50%左右,打量水后,入窖粮糟的含水量应在53~55%之间。夏季应多打量水,冬季则减。一般每100㎏粮粉打量水80~90㎏,便可达到粮糟入窖水分的要求。量水用量要根据温度、窖池、酒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若用量不足,粮糟发酵不良;用量过大,酒味变得淡薄。 打量水要撒开泼匀,不能冲在一处。泼入量水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堆积,以使粮完全糊化。 打量水时,如果水温度过低,泼入粮糟后将大部分浮于糟的表面,就是所谓“水古古的”、“不收汗”,入窖后很快沉于窖底致使上部糟子干燥,发酵受阻。2.2.7蒸红糟 由于每次到要加入粮粉、曲药和稻壳等新料,所以每窖都要增长25~30%的甑口,增长的甑口,全作红糟处理。红糟不加粮,蒸馏后也不打量水,作封窖的面糟。2.2.8摊晾 摊晾,也称扬冷。是使出甑的粮糟迅速均匀地冷至入窖温度,并尽可能地促使糟子的挥发酸和表面的水分大量挥发,但不可摊晾太久,以免感染更多的杂菌。摊晾在晾糟机上进行。 晾糟机的操作,要求撒铺均匀,甩散无疙瘩,厚薄均匀,一般在1~3㎝之间。一人负责翻撒粮糟,铲散拉薄,并负责调节下去一致和均匀。另一人负责接糟下窖,掌握粮糟温度,每甑粮糟至少要检查温度三次以上,根据糟温情况指挥上糟。糟子传送到曲斗处时,开动下曲齿轮,每甑下曲速度,以刚好下完为准。下曲的速度要根据糟的厚度严格掌握,经常调节,不能前多后少,更不能剩曲和不够。糟子过完后,及时把晾糟机和周围打扫干净。 晾糟机长期与酒醅接触,具有酵母生长繁殖的适宜条件,如适当的水分温度营养等,因而晾载机上的微生物以酵母为主,还有念珠霉和黄曲霉等。夏季气温高,细菌感染的机会较多,因而要求摊晾时间尽可能缩短,要特别注意搞好清洁卫生。2.2.9撒曲 用曲药量为每甑用粮的20~24%,随气温冷热有所增减(冬增夏减)。为了提香,每窖入池的前三甑粮糟中应另加一部分高温曲,用量为每甑粮粉重量的5~10%。另视粮糟湿度情况,当粮糟所含水分不足时,应用35~38℃的温水拌和曲粉,用水温度最高不应超过40℃,然后再将其均匀地泼洒到粮糟上。曲子用量调节应视前排出酒率而定,出酒率低时(正常上甑)应适当增加曲药用量。曲子用量过少,则发酵不完全;用曲过多则糖化发酵快,升温高而猛,给杂菌生长繁殖造成有利条件,对质量和产量都有影响。下曲温度根据入窖温度,气温变化等灵活掌握,一般在冬季比地温高3~6℃,夏季与地温相同或高1.2.2.10入窖(窖池的地下部分容积为10m3,则窖池每窖可容纳糟子约在12~14m3) 摊晾撒曲完毕即可入窖。先地面温度,从而决定入窖温度。(地温系指靠近窖池阴凉干燥的地面的温度。)入窖温度具体情况参照下表执行: 表2-2 地温和入窖温度的配伍(℃)地温 4~10 11~15 16~20 21~25 26~30入窖温度 16~17 18~19 18~22 22~25 26~30在酒醅达到入窖温度时,将其运入窖内。入窖时,先在窖底均匀地撒上曲粉1~1.5㎏.进窖的第一甑粮糟比一般入窖品温可提高3~4℃.每入一甑即扒平踩紧。全窖粮糟装完后,再扒平,踩窖。要求粮糟平地面(跌窖后),不铺出坎外,踩好。面糟入窖温度要比粮糟略高2~3℃.根据不同季节,决定入窖条件,是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严格掌握,才能使发酵正常进行。温度,水分,酸度,淀粉含量是入窖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参数按下表执行:表2-3不同季节的原料配比和入窖条件:2.2.11封窖 封窖材料为封窖泥,封窖泥是优质黄泥和老窖皮泥踩揉和熟而成的。粮糟`面糟入窖踩紧后,在其上先铺上一层编织袋或麻袋片,然后再在上面覆盖10㎝以上厚度的封窖泥。将泥抹平、抹光,以后每天清窖一次,并在窖皮上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以防止窖皮干裂。 2.2.12发酵管理发酵期间,首先要做好清窖,其次要注意发酵酒醅的温度变化情况。 2.2.12.1清窖渣子入窖后半个月之内,应注意清窖,不让窖皮裂缝。如有裂缝应及时抹严,并检查二氧化碳吹气口是否畅通。 2.2.12.2温度测定在渣子入窖到20天左右,每天两次测定窖内温度,并记录备分析之用。大曲酒发酵要求其温度变化呈有规律性进行,即前缓`中挺`后缓落。在整个发酵期间,温度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发酵期:封窖后3~4天,由于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糖化发酵作用逐步加强,呼吸代谢所放出的热量,促使酒醅品温逐渐升高,并达到最高值,升温时间的长短和粮糟入窖温度的高低,加曲量多少等因素有关。