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燕之家 / 问答 / 详情

办酒席买白酒,高度白酒500元一下哪个好点?剑南春和天之蓝,红花郎,汾酒 董酒哪个好

2023-07-23 11:48:54
左迁

天之蓝是蓝色,不太适合婚宴,适合满月酒,汾酒不适合年轻人,而且只有老白汾酒10年才是红色装,价格也稍低。董酒也一样。最适合的是红花郎和剑南春。红花郎分十年和十五年,酒窝网的售价分别是288元和498元。剑南春酒窝网的售价为340元,您可以根据预算从这三个价位的酒中选一下。

meira

红花郎酒不错!又喜庆!

朽月十八

剑南春,红花郎酒宴比较常见

还要旺仔

推荐红花郎!

tt白

剑南春

红花郎10年15年的价格

红花郎酒10年 酱香白酒53度 商城正品345.00 红花郎酒15年 酱香白酒53度 商城正品628.00
2023-07-22 13:55:545

郎酒红花郎15年怎么样?郎酒红花郎酒15年怎么样?大概价格是多少?

红花郎十五年,绝对是酱香典范。而且郎酒是全国唯一仍然采用山泉水的酒厂,加上它特有的传承了几千年的制作工艺,其醇香不得不说是极品。另外,郎酒集团并未授权任何网站出售其产品。建议购买!
2023-07-22 13:56:243

求最新2012 郎酒价格|红花郎10年价格|红花郎15年价格表

郎酒 红花郎 10年价格 298郎酒 红花郎 15年价格 358
2023-07-22 13:56:313

红花郎酒好喝吗?

中国酱香型白酒中国顶级名酒中就茅台与红花郎,普通茅台价格已达到2000元,红花郎10年价格498元,15年868元,20年1438元,年底会涨价!
2023-07-22 13:56:543

52度500MI红花郎多少钱一瓶?

380元一瓶要了留言
2023-07-22 13:57:034

目前红花郎酒最贵的市场价是多少

红花郎最贵的应该是红花郎系列的百年纪念酒市场价10万元,好像现在是128888元。
2023-07-22 13:57:101

2021年十五年红花郎酒和2018年红花郎酒包装相同吗?

不相同。红花郎酒系列酒只有两种,一种是红花郎10年,另外一种是红花郎15年,2022年的红花郎就是使用的2015年款的,1、包装不一样,红花郎10是纸盒包装的,而红花郎15年是亚克力包装的。2、价格不一样。10年的红花郎市场零售价格在400元左右,15年的红花郎市场价格在600元左右。
2023-07-22 13:57:291

红花郎酒多少钱一瓶?

红花郎酒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酒质香浓、醇厚,略带微微的甜味,包装新颖大胆,是我国白酒酱香的典范,其不同的度数和年份的红花郎酒价格也不一样。有红花郎十年陈酿53度500ml价格268元,红花郎10年光瓶装53度500ml价格199元,红花郎酒十五年陈酿53度500ml价格488元,红花郎十五年光瓶53度500ml价格358元,红花郎酒十五年陈酿39度500ml价格529元。
2023-07-22 13:57:511

长沙红花郎酒价格

红花郎15年 53度628元/瓶 红花郎10年 53度328元/瓶 39度268元/瓶左右
2023-07-22 13:58:111

07年的15年红花郎酒(53°500毫升)现在能卖多少钱?有想要的联系我!

目前红花郎价格15年是868元,春节提价到1080,07年红花郎现在的话1000元-1200元!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7-22 13:58:181

天宝洞藏10年39度红花郎酒价格

市场价328/瓶,但是现在涨价了,好像是378了吧
2023-07-22 13:58:272

红花郎酒45度多少钱一瓶

30左右吧不好喝不如散酒
2023-07-22 13:58:482

480ml42度浓香型红花郎酒价格

1
2023-07-22 13:58:561

郎酒真假 价格

郎酒,原名回沙郎酒。用优质郎泉水酿制而成,因而得名,产于四川省古蔺县郎酒厂。郎酒也是国家名酒,属于酱香型,工艺与茅台酒相似,但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酒质红泽微黄,清澈透明,酱香突出。郎酒素以酱香浓郁、细腻幽雅、酒体丰满,回味绵长,空杯留香而著称,还同时兼有“饮时不辣喉、饮后不干口、不痛头”的独特风格。目前市场上仿冒猖獗,朗酒也是众假所矢之的。 鉴别郎酒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真郎酒瓶标上写有“中国名酒”及“获国家金质奖章”字样,假的郎酒一般则不写。 (2)真郎酒的全名称是“郎酒”,仅仅两字而已。瓶贴上有一个特大而醒目的“郎”字,右下方有一个小号的篆体“酒”字,假冒者虽然也一般能把“郎”字模仿得十分逼真 郎酒天宝洞藏酒(45度) 价格 ¥65.0郎酒五年陈(53度) 价格 ¥88.郎酒(53度) 价格 ¥70.9 53度十年陈红花郎酒 价格 ¥213.0查的,仅供参考....
2023-07-22 13:59:162

红花郎酒有几十元一瓶的吗

真的没有山寨的估计有
2023-07-22 13:59:231

2018年的红花郎酒质好不好

18年的红花郎10年酒质不错好喝。尤为喜欢18年的红花郎10年的味道,18年的红花郎10年特别好喝不上头。18年的红花郎10年用作一款特定的地域的饮品,长城内外都享有名誉。 18年的红花郎10年包装洁净卫生便于捎带。18年的红花郎10年价格实惠,人们尤其乐意购买回来喝。18年的红花郎10年闻起尤为提神醒脑。 18年的红花郎10年做法的创造性比较传统的美味。18年的红花郎10年里面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吃了对于人体健康尤其有甜头。
2023-07-22 13:59:431