入窖温度高,到达最高发酵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夏季入窖后一天就能达到最高发酵温度。冬季由于入窖温度低,一般封窖后8~12天才升至最高温度。由于入窖温度低,糖化较慢,要三天后糖分才达到最高,相应地酵母发酵也慢,母糟升温缓。最高发酵品温和入窖温度一般相差14~18℃.发酵稳定期:发酵温度达到最高峰,说明酒醅已进入旺盛的酒精发酵,一般能维持5~8天,要求发酵最高温度在30~33℃左右的停留时间长些,所谓中挺要挺足,使发酵进行的彻底,酒的产量和质量也高。高温持续一周左右后,会稍微下降,但降幅不大,约在27~28℃左右。封窖后20天之内,旺盛的酒精发酵阶段基本结束,酵母逐渐趋向衰老死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数量增加,酒度`酸度和淀粉浓度将逐步趋于平稳。缓落阶段:入窖20天后,直至出窖为止,品温缓慢下降,这称为后缓落。最后品温降至25~26℃或更低。此阶段内酵母已逐渐失去活力,细菌的作用有所加强。酒精等醇类各种酸类在进行缓慢而复杂的酯化作用,酒精含量会稍有下降,酸度会逐渐升高。这是发酵过程的后熟阶段,能生成成品酒较多的芳香成分。从粮糟入窖到酒醅出窖总时间在60天左右,夏天由于八九月需停车避夏,故七月入窖的粮糟其发酵总时间可达100天。如果入窖酒醅的糖分高或水分大,但酸度一般,会出现中挺时间缩短,后酵过早结束,出窖酒醅糖分`酸度都高的情况。如果入窖温度偏高,升温也快,顶温也高,升温时间和中挺时间都比低温入窖短,蒸出的成品酒香较好,但不协调,苦味重且欠纯甜感。入窖温度低(低于13℃),发酵顶温不超过25℃,只要中挺时间较长,则出酒率不会因此而降低,产的酒甜味突出,绵软,而香气不足。如曲子质量差,清洁卫生条件不好,造成杂菌大量侵入,将发酵的糖分或酒精转化为酸,会在发酵过程中出现倒热现象,严重影响酒质。2.2.12.3 在四川地区,一般情况下酒醅中主要成分的变化情况如下:在发酵期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水分`酸度等都有所增高,水分增幅在5~10%,酸度升高在0.7~1.6之间。淀粉在入窖初期,由于糖化发酵作用的强烈进行,下降较快,直至发酵15天以后,淀粉含量下降的速度才趋于缓慢。以后的变化显得较小。酒醅还原糖的变化与淀粉的变化相对应,一般在发酵的前三天达最高,以后随发酵的时间的推移,酵母数目增加,还原糖含量很快地下降,并保持一定的数量,直至出窖为止。这是边糖化边发酵造成的,糖分积累不多,极有利于酵母的酒精发酵。酒度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升高,一般在15~20天左右达到最高值,以后由于酯化和成酸而有所降低,尽管发酵后期糖化发酵作用任在进行,但由于作用微弱,酒精含量增加甚微。曲酒的酒醅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因而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不大,这对酿酒微生物和大部分酶的生化活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有害细菌的侵袭起到抑制作用。pH过低也会使液化酶加快钝化。酵母数量在发酵初期,随着酒醅品温的升高和还原糖的增多而增加,一般在入窖后8天左右,酵母细胞密度达到最高,以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 。酒醅发酵其间温度`酒度`糖度`酵母数的变化如下:表2-4 发酵糟主要成分的变化参照表3 浓香型白酒的贮存3.1的存在。如果贮存温度升高,挥发性物质将迅速降低。
2023-07-11 22:18:341

怎样酿酒白酒过程,白酒制作工艺流程详解

1.原料粉碎。 2.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 3.配料。 4.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 5.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 6.蒸煮糊化。 7.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 8.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 9.冷却。 10.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 11.