郎酒浓香型50度白酒价格 喜福郎酒

郎酒价格:喜福郎酒价格48元/瓶鸿福郎酒价格:88元/瓶十二年陈新郎酒(38-52度)价格¥320/瓶元左右九年陈新郎酒(45度)价格¥150元/瓶左右三年陈新郎酒(52度)价格¥596.00/箱左右十五年陈红花郎酒(53度)价格¥598/瓶左右十年陈红花郎酒(53度)价格¥310.00/瓶左右五年陈郎酒(53度)价格178.00元/瓶酱香普通郎酒(53度)价格¥108.00元/瓶左右百年郎酒(53度)价格¥30000元左
2023-07-22 13:59:521

郎酒的郎酒产品

酱香型 紫砂郎 御品·国藏郎 20年青花郎酒礼盒 老郎酒2002 老郎酒1956 老郎酒1898 青云郎酒500ML装 青花郎酒20年陈酿(礼盒装) 青花郎酒20年陈酿 红运郎酒500ML装 百年郎酒 50年陈酿青云郎酒 30年陈酿红运郎酒 15年陈酿红花郎酒 10年陈酿红花郎酒 兼香型 2010版新郎酒18年 2010版新郎酒12年 2010版新郎酒9年 2010版新郎酒6年 金悦郎 香醇小郎 浓香型 郎酒鉴藏系列 郎酒天时缘 嘉宾郎 洞藏陆号 洞藏贰号 惠川-30号 贵宾郎 洞藏佳酿 惠川-15号 惠川-10号 郎牌特曲 传酿-佳酿 高端VIP版窖煌 天时缘12号 红心如意郎 天时缘10号 天时缘8号 天时缘6郎号 自在如意郎 贵宾郎酒 郎1912钟爱 郎1912珍爱 金如意 郎1912金装 郎1912Z6 郎1912Z8
2023-07-22 13:59:591

新升级的红花郎开盖扫码赢大奖有啥好礼呀?

这个活动它分别有特等奖、一等将、二等奖、三等奖,中奖几率高,我就中了一个二等奖30元现金红包,但红花郎经常会搞一些活动来提升氛围,重在参与嘛哈哈哈,还是很开心的
2023-07-22 14:00:134

红花郎怎么拿货便宜

跟该厂家拿货。红花郎酒是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点推出的系列酒之一。红花郎拿货的话,是可以跟红花郎酒的厂家直接拿货,跳过中间商赚差价,所拿的价格就是比较便宜的。红花郎白酒是东北酒的代表。
2023-07-22 14:01:041

红花郎40周年纪念酒1升怎么样?

好。在郎酒系列产品中,最出名的是红花郎、青花郎这类产品,比较贵的产品有不少都是出自这些系列酒。郎酒红花郎40周年纪念酒是郎酒集团开发的一款高端白酒。作为传承百年的白酒企业,郎酒不仅见证了这一历史巨变,更受益发展至今。2018年,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致敬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郎酒重磅推出了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酒。
2023-07-22 14:01:101

酱香典范红花郎和飞天茅台谁更好?

酱香典范红花郎和飞天茅台谁更好?这个只有你亲身的经历和体会,你喝了才会知道,你自己就ok了。
2023-07-22 14:01:1813

绵阳郎酒红花郎巨星演唱会多少钱门票

一买酒赠票:购买红花郎产品,最高可获赠价值1999元的VVIP门票。郎酒红花郎巨星演唱会所有门票均不做直接市场销售,全以“买酒赠票”的经典形式回馈给大家让众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美酒与演唱会相伴的幸福时刻。只要购买一定数量的红花郎产品,即可获赠不同价值的门票。(小编乱码:其实我也不知到绵阳红花郎酒要买几瓶)二可以关注“(郎酒集团”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栏中的“抢票活动”即可参加游戏。登陆后点击“我要合影”,在页面上选择喜欢的明星模板,上传自己的照片,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与明星的合影。此时,邀请好友帮忙“粉起”,或进入展示区点击图片下方的心形图标投票,活动将根据合影获得的最终票数送出丰厚的奖品。第1名:2015红花郎巨星演唱会高端门票一张+青花郎一瓶第2—5名:每人一张演唱会中端门票第6—50名:每人一张普通门票第51—200名:50元红花郎代金券
2023-07-22 14:01:401

茅台太贵,喝不起,有没有300左右和茅台一样的纯粮食酒推荐?

五粮液。这个是和都是纯粮食酒,喝着还挺不错的。
2023-07-22 14:01:514

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那么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盛行饮茶之风呢?

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客来敬茶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 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唐宋时期,饮茶之风盛行!
2023-07-22 14:00:501

“饮茶”的起源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客来敬茶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 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饮茶习俗的形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饮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3-07-22 14:01:014

阐述茶经在茶文化发展进程中重要作用

1。唐代以前,它总结了中国所有的茶叶在唐代之前已经崭露头角的茶文化,也出现了一些零星的记载很多历史书,陆羽将他们找出来,11被记录了。 “七件事长途电话|简称记载了几十本书有关茶事,有几十个字符的描述涉及茶事有茶的特征,特性,产地,饮料,保健,药用,是乘客,腐败,代酒,解乏,茶市,茶神话,茶故事,茶,欣赏,崇拜,等等,都是非常广泛,除了在其他章节中的“七件事”?茶“,也有许多历史的描述,如“的来源之一”,两人都谈到巴河峡谷包围大茶。“茶”的历史记录和茶五个冠军的每一个字的来源。 “六之饮”,并谈到“喝茶,由神农,泸州贡闻动机。婴儿漆油燕,韩有雄,司马相如,吴炜侃,晋有刘玉坤,张载,远Zuna,谢之徒左思,喝焉。当诽谤入侵庸俗,兴盛于朝(即唐)的国家,无论是好静,余房,房子都饮用不止于此。“表示茶和茶的开始古老排场的重要人物与茶叶相关和唐的。让?茶“的唐朝中期茶事总结前。2。建立世界茶文化学科和茶文化学习茶和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茶茶“种植,茶叶采摘技术,也喝茶的烹饪技艺和文化典故,奠定了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在“茶经”的基础上,对茶文化的内容,以丰富和完善,不断丰富其内涵,结束了茶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和陆羽茶文化是科学学科的先驱。当3。创造中国茶唐,茶已经越来越普及全国各地,总结了以前的自己“茶叶法案建议的基础上,陆羽茶。饮用煮沸24,一个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泡茶的名单上“,”四“,”六之饮“说,”那里的茶有九个难“,提出要抓好制度应侧重于熟茶,茶选,配好后,一个很好的选择(燃料),具有良好的水,烤茶,碾茶,冲泡的茶,喝茶等各个环节,在“火炉”,“设备四”部分上面提到的风炉身打开三个窗口,“伊拉克匙,陆敏茶”六个字,但伊拉克民众是伊尹,商业部长开始,调好的汤汁,陆氏茶,是指他的茶陆羽法律,他是很自我倍。所以,唐封演描述“楚路笞恩是茶,上茶,煎茶炙茶法的效果,使得24中的茶事,”封氏闻心灵“为了仓储笼的所有系统。距离倾慕,好事者拥有一个家。往往有一个主要的熊谁擦亮,因为鸿渐的广度上,所以茶叶大线。 畅博熊只是点缀它在法律陆羽茶的基础上。当然,这个“茶大线”也是有帮助的。 陆羽“茶法”的衍生物是中国茶道,茶模型。
2023-07-22 14:01:191

唐朝上元年初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朝夕转成什么三卷?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撰成《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内容《茶经》共三卷十篇,“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2023-07-22 14:01:371

陆羽隐居苕溪撰成什么三卷?

陆羽隐居苕溪,撰成《茶经》三卷,是唐代陆羽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茶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分三卷,共7000多字,对后世茶艺影响巨大。《茶经》全书分十类,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栽制、采集、制作、饮法、用水、饮具、产地、性状以及历史上有关饮茶的轶事等,虽嫌简略,但较全面而系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为后人研究茶叶的主要依据资料。
2023-07-22 14:01:521

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的是谁

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的是陆羽。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代茶学家。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世上存留的并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陆羽的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茶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茶过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鉴赏等多方面内容,对后世茶艺影响巨大。《茶经》全书分十类,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栽制、采集、制作、饮法、用水、饮具、产地、性状以及历史上有关饮茶的轶事等,虽嫌简略,但较全面而系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为后人研究茶叶的。
2023-07-22 14:01:592

中澹闲洁 韵高致静解释闻于鲁周公是什么意思

中澹闲洁 韵高致静。语出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中和恬静悠闲洁净,韵味高雅使人宁静。闻于鲁周公。语出唐代陆羽的《茶经·六之饮》,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是从鲁周公的记载中听到的。
2023-07-22 14:02:172

饮茶之风 盛行 朝代

我想应该是唐朝吧
2023-07-22 14:02:395

法国拉菲?

1734年。96年的法国拉菲红酒产地在法国的波雅克(PAUILLAC) 。波雅克(PAUILLAC)位于法国波尔多左岸的上梅多克产区,这里具有优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是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96年的拉菲红酒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在每瓶750ML 10000元人民币左右,价格相对而言是比较贵的。酒精浓度为12.5%,适合大多数人饮用。
2023-07-22 14:02:413

唐代茶饮产生的背景

  客人来家以后,一定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要站起来,用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住,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蘸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仅态大方.品尝茶和鲜奶都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
2023-07-22 14:02:561

路易拉菲和拉菲哪个高档

路易拉菲。1、创立历史不同,路易拉菲是由法国资深酿酒世家路易家族于1979年创立,也是经过路易家族的坚持不懈,拉菲是一位法国的贵族于1354年创立,所以路易拉菲高档。2、酒香气不同,路易拉菲的酒香比较别致,带着黑樱桃、李子等果子香味,较之拉菲,是比较柔美清香的,所以路易拉菲高档。
2023-07-22 14:03:021

历史上最早的茶类是绿茶吗?

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应该是绿茶吧,因为绿茶属于没有发酵的茶,只是经过简单的揉捻晾晒,保留了茶叶本身原有的味道,更加的清香爽口。这也可能和古人没有研究出新的制茶工艺和手法有关。
2023-07-22 14:03:0515

拉菲有没有不是干红的

拉菲有不是干红的。拉菲本来就是分干红葡萄酒和干白葡萄酒。
2023-07-22 14:03:091

陆羽与茶经课文出错在哪里?

这水不会混合吗。。。
2023-07-22 14:00:412

南方有乔木出自哪

是出自于《茶经》的第一句话,意思是“南方有很多质量好的树木,而你正如其中一个乔木一般,非常的出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是夸奖对方的一种比喻修辞手法。《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扩展资料《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茶经》大大推动了唐以后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传播。《茶经》之后,我国历代出现不少有关茶的专谱,有些还标明是对陆羽《茶经》的补充。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经
2023-07-22 14:00:141

陆羽隐居苕溪撰成什么三卷?