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 12.拌醅。 13.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 14.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 15.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 16.发酵。 17.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 18.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 19.蒸酒。 20.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 21.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
2023-07-11 22:18:412

白酒酿造的工艺流程

白酒酿造的工艺流程 白酒酿造的工艺流程,很多人都喜欢品鉴白酒,白酒是中国酒类的统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白酒的酿造也有很多的讲究,每个环节都要达到标准才能酿出味道纯正的白酒。下面我就带大家看看白酒酿造的工艺流程。 白酒酿造的工艺流程1 1、原料及其配比 酿制酿酒的原料是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麦(16%)、玉米(8%),他们的质量比例有很严格的要求。配料时按先多后少原则依次运到办料场地,不得配错各种粮食比例。 2、粉碎 五种粮食按比例准确配料后经充分搅拌,将五种粮食进行粉碎。粉碎的技术要求是: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粉碎度均为4、6、8瓣,无整粒混入。 3、蒸糠 糠壳是酿酒中采用的优质填充剂,在发酵和蒸煮过程中能生成甲醇和糠醛等物质。蒸糠可去除糠壳中的杂异味。 4、开窖 发酵期满的窖应去掉封泥,取糟蒸酒。粮糟窖的发酵期为70天。 5、配料、搅拌和润粮 此过程要做到三准确:配料准确、配糟准确、配糠准确,两均匀:拌粮均匀、拌糠均匀。 6、上甑 上甑要平,穿汽要匀,不准跑汽,轻撒匀铺。 7、蒸馏摘酒 蒸馏时要掌握缓火流酒,大火蒸粮的原则。摘酒时,以感官品尝判断酒质,切实做到边尝边摘。摘完后,将酒运入酒库,称量后按质并坛。 8、出甑,摊凉 出甑前先关气阀,取下弯管,揭开甑盖;用行车将甑吊至凉糟床附近,打开甑底。 9、入窖 糟醅入窖前必须将窖池清扫干净,撒上一千克左右的曲粉。入窖后,必须迅速挖平,进行踩窖。踩窖后找五个测温点,插上温度计,检查后作好记录。 10、出窖后进行分堆拌糠产生酒醅 然后对酒醅进行蒸酒,蒸酒后产生酒头、酒尾和成品白酒,最后将成品白酒进行入库保存。 11、蒸酒 然后对酒醅进行蒸酒,蒸酒后产生酒头、酒尾和成品白酒,最后将成品白酒进行入库保存。 白酒处理技术: 陈酿法:贮存老熟,一般用陶瓷坛陈酿效果好。 勾兑:这是决定酒质的重要环节,以往都是由富有经验的老师傅担任这项工作。现在利用计算机的勾兑技术也正在研究发展之中。 配加混合香酯(新工艺白酒)的研究:现在能够生产混合香酯。这是以硫酸为催化剂,将酒精和醋酸人工合成为乙酸乙酯,用酒精和高级脂肪酸合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酯.然后蒸馏分馏,净化处理后,进行毒性实验,证明无毒,可供食用,于是进一步制成混合各酯分的"混合香酯",作为调香剂加入到一般质量的白酒中。可提高白酒的质量。 酒香气成分的研究: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极为复杂,除了酒精(乙醇)之外,还含有数百种化学成分。白酒中的主要成份分为四大类:醇类物质、酯类物质、酸类物质和醛酮类物质。不同香型的白酒,其主体香气成分是不同的。如汾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乳酸乙酯的含量约为乙酸乙酯含量的30%,而己酸乙酯的含量较低。泸香型白酒中,主体香成分是己酸乙酯及适量的丁酸乙酯。而米香型白酒中的乳酸乙酯的.含量比乙酸乙酯的含量较高。 白酒酿造的工艺流程2 纯粮酒苦涩味如何去除? 处理的方法,在酿制全过程中除开要留意以上问题之外,还以适度降低酿造全过程的用曲量,减少发酵温度。对制成品酒则可采用土麦冬叶、活性碳脱味法,即用土麦冬叶流量的0.5%放进酒中,侵泡4天之后取下,再加少量活性碳,纯粮酒的苦涩味就可以脱去。也有便是,除开在白酒蒸馏时要留意提升馏酒温度,并融合量、质按段摘酒外,对苦甜味重的制成品纯粮酒,宜采用勾调、调料(并不是再加有机化学香辛料)的方式开展解决。实际做法是:在同行业中选择口味较酸、味儿纯正的酒,与苦甜味制成品纯粮酒勾调合调料,探索最好组成。加上量是多少,应视情而定。 另一种方式是:将一份碎老冰糖、二份冷水和弄成细沫的适当鸡蛋清混和拌和,文火迟缓烧开融化,再趁着热用纯棉布过虑后,添加苦甜味重的纯粮酒中,搅拌,回应,就可以接到显著成绩。但须留意控制加上量,不然会毁坏纯粮酒的原来口味。 此外再提一点,纯粮酒的异味一般是因为原材料长霉、霉变、不干净或发酵温度过高、霉菌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处理的方法,可选用高锰酸钾溶液解决。 其方式是:将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一般使用量为0.1—0.15克/KG)彻底融解在有异味的纯粮酒中,充足搅拌,随后静放,让其当然回应。待水溶液彻底回应后,用沙滤棒过滤装置过酒。
2023-07-11 22:19:001

我需要酿酒的详细工艺流程

1制曲 1.1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 1.1.1概述 酒曲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种微生物的复合酶制剂。 我国至今保留的曲种有大曲、小曲、红曲三种与黑曲霉、酵母菌、乳酸菌混杂制成的曲,称为“乌衣红曲”。它们既是糖化剂,又是发酵剂。这种制曲方法,是一种利用固体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条件下,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活性容易保持不变,这是我过制曲和酿酒技术的独特的创造和发明。 大曲作为酿造大曲酒用的糖化发酵剂,在制造过程中依靠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淀粉质原料中进行富集、扩大培养,并保存了各种酿酒用的有益微生物。再1.2.2.5贮曲 成曲出房后,放在通风干燥出贮存3个月之后方可用于生产。 1.2.2.6成曲质量指标同上。2酿酒2.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 2.1.1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原料2.1.1.1 概述 浓香型大曲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辅以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在白酒界有“高粱产酒香、玉米产酒甜、大麦产酒冲、大米产酒净、小麦产酒糙” 。现在白酒行业的浓香型酒大多都是采用这五种原料进行生产的,本设计的原料选择也是这五种谷物。2.1.1.2对原料的质量要求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大米、糯米:优质。玉米:优质,且为脱脂玉米。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2.1.1.3酿酒原料的配比(百分比) 参照“五粮液”的工艺,本设计确定的各种谷物在原料中的配比如下: 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2.1.1.4粮糠比 稻壳作为酿酒的辅料,其作用是调节酒醅的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浆水;使酒醅有一定的疏松度和含氧量,并增加界面,使蒸煮、糖化发酵和蒸馏能顺利进行;另外还有帮助酒醅在发酵过程中升温的作用。稻壳用量为粮粉用量的17~22%,具体用量视母糟的湿度而定。2.1.2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工艺流程 2.1.2.1概述浓香型大曲酒生产采用“混蒸混渣、续糟发酵”的工艺,即取发酵好的酒醅与粮粉按比例混合,边蒸粮边出酒,出甑后经摊晾、撒曲后入窖,混渣发酵。因为酒醅是连续使用,故称“续糟发酵”。所使用的母糟称之为“万年糟”。2.1.2.2工艺的选择参考浓香型白酒各生产单位的经验,本设计对生产工艺确定如下:原料→粉碎→原料粉 母糟→拌合润料→上甑→蒸酒蒸粮→ 成品、酒头、酒尾 清蒸稻壳 粮糟→打量水→摊晾 大曲→打碎→碾细→过筛→大曲粉→撒曲母糟 →拌合→上甑→蒸馏→出甑→红糟→摊晾→撒曲→入窖发酵清蒸稻壳 面糟、黄水→蒸馏→丢糟黄水酒→稀释→分层回窖 饲料 ←丢糟←出甑 出窖堆放←滴窖←出窖2.2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工艺说明 2.2.1原料及酿造用水的要求 2.2.1.1原料要求高粱:要求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烂虫蛀、无农药污染。