陆羽隐居苕溪,撰成《茶经》三卷,是唐代陆羽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茶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分三卷,共7000多字,对后世茶艺影响巨大。《茶经》全书分十类,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撰成《茶经》三卷,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2023-07-22 14:00:071

陆羽与茶经主要叙述了哪三件事

种茶 制茶 喝茶
2023-07-22 14:00:012

唐代封演写的哪首诗说的“茶道”是指陆羽倡导的饮茶之道?大神们帮帮忙

封演撰有《封氏闻见记》 其中云: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 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广润色之,于是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想,这个应该是你需要的吧~(*^__^*) ~
2023-07-22 13:59:512

日本茶道礼仪精神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礼仪教化陶冶性情之类的,日文一千字~发至yuzm10@163.com 谢谢~急需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虽然欲望可能是无限的,但实际需求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元禄时代的茶书《南方录》中,立花实山阐述千利休所追求的日本茶道的理想形式时说:“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 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亦自饮;立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举止也。”   《南方录》开篇这段对日本茶道真谛的阐释文字,非常精当地概括出了日本茶道的最大特色,即它是基于对人的欲望、对作为人的最低需求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文化,它不仅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生物性需求,同时还得体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社会性需求,并且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修习者的情感需求。日本茶道的这一特色,就集中体现在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上面。 “茶事”概说   学习日本茶道,其基本程序是先学习行礼、寒暄的方法,接下来是学习每一个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关知识,然后是由浅入深地学习各种点炭、点茶的方法及其相关知识。这些分步修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完成一次理想的“茶事”。那么,什么样的“茶事”,才是茶人理想中的“茶事”呢?   在具体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茶事”一词的含意,进行简单地整理和界定。由于日语的表记本身受中国汉字的影响很大,所以日语中使用的许多汉字与我们中国的现行汉字不但字形一样,而且在字意上也一样或者很相近。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日语中的汉字词等同于汉语来理解,如对待“茶事”和“茶会”这两个词就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在汉语中,自古以来,“茶事”一词很少用来表达“吃茶”的含义,它大多是用来表示茶的种植、采摘、制作、销售等茶业方面的事情;只有“茶会”这个词才是专门用来表达吃茶含义的词,但需特别注意的是,汉语的“茶会”也只有吃茶的含义,并没有特意将吃茶礼仪与饮食礼仪合并而行之意。   与之相对,日语中的“茶事”与“茶会”则不同,它们都有吃茶之意。而且,在16世纪之前,“茶事”与“茶会”的含义区分不是很明确。例如,在《看闻御记》中,到处可见“茶事”与“茶会”的记录,细考其含义,基本都是指“斗茶”游戏之会而言的。对于《看闻御记》的记录者―――后崇光院贞成亲王而言,斗茶游戏可谓是他及其周边的王公贵族们最为喜欢的游戏方法之一。这些王公贵族及其属下们每次举行这样的斗茶游戏时,都要预先决定一个“御头”(即负责人)并且大家轮流坐庄。一般情况下,“御头”要负责准备赌品,有时也会由参会者“赌品各持参”(《看闻御记》嘉吉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条等)。赌品的内容也是各色各样,“有茶会,赌品为三色绵、圆镜一面、扇子一把、厚纸一束”(《经觉私要钞》宽正三年正月四日条等)。而且,“茶前一献”,即每次举行斗茶游戏前还要先喝上一杯酒,然后才开始斗茶。胜者各取所赢之物,赌品如有剩余,则用掷色子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茶了酒宴催兴”,斗茶结束后往往还会尽情地大吃大喝一顿,大有一种小赌怡情的感觉。不过,有时这种斗茶游戏会连日进行,甚至会“朝行藏庵顺茶事……晚又茶事”夜以继日地斗茶(《看闻御记》永享七年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条等),这就有点儿难以用“小赌”名之,大概该称之为“豪赌”了吧。   但是,大体上自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文献中逐渐趋向于用“茶会”来称呼一般意义的饮茶,而将“茶事”限定为日本茶道的专用语。那么,二者的区别何在呢?“所谓茶事,即通过点一碗浓茶,总括主客交流的所有要素,综合所有的文化,创造出新的美,时而作为一种社交活动来进行,时而作为一种庄严的仪礼来举办,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千宗室:《正午之茶事》“序言”,淡交社1985年)。简言之,“茶事”,就是食礼与茶礼的精美结合,即“茶事”不单包含饮茶,还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茶事的参加人数最多在5人左右,其更加重视和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茶会”则多指单纯的饮茶,不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参加人数少可几十、数百,多可达几千,其重视的更多的是饮茶的社交性。在现代日本,有时举办茶会时,也会采取与“茶事”极为近似的形式,即分设“茶席”和“点心”席,在“茶席”专门喝茶,在“点心”席主人为客人提供一点儿简单的饭菜,简单得有时甚至就是一份盒饭或者一小碗荞面条,根本谈不上礼仪上的应酬。