小麦:要求颗粒完整,饱满无霉烂、无虫蛀、无农药污染、无泥沙及其他杂物。大米、糯米:优质。玉米:优质。稻壳:新鲜、干净、无霉烂、呈金黄色,要求为粗糠。 2.2.1.2酿造用水的要求酿造用水包括生产过程用水、加浆降度用水、包装洗涤用水等。水质的要求,起码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2.2.2酿酒原料的处理要求高粱每粒被碎成4~6瓣即可,所有粮食原料粉碎后一般能通过40目的筛孔,其中粗粉占50%左右。具体参数参照下表执行:表2-1 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和麦曲的粉碎度(%)为驱除稻壳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要求预先把稻壳清蒸30~40分钟,直到蒸汽中无怪味为止,然后出甑晾干,使含水量在13%以下。2.2.3母槽出窖2.2.3.1 起面糟 用行车的抱斗将面糟运至堆糟坝,拌入稻壳,底锅中倒上此轮舀来的黄水,之后即可上甑蒸酒,得丢糟黄水酒。2.2.3.2起母糟 起完面糟后,即起母糟。将窖冒中的母糟起到堆糟坝一角,此糟作为蒸红糟用。其余母糟同样起出到堆糟坝。当起到窖内出现黄水时即停止。2.2.3.3滴窖在停止起母糟时,即在窖内剩余的母糟中央或一侧挖一黄水坑滴窖。坑长70~100㎝,深至窖底,随即将坑内的黄水舀净,以后则滴多少舀多少,每窖最少舀4~6次,即要做到“滴窖勤舀”。在蒸完面糟和第一甑粮糟时,再继续起窖内母糟。起完后,都要将窖内母糟踩紧,拍光,铺盖上一层塑料薄膜。自开始滴窖到起完母糟止,必须达20小时以上。2.2.4配料、拌合2.2.4.1 配料各种粮粉原料配比:高粱36%,小麦16%,玉米8%,糯米18%,大米22%。粮粉与母糟比在1:4~6,冬季为1:4,夏季高温时粮糟比为1:6。其他季节视气温高低粮糟比控制在1:4~6。2.2.4.2拌和 在蒸酒蒸粮前50~60分钟,取一甑母糟约800㎏,倒入130~200㎏的粮粉,随即拌和两次(冬季要求加粮加糠,夏季则需减粮)。要求拌散,和匀,消灭疙瘩,灰包。和毕,撒上熟糠,将糟子盖好。此一堆积过程即称作“润料”。上甑前10~15分钟进行第二次拌和,把稻壳拌匀,收堆,准备上甑。配料时,切忌粮粉与稻壳同时倒入,以免粮粉装入稻壳内,拌和不均,不易糊化。拌和时要低翻快拌,次数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以减少酒精的挥发。 拌和红糟应在上甑前10~20分钟,根据母糟干湿程度,确定稻壳用量,一般为粮粉用量的17~22%,一不塌气、不夹花吊尾为适宜。2.2.5蒸酒蒸粮2.2.5.1蒸面糟先将底锅洗净,加够底锅水,并倒入黄水,在甑篾上撒上一层1~2㎝厚的稻壳,然后随即上甑装入面糟约2~3㎝,待将穿气时,再陆续装入,要注意控制火力大小,以避免底锅水冲上甑篾。要轻撒匀铺,切忌重倒多上,以免起堆塌气,一般上甑时间约40~50分钟,装满后用手或小扫帚将糟刮平,边高中低,等蒸汽离甑面1~2㎝时才盖上云盘,安好过气汽管接酒。蒸出的酒叫“丢糟黄水酒”。丢糟黄水酒经稀释后回窖发酵,或贮存之后作为专门酒类出售。丢糟经摊晾后,撒上曲药或根霉加酵母再入专门的窖池发酵。2.2.5.2蒸粮糟 蒸丢糟黄水后的底锅要彻底洗净,然后加水,甑篾也需要用水冲净,装甑要求同上。开始流酒时应截去酒头0.5㎏左右,然后量质接酒,分质贮存,严格把关。流酒温度,除最热天气外,一般要求在30℃以下。蒸酒是要求缓火蒸酒,火力均匀,断花摘酒,从流酒到摘酒约15~20分钟。酒尾用专用容器盛装,一般接50~70㎏。断尾后,加大火力蒸粮,以达到粮食糊化和降低酸度的目的,蒸粮时间从流酒到粮糟出甑约5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45分钟。对蒸粮的要求是达到“熟而不粘,内无生心”,也就是即要蒸熟透,又不起疙瘩。2.2.6打量水 粮糟出甑后,堆在堆糟坝,立即打入85℃以上的热水。出甑粮糟虽在蒸粮过程中吸收了一定的水分,但尚不能达到入窖最适宜的水分,因此必须要进行打量水操作,以增加其水分含量,有利于正常发酵。量水温度要求不得低于80℃,才能使水中杂菌钝化,同时促进淀粉细胞粒迅速吸收水分,使其进一来糊化,所以量水温度越高越好。 量水的用量视季节不同而定。一般出甑粮糟的含水量为50%左右,打量水后,入窖粮糟的含水量应在53~55%之间。夏季应多打量水,冬季则减。一般每100㎏粮粉打量水80~90㎏,便可达到粮糟入窖水分的要求。