所以,我们在谈到日本茶道时,将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翻译成“茶会”是不够准确的,中文文献中对日本茶道的专业用语“茶事”的处理,直取其形意而不做翻译的做法,源自清人黄遵宪,笔者亦赞同其做法。   日本茶道举办的茶事,种类很多,根据举办茶事的主题来进行分类的话,则既有以赏雪、月、花为主题的季节性茶事,也有庆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几周年之类的茶事等;若根据茶事具体举办的时间来分,则又可分为“拂晓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间茶事、临时茶事”这样五种。   举办茶事时,主人在决定了茶事的主题、时间、地点以后,一般要充分考虑到客人回复的时间,大约在举办茶事的一到两个星期以前,正式向客人发出请帖,请帖里要注明茶事的时间、地点以及所邀请的客人。在现代社会,由于通讯手段愈来愈发达,亲密朋友间往往也会通过传真、电话来发出邀请,但在一般情况下,如举办正午茶事,主人都会用毛笔亲自书写请帖,函寄相邀。客人收到请帖以后,如果决定参加茶事,就要在举办茶事的两三天前给主人答复,并且要在正式举办茶事的前一天,去向主人当面致谢,这被称为“前礼”,而且在茶事结束的第二天,客人还要再一次到主人家,向举办茶事的主人表示感谢,这被称为“后礼”。   茶事是“用餐仪礼”与“饮茶仪礼”的一种组合。一次正规的茶事,一般是由“前席(初座)”、“席间休息(日语称之为‘中立")”、“后席(后座)”这样三部分构成。客人按约定的时间由茶庭进入茶室,先是主客的礼仪性寒暄,随后是点炭(初炭)、为客人献上怀石料理、茶点心。客人用完怀石料理、点心后退席至茶庭中小憩,此即所谓的“中立”。客人席间休息时,主人则要迅速重新整理和装饰茶室,一切准备停当后,按着约定好的击打方法敲铜锣以通知客人再次入席。这席间休息后的茶席即所谓的“后席”。“后席”的主要内容是点浓茶、点炭(后炭)、上茶点心、点薄茶、主客互致感谢辞别之礼。 “一汁三菜”的怀石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为人是动物,所以人也自然有着与动物一样的维持个体延续之需求,即“生物性需求”或“生理要求”。“食、色,性也。”(《孟子u30fb告子上》),“饮食”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日本茶道的特色之一就在于,“茶事”将饮茶礼仪与用餐礼仪合而为一,首先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   前席进餐→席间休息→后席吃茶,这种茶事的形式,大约是在日本天文年间(1532-1555)形成的(筒井?一:《怀石之研究》,淡交社2002年版,第56-57页)。日本茶道成立初期的茶事料理,是对本膳料理的一种简化。日本室町时代的正式料理―――本膳料理,也被称作是七五三料理,一般是在中央摆放一个食案(一之膳),在其两侧摆两个食案(二之膳、三之膳),再多的时候还会在对面摆出四之膳至七之膳,而且一般在每个膳里各要摆放上七种、五种、三种点心。“绍鸥的时候,直到十年前,大家还会不吝金银准备二之膳、三之膳”(《山上宗二记》)。由此可见,茶事的料理虽然没有本膳料理那么正式,但在茶事成立初期也是相当讲究的。而且,由于过度追求满足客人的口福,如元龟3年(1572)的《乌鼠集四卷书》所述:“准备料理时的要点是,给山区的客人准备海河之物,给海滨之人准备山野之物。依此类推,给居住北方的人准备南国食物”,结果导致茶人将能否给客人献上珍奇物品看得很重要,茶事料理中的猎奇想法非常严重。   但是,随着茶人对茶事的精神层面追求的加强,促动了茶人对作为日本茶道的料理的反省和深思,因而使带有二之膳、三之膳的茶事料理逐渐遭受到了被排斥的命运,于是才有了“怀石”料理的问世。《南方录》“墨引”卷中的“应在适当时候添炭,然后奉上怀石”,这大概是茶书中把茶事料理称作“怀石”的首次记录。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怀石”一词呢?“怀石在禅林亦称作药石,僧人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抵挡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禅林所谓的小食、夜食等,与药石和点心意同,吃得都十分简单清淡。‘怀石"是非常适合称呼草庵茶料理的文字,颇具有?意并且非常有意趣”(《吃茶南方录坤》)。也就是说,茶人将日本茶道的茶事料理命名“怀石”,是受了佛教禅宗的影响,是茶人为了追求“?”的意境和体现“?”的精神而特意选定的名称。“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南方录》)“怀石”之意,可以说恰好顺合了日本茶道之本意。“怀石”这一重视日本茶道精神意义的表记,是在天明7年(1787)以后才得到了统一,并固定下来(筒井?一:《怀石之研究》,第92-95页)。   理想的怀石料理,一般由“一汁三菜”构成。所谓一汁三菜,就是一种酱汤和一小碟生鱼丝、炖煮菜蔬、烧烤菜蔬。“草庵的料理,汁一,菜二或三,酒也要少些。过分费心思预备丰盛的料理是不适合?茶室的(《南方录》)。”以《南方录》为首的茶书,都一致认为是千利休改革了以往的茶事料理,并吸收了禅院精进料理做法,才创立了一汁三菜的怀石。“利休在举办茶会时,料理超过三菜的极为稀少。”(《给宗甫公古织的疑问书》);“从前招待贵人是二汁三菜,但自利休改正后,即使是贵人也是仅用一汁三菜或一汁两菜,?者一汁一菜。”(《茶道古典全集》第3?,第438页)在?茶形成的过程中,也唯有千利休是彻底遵照其师武野绍鸥“无论是何等珍奇客人也不可超过一汁三菜”的要求来做的。即使是对现世最大的当权者,只要是草庵的茶事,茶席里的料理也必须符合?茶的精神趣向。(筒井?一:“会席料理”,载《京料理的历史》,柴田书店1979年)   在对日本茶道的礼仪做法尚没有家元制度下这么容易统一的时代,关于“怀石”的形成,将其归功于某个个人是否妥当,或许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历史真相如何,也还有待于历史学家们今后的努力。总之,从一味追求饱口福的“会席”、“会膳”,到“食,能解饥,足矣”这一契合日本茶道之本意的“怀石”的诞生,可以说实现了茶人从生物性需求向社会性需求、情感性需求的飞跃,也将日本茶道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怀石”不仅满足了茶人要“吃饭”这一生物性需求,而且因其是为宴请招待客人而制作的饭菜,自然也免不了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性作用。按照日本茶道的礼法,在进食“怀石”的前席,一般壁龛上都会挂着一幅昭示着茶事主题的禅僧墨宝,主客间基于此进行“怀石”的应酬,虽不像在禅堂进餐那样要很庄重地合掌唱诵“食事五观文”,但彼此在同一主题下,共享一期一会的时空,可以说,这不仅满足了彼此交往的社会性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彼此间情感的互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彼此的情感需求。 吃茶法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除了有与其他动物一样的生物性需求外,还具有许多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需求,其中交往的要求可谓是人最大的社会性需求。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u30fb序卦》)。其实,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已经被抛掷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之中,就已经开始了与他人的交往。“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礼记u30fb王制第五》);“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u30fb曲礼上》);“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民从之矣。”(《大戴礼记》哀公问於孔子第四十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班固《白虎通义》卷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再局限于上述传统的“夫妇、父子、君臣、上下、长幼、兄弟、姊妹、朋友、族人、师长、乡党”等关系,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也会不时地、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个人倘若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角色变迁,对某种社会关系处理不当时,就有可能失去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关系,就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并可能会受到指责,因而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父子之间观其孝慈也,兄弟之间观其和友也,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也,乡党之间观其信惮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第七十二)。如果父子关系不好,或者子女会被人指责为“不孝”,或者父母会被人指责为“不慈”;乡党关系处理不好,则可能会被认指责为“没人情味”等等。   日本茶道的吃茶法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无论主人的各类知识多么丰富,也无论其点茶技法多么精湛娴熟,仅凭主人个人的能力,不可能点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因此,为了能够点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不仅需要主人的刻苦修为,而且作为客人也必须得具备同样的修为,主客间必须做到心心相印,宾主历然且宾主一如方可。点一碗茶的过程,其实也恰是人们尝试着去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训练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与人交往的心理平衡过程,而这一点恰是中国茶道所不具备的。   根据摄取茶叶的内容及方法为主要基准,可以将吃茶法分为“吃叶法”和“吃汁法”。所谓吃叶法,即把茶叶研成粉末等,把茶叶全体都吃掉的方法;所谓吃汁法,即把茶叶浸泡在水中等,饮用浸出的茶汁的方法。日本茶道,就是采纳吃叶法创制了其程序复杂、体系庞大的吃茶作法。日本茶道的吃茶,不是像中国茶道那样意在谋求神清气爽、飘飘欲仙的那种饮茶的生理效果,而是更看重如何为修习者们创造一个交往的机会。日本茶道的点茶法,一般分为秘传和非秘传两种点茶方法。秘传点茶法则要通过家元或其代理人亲口教授才可学得到,因属于不可形诸文字的内容,在此不便过多提及,但比较而言,可以说“秘传点茶法”是在传承着日本茶道的历史,“非秘传点茶法”则是在展现着日本茶道的现在。无论是“秘传点茶法”,还是“非秘传点茶法”,其出发点都是以吃茶这一活动为茶人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为茶人们提供一个修行得道的指月之指,因此,日本茶道的做法很容易给人一种日本茶道里无茶的感觉。这一特点在茶道具的使用、点茶法、吃茶形式等方面表现得都非常明显。   无论是日本茶道,还是中国茶道,对茶道具的遴选都很慎重。例如,《茶经》“四之器”对茶碗的选择标准做过如下阐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u30fb杜毓《?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由此可知,中国茶道的择器标准,主要是看器皿的色泽是否与茶色相合,所以把色青类冰玉的越瓷奉为上乘。   日本茶道的择器标准与中国茶道的择器标准则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茶道中陆羽排斥的白、黄、褐色碗,在日本茶道中非但没有受到排斥,反倒成为武野绍鸥、千利休等茶人嗜好的茶碗。如绍鸥喜好的白天目,千利休培养的陶艺师长次郎烧制的茶碗不是黄就是黑或者是褐色,如著名的黑色乐烧陶碗“勾当”、刻有利休花押的“黄B?茶碗”,还有被日本政府指定为重点文物的“无一物”、“太郎坊”、“白鹭”都是赤色茶碗。   中日茶道择器标准的不同,不单纯是一种美意识上的差异,主要还是因为各自追求的目的不同所致。日本茶道对待茶道具,几乎不考虑与茶的颜色般配与否,而是更侧重于考虑茶人修为深浅与茶道具的色调是否般配。如据传为日本茶道开山鼻祖村田珠光所作的《心之文》中说:“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嫉妒能手,蔑视新手,最最违道。须请教于上者,提携下者。此道一大要事为兼和汉之体,最最重要。目下,人言遒劲枯高,初学者争索备前、信乐之物,真可谓荒唐之极”。村田珠光在这里批判初学者不该使用备前烧、信乐烧茶器,并非因为涩涩的、粗糙的、干燥的备前烧、信乐烧茶器色不宜茶,而是因为初学者修行尚浅,还无法把握这类茶器的使用。   另外,日本茶道的“小习”点茶法主要是针对有来历的茶器的点茶法,如“茶碗饰”、“茶入饰”、“茶杓饰”等点茶法,相对而言,它们并不太看重茶器的样式,而是格外看重是由谁制作的、从谁那得来的等内容,这些都说明日本茶道点茶法看重的是人际交往的内容,而非局限于茶及茶器本身。而且,在点茶过程中,日本茶道还专门设定了问询茶器由来的场景。茶人进入茶室时对壁龛内的字画行礼如仪,亦非对字画等实物行礼,而是在向字画的作者致敬,所以茶人在欣赏壁龛里悬挂的字画时,也不会对字画技法的高低尝头品足,而是要怀着对字画作者德行的崇敬之心去欣赏和体悟。   日本茶道中重视社会交往的要素,不仅体现在择器标准上面,在点茶技法方面表现得也很突出。中日两国茶道都很重视水、火、茶,如《茶经》“六之饮”中说:“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如上《茶经》“六之饮”中所述,中国茶道重视的是点茶的技法,但日本茶道却不尽然。据《南方录》中记载,曾有人向千利休询问点茶的秘诀,千利休说:“夏天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凉爽,冬天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温暖,炭要能使水烧开,茶要合口外,做到这些也就没有什么秘诀可言了。”问话的人很不高兴地说:“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你来讲吗?”