量水用量要根据温度、窖池、酒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若用量不足,粮糟发酵不良;用量过大,酒味变得淡薄。 打量水要撒开泼匀,不能冲在一处。泼入量水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堆积,以使粮完全糊化。 打量水时,如果水温度过低,泼入粮糟后将大部分浮于糟的表面,就是所谓“水古古的”、“不收汗”,入窖后很快沉于窖底致使上部糟子干燥,发酵受阻。2.2.7蒸红糟 由于每次到要加入粮粉、曲药和稻壳等新料,所以每窖都要增长25~30%的甑口,增长的甑口,全作红糟处理。红糟不加粮,蒸馏后也不打量水,作封窖的面糟。2.2.8摊晾 摊晾,也称扬冷。是使出甑的粮糟迅速均匀地冷至入窖温度,并尽可能地促使糟子的挥发酸和表面的水分大量挥发,但不可摊晾太久,以免感染更多的杂菌。摊晾在晾糟机上进行。 晾糟机的操作,要求撒铺均匀,甩散无疙瘩,厚薄均匀,一般在1~3㎝之间。一人负责翻撒粮糟,铲散拉薄,并负责调节下去一致和均匀。另一人负责接糟下窖,掌握粮糟温度,每甑粮糟至少要检查温度三次以上,根据糟温情况指挥上糟。糟子传送到曲斗处时,开动下曲齿轮,每甑下曲速度,以刚好下完为准。下曲的速度要根据糟的厚度严格掌握,经常调节,不能前多后少,更不能剩曲和不够。糟子过完后,及时把晾糟机和周围打扫干净。 晾糟机长期与酒醅接触,具有酵母生长繁殖的适宜条件,如适当的水分温度营养等,因而晾载机上的微生物以酵母为主,还有念珠霉和黄曲霉等。夏季气温高,细菌感染的机会较多,因而要求摊晾时间尽可能缩短,要特别注意搞好清洁卫生。2.2.9撒曲 用曲药量为每甑用粮的20~24%,随气温冷热有所增减(冬增夏减)。为了提香,每窖入池的前三甑粮糟中应另加一部分高温曲,用量为每甑粮粉重量的5~10%。另视粮糟湿度情况,当粮糟所含水分不足时,应用35~38℃的温水拌和曲粉,用水温度最高不应超过40℃,然后再将其均匀地泼洒到粮糟上。曲子用量调节应视前排出酒率而定,出酒率低时(正常上甑)应适当增加曲药用量。曲子用量过少,则发酵不完全;用曲过多则糖化发酵快,升温高而猛,给杂菌生长繁殖造成有利条件,对质量和产量都有影响。下曲温度根据入窖温度,气温变化等灵活掌握,一般在冬季比地温高3~6℃,夏季与地温相同或高1.2.2.10入窖(窖池的地下部分容积为10m3,则窖池每窖可容纳糟子约在12~14m3) 摊晾撒曲完毕即可入窖。先地面温度,从而决定入窖温度。(地温系指靠近窖池阴凉干燥的地面的温度。)入窖温度具体情况参照下表执行: 表2-2 地温和入窖温度的配伍(℃)地温 4~10 11~15 16~20 21~25 26~30入窖温度 16~17 18~19 18~22 22~25 26~30在酒醅达到入窖温度时,将其运入窖内。入窖时,先在窖底均匀地撒上曲粉1~1.5㎏.进窖的第一甑粮糟比一般入窖品温可提高3~4℃.每入一甑即扒平踩紧。全窖粮糟装完后,再扒平,踩窖。要求粮糟平地面(跌窖后),不铺出坎外,踩好。面糟入窖温度要比粮糟略高2~3℃.根据不同季节,决定入窖条件,是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严格掌握,才能使发酵正常进行。温度,水分,酸度,淀粉含量是入窖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参数按下表执行:表2-3不同季节的原料配比和入窖条件:2.2.11封窖 封窖材料为封窖泥,封窖泥是优质黄泥和老窖皮泥踩揉和熟而成的。粮糟`面糟入窖踩紧后,在其上先铺上一层编织袋或麻袋片,然后再在上面覆盖10㎝以上厚度的封窖泥。将泥抹平、抹光,以后每天清窖一次,并在窖皮上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以防止窖皮干裂。 2.2.12发酵管理发酵期间,首先要做好清窖,其次要注意发酵酒醅的温度变化情况。 2.2.12.1清窖渣子入窖后半个月之内,应注意清窖,不让窖皮裂缝。如有裂缝应及时抹严,并检查二氧化碳吹气口是否畅通。 2.2.12.2温度测定在渣子入窖到20天左右,每天两次测定窖内温度,并记录备分析之用。大曲酒发酵要求其温度变化呈有规律性进行,即前缓`中挺`后缓落。在整个发酵期间,温度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发酵期:封窖后3~4天,由于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糖化发酵作用逐步加强,呼吸代谢所放出的热量,促使酒醅品温逐渐升高,并达到最高值,升温时间的长短和粮糟入窖温度的高低,加曲量多少等因素有关。入窖温度高,到达最高发酵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夏季入窖后一天就能达到最高发酵温度。