利休说:“那好吧,请你按照我说的来做一下试试,我来做你的客人,如果你达到了我如上的要求,我就给你做弟子。”当时大德寺住持笑岭和尚正好也在场,他听了二人的对话后,感慨地说:“宗易所言极是,这同鸟巢禅师给白乐天的回答‘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一样的道理。”后世茶人们根据这段轶事演化出了“利休茶道七则”,即“1、茶花要如同开在原野中;2、炭要能使水烧开;3、夏天办茶事要能使人感到凉爽;4、冬天办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温暖;5、赴约要守时;6、凡事应未雨绸缪;7、关怀同席的客人”。无论是《南方录》的茶事秘诀,还是近现代版的“利休茶道七则”,除了一句“茶要合口外”,并没有像《茶经》“六之饮”那样详细讲述什么“茶有九难云云”,日本茶道中讲得更多的是个人的修养以及在与人交往做事―――点茶、吃茶活动中,个人所应持有的心得之类的内容。   另外,日本茶道的吃茶法与中国茶道及今天流行的茶艺的饮茶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点茶时对待主客的要求不同。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都很讲究饮茶用的茶、水、火,而且中国的茶书记载比日本的更加细致周详。中国茶道的点茶好坏几乎全是靠主人一人的技术好坏来左右的,根本无须客人的配合。也就是说,只要主人通晓了“选茶、汲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可以点好一碗可口的茶了,而客人只是一个被动的喝茶者。中国现存茶书中,几乎没有对客人的做法提出什么要求。   与之相对,日本茶道不但要求主人刻苦修习点茶法等,而且要求客人也必须同样刻苦修习。要想举办一次成功的茶事,点一碗可口的茶,就必须修炼得能够熟练调整火候、水温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而要想将火候、水温调整到最佳状态,光靠主人一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得有客人的配合即必须靠主客共同的努力和心心相印的合作方可。千利休说:“日本茶道这个名字的意义就在于它第一追求的就是茶和汤的相应。能够根据前席的火候和后席的水温决定何时入席的客人,方是得道的客人;能够根据客人的修为恰到好处地调整火候、水温的主人,方为得道的主人。……切记,日本茶道这个名字,是蕴含着很深的道理的”;“客人要根据火候和水温确定进入露地的时机”、“若客人修习欠佳,有时会导致火候变得相当坏”。(《南方录》)这样的话,自然也就无法点出一碗可口的茶了。如上所述,日本茶道文献中的记述,往往不单纯是对主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客人的要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的茶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宾主一如、宾主历然”即既无宾主之分且又宾主分明的境界。所以,在日本茶道的相关文献中,类似于上文这种要求客人如何做的记述,比比皆是。   不仅在点茶方面,在吃茶方面日本茶道重视与会者间的社会交往的性格也比较强。日本茶道形成初期,做茶事时,“?亭主只敬献一碗浓茶”,即“后席”饮茶时一般只是喝一碗浓茶而已,但慢慢地茶事内容有所变化,喝完浓茶后,又添了一道淡茶。喝淡茶时一般是人手一碗,但茶碗并不会成为某个客人的专用茶碗,而是大家先后交替来使用。主人也会在客人面前象征性地清洗擦拭,但是从现代人的卫生意识的角度讲,恐怕很多人不大容易接受。如果连喝淡茶的方式都难以接受的话,那么喝浓茶就更难以接受了,因为浓茶是需要所有在座的客人一起传饮的,而且要求每位客人必须从茶碗的同一个地方来喝,这就更不符合现代人的卫生习惯了。日本茶道中所有客人共同分饮一碗茶的浓茶饮法,令我们不由地联想起古时的歃血为盟、夫妇间的交杯酒、兄弟结拜的义酒、基督教的圣餐、神道的交心会、佛教里拜服献给佛祖的剩茶仪式等等这些宗教式的共同饮食的风俗。无论是主人点浓茶,还是客人们喝浓茶,彼此仅有极为简短的寒暄,那种气氛是非常严肃紧张的。与之相对,中国茶道吃茶则没有这些做法,而是人手一专用杯盏来品饮。比较而言,中国茶道更重视茶的色香味本身,而日本茶道似乎更注重饮茶的方式和过程,注重在茶室这个“一期一会”的方寸空间,通过共饮一碗浓茶这种方式来实现一味同心、异体同心的交流,从而实现情感的最大满足。   另外,日本茶道中还有一种名为“七事式”的点茶吃茶方法。做这种点茶法时,主客的角色是由五张分别写着“花、月、一、二、三”字样的小木牌来决定的,目的是在于训练茶人们随处做主的能力,每个人都要做到能够迅速适应在瞬间发生转换的角色,做到在茶室这块方寸之地不乱方寸,所有参加者都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共心。日本在很多重大历史关头都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应对,以及在日本企业员工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所谓的集团主义精神,应该说与以日本茶道为首的日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应该是不无关系的。经过类似日本茶道这种型范式文化的熏陶之后,同门间彼此无需更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手势,亦能收到传神递意之功,那份默契,以及因那份彼此的默契而萌生的无形的力量,绝非是只知口是心非地高喊口号的人群和族群所能比的。以上,笔者主要从心理文化学的需求理论的角度,参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日本茶道的主要修行内容―――“茶事”的考察,分析了日本茶道的特色。众所周知,日本茶道近似于宗教但不能说它就是宗教,近似于艺能但也不能说它就是艺能。今天,在日本特有的家元制度统帅下,日本茶道更可谓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融合佛教、儒教、阴阳道、神道思想之要义为一体,吸纳固本之食道、长智之书道、积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等诸多文化内容之精华,形成了颇具日本特色的综合性生活文化。自古以来,日本茶道人口分属的社会阶层就很广泛,既有皇室贵族政客大贾,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众。可以说,日本茶道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生活文化体系,从方方面面满足了日本人的诸多身心要求,每位茶人都可按照适合自己的形式,从日本茶道中获得一份闲情雅趣,获得些许心灵的慰藉。研究日本茶道,不仅要涉及植物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文化学,还要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笔者衷心地期待有志于日本茶道的研究者,不仅能够在相关学科理论方面提高修养,更要尽可能去实际修习和尝试着践行自己心中认可的茶道精神,唯此才会避免对日本茶道进行盲人摸象式的评议而贻笑大方。
2023-07-22 13:59:411

有谁喝过茅台镇“宽待酒”,据说是和茅台一样获得巴拉马金奖的酒?酒品如何?

宽待?谁有过错?宽待他,给他“压惊酒”喝?如果真有,那绝对是“特供酒”了。招待酒、按待酒比较容易理解。
2023-07-22 13:59:332

修正药业花费100亿打造休匠酒是真的吗

假的,官方还没有放出具体信息。据公开资料,修正酒业隶属于修正集团,于2019年1月正式成立。修正酒业目前有自己生产酒业和罐装酒业的能力,拥有白酒、啤酒、红酒、黄酒、饮料等五大酒水品类,产品规划总计达2400余款。打开京东修正酒类旗舰店,主页面醒目位置显示“打造中国健康酒第一品牌。”目前在售品类共有十余款,售价从20-300元区间内,产品类型包括有烧酒、人参酒、鹿鞭酒等。2020年9月,修正打算从保健酒转型进军酱酒行业,酱酒的复购率及利润空间一向很高,而以茅台为首的酱香类白酒销售热潮更是如火中天。基酒价格以每年20%-30%速度增长,领头企业增速达到50%。这种趋势下,老酒存储升值,普通酒企估值翻倍,优质酒企估值可能高出3-5倍。酱香酒巨大的红利收入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修正药业也不例外。
2023-07-22 13:59:241

35元能买到坤沙53度老酱酒吗?

35元不能买到坤沙53度老酱酒。中国白酒香型分类中,酱香型白酒的声誉是最高的,买酱香型白酒,就要选坤沙酒,最好不要碎沙、翻沙酒,但坤沙酒本身的酿造成本就高,在算上时间成本,坤沙酒还得用传统的12987工艺,直接造成老酱酒的成本高。老酱酒的收藏价值高度数白酒比低度数白酒更有收藏价值。在白酒中,高度数的白酒值是50度以上的白酒,中度酒为40到50度的白酒,低度酒为40度以下的白酒。高度数白酒分子间的结合程度更加的紧密,酒分子更加的稳定,中度数和低度数的白酒很多是通过降度工艺制成的,酒分子不稳定,不易保存。多数低度酒微量有机物质含量不及高度数白酒,因此老熟醇化速度不及高度数酒,相同存放时间,酒的口感、酒体醇厚度和协调性以及浓烈程度,高度数酒要优于低度数酒,收藏一段时间后,高度数白酒的品鉴价值要高于低度数白酒。高度数的酱香白酒大多集中在53度左右,水分子和酒分子结合最为紧密,储存的时间越长,游离分子越少,而且酱香型白酒中含有金属元素和有机微量小分子更加丰富,有益于身体健康,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酱酒的收藏价值。
2023-07-22 13:59:101

酱香酒酿造工艺究竟如何?谁能给点参考?

听说正规的酱香酒很注重酿造工艺的,一般都采用那个叫什么“12987”吧?太专业我也不太清楚,但最近好兄弟送我的国乾国瑞很不错,听说就是按这种“12987”工艺精心酿造的,这些其实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有十足的酱香味,标志性的酒花和绵长细腻的酒线。
2023-07-22 13:59:012

古文翻译!

不因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是互文翻译在天下人有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先,后都为名做状,"在...之前","在...之后"
2023-07-22 13:58:5314

国坛酒是什么香型的白酒?

酱香型酱香型亦称茅香型,以茅台、郎酒、国台酒、贵酒、望驿台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为代表,属大曲酒类。其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清澈透明,色泽微黄。
2023-07-22 13:58:424

曰的一个意思是说,与这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还有什么?

没有完全相同的,只有意义相近的词语。文言文中,表示“说”或与说相近的词语主要有:陈、叙、述、言、语、曰、谓、云、白等等,但它们的词义与用法都存在差别。比方说:原文引用某人的话,通常用“曰”,如:子曰“学而时习之。”概述别人或众人的话意,通常用“云”,如:古人云“久晴必雨。”小辈或地位低下的人,向长辈、地位高的人汇报事情原委,通常用“白”。对别人说,常常用“语”、“谓”。总体来说,文言文在引用原话时,一般都需要加“曰”。如:谓之曰;语之曰;白于母曰;叙曰没有完全相同的,只有意义相近的词语。文言文中,表示“说”或与说相近的词语主要有:陈、叙、述、言、语、曰、谓、云、白等等,但它们的词义与用法都存在差别。比方说:原文引用某人的话,通常用“曰”,如:子曰“学而时习之。”概述别人或众人的话意,通常用“云”,如:古人云“久晴必雨。”小辈或地位低下的人,向长辈、地位高的人汇报事情原委,通常用“白”。对别人说,常常用“语”、“谓”。总体来说,文言文在引用原话时,一般都需要加“曰”。如:谓之曰;语之曰;白于母曰;叙曰
2023-07-22 13:58:265