冬季由于入窖温度低,一般封窖后8~12天才升至最高温度。由于入窖温度低,糖化较慢,要三天后糖分才达到最高,相应地酵母发酵也慢,母糟升温缓。最高发酵品温和入窖温度一般相差14~18℃.发酵稳定期:发酵温度达到最高峰,说明酒醅已进入旺盛的酒精发酵,一般能维持5~8天,要求发酵最高温度在30~33℃左右的停留时间长些,所谓中挺要挺足,使发酵进行的彻底,酒的产量和质量也高。高温持续一周左右后,会稍微下降,但降幅不大,约在27~28℃左右。封窖后20天之内,旺盛的酒精发酵阶段基本结束,酵母逐渐趋向衰老死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数量增加,酒度`酸度和淀粉浓度将逐步趋于平稳。缓落阶段:入窖20天后,直至出窖为止,品温缓慢下降,这称为后缓落。最后品温降至25~26℃或更低。此阶段内酵母已逐渐失去活力,细菌的作用有所加强。酒精等醇类各种酸类在进行缓慢而复杂的酯化作用,酒精含量会稍有下降,酸度会逐渐升高。这是发酵过程的后熟阶段,能生成成品酒较多的芳香成分。从粮糟入窖到酒醅出窖总时间在60天左右,夏天由于八九月需停车避夏,故七月入窖的粮糟其发酵总时间可达100天。如果入窖酒醅的糖分高或水分大,但酸度一般,会出现中挺时间缩短,后酵过早结束,出窖酒醅糖分`酸度都高的情况。如果入窖温度偏高,升温也快,顶温也高,升温时间和中挺时间都比低温入窖短,蒸出的成品酒香较好,但不协调,苦味重且欠纯甜感。入窖温度低(低于13℃),发酵顶温不超过25℃,只要中挺时间较长,则出酒率不会因此而降低,产的酒甜味突出,绵软,而香气不足。如曲子质量差,清洁卫生条件不好,造成杂菌大量侵入,将发酵的糖分或酒精转化为酸,会在发酵过程中出现倒热现象,严重影响酒质。2.2.12.3 在四川地区,一般情况下酒醅中主要成分的变化情况如下:在发酵期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水分`酸度等都有所增高,水分增幅在5~10%,酸度升高在0.7~1.6之间。淀粉在入窖初期,由于糖化发酵作用的强烈进行,下降较快,直至发酵15天以后,淀粉含量下降的速度才趋于缓慢。以后的变化显得较小。酒醅还原糖的变化与淀粉的变化相对应,一般在发酵的前三天达最高,以后随发酵的时间的推移,酵母数目增加,还原糖含量很快地下降,并保持一定的数量,直至出窖为止。这是边糖化边发酵造成的,糖分积累不多,极有利于酵母的酒精发酵。酒度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渐升高,一般在15~20天左右达到最高值,以后由于酯化和成酸而有所降低,尽管发酵后期糖化发酵作用任在进行,但由于作用微弱,酒精含量增加甚微。曲酒的酒醅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因而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不大,这对酿酒微生物和大部分酶的生化活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有害细菌的侵袭起到抑制作用。pH过低也会使液化酶加快钝化。酵母数量在发酵初期,随着酒醅品温的升高和还原糖的增多而增加,一般在入窖后8天左右,酵母细胞密度达到最高,以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 。酒醅发酵其间温度`酒度`糖度`酵母数的变化如下:表2-4 发酵糟主要成分的变化参照表3 浓香型白酒的贮存3.1的存在。如果贮存温度升高,挥发性物质将迅速降低。
2023-07-11 22:19:101

关于白酒酿造的流程 简单点的说

酿酒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包括:原料处理 精碾或粉碎 蒸煮(蒸饭) 摊凉( 冷却)翻料 淀粉糖化 入缸或入窖发酵 蒸馏取酒 酒的老熟和陈酿 勾兑调味 (1)原料处理为了充分利用原料,提高糖化能力和出酒率,并形成特有的酒品风格,酿酒的原料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定工艺的处理,主要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比及其状态的改变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也是关键的环节。 (2)精碾或粉碎其原料处理的基本工艺和程序是精碾或粉碎。 润料(浸米),,摊凉(淋水冷却),翻料,入缸或入窖发酵等。(3)蒸煮(蒸饭)将粉碎好的玉米或精碾的大米煮蒸熟透不得有夹生。(4)摊凉( 冷却)翻料将煮蒸熟透的玉米或精碾的大米摊凉在干净的地上翻料冷却至28℃ 32℃时加入酒曲,按生料计算春、秋、冬季加入1.0%香酒曲(马关县项家广式酒曲厂生产)和0.1%甜酒曲(马关县项家广式酒曲厂生产);夏季加入0.7%香酒曲(马关县项家广式酒曲厂生产)和0.1%甜酒曲(马关县项家广式酒曲厂生产) (5)淀粉糖化摊凉在干净的地上翻料冷却至28℃ 32℃时加入酒曲混合均匀后堆积糖化24小时(堆积高度16cm 20cm)堆积好后盖上布匹或者麻袋。 (6)入缸或入窖发酵当24小时过后温度升至28℃ 35℃时装入缸、桶内或者窑内密封发酵15天以上。(7)蒸馏取酒所谓蒸馏取酒就是通过加热,利用沸点的差异使酒精从原有的酒液中浓缩分离,冷却后获得高酒精含量酒品的工艺。在正常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3℃,将酒液加热至两种温度之间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含酒精的蒸汽,将这种蒸汽收人管道并进行冷凝,就会与原来的科液分开,从而形成高酒精含量的酒品。在蒸馏的过程中,原汁酒液中的酒精被蒸馏出来予以收集,并控制酒精的浓度。原汁酒中的味素也将一起被蒸馏,从而使蒸馏的酒品中带有独特的芳香和口味。(8)酒的老熟和陈酿酒是具有生命力的,糖化、发酵、蒸馏等一系列工艺的完成并不能说明酿酒全过程就已终结,新酿制成的酒品并没有完全完成体现酒品风格的物质转化,酒质粗劣淡寡,酒体欠缺丰满,固以新酒必须经过特定环境的窖藏。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后,醇香和美的酒质才最终形成并得以深化。通常将这一新酿制成的酒品窖香贮存的过程称为老熟和陈酿。(9)勾兑调味 勾兑调味工艺,是将不同种类、陈年和产地的原酒液半成品,选取不同档次的原酒液半成品,按照一定的比例,参照成品酒的酒质标准进行混合、调整和校对的工艺。勾兑调校能不断获得均衡协调、质量稳定、风格传统地道的酒品。酒品的勾兑调味被视为酿酒的最高工艺,创造出酿酒活动中的一种精神境界。从工艺的角度来看,酿酒原料的种类、质量和配比存在着差异性,酿酒过程中包含着诸多工序,中间发生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转化产生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有机成分,其中有些机理至今还未研究清楚,而勾兑师的工作便是富有技巧地将不同酒质的酒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调校,在确保酒品总体风格的前提下,以得到整体均匀一致的市场品种标准。曲酒的酿造具体流程图表解析如下:
2023-07-11 22:19:196

白酒制作工艺流程详解

白酒制作工艺流程详解:1、选料粮为酒之肉,一般是将高梁、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大麦、荞麦、青稞等粮食和豆类等(不包括薯类与果蔬类)作为原料,要求作物的颗粒均匀饱满、新鲜、无虫蛀、无霉变、干燥适宜、无泥沙、无异杂味、无其它杂物。2、制曲曲为酒之骨,制曲是酿酒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比如啤酒)。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白酒酿造采用的就是第二种方式,这个过程主要是将淀粉糖化(转化成葡萄糖)。3、发酵窖池由于长期持续发酵,生成的栖息微生物和香味物质上百种。这些栖息微生物与香味,又持继不断地往窖壁深入渗透,使窖泥微生物和乙酸乙酯等香味物质日积月累,不断激活,以糟养窖,以窖养酒。4、装甑装甑直接影响着白酒的品质,在白酒酿造工艺中关系重大。也是工艺要求最复杂的一道环节,“轻、松、匀、薄、准、平”六个字就是装甑难度的高度概括。5、蒸馏蒸馏提纯,主要采用甑桶作容器(半固态法出外)进行缓慢蒸馏,还可采取将黄水、酒尾倒入锅底进行蒸馏等措施。经过蒸馏操作后,得到的原酒度数一般比较高,不同批次的原酒其质量、风格都不相同,需要分批存放。6、灌装灌装蒸馏出的原酒,原酒主要是指刚酿制出来的高度酒,经过发酵和蒸馏而成的高度粮食白酒。主要以三大香型为主分别是: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7、勾兑这里说的勾兑和通常意义上大家理解的“三精一水”的勾兑完全是两码事。这里的勾兑是指,允许用不同轮次和不同等级的酒及各种调味酒进行勾调。去除杂质,协调香味,降低度数,便于消费者饮用。
2023-07